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泗县地图
泗县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经济

近年来,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轻纺、建材、酿造、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GDP由2000年的23.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28.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7.5亿元、5.5亿元、5.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0.7%、31.0%和25.5%。2007年,泗县GDP达到59.76亿元,较2006年增长20%。人均GDP达到7470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

行政区划

2000年,泗县辖12个镇、7个乡:泗城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屏山镇、草庙镇、长沟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大杨乡、小梁乡、三湾乡、徐贺乡、瓦坊乡、瓦韩乡、大路口乡。2005年,原三湾乡并入泗城镇,瓦韩乡并入草沟镇,徐贺乡并入屏山镇,小梁乡并入黑塔镇。

泗县旅游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位于宿县城东南40华里处的刘村附近。旧址为覆斗形高台,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为67.6米,南北宽为65.5米,北高南低。台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理石塑像。陈胜、吴广起义的旧址名涉故台(亦称射故台、射鼓台、射鹿台),古时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故名“大泽乡”。台上原来有一小学,1983年迁往台西南新建。台上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和民国12年(1943年)的石碑四块。清道光二十九年发射鼓台重修碑记净记述:“射者陈涉也,台也,陈涉演武击鼓之台也。”明万历年间,集资建了“楼台寺并铸钟一口,盖钟楼一座”。这些古建筑已被毁,唯土台石碑尤存。1984年在涉故台上开辟纪念馆,雕陈胜、吴广塑像,涉故台修整后供人瞻仰。
五柳古文化遗址:五柳古文化遗址,位于宿城北七十华里的大五柳村西南处。西接五柳水库,西南临撞马山,面积约二十南。已暴露的文化层面积长约八十公尺,宽约六十公尺,原高约十公尺,呈高出四周的长方形土堆,随着群众的取土,现已基本挖平,呈西高东低,中间略有凸起的高地。遗址文化层暴露的部分厚约一点六公尺,里面有烧土和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壳、鹿角断块、兽齿骨、纺、坠石凿;石斧等器物,文化层的表层出土有陶罐。由此可基本认定,此处是商代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内函尚诗进一步探察。一九八二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疏亭:扶疏亭座落在宿县人民政府内的北城墙上,始建于宋代。中间几经毁建,现又重修,已建成殿堂五间;还将依原貌重建扶疏亨一座。扶疏,本意是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据《明宿州志·古迹志》记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日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块,构亭以复其旧抄。清《宿州志.古迩志》注:“崇祯未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间知州高其佩减宪祖,历任地加修,其真迹于乾隆甲辰己巳间失去”。考扶疏亭现存石刻碑,长约三市尺,高约二市尺,镌刻着竹子和东坡五言诗四句。诗曰:“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下款署东坡居土,没有年月,没有署款,字是行书字。据此,不是苏轼为徐州太守时画竹题诗赠与宿州知州的。因苏轼到黄州时,才称东坡居士。所题的四句诗,是苏轼去黄州移汝州,路过江州和李太白《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的前四句。由此可知扶疏亭现保存的石刻苏东坡的诗竹,是苏轼去黄州后的作品,此诗所赠与何人,尚待考察。?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宿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将扶疏亭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堤:隋堤贯穿宿县城,自西而东,今天在城郊还能看出隋堤遗迹。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所开凿的通济渠,因中间自荣阳北板渚、至开封一段就是原来的汴河,所以唐人称通济渠为汴河。这一段自板渚引黄河水东行汴/j<故道,至开封别了汴水折而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刘‘岸入淮河。这通济渠,上游自荣阳板渚引黄水入汴河,中游自开封折转东南引入泗通于淮,下游自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长一千三百余里。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炀帝出巡,乘龙舟而往。汴河堤即隋堤。隋亡后,汴河成为唐宋与东南交通之要道,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水即渐渐淤塞,终于堙没,但隋堤犹存。后人触景生情,咏隋堤诗颇多。
垓下古战场:垓下古战场,位于县城南五十里,城后大队一带。垓下:是古地名,在今县南沱河北,汉楚决战于此处,公元前二O二年刘邦率诸军,攻败项羽处。《武史记·项羽本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军,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概,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两军交战,项羽败至乌江而自刎。观在城后一带,常出土汉砖、绳纹陶片、铜镞等文物。
虞姬墓:虞姬墓,座落在灵璧城东7.5公里处。灵泗(灵璧——泗县)公路的南侧,唐河东首。原墓区范围南北宽20米,东西长100米。1979年复土修筑了墓冢,并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三块碑修复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扩大墓区,周围筑起围墙,建立了门楼,上书方毅题“虞姬墓”三字。整个墓区为3942平方米,靠墓区东南侧,建一小型纪念馆。在墓后的石碑上,上方刻有“巾帼千秋”。正中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两旁则刻有“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卿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前往墓区的游人,络绎不绝。
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萧县朔里区蔡洼村杨家台子召开全委会议。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会议期间,留下了有历史意义的合影。该会址保护完好,一九八O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象气候

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9小时,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0℃(2003年8月1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1月31日)。

地理位置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东部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接壤,南部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西部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为邻,是两省四县交界地带,背靠中原,地近东海,既可南进北出,也可东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经济和文化辐射。

交通运输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03、329省道贯穿全境,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邻多条高速,东距宁(南京)—宿(迁)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县)许(昌)高速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中的明(光)睢(宁)高速即将开工建设,规划中的宿淮铁路正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