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衡阳市地图 > 衡东县地图 >
石湾镇地图
石湾镇相关地区地图:

简介

石湾镇地处化州市中部,辖10个村委会108条自然村,总面积99.05平方公里,总人口4.28万人。石湾镇地理位置优越,省道、村道纵横交错,梅石线贯穿全境,河茂铁路从南面经过,交通便利。该镇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初步建成了优质水稻、糖蔗、水果、北运菜、淡水鱼养殖、养猪生产基地,是化州市最大的糖蔗生产基地之一,形成颇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该镇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利用近城和交通便利的优势,以梅石线为依托,建立了1050亩的石湾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以皮革、手套为主,五金、木器、纸器、食用油等加工业蓬勃发展的加工工业体系。该镇教育业蓬勃发展。新化九中占地积110多亩,被誉为化州市最美丽、功能最完善的普通中学之一。

基础设施

石湾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镇内建有两座大桥,分别与东莞石龙镇和石排镇相通,建有日供水量3万立方米和5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各1间,11万伏变电站两座,公园1个,卫生院2家。2008,总投资3881万元、占地面积501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59平方米的红海口岸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周边乡镇的企业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关服务。

大事记

约五、六千年前铁场苏屋岗和何屋岗贝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陶器等。约二、三千年前铁场,青铜文化。出土有东周青铜编钟等青铜器,青绿釉色的纹陶罐等陶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隶属南海郡傅罗县。公元一到二世纪受到中原文化很深影响。铁场苏屋岗东汉墓群,中岗岗头岭东汉大墓(属"熹平四年四月"〈175年〉)。出土有大量铜器、陶器和文字砖等。八世纪后半叶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铁场。铁场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递度受戒之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起义军从福建进入粤东,经过石湾地区进攻广州。至今境内有相传的"黄巢墩"多个。十到十一世纪宋朝时,惠州郡守黎岩在铁场村建伏波庙。宋朝时,石湾建有三大书院:清湾书院、擢桂书院和白沙书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僧人自眸在石湾护国寺。宋雍熙二年(985年)僧人守容在铁场建寺,因掘地得到"明月戒坛"刻石,遂将新建寺取名"明月寺"。宋绍至元年(1094年)九月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从省城取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派泊头圩登岸,廿八日乘肩舆先到明月寺,后上罗浮山。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二王行朝进入广东,沿潮州、惠州、东莞向珠江口撤退,曾路过铁场、石湾。元至元廿一年(1284年)五月区钟等率起义军在石湾截击元军粮道,执杀护饷的元大将合剌普华于中心岗(今中岗),震动元廷。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石湾巡检司,驻在石湾,主管缉捕盗贼等事。石湾正式行政建制。明隆庆四年(1570年)倭寇流劫铁场村一带。大饥荒,瘟疫流动。县建石湾社仓,主管平赈济等事。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孙章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年)羊屎坑陈四起事,焚掠石湾。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马德滋首倡捐"膏火"(教育赠款)给清湾书院,又"判乡中官荒一区,将租银归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基督教传入博罗,伦敦公会牧师于铁场竹园设"福音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石湾周、姚二姓大械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省筑广九铁路,西从增城红花地入县界,经石湾南部的大涌瓦窑,南跨东江过石龙。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6月周恩来到石龙,东征军先遣队经石湾、苏村进攻博罗。1938年10月16日日本侵略军攻占石龙,石湾随着沦陷。石湾一带处于日军直接控制之下,铁场以北地区,日军控制力较弱,为半游击区。1942年12月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直接领导石湾地区的抗日斗争。1943年夏东江纵队通?quot;博西青年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西头、西埔、滘吓和中岗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对李潮伪军的斗争。东纵独立二大队韦伟、曾文中队,在石湾袭击了伪县府,消灭了伪县警第一中队的一个排。1943年11月初东纵独立二大队智袭铁场邹屋祠堂的伪县警第二中队,俘敌5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50多支。1944年4月百余日军和二百余李潮伪军,围攻源头茹屋。茹屋组织起120多名武装民兵,配合东纵独立二大队的宋晋小队,奋战了三昼夜;三百余红军在西埔集中,三路赴援,打退了日伪军多次的增援和进攻。击毙日军自少佐以下70余人,伤敌一批,源屋茹屋以"南抗日英雄村"的美名载入史册。1944年10月下旬李潮伪军攻占鸾岗,企图劫收稻谷。独立二大队星夜开赴鸾岗、滘吓、中岗的联防队立即驰援,炸毁敌人占据的碉楼,赶走伪军一个中队,并击退数百增援伪军的反扑,保卫群众将粮食抢收完毕。此役毙伤伪军60多人,缴枪20多支。1945年8月下旬石湾光复,1945年冬独立三大队炸掉永宁圩自卫队的炮楼,缴获机枪2挺,步枪几十支。1946年初里波水人刘祥在石湾创办新兴华火柴厂,生产"麒麟牌"火柴,拥有2台造火柴机。它是石湾第一间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1947年夏大洪水,石湾头造失收。洪水过后,"沙河围防洪复堤委员会"开始组织筑建沙河围(增博围博罗段的前身)。1949年10月14日石湾解放,建基层人民政权。石湾属第五区,有两个乡:清湾乡和铁场乡。清湾乡第一任乡长周江,铁场乡第一任乡长朱文广。1950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历时六、七十天,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得土地。石湾成立沙河围水利会,在里波水堵口筑闸。1953年上半年土改复查完毕,确立了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冬在珠江水利局领导下,开始修建增博大围。1954年夏开始农业合作社化运动,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5月-6月东江暴涨,石湾尾堤围崩决。民工万人上堤,筑成石湾新围。1955年夏开始高级农业合作社运动。到1956年冬实现高级农业合作社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劳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确立。1957年夏石湾在机关单位、学校开始反右派运动。1958年10月1日罗浮山人民公社成立,辖石湾。1959年1月铁场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6月16日东江特大洪水,高程7.36米,流量12300立方米/秒(东江历史上最大流最),石湾为重灾区,全部堤围没顶。7月,洪水退后,全面动员复堤堵口。1959年冬始建设小电排站。至1963年先后建成石湾、里波水和源头圩3个小电排站。开始架设电力线,石湾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电的地区。1961年8月石湾鸾岗一带大内涝,晚造没有插秧。"三年自然灾害"效果最严重的一年,部分地区饥荒。1962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上半年各大队全面通电。铁场一带大旱,联和水库的水放清,大部失收。1964年冬开始挖铁场排洪渠,以解决排除内涝问题。1966年基本完工。1964年开始搞"四清"运动,1965年5月开始搞"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冬开始挖联和排洪渠。1967年基本完工。1968年7月26日县级机关、单位、厂矿、学校"清理阶级队伍",人员集中在石湾批斗,号称石湾"大牛栏"。1970年冬开始兴建第二批电排站,校大的有里波水电排站(新建9台机级,约1400千瓦)、中岗电排站(6台机组,约780千瓦)。1972年冬开始统一排涝指挥。1974年开始农田田园化建设。1977年石湾电排站系统初具规模,内涝灾害基本排除。1978年秋从铁场公社分出九潭公社。1979年秋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铁场彩灯厂开办,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8月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原副书记刘达兴当选为党委书记,周应富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开始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1980年冬发动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迈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81年11月发动筹备铁场人民公社委员会迁到石湾,以适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1982年底完成。在各大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4月成立石湾农工商发展公司,开始建立经济实体,办实业,搞活经济。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归乡(村)农民集体所有。1984年撤销铁场人民公社,成立石湾区人民政府,刘达兴任区党委书记,周东良任区长。此为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166年生产队变为475个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大种林果,发展商品农业,推行农村定产达标投包制度。1985年9月新石湾中学(完全中学)基本建成,正式开课。以石湾中学为中心的新的教育布局形成。1985年秋四大商品农业基地形成;粮食基地9.6万亩(双造计),蔬菜基地近万亩,塘鱼基地5000多亩,林果基地2-3千亩。1986年石湾东江大桥奠基。这是自力集资举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开始。1987年3月石湾镇建制。中共石湾镇委员会成立,刘达兴任书记。石湾镇人民政府成立,周东良任镇长。1988年初石湾镇房地产公司成立。正式筹办城镇建设。1989年7月1日石湾东江大桥正式通车。主桥长142米,引桥长559米,全长701米,桥面宽12米,中间车道宽9米,主桥桥身距离江面15.8米,耗资1700多万。石湾的对外交通根本改观。1990年秋石湾-福田公路建成。全长17公里。以石福公路为主干,形成全镇的水泥路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1990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450万元,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工业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结束。石湾镇成为亿元镇,走上了工业化道。1991年2月石湾镇公安分局成立。1991年4月石湾镇公安分局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1991年6月石湾镇党政大楼建成。程控电话大楼土建工程竣工。1991年底农田耕作和运输手扶拖拉机化。拥有手扶拖拉机2443台/27232马力。1992年《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石湾镇的城镇建设走上科学化、规划化的道路,向着"到2000年建成现代化的中等滨江城市"的目标迈。《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1993年荣获广东省"建制镇规划方案"一等奖。大型商住楼宇金华康乐园等动工兴建。金华康乐园占地10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湖山管理区集体经济结硕果,年收入120万元,首先实行农民退休制(男60岁,女55岁退休,每月由管理区发退休金)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入学)。1992年12月2450门国际线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提前达到"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设立石湾人民政府常驻香港办事处。通过在香港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香港金华(亚太)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金华康乐?quot;、香港东泰电子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东江第一城"、台湾华迪亚建股份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福祥名厦花园城"、香港新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石湾花园"等大型商住楼宇区均在蓬勃兴建中。兴建石湾大道。石湾大道由石湾东江大桥直达铁场管理区竹园村,接连广汕公路,宽40米。计划投资7500万元。1993年6月石湾第二自来水厂动工兴建。第二自来水厂设在西田管理区永宁村,计划投资3000万元,设计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引罗浮山联和水库之水,为将发展为20万人口的明天的石湾提供充足的生活及工业用水。1993年12月罗浮山东江大桥横跨西沙河和东江,桥长1400余米,宽23米,计划投资1亿元,是迄今东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大桥。永石大道动工兴建。永石大道宽60米,南连罗浮山东江大桥,北达西田管理区永宁村与广汕公路相接,计划投资7500万元。

工业

石湾镇工业起步较早,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6月,石湾镇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4350亩的科技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园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无论在交通、水电、通讯、业务配套方面都能为投资者带来最便利和最良好的服务。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落户企业50多间,用地4500多亩,投资额达30多亿元,大型企业惠州市红墙化学建材、群力电子文具厂、华盛文具(惠州)有限公司、喜斯达电器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投产。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亿元。截至2008年底,镇内有工业企业1085家,就业人数8万多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规模较大的有南亚塑胶、衣之纯服装、恒丰化工、惠州亚华黏胶、专顺电机等企业。2008年10月,总投入9000万元、占地面积119亩、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的广达鞋业吉泰厂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交通状况

广汕公路、广惠高速公路与镇内两条主干道石湾大道、永石大道形成纵横交通网络。距惠州、深圳、广州均只1小时车程。水路有东江航线,上可至惠州、河源,下可至广州、香港等地。建有年吞叶量达50万吨的石湾集装箱码头,货轮货运每天直达香港。规划建设中的从莞高速、广汕铁路贯穿全境并设有互通口。石湾东江大桥、罗浮山东江大桥和建设中的沙河大桥飞架南北,连通东莞市石龙、石排等发达乡镇;石湾大道、明月大道、飞鹅大道和建设中的振兴大道,连接县内福田镇、园州镇以及广州市增城区三江、石滩等周边乡镇镇内建有两座横跨东江的大桥,分别与东莞石龙、石排两镇相连,村道均铺设水泥路面;现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量共7.3万立方米,正规划建设第三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拥有两座11万伏变电站及石湾宾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商务环境优越,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部门均设有办事处,金融、电信邮政等机构一应俱全。目前,正在建设投资总额2.62亿元的十项重点工程。——产业基础良好。现有工业企业548家,就业人数4万多人。其中,投资超亿元的企业1家,5000万元1亿港元的1家,1000万元至5000万港元的有65家。主要以塑胶、化工、电子、五金、纺织、服装为主。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占地900亩,总投资6.4亿美元,首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罗浮药谷项目已签订意向书。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1250男22727女18523家庭户户数11032家庭户总人口(总)41226家庭户男22716家庭户女185100-14岁(总)119410-14岁男70010-14岁女494015-64岁(总)2555115-64岁男1393015-64岁女1162165岁及以上(总)375865岁及以上男179665岁及以上女1962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0069

回顾历史

石湾镇历史悠久,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历代无志。《博罗县志》中有关石湾的史料,起于唐终于清,零散而不系统,语焉不详。民国迄今80余年间,石湾史实更无专书记载。及至20世纪80年代,石湾在改革开放中迈上现代化康庄大道,为了更好地鉴古通今,规划未来,1993年1月,中共石湾镇委书记刘达兴提出"要写石湾的昨天、今天、明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于是镇办公室着手搜集资料,石湾、铁场、中岗等管理区召开了父老座谈会,进行调查。石湾中学教师陈海铨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3月写成《石湾史话》(上编),上溯远古至民国止。1994年7月,在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石湾镇镇志编写组正式成立,何来副镇长主其事,全镇群策群力,广集资料,编年梳理,分类纂写。10月,《石镇镇志》定稿,凡七章,约三万字。《石湾镇志》记载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叙述了石湾伟大的历史变迁和石湾人民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英雄业绩,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新方志。《石湾镇志》经编载,是石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产义精神文明的又一个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