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池州市地图 >
石台县地图
石台县相关地区地图:

石台方言

石台话四六级考试卷,:时间:5分钟总分:100,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4分),1石台话“恩”(第2声)在普通话里的意思是(),A你B我C他,2下列哪项与“优秀”的意思不同(),A来丝B包衣C六丝,3当一个石台人跟你说“你真冒泡”,你最有可能的回答或举动是下列哪项(),A“谢谢”B“你真可爱”C直接上去揍他,4下列哪项是不能吃的(),A黄因每B偷腐雨C沟肌,5你妈妈跟你说“把高剪拿来”,她所指的是(),A剪刀B指甲剪C火钳,6石台话“黑些”指的是(),A傍晚B晚上C凌晨,7你通常用下列哪项喝汤(),A挑子B粪机C条把,8如果一个人跟你说“我戳死恩个瘪瘪”,那么他的大概意思是(),A夸奖你B骂你C笑话你,9“红芋郭子”指的是(),A山芋糊B山芋饼C山芋条,10母子俩散步,儿子指着地上跟妈妈说,“你看,那有个刊玛”,他所指的是(),A蛇B蛤蟆C蚯蚓,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1石台人一般喊爸爸的爸爸叫“爹爹”(),2“恩莫捉”是指你不要操心(),3“癞癞菇”是一种可以吃的菇子(),4“批子啦呼地”是指人浓眉大眼,长的很帅气(),5冬天人们喜欢用“水捂子”取暖(),6“安睛罩子”是指人眼睛上的黑眼圈(),7一个人说“我窝屎踏耙把恩七”的意思是说他吃耙吃,的拉肚子了(),8“傻不拉机”是形容一个人傻,没脑子(),9“迎风做鞋”是指人意志顽强,不屈不挠(),10如果一个人说“给你两光力”,你应该说谢谢(),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1批窝2挖机3老挖,4高剪5拉力括,四翻译题(共5题每题5分),1中时困个告,外头就吵的黑死人滴,吵的我也困不戳。2恩再跟老子老逼,老子捡个娟头噶恩头上一哈,打的恩血不拉西滴。3恩拉子表哈搞哈,一哈搭了哪里,哭也谬一。4哪个狗搓滴把我海添子偷气啦,老子也不好搓地。5搓子黑些,我到恩噶气找恩,恩妈港恩不在噶,外头肌黑滴,我屈来还搭一高,梯天恩妈还到去港。60分~80分石台话四级80分以上石台话六级100分

旅游概况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傍举世闻名的黄山、旅游胜境太平湖,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属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内群峰逶迤、雄峻叠翠、清溪潺潺、空气清新、生态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风光原始、自然迷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不仅集雄、奇、幽、秀于一体,而且蕴藏着达2000余种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称。它是皖、赣、浙、苏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九曲八弯、鸟语花香、峭壁摩天、幽深迷人,仿佛一条风光走廊的黄崖峡谷,分布着落差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其中最壮观的一条,丰水季节时,落差高达70余米、宽度达20多米。全国生态示范区——大山村,有着中国富硒第一村的美誉,富含硒、野花香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大山深处的仙寓山,深藏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神秘古道,她就是被人称之为“徽饶通衢”的古徽道。古徽道全部用一点五米宽的青石板铺成,整齐划一,全长15华里,是迄今为止除茶马古道之外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道。“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有“诗之河”美誉的秋浦河,两岸风光旖旎,曾吸引诗人李白流连忘返、满怀激情作下流传千古的《秋浦歌》。瑰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蓬莱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慈云洞、鱼龙洞为代表,被誉为“艺术洞窟”。三洞风格迥然、大异奇趣:蓬莱仙洞气势恢宏、景观奇绝;慈云洞钟乳集中、琳琅满目、步步是景;鱼龙洞幽深莫测、水景交融、乘舟而入、如进迷宫。还有许多风光迷人、民风淳厚的村落,如新中、红桃、黄河等村落都以其优良的生态农业环境,成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或“安徽省生态经济示范村”。石台也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星转斗移,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名人志士:明末抗清英雄吴应箕、近代著名佛教传播者杨文会、当代身残志坚的世界语诗人苏阿芒……,石台物产资源变十分丰富。历史上就以盛产茶叶而出名,历史名茶雾里青曾多次入朝进贡,如今又多次获得国际、国家金奖。为适应市场对生态食品的需求,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种植。县内的中药材山茱萸素有“中国枣皮质量第一”称号,在国内市场十分走俏;珍珠菜、马兰、蕨、笋等山野菜因其无污染的特性被奉为都市人的桌上佳肴。走进石台,仿佛走进一幅画卷、走进一首诗。这里是现代人们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传统风俗

饮食:大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逢年过节,夹吃面条、汤园、糯米粑、饺子等。菜肴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晒干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炉砂罐吃炖菜,俗称“吃炉子锅”。居民习惯喝绿茶。
居住:民间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十分考究宅基方位。旧时,凡建房均先请地理先生架罗盘定门向,若为地形所限,门向不吉,则将大门一侧内移直至对上“吉”向。这种风俗,在乡村中仍有时兴,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间视为大事,须择吉日良辰,亲友要送礼祝贺,屋主要大宴宾客。
礼仪:民间注重礼尚来往,据县志所载,凡“冠、婚、丧、祭”都要送礼,名目繁杂。现在送礼除物品外,常另加红包。另外,民间结婚、丧葬(俗称“红白喜事)的礼仪与习俗仍然繁琐。
贺婚礼:亲友对男家送贺联、烟、酒、钱以及糕点等;对女家送衣物、被面、枕头及梳妆用品等,称为“劝嫁”。
丧葬礼:亲友馈送香箔、食物、挽联等,儿女姻亲还要送豆米等。现送烟、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寿礼:老人过大生日(一般为六十岁),亲友一般送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礼:生孩子没有满月前,亲友馈赠老母鸡、鸡蛋、面条、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称“月子礼”。产妇上半月吃婆家亲属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亲属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礼仍盛行,但产妇分吃食品已废。
建房入宅礼:建亲房,亲友赠红绸、烟、酒等之类贺喜。住时新房时,贺联文“乔迁之喜”。亲友分发米相赠,以示“祝发”。

历史沿革

石台是历史上徽州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之地。梁大同二年置石棣县。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石台县虽是山区小邑,但从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和陶器看,也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区。上古时期,这里是古越族支系部落地区。春秋时期,属吴、楚争峙地区,先后属吴、越、楚国。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城关镇)地。翌年,平江南,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境)泾县(治今县城厢镇西北泾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地。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今县境为丹阳郡泾县、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石城(治今贵池市石城村)3个县分领。建武二年(26年)正月,陵阳县为丁林侯国;建初四年(79年),复为陵阳县。建武三十年(54年),石城为侯国;永平十四年(71年),复为县。兴平二年(195年),地属孙策。晋太和三年(282),今县境属泾县、陵阳、宣城3个县地。梁大同二年(536年),新置石埭县(治故石埭场),属南豫州宣城郡(宛陵)。陈太建五年(573年),石埭县改属宣州宣城郡(治宛陵)。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石埭县废入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今县城西北)、南陵(改治赭圻城,位今繁昌县芦南乡)县,为2个县地。十九年,置秋浦县(治今贵池市石城村),属宣州,今县境为秋浦、泾县、南陵3个县地。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地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徐州;不久,改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一说治于石埭县故城东1.5公里的华村,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南阳(今青阳县陵阳镇)、泾县(今城西北)及宣州(宣城)南陵县(故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境)地。四年,复置秋浦县(今贵池市石城村),今县境为猷州南阳、泾县及池州(治秋浦)秋浦3个县地。贞观元年(627年),今县境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宣城),为泾县、秋浦县地。天宝元年(742年),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今县境为宣城郡泾县、青阳、秋浦3个县地。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宣城),余仍之。永泰二年(766年),析泾县、秋浦、青阳3个县地置石埭县(治故广阳镇,今已淹入太平湖),属江南西道池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入元。石埭县(故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池州。十四年,升池州为路(贵池)。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陈友谅部占领池州路。宋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朱元璋部取池州,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五年四月,再取池州路。七年八月,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不久,改为华阳府,再改池州府(均治贵池)。朱元璋吴二年(1368年)正月,石埭县(故广阳镇)属明江南行省(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府(治贵池,今贵池市区)。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石埭县仍属南直隶池州府。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战场及太平天国主要后方。太平军于咸丰四年正月攻克石埭县,改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池州郡(治桂池,今贵池市区)。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石埭县(仍驻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属安徽省。3年6月2日,石埭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6年3月3日,北伐军光复石埭县。7月15日后,改属安徽省国民政府。次年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石埭县改属安徽省第八区。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29年,石埭县政府迁往柳村。32年,石埭县政府又迁往七都。34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35年1月,石埭县回驻广阳镇,属安徽省第八专区。37年12月4日,第八专区仍属安徽省皖南行署。38年2月,皖南行署并入安徽省政府。4月23日,国民党石埭县政府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而结束。民国38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埭县。26日,成立石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1日,成立石埭县人民政府。7日,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1949年10月1日建国,石埭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1952年3月28日,石埭县改属徽州专区。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徽州地区改属安徽省。1956年1月12日,石埭县改属芜湖专区。1959年1月1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改驻仙源镇,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3月22日,撤销石埭县,并入太平、祁门县。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第157次会议批准,成立石台县(改驻七里街,今七里镇,又名城关镇),属池州专区。1970年属池州地区。1980年1月29日,石埭县改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石台县改属安庆地区。1988年8月17日,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2000年6月25日属池州市至今未变。经济发展
综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据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45元,比上年增加378元。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随着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实施,我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获得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品种和布局得到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围绕“茶、竹、药、畜、菜、苗、水、沼”抓调整成为全县农业工作的主旋律,农业特色经济不断增强。工业在结构加速调整的基础上,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加快。如煤气仪表、小河水泥、天方制茶、山园食品、东升鞋楦等行业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32.5:30.5:37.0调整为33.5:30.7:35.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农业产业化总体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增长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功能还不够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民营经济有待进一步壮大。
农业经济:2004年,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产值177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计量单位2004年比上年增减±%粮食万吨2.0922.22油料吨371936.38#油菜籽吨352756.34茶叶吨113416.45水果吨31333.76,随着林业大规模退耕还林任务的结束,新增造林面积减少,林业生产以幼林抚育为主。2004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0130亩,比上年同期下降47.27%,其中:经济林15135亩,下降0.30%;退耕还林面积4995亩,下降78.28%。幼林抚育面积97500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8.13%。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成绩显著,森林管理、生态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不断调优,渔业生产稳中有增。水产品产量138吨,比上年增长2.99%。主要畜产品和畜牧存出栏情况如下:计量单位2004年比上年增减±%肉类总产量吨26730.91#猪牛羊肉吨25650.83肉猪出栏数头358831.23生猪存栏数头488718.94大牲畜存栏数头2033-19.36,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200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86万千瓦,比去年增长2.0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011吨,增长5.62%,农村用电量627万度,增长0.42%。
工业经济:2004年,全社会完成工业现价(下同)总产值3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5305万元,比上年增长2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4%;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4006万元,增长30.1%,成为主导我县工业经济的生力军。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00万元,增长8.46%。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计量单位2004年比上年增减±%发电量万千瓦时1164.50水泥吨392.63中成药吨144-29.4煤气仪表台1374000-1.61供电量万千瓦时309818.06精制茶吨4325.88刨花板立方米871915.38,工业企业在产值稳步提高的同时,运行质量不断改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131.39%,比上年增长19.4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14万元,增长75.84%。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下:2004年比上年增减±%工业品销售率94.34%-9.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4440元/人19010元/人成本费用利润率5.29%1.7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84次快1.41次总资产贡献率6.38%-0.54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9.52%-58.58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1.98%7.91百分点,建筑企业体制得到优化,生产平稳发展,项目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经改制后,全县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4个;签订合同额1618万元,建筑企业总产值2885万元,竣工产值211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6万平方米,增长39.65%,其中投标施工面积占总面积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7万平方米。

气候特点

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境内由于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响,又显示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如近地面风向复杂多变,平均风速小,岩、坡、谷地温差较大,夏季昼热夜凉,地形雨明显,雷阵雨较平原地区多等。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6℃,最高气温的历年平均值为38.8℃;累年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8.9℃。降水:本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626.4mm。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际变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总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日照:本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04.4小时,最多为2004.9小时,最少为1483.7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73.7千卡/平方厘米。四季:县内四季分明,春温秋爽,夏热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划定:春季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

区域位置

自县城开始,东至黄山市太平湖80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距黄山市160公里;东北至青阳县界70公里,距青阳县城110公里,距九华山147公里;东南至齐云山140公里;南至祁门县界27公里,距祁门县城98公里;西至东至县界34公里,距东至县城76公里;西北至贵池区界46公里,距池州市77公里;至安庆107公里;至省会合肥29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