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池州市地图
池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4.综合经济

4.1综述: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515元,比上年增加1508元。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38.1:4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7.6%和38.4%,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2、7.2、5.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全部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4户,规上工业总数达236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05亿元,增长25.2%。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85亿元,增长53.6%。
对外贸易低迷不振。全市进出口共完成663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5万人次,同比增长91.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63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安徽省农家乐示范户5个,各类星级宾馆27家,旅行社51家,导游884人。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景区10个。
最新国家公布数据:2010年,池州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00.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440元。.
4.2园区:池州市有各类园区6个,分别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池州高新区(贵池工业园区)、省级贵池前江工业园区、省级东至香隅化工园区、省级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青阳经济开发区,其中前四个为省级开发区(园区)。

7.历史文化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8.特色文化

8.1池州傩: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8.2文南词: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8.3青阳腔:戏曲剧种,被称之为京剧鼻祖。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剧本是曲牌联套传奇体制,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七角制(生、旦、净、末、丑、外、贴),后发展为九角制(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诸刊本收剧目近百种(不含重复剧目)。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乾隆年间,史称"花部"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而青阳腔剧种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该剧种在发祥地青阳日渐式微,却在江西省湖口县生存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37个青阳腔业余剧团。青阳县后从湖口"迎回"失传多年的青阳腔,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4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1992年5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4篇,并以《古腔新论》结集出版。池州傩.青阳腔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池州市-野生动物

1、野生动物种类,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安徽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兽类(15种):云豹、白暨豚、黑麂、梅花鹿、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江豚、河麂、鬣羚,鸟类(48种):白鹳、黑鹳、白肩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白鹤、大鸨、中华秋沙鸭、角鸊鷉、黄嘴白鹭、海南虎斑鳱、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大鵟、普通鵟、毛脚鵟、乌雕、白尾鹞、鹊鹞、小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隼、白鹇、勺鸡、灰鹤、白枕鹤、小杓鹬、小鸦鹃、草鴞、雕鴞、红角鴞、褐林鴞、长耳鴞、短耳鴞、领鸺鹠、斑头鸺鹠、蓝翅八色鸫、卷羽鹈鹕。两栖爬行类(6种):中华鲟、白鲟、大鲵、细痣疣螈、虎纹蛙、胭脂鱼。

11.教育概况

11.1综述:全市现有中小学1003所,在校生261546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32252人;普通初中95所,在校生70932人;普通小学506所,小学教学点306个,在校生125481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21598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生136人,另随班就读“三残”儿童1147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生987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2780人。
11.2基础教育:1、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0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幼儿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2.1%,三分之一的乡镇所在地设有中心幼儿园。市直幼儿园和贵池区幼儿园被评为省一类一级幼儿园。3、特殊教育。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81%。市特教学校硬件建设与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4、普通高中教育。每万人在校生、校均规模在省处领先地位,市县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6.7%,位居全省第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本科达线率、万人本科达线率位居全省前列。
11.3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等“三重”建设稳步推进,东至职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职高,贵池马衙职高被评为省级示范职高并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802人,其中职业高中招生3736人,职普比达到4:6。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1.4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壮大。全市青壮年文盲率由2000年的1%下降到2006年的0.3%以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形成网络覆盖全市。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城市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继续教育形成体系,成人教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电大、函大、自考体制灵活,主动适应性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分别达到30个和40个,年报考人次分别达到1.5万和2.5万。
11.5民办教育: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已达69所,在校生12000人,在校教师870人,固定资产13000万元。办学层次涉及中学、小学和幼儿教育,办学范围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成为该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华公学、千秋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稳步发展。
11.6高等教育:
池州市现有高等院校:
1.池州学院(省属普通高等本科学院)地址:池州市教育园区大学城(马衙)
2.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址:池州市贵池区建设西路389号
11.7师资力量:全市中等及以下普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70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45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215人,其中高级教师613人,一级教师2274人,二级教师1989人,三级教师135人,有职称教师比率占96.09%;小学教师中专、高中以上学历6167人,占99.58%。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04人(职业高中437人、职业初中67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133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以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训率达98.7%,初中、小学新课程持证上岗率达100%。
11.8主要初、高中学校:
贵池区:池州市第一中学(原贵池中学)、池州市第二中学(原贵池二中)、池州市第三中学(原贵池三中)、池州市第六中学(原杏花村中学)、池州市第八中学(原殷汇中学)、池州市第十中学(原贵池中学秋浦分校)、池州市第十一中学、池州市第十二中学、池州市第十六中学(原杏花村中学初中部)、池州市乌沙中学、贵池区职业教育中心等;另下属乡镇分别各自有独立的初级中学,如:池州市阮桥中学、池州市木闸中学等;备注:其中一中、八中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二中、三中、六中等10所中学被评定为市示范高中,贵池区职业教育中心被评定为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东至县:东至县第一中学、东至县第二中学、东至县第三中学、东流中学、东至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备注:其中东至二中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东至县职业教育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青阳县:青阳中学、青阳县第二中学、凌阳中学等;备注:其中青阳中学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
石台县:石台中学。

6.自然资源

6.1矿产资源:池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矿种:40多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山:300多处。主要矿种: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6.2生物资源:⑴森林植物,池州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与落叶树混生,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还有一些栽培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全市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含种及其以下等级,其中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26种。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种子植物有杉科、松科、柏科、杨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蔷薇科、冬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树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冬科、山矾科等千余种。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点保护树种有连香树、红豆杉,永瓣藤、香果树、金钱松、黄山木兰、香榧、银鹊树、猬实、青钱柳等。⑵林业概况,池州复建以来,林业建设先后经历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和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市”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德援项目、绿色长廊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6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5.2万亩,中德合作皖南生态扶贫项目造林3.2万亩。新建国省道线路绿化237公里,林带112公里,农田林网4万亩,城镇绿化8481亩,村庄绿化13278亩,封山育林84.1万亩,实现了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截止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681.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163万立方米,竹林42万亩,蓄积量10942万株,森林覆盖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万亩,经济林9.3万亩,薪炭林1.7万亩,防护林193.3万亩,特种用途林31.5万亩。杉类面积143万亩,蓄积704万立方米;松类面积143万亩,蓄积591万立方米;阔叶类面积343万亩,蓄积830万立方米。全市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并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牯牛降、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贵池老山和十八索),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11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8%,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至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5万亩。
6.3野生资源: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全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
6.4水利资源: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3.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4326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另外,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9317亿立方米,枯水年也达到7064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用水保障。由于地形和气候影响,境内降雨集中,年际年内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700mm,年内降雨集中在汛期5~9月,各河流汛期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而8~9月份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5%,春夏季易涝、伏秋季易旱,旱、涝年份分别占62%和49%,风调雨顺的年份仅占16%。
6.5土地资源: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该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6.6旅游资源: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

12.重点企业

1.安徽省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安徽池州九华发电有限公司,3.安徽省池州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4.重庆啤酒安徽九华山有限公司,5.安徽国风非金属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6.安徽东至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7.安徽华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8.英格瓷颜料(青阳)有限公司,9.青阳县飞达制丝有限公司,10.安徽东方钙业有限公司,11.青阳县思得麻纺织有限公司,12.安徽省青阳逸伦麻业有限公司,13.安徽皖宝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4.安徽省池州精晶冶化有限公司,15.安徽天方茶叶(石台)有限公司,16.安徽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