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临沧市地图 > 耿马县地图 >
四排山乡地图
四排山乡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地理

美丽的佤山
阿佤山:四排山乡因境内有牛肩山、丫口尖山、火石山、巴达山连绵起伏排列而得名。这里人类繁衍生息和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境内文物遗址多,历来是游客所关注的地方。距乡驻地40公里的小黑江畔巴达山麓,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类遗址—石佛洞及红土坡文化;在火石山以东,离乡政府12公里,有3000多年的小芒关崖画;往西距乡驻地15公里,有东老的小乘佛教长老古墓群以及一座具有浓厚古代佛教文化的石垒塔。这些充分反映了四排山先民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四排山地质地貌多样,有亚热带峡谷、溶洞、古代榕树群、紫荆花大峡谷、橄榄坝等自然景观;一望无际的班康、东坡高优生态茶园和旱母坝、浓览坝高优蔗园象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四排山大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乡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东坡砷砂闻名中外;有一座500千瓦的水电站。民风民俗淳朴,青苗节、泼水节、民族村寨、民族饮食等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探险、科学考察、投资和旅游观光神奇、迷人的地方。石佛洞遗址
石佛洞:滇西南高山峡谷之间,澜沧江支流小黑江畔,一个巨大的天然洞穴,3000年前,一支神秘的古代先民曾在此活动,此后又突然消失,考古学家揭开了石佛洞谜一样的故事。石佛洞位于耿马县四排山乡石佛洞村,地处澜沧江支流小黑江边的悬崖上,是一处大型的天然石灰岩洞穴。因洞穴内的钟乳石造型似佛像而得此名,生活在附近山区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的村落里,都有着与此洞相关的传说。这是个神奇的洞穴,每到泼水节村民都要到洞穴内祭祀、聚会。据传,走通这洞就能到达双江县,但是如今还没有人能真正弄清楚洞穴内的环境。
青苗节: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佤族人民保留下来了一个传统佳节——青苗节。青苗节(佤语“景勒借”),是在旱谷青苗长到四寸高时,即佤历七月初每逢“那木”(乙)、“来”(丙)、“门”(丁)三天为节期。期间男女老少喜气洋洋,举行打扫水井、接水槽,杀猪宰牛,各家各户逗粮逗菜,饮水酒,煮鸡肉烂饭,祭祀寨神家神,吹起芦笙打起歌,欢庆一堂。旱谷青苗长势好,人们当然喜欢,但头人百姓疑窦又起,担心着谷粒会不会饱满,岩列酋长号召人们勤恳劳动,薅铲杂草,结果,到收获时,谷穗长颗粒饱,一片金黄,阿佤人民由衷的喜悦,举行隆重的开墒收割,叫谷魂,尝新米的活动。从此,耿马四排山乡一带世居的佤族人民革除一年一度的砍人头的习俗,用狗头祭木鼓,仍然是年年丰收,人畜兴旺。

农村经济

2007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69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650万元,经济作物收入2126万元,畜牧业收入194万元(出栏肉猪1028头、出栏肉牛681头、出栏肉羊705头),渔业收入2万元,林业收入76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97万元,其他收入473万元;家禽存栏21174只;粮食总产量达到492万公斤,增长1.2%,完成计划任务的98%,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858元。

人口卫生

全乡现有农户3309户,共有乡村人口13981人,其中男性7977人,女性6004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1人,劳动力8429人。全乡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12185人,其他民族56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乡卫生院面积为5894平方米,有职工9人,有病14张,院内配备相关医疗设备;村卫生所面积为586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4人;全乡建有公厕60个。

特色产业

全乡主要产业为甘蔗产业和茶叶产业,甘蔗销往耿马糖厂、华侨糖厂、双江糖厂和勐省糖厂。2007年甘蔗面积达4.4万亩,其中高优蔗园2.4万亩;茶叶面积达9926亩,其中高优茶园9700亩。全乡产业发展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提升甘蔗支柱产业,壮大茶叶和蚕桑产业,培育核桃、畜牧、膏桐、佤文化旅游四个后劲产业。上部冷凉地区种植茶叶和核桃,下部热区资源丰富的地区种植甘蔗,中部以种桑养蚕、膏桐产业为主的种植业产业规划,着力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

产业协会,1、道路建设。采取上级扶持水泥和砂子,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备石料以及自行施工的方式,完成蒿子坝一组硬板路建设1.4公里;完成班康一组硬板路建设1.8公里;新建班康一组排污沟渠180米。总投资57.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5.6万元,群众自筹41.9万元。2、安居房建设。按照市建设冲剂设计的民居房户型完成样板房建设1间;结合当地建房风格完成民居房建设3间;进行琉璃瓦房改造6间。总投资64.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4万元,群众自筹59.4万元。3、沼气建设。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投资10.8万元,建成8m3沼气池45口,其中上级补助3.6万元,群众自筹7.2万元。4、农网改造。投资21.6万元完成蒿子坝上寨和大海子两个自然村农网改造。其中上级补助18万元,群众自筹3.6万元。5、产业培育建设。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班康村围绕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确定了巩固提升茶叶产业,培育和发展甘蔗、核桃和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全村产业建设。一是在抓好原有生态茶园管护工作的同时,发动群众完成茶叶种植280亩。二是结合各村区位、气候等自然条件,在不适宜种茶的村组完成甘蔗种植220亩。三是借助全市大力开发核桃产业的机会,完成泡核桃种植120亩。6、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一是在组织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建成了一间70.m2党员电教室,配备一台29寸彩色电视机和一台DVD。二是投资0.8万元推平休闲广场地基。三是投资1.8万改善村完小道路140米。7、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采取以会代训、外出考察、现场指导培训等方式,聘请县茶办、乡农科员等有关技术人员,对农户就茶叶、种植、管理、防病虫害等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场次,参加培训人员达400余人次。同时,成功组织了两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县劳务输出活动和个人外出打工,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0多人。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后续管理工作,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途径。8、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及年度计划,把本村的致富能手和优秀青年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由支部委员挂钩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做到成熟一个,吸纳一个,2006年以来共吸收新党员8名,进一步增加党组织力量。二是根据《党章》、中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其它规定,建立健全党员民主评议、党建目标管理、村委会工作、村务财务、民主管理制度等农村基层党建制度,并将制度上墙,成了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工作局面。

教育

中学全景,2007学年初,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初中在校生658人;有小学21所,其中完小8所,初小1所,教学点12个。有适龄儿童1741人,适龄儿童在校170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1%;有适龄少年690人,初中在校生658人,其中15人在外借读,11人提前受完,初中入学率95.36%。上学年初小学在校生1963人,辍学23人,辍学率为1.17%;上学年初初中在校生545人,辍学16人,辍学率为2.94%。13—15周岁残疾少年入学率为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8.5%,15周岁人口文盲率0.88%;17周岁人口257人,受完初级中等教育209人,初级教育中等完成率81.32%。全乡有教职工164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全乡校舍面积17304平方米,其中,小学13014平方米,中学512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小学为6.2平方米,初中为7.78平方米。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级“两基”验收,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列入省级示范学校。乡中学于2006年被定为县级第一批农村综合初中试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