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镇地图
双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耕地总面积3374946亩,其中灌溉水田面积86140.2亩,旱田3273878.4亩,菜田14927.4亩。牧草地264492.7亩,其中天然草地260429.9亩,人工草地4062.8亩。未利用土地总面积690007亩,其中荒草地47249.7亩,盐碱地1128亩,沼泽地7004.8亩,沙地1770.8亩,其它未利用土地11148.7亩。矿产资源:双城镇属资源贫乏区,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有五种:石油分布在临江、水泉、杏山、万龙等乡镇,在白垩地层1200一1500米之间,储有工业价值的原油。天然气分布在永胜乡至哈尔滨市太平区之间。据石油勘测部门探明储油面积1500平方公里,储量达3700万吨,按每年开采50万吨计算,可开采70年,前景十分可观。目前已打井194眼,年开采量达10万吨。石英砂(建设用砂)主要分布在拉林河流域,年开采量在500万立方米左右,是双城市建筑市场的主要建筑材料。砖瓦用粘土分布较广,已探明储量为785.4万立方米,保有储量为565.2万立方米,是红砖生产的主要原料。矿泉水是省内不可多得的矿产资源,分布在公正乡、五家镇、农丰镇,储量丰富。
水利资源:双城镇三面靠水,松花江位于北部,流经四个乡镇,流程全长65公里,拉林河围绕南、西边境,流经七个乡镇,沿我市流程全长135公里。双城市水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一部分为境内地面径流量,另一部分为过境的江河水。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市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83亿立方米,年开采量为0.3亿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16.4%。
旅游资源:双城镇旅游资源丰富,双城镇内有一条旅游热线:双城堡火车站一第四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一观音寺一承旭门楼一承恩门楼一魁星楼一七宝佛塔道源禅寺。农村有农丰镇花果山度假村、兰棱镇休闲旅游度假区。待开发旅游景点有双城镇的魁星楼公园、金城乡的金兀术御妹金兀鲁御花园及农丰镇的龙母庙。双城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服等网点档次高,条件好,为各方游人提供了方便舒适的条件,可供休闲、娱乐、购物和住宿。
历史沿革
双城镇是黑龙江省设置较早的市(县)份。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双城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等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肃慎向帝舜贡献矢、石。两汉称扶余。南、北朝初期称勿吉,后期属勿吉伯咄部。隋代属伯咄,唐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后伯咄为渤海国郑颉府属地。辽初属东京道滨江州乌萨扎部。公元十世纪渤海国灭亡,其地为生女真完颜部。金代属上京会宁府肇州地,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境,明初为奴尔干都司所辖之纳邻河卫(拉林河卫)。后属女真四部之一的扈伦部属下的乌拉部。清初属宁古塔昴帮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属宁古塔将军营。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所辖。雍正三年(1725年)为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属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双城堡协领衙门,为双城设治之始。咸丰元年(1851年)裁协领,设副都统衔总管。光绪八年(1882年)设双城市厅,置理事抚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满族人)、民(汉族人)分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归吉林省滨江道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设双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为双城县。民国十七年废滨江道,由吉林省直辖,为一等县。1932年日寇入侵,立伪双城县公署,归滨江省管。1945年11月27日光复,成立双城县民主政府,隶属松江省哈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双城为黑龙江省协辖。1958年8月1日设松花江专署,双城县归其管辖。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设市(县级),1996年11月归哈尔滨市管辖。福建省拓荣县双城镇
地理概况:双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北,东经119°53′32″,北纬27°14′22″,海拔667米,四面环山,是个山间盘地。周围为城郊乡,东北接岭边亭、仙山、长坑3个行政村,西南接福基冈、湄洋、前山、赤岭4个行政村。管辖上城、北街、南街、溪坪4个行政村和城北、城南、城溪3个街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户籍4729户,18703人,占全县总人口21.41%,其中汉族18602人,少数民族101人(畲族95人、满族3人、回族2人、黎族1人);农业人口11584人,非农业人口7119人。这里在明清时期,设柘洋巡检司署,民国以后,是霞浦县上西柘洋区公所、霞浦县第四区署、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柘洋特种区、柘荣县政府、柘荣县人民政府的驻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镇人民政府设在柳西路65号。历史沿革:双城,以境内有上城、下城而得名。民国29年(1940)柘洋特种区设置双城镇,辖地相当今日双城、东源、城郊3个乡镇的范围,民国32年后,今乍洋乡也包括在内。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划双城镇(除西源、漈头二保划归第三区外)为第一区,同年6月废除旧保甲,将原来所辖的保,改建为新城、溪坪、上城、高园、仙源、乍洋、长玉、东源、青岭9个区属乡。1952年7月,新城、溪坪二乡合并成立区属城关镇;1956年4月又将上城、湄洋并入城关镇,复称双城镇。1958年10月公社化时,裁撤乡镇,新城与湄洋、上城与溪坪分别成为柘荣人民公社管辖的城湄、城溪2个大队(当时柘荣人民公社共辖16个大队)。1961年7月,公社管理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柘荣人民公社改为柘荣区,城湄大队与城溪大队分别升为柘荣区所辖的新城和溪坪2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柘荣区共辖9个人民公社),并在城区设置一个与公社平行的双城镇,专门管理非农业人口事务。1961年10月,柘荣恢复县建制,柘荣区改称城郊区。1965年2月,撤区并社,城郊区所辖的9个人民公社和一个镇,合并为城关、东源、乍洋3个县属人民公社。1980年8月,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城关镇。1981年11月,城关镇复称双城镇。明清以来双城是全县的商业区。当时形成鼎足而立的下城、溪坪、上城南门外三个小集市,共有商店百多间,大多数都是半农半商、亦工亦商的父子店和夫妻店。民国6年,上城南门外商店失火,市集消失,只剩溪坪、下城2个市集。溪坪街因地当福鼎—福安陆路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海道被日寇封锁,闽浙沿海各县物资流通都经过溪坪,商贸曾经繁荣一时。1956年,福温公路通车,下城位处公路旁,原来设在溪坪的国营商店迁入城内,下城街道拓宽延伸,商业渐兴,而溪坪街却日渐冷落。1980年以后,各种经济成份商业贸易与日俱增,除将柳城路再次拓宽外,先后兴建“六一五”新街、上桥路、柳西新街、柳中路、屿北路、柳新街、小北门路、龙新街、北街农贸市场、南街农贸市场、商贸新街、太子参市场、溪坪农贸市场,把原来点状分布的上城、溪坪、下城连成一片。至1990年,全镇有各种商店1127家(其中国有与集体所有的商店181家,个体商店946家),风味小吃、水果摊点328家,计有从业人员3400多人。城关外来人口逾万,故有“小县大城关”之说。传统风味小吃的“牛肉丸”、“泥鳅面”、“乌饭”、“鼠曲糍”,名闻遐迩。1990年,全镇商品零售总额(包括全民及集体商业企业)4550万元。
经济建设:1950年以前,境内仅有铸锅、制伞、制鞋、打铁、染布、以及加工豆腐、面条、米粉、糖饼等二三十家手工作坊和一家小型动力碾米厂。50年代以后,县在镇内先后创办米电厂、农具厂、农械厂、印刷厂、草席厂、制鞋厂、金刚砂厂、炼铁厂、针织厂、毛纺厂、自来水厂、建材厂、塑料厂、茶厂、剪刀厂、紫砂陶瓷厂。1981年恢复镇制后,创办的乡镇企业有:建筑工程公司、闽东制药厂、闽东制药二厂、茶叶精制厂;村办及私人集资创办的企业有:纸箱厂、剪刀厂、皮革厂、家用电器厂、五金制造厂、家具厂、玩具厂、塑料制品厂、炼铁厂、轧钢厂等。1990年,全镇有乡镇企业454家,从业人员2494人,企业总产值1765万元(其中:工业企业68家,产值819万元,农业企业6家,产值19万元,建筑企业1家,产值103万元,交通运输企业4家,产值306万元,商业饮食服务业375家,产值518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6438万元的27.42%,当年创税收83万元,利润194万元,分别占全县的32.5%和49.2%。该镇工业名优产品,有传统剪刀畅销闽东北及江西、广东等地,乌龙减肥茶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并远销日本、南朝鲜、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双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在全县来说相对优越,农业向来以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蔬菜。1950年以前,由于耕作粗放,产量不高,稻谷亩产140公斤左右,甘薯丝亩产220~240公斤。农民多种甘薯,95%以上的人口都以甘薯丝为主粮。1950年以后,经过土改,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推广杂交水稻,亩产达450公斤,虽然由于人口增加,商业发展,扩建住宅区与商业区占用不少良田,境内耕地仅4608亩,但全镇百分百人民群众吃上大米饭。甘薯种植由水田搬到山园,甘薯丝由民食主粮转为养猪饲料。1990年,全镇有茶园1000亩,果园425亩,有林地6338亩,农林茶副得到全面发展。1990年粮豆种植面积6420亩,总产量2264吨,亩产353公斤,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188万元的18.1%。其中种植业占53.51%,林业占2.2%,牧业占33.4%,副业占10.7%,渔业占0.2%。京福国道104线公路横贯东西,是镇与外界联系交通要道。东行北折而上,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而达首都;西行南折而下,经福安、宁德、罗源、连江而至省会福州。日车流量达四、五千辆。由104线辐射出去的有柘泰、柘霞2条县道,北通浙江省泰顺县,南通霞浦县。此外,通过乍洋—石山、乍洋—长岐、湄洋—富溪、富溪—黄柏、柘荣—宅中、楮坪—英山各乡间公路,可与县内8个乡镇联络,交通便利。80年代以来,镇内基础建设进展较快。三次拓宽柳城路和开辟各条新街巷,共铺设水泥道路15公里、14万平方米,同时结合铺灌水泥路面,新挖和整修街道下水道19条、1136米,巷道下水道48条、8320米。城区木结构住宅基本上已被砖混结构的新式住房所代替。镇内最高的楼房已达8层。1991年全镇建筑总面积已达59万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面积11.5平方米。全镇生产、生活用电充裕,自来水等公共设施齐全。民国后期,镇内仅有初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在校学生三四百人。县卫生院一所,中药铺七八间,疫病流行,求医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至1990年底,全镇已有县立中学2所(其中职中1所)、实验小学、完小与民办小学各1所,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5593人,其中普中1765人,职中219人,小学2292人,幼儿13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1%。文化设施有: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越剧团、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卡拉OK舞厅、溜冰场、球场、康乐球场等。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环卫所等以及个体药商20多家。
旅游景点:有东山风景区、仙屿仙庙、游朴墓、烈士墓及上下城尚存的部分城墙等。
国民经济
工业概况:双城镇把招商引资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主体措施,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瞄准世界五百强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重点引进对我市经济牵动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项目,推进了招商引资的战略升级。三年间投入资金1.17亿元用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共引进1000万元的大项目169个,实际到位资金9.39亿元。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雨润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以哈博、鑫岳为代表的纺织产业;以三环、华威、中强为代表的机电电子产业;以临江油田、承旭化工为代表的石化产业:以隆泰利、沛奇隆为代表的药品保健品产业;以鼎鑫、多多、建恒物流为代表的包装运输服务产业;以吉田、荣耀、四季春为代表的饲料产业等工业产业群体,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纺织、机电、饲料为重点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全市现有非公有制各类企业17548户,其中集体企业866户,联营企业13户,公司110户,股份合作企业2户,私营企业309户,个体工商户16248户,从业人员38150人。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33.6亿元,同比增长23.4%。农业概况:双城镇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和优势项目,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双城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亿斤左右,粮豆薯总产连续多年居全省之首,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35.2亿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畜产品总量达73万吨,其中鲜奶产量60万吨,成为全国鲜奶产量第一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味精、南京雨润等国内外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牵动全市粮食、乳制品、禽蛋、肉制品等四个产业链条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已有75%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的65%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保持持续旺盛发展势头。2005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2万头,家禽饲养量1800万只,肉牛饲养量40万头,生猪饲养量100万头,全市已建成畜牧业专业村61个,建设牧业小区33个,畜牧业规模经营比重达到30%。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72亿元,增加值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0元,比上年增长8%、10.8%、18%。
财源建设:双城镇坚持从市情出发,围绕打造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依托农业基础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于“根植于种植业,拓宽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业,升华于建设绿色食品城和中等规模哈尔滨卫星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工农结合,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目前,双城市已经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经济为基础,民营经济及第三产业为补充的较为合理的财源建设结构,实现财源建设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7亿元,财政收入实现60358万元。
金融、保险业:金融业稳定健康运行,2005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527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企业存款额46285万元,增长21.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3242万元,增长13.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799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76255万元,中长期贷款34145万元,增长8.5%;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0149万元,增长5.8%。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7家,全年保费收入5377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051万元,增长68.5%。支付各类赔款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49万元;人寿险赔付金额280万元,增长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