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乌兰察布市地图 >
四子王旗地图
四子王旗相关地区地图:

景区特色

四子王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代系孙诺延泰,其有四子分牧而居,故称四子部落。四子王旗称谓由此而来。格根塔拉草原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仅128公里,呼和浩特—锡林浩特S101省道专线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格根塔拉”是蒙古语,意为辽阔明亮的草原。近年来已形成独具草原风情的旅游景区。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飞船主着陆场,仅距格根塔拉50公里。格根塔拉也是通往口岸城市二连浩特的必经之地。广袤浩瀚的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子王)大草原,每当夏秋之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蓝天碧水、白云彩虹,炊烟缕缕、牧笛声声,人欢马叫、牛羊追逐,一幅令人陶醉的草原美景。
资源丰富: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仅地表水资源总量就达9620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高达52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黄金、钨、铝、铅、萤石、芒硝、石油、天青石、石英等。此外,这里还是理想的避暑和旅游观光胜地,境内有远近闻名的王爷府,希拉莫日庙和格根塔拉胶色隆旅游点,还有许多召庙、古墓群、古城遗址及近期出土的犀牛化石群等供旅游者参观。
经济发展:该旗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6年,国家为扶持四子王旗的社会经济发展,已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100多万元,使全旗的工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1992年底,工牧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交通、通讯也大为改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四子王旗境内水土流失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丘陵区,中部少部分的水蚀区和大部分的水蚀、风蚀并重区和北部的荒漠草原风蚀区,风蚀面积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气候恶劣和植被不良。其中气象条件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降水少和多风又起着决定性因素。干旱、少雨、多风和蒸发量大是该旗的显著特点。旱灾、风灾相互作用促进了草场退化和沙化。地表土质为淡粟钙土,棕钙土,土壤含沙量大且疏松,植被拦截水土流失的能力差,一遇雨水冲涮或大风剥蚀,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因素主要是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搂发菜、挖药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水土流失。1995年,全旗水土流失面积达7089平方公里,其中水蚀、水蚀风蚀并重区3515平方公里。旗境内最长的塔布河河道长210公里,流域面积7873平方公里。主河道较宽,呈“S”型,宽度在0.7~2公里。该旗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700~1100吨,中低山区侵蚀沟切割沟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强度风蚀区3574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牧区卫境苏木、脑木更苏木、巴音敖包苏木、江岸开发区。风蚀厚度每年2~3厘米,全年总风蚀量约1亿多吨。全旗地表经流的含沙量24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约86万吨。
二、治理:60年代,社队开展平整土地,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治理,以土方工程为主。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土方工程和营造防护林、水保林为主,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共建水保林15万亩,水平梯田15万亩。80年代,按照“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和植树种草高潮,建成梯田3.42万亩,沟坝地1.01万亩,水保林44.85万亩,种树种草6.51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90年代以后,投入资金大搞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采取的工程有挖鱼鳞坑、淤坝地、植树造林、种草等。1990~1996年,累计建成水平梯田5.31万亩,沟坝地2.49万亩,水保林53.07万亩,种草20.54万亩,小流域治理15.57万亩。1997~1999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8万亩。2000~2002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94万亩。全旗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31万亩。其中治理面积大、标准高、质量好的有三元井头股滩流域,库伦图东山流域,忽鸡图南山流域,乌兰花东山流域和阿贵南山流域。2003年,新增治理面积16万亩,其中水保林9万亩,种草4万亩,简易梯田3万亩。2004年,新增治理面积11.4万亩,其中水保林6.9万亩,种草1万亩,简易梯田3.5万亩。建国初期至2004年底,累计治理面积137万亩,其中:水平梯田7万亩,沟坝地3万亩,水保林97万亩,种草30万亩。

行政区划

2006年撤并乡镇后四子王旗辖5个镇、2个乡、4个苏木、1个牧场
镇:乌兰花镇、吉生太镇、供济堂镇、库伦图镇、白音朝克图镇
乡:东八号乡、忽鸡图乡、
苏木:查干补力格苏木、脑木更苏木、红格尔苏木、江岸苏木
牧场:乌兰牧场

旅游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的景观之一。杜尔伯特草原是内蒙古较有名气的草原。每到夏秋季节,这里绿草如茵,山花怒放,牛羊散落,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地方。这里又是草原动物的栖息之地,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野生动物有蒙古野驴、野马、蒙古百灵等.每到夏秋之际,野马奔驰、百灵歌啭,给辽阔草原增添了无穷魅力。以耐力强、速度快而闻名的蒙古马群奔腾在蓝天白云下,会给游人带来马背文化的无限遐想。杜尔伯特旅游开发区地处祖国北疆的中温带,夏季凉爽宜人,昼夜温差大。每年6~9月份是最佳避暑度假季节,对高热地区的游人和老少人群极具吸引力。由于气候的独特,草原的日出、日落也富有特色,变幻不定的白云对地上景观起着诗情画意般的烘托作用,蓝天、白云、绿草、起伏的地貌共同展现出美丽而独特的草原景观。
二、人文旅游资源:草原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马背是蒙古人的摇篮。草原上蒙古族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游牧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民俗风情浓郁。潇洒自在的游牧生活,盛况空前的节庆场面,悠久的民族历史,美丽的民间传说,醇厚的民族性格以及香喷喷的奶酒、奶茶、手把肉、古朴的勒勒车、蒙古马,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旅游线.旗王爷府宏伟的建筑群蕴蓄着封建王爷执政的历史。藏式独贡能引发游人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边墙遗址可以让人领略一代天骄的雄才大略,北魏抚冥镇遗址,金长城遗址依稀可见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互相争战的痕迹。净州、砂井古城遗址可启迪人们研究金元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路。境内的红格尔苏木、江岸苏木发现的楔形石核、石叶、石铲、石片、石刮削器等旧石器,乌兰花镇南粱砖厂挖出的第三纪犀牛化石群,脑木更苏木现存的珍稀植物胡杨林,卫境苏木发现的查干哈萨图蹄形岩画,乌兰哈达苏木发现的家畜、人形岩画以及薰、藏、印度文字佛号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草原文化的内函与魅力。
三、景点简介: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坐落在内蒙古境内大青山北麓的杜尔伯特(四子王旗)草原腹地,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28公里。中心占地面积1万亩,总资产近1亿元。下属四子王旗格根塔拉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北方游牧园、锡盟锡林高乐草原旅游区、内蒙古协力(国际)旅行杜、深圳格根塔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格根塔拉艺术团、格根塔拉民族工艺品厂。是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草原旅游景区之一,是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点)之一,2004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工农(牧)业旅游示范点。格根塔拉建于一九七九年,一九九六转制为民营企业。格根塔拉蒙古语意为辽阔明亮的草原,每当夏秋之季,这里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牛羊追逐、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秀丽奇特,一派北疆塞外草原美景,是中外游客理想的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胜地.转制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尉健行、李岚清、秦基伟、布赫、成思危、陈俊生、李铁映、乌云其木格等亲临视察,国外高级官员、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前来观光。中国东方歌舞团和蒙古国、韩国、俄罗斯歌舞团也曾前来演出。跨入新世纪,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心接待条件和能力逐年得到改进和提高。中心设有接待包5顶;现代住宿包48顶;豪华战车式住宿包36顶;传统住宿包210顶;拥有1200m2装修典雅的游客中心一处,可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的大型宴会厅一处,面积不同的大、小接待餐厅近50处;景区内桑拿、舞厅、酒吧,购物、停车场、电视、电话、医疗、保卫、投诉、培训,咨询、游乐场所、大型那达慕会场等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目前,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已具备了食、宿、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管理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呼和浩特一一锡林浩特省道专线直通格根塔拉,交通极为便利。目前,中心餐饮接待能力为3000人/餐·次,住宿接待能力为1000人/晚,娱乐、观光接待能力2--3万人(次)。中心拥有员工500多名,年营业额为12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20一一30万人(次)。其中:区外游客占1/3,区内游客占2/3;曾接待来自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泰国、瑞典、丹麦、芬兰、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瑞士、爱尔兰、越南、希腊、蒙古等二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游客。规划中的世界游牧文化区的第一期项目,即:“中国北方游牧园”于二OO二年八月六日顺利开园。园内建有来自祖国北方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四省区居住在草原上的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裕固、土、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蒙古等13个游牧民族各具特色的永久居落,并由本民族人员入住长期展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规划的逐年实施,将为中外游客提供更为舒适、文化内涵更深的住宿、娱乐、博览、观光场所。这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草原人民将举行蒙古族传统的祭敖包活动;每年公历七月二十五日一一七月三十一日是每年一届的“内蒙古旅游那达慕”盛会。1989年至2004年已成功举办了15届。
王爷府:王爷府位于乌兰花镇北约24公里处的查干补力格苏木所在地。它始建于i905年,曾是封建王爷执政和居住的地方。府内设前后2个厅,前厅供王爷执政办公,后厅供王爷和福晋居住。另附设2个独贡,是喇嘛念经的场所。整座王府为磨砖对缝,简瓦盖顶,砖木结构的殿庑建筑,具有清末红柱回廊,雕梁画栋的建筑特点,占地面积共计2800平方米。解放前,旗地域是封建王公贵族们的世袭领地,先后经历了15代王爷的统治。旗衙门最初设在朝克德力格尔,当时没有房屋建筑,王爷居住的也是蒙古包。1905年,第13代王爷勒旺诺尔布在查干补力格大兴土木、筑厅建府,形成了现在的王府。该府建成后,先后经历了3代王爷在此主理旗务,共计44年。1908年在王爷府右侧又建了府庙。从此喇嘛、活佛纷纷云集,显贵要人不断前来,王府也就作为一个地名而远近闻名了。1949年至1952年,这里曾是旗政府所在地。府庙的两个独贡均为藏式建筑,因年久失修,自然破坏严重,1989年内蒙民委及旗政府投资20万元,维修了王府前厅及一个独贡。
锡拉木伦庙:锡拉木伦庙(大庙)位于乌兰花镇西北62公里处的红格尔苏木驻地,是全旗最大的喇嘛教召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较大影响。锡拉木伦庙是本旗贵族出身的丹巴拉布吉修建的。整座召庙占地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均为藏式石木结构,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环山临水,景色宜人,全庙共建有五座独贡(喇嘛颂经处)、四大拉布仁(藏语;活佛寝宫)和四个庙仓(存放和掌管财物之处)以及360余处喇嘛住宅。五座独贡即赛胡勒森独贡(神殿)、朝格庆独贡(大型颂经活动处)、珠得布独贡、却热音独贡(佛教理论颂经处)、乃登独贡。其中朝格庆独贡鼍大,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四个拉布仁即葛根拉布仁、巴润拉布仁、汉斯日拉布仁、准拉布仁;四个庙仓即依和吉寺仓,却热音仓、珠得布仓、甘珠日仓。每个独贡都有地毯、柱毯,挂面和壁画,还有相当数量由上等木材雕刻而成的供桌和无数供灯。锡拉木伦庙是乌兰察布市辖区内最大的喇嘛寺庙。住庙喇嘛在兴盛时期曾达1500名左右。解放前,美,日等国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在此进行佛事活动,是一座中外享有盛名的草原古刹。每年夏、秋两季来大庙进香,礼佛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登临北山,可见抗日战争时遗留下的战场、碉堡、弹痕,再向西北行4公里可一览金长城风采。向西南行1公里,锡拉木伦河西侧的半坡上有金元时期兴盛的“砂井总管府”遗址。向南行约5公里处可领略敖德其沟的自然风光。
元代敖包群:元代敖包群,位于乌兰花镇西北40公里,红格尔苏木达忽拉嘎查东南约5公里处汗乌拉的黑色火山岩山丘上(汗乌拉蒙语为最高的山)。该山相对高差300米,总体走向为西南、东北向。东侧山脚下是由南向北流过的塔布河。登山而望,在山顶的西南端屹立着一座高约10米的巨大敖包,大敖包周围还陪衬着100余座小敖包,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敖包群。大敖包四周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又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状,高约1米,形似烽火台,遥望又如尖塔。敖包底部东北方有一开口巷道,宽70厘米,由巷道登第二层再绕半圆有一白色砂石岩凿成的石池,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香坛,香坛下摆放着写有经文的旗子。敖包最初的本意是古代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的路标或界标。后来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幸福、保佑人畜两旺,逐渐建立起部落大敖包或联盟大敖包,也有富贵人家自设的“家族敖包”,但形态大体一样。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单独敖包,也有敖包群。
查干哈萨图岩画:查干哈萨图岩画位于卫境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的查干哈萨图,距中蒙边境15公里。以岩画所在地为中心,东面是较平坦的丘陵草原,约15公里处有通往边境额尔登的公路;南面约10公里有一座无名的敖包,西面为一条狭长的丘陵,北面约3公里是旗锰矿所在地。岩画遗址坐落在一个台地西侧的斜坡上,斜坡东南高,西北低,坡面倾斜度为40度左右。岩石的色泽为灰白色,石质略粗,石面较为平滑。这些岩石的分布情况基本呈弧形片状,岩画主要勾勒在一些东南高、西北低的岩石上.表现的题材,大多为奇蹄类动物蹄印,最多的一块岩石上有10多幅岩画。查干哈萨图岩画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典型,也是蒙古民族原始的世界观和精神生活的实物资料。
犀牛化石群:旗境内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美国、法国、瑞典,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古生物学者及专家先后来考察过。四子王旗因此成为著称于世的“化石之乡”。1991年9月,在乌兰花镇南3公里处的砖厂发现了距今800--500万年前的犀牛化石群,经专家鉴定,这批犀牛化石均为大唇犀,是国内罕见的大唇犀化石带。化石埋藏在距地表5米的红色泥岩层内,初步探明化石集中分布在宽5米、长约30米左右的古河相地层中,呈东南一西北向的带状分布,揭露面积约150平方米,出露犀牛化石个体20多具,包括20个犀牛头骨及脊柱、四肢等。埋藏在原生地层的这些犀牛化石骨架,不论是相互间纵横交错,还是层层叠压,均保存着犀牛死亡的原始状态。这些珍贵化石,为研究大唇犀的形态构造、地理分布、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唇犀屑哺乳动物,是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晚期的一种生物物种,喜欢生活在炎热的河湖地带,它身体笨重,头上无角,下颌长有两个大糠牙,是犀类中的奇特成员,也是我国及世界珍贵古动物之一。到这里观光旅游,可以亲眼目睹古动物的雄姿。
道兰斯日背(七层山),道兰斯日背,蒙语即七层山的意思,位于乌兰哈达苏术境内,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本山由东西横亘的七道山粱组成.从南往北依次为拜兴期日背、阿拉台音斯日背,温根斯日背、混其日斯日背、敖包斯日背、乌林斯日背、达呼拉音斯日背.主峰敖包斯日背,海拔1761米,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鸟瞰道兰斯日背,好似七道互不相连的天然屏障;近观又象七条巨龙相互争高斗顽。其特殊的地理雄姿,不仅成为人们辨别方位的天然标记,而且是野生盘羊的乐园。道兰斯日背四周沟壑纵横,泉水叮咚,牧草肥美,牛羊膘壮,很早就是乌兰察布草原上令人向往的天然牧场。地下蕴有丰富的萤石、石英等矿藏,苏木东南的海底石林,干奇百怪,也是观光的好去处。
毕齐格图岩画:毕齐格图,蒙语即有字的地方,坐落在乌兰哈达苏木东南部丘陵地带一条小峡谷中。峡谷自西向东延伸,峡谷一带清泉常流,怪石瞬峋,石壁多系黑色花岗岩,坚硬光滑。岩画在小峡谷的尽头,由于南壁坡度低缓,且受西北风的剥蚀,石质松散,而北壁陡峭,岩画多凿刻在北壁岩石上。岩画有牛、马、猪、狗、人像等,线条粗犷、形象,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岩画中也有不同时期凿刻的薰文、藏文、印度文佛号“阿弥陀佛”等。
脑木更山:脑木更山坐落在旗西北部,位于脑木更苏术所在地东北45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山顶较为平整。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这里虽然屑无水草场,但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节性水淖,是天然草场。山顶上有数个敖包,其中最高的“乌罕特音勃尔和图敖包”,海拔1129.9米,山地特产“发菜”,闻名中外。因土质发红,也称大红山。山顶平整,草场优良,好似一个天然的动物园。世界上已经罕见的动物一盘羊,在这里也能见到;黄羊、狐狸等其它野生动物经常出没。脑木更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夏季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百灵鸟呜叫,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到了冬天,这里白雪皑皑,一望无际,一派北国风光。高大美丽富饶的脑木更山,好似一匹骏马在奔驰。
乌兰花生态公园:乌兰花生态公园位于乌兰花镇东粱,亦称东山生态公园,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670万元。乌兰花水库、烈士陵园纪念碑均在规划区内,2004年开始建设,当年建成混凝土仿古牌楼一座、凉亭一座、石阶路70多米,水池一处。2003年4月始,园内共铺设草坪1250平方米,种植杜松、云杉等9个品种的树木5792株,其中杜松1105株,云杉1015株,桧柏55株、红叶小檗55株、柳树100株、国槐4株,玫瑰、榆叶梅、丁香等共4358株。为保证树木成活率,同时还修建了80平方米的蓄水池2个,安装了提水设备,埋设输水管道400米。东山生态公园的建设,既改善了环境,又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场所。
杜尔伯特广场:杜尔伯特广场位于乌兰花镇中心,2003年5月开工建设,由天津绿茵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广场占地面积269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17600平方米,绿化面积9300平方米。广场设置雕塑、喷泉、廊架、灯光等景观设施。工程总造价650万元,2003年完成投资255万元,2004年8月5日前全部竣工。该工程是四子王旗撤盟设市庆典献礼工程之一,也是乌镇人民休闲娱乐的理想活动场所。
神舟着陆区:四子王旗北部的红格尔苏木大草场,早在40年前已经被划为飞船主着陆场,这里人烟稀少、地势平坦,从“神一”到“神七”,每个飞船的成功与荣誉都与降落地四子王旗有关,因此这里也有着“神舟家园”的美誉。我国发射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均在这里准确落地,这里不仅是中国人的热点,也是全世界的焦点。探访“神七”着陆地踏着绵绵细雨,从首府出发,经过革命老区武川县一路向北,大约行驶了近4个小时,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四子王旗的红格尔苏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六艘飞船都在这里成功着陆。这里现在被人们亲切地叫作——神舟家园。杜尔伯特草原位于四子王旗,这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及尖端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期盼‘神七’平安回家”穿行在秋日的杜尔伯特草原,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行走,牛群低着头尽情享受着青草的美味,偶尔看见牧人挥鞭放牧。远处的群山上,绿草如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里尽情地浮游,温暖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草原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尽情展现。今年62岁的万忠文老人在这片草原上已生活了30多年,他亲眼目睹了“神五”、“神六”着陆的全过程。说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激动不已,老人一边热情招呼我们,一边讲起自己与航天英雄杨利伟隔着一道舱门招手的不平凡经历。“当时我与老伴儿正在外面散步,听到头顶的响声,马上反应过来是‘神五’回来了,我赶紧骑上摩托车一路追随,等到了跟前,我看见飞船落地前猛地向上一弹,落地后还打了几个滚,看见航天英雄挥手走出舱门,我激动地同所有牧民一起喊:‘神五’回来了,祖国万岁。”,为了更形象地描述当时的情形,老人带我们找到了神五着陆地点,如今这里已树立起一块纪念碑,碑上分别用汉文、蒙文刻着“神舟五号返回落点”等字样。石碑两边的草地上,两年前运送返回舱的载重车辆留下的车辙仍依稀可见。老人还告诉记者,“神七”发射和回收可是咱们中国人的大事,近来他每天都从电视、广播里关注着“神七”的相关情况,自己计算着着陆的时刻,每天都要去看回收基地的返回舱回收演习。为了能再次亲眼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还专门托人从外地买了高倍单筒望远镜,还把自己的摩托车修理一新,等待那天的到来。从牧民万忠文口中,得知牧民徐冠峰一家更是与神舟飞船结下不解之缘。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当天夜里,先行进入着陆区的部队在暴风雪中迷了路,官兵们又冷又饿,这时发现了徐冠峰家的房子……徐冠峰和妻子把战士们让到屋内,生起火炉,用热腾腾的羊肉、羊肉汤招待亲人,并腾出两间房子让他们休息。第二天还找来一位老羊倌给部队引路……这次经历,徐家与部队结了缘,回收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时,部队都在徐家歇过脚。“‘神六’真比‘神五’厉害,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居然还‘站’着。”“‘神五’着陆时,反推火箭把飞船弹起来,还在地上打了几个滚,杨利伟在里面肯定很难受;‘神六’落下来是立的,着地又轻又稳,人在里面肯定舒服多了。”采访中,记者从牧民口中听到最多的是神舟的故事,听到最多的名字是杨利伟,从牧民一张张激动的脸庞,一句句淳朴的话语中,真正感受到草原人民心中的那一份“神舟情”。“希望镜头上没有我们的身影”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晚间择机实施。发射点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着陆点依然是在四子王旗。作为历次神州飞船的主着陆地区,四子王旗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记者前往四子王旗了解到,为了做好神舟七号飞船降落回收的后勤保障工作,四子王旗已全力备战。在一家宾馆,看到院内停车场停放着数十辆参与回收工作的军用车。宾馆服务员称,参与“神七”回收的工作人员早在一个月前就入住宾馆。在宾馆的告示栏上记者看到这样的字样:今日下午14:40集合出发前往大庙;20∶00返回。由此可见,“神七”着陆的试验队员和医务人员都已准备就绪,并在进行演练。在宾馆五楼的走廊内看到,中国航天员中心主着陆场试验队关于“神七”的展板摆放整齐。其中一块展板上的内容吸引了记者,上面写道:一定要让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穿着我们自主研制的舱外宇航服,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白色的墙面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一定要安全顺利地迎接航天员回家”,见证着工作人员为“神七”回收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的决心。在会议室内,见到了航天员医疗救护队的两名成员。“这是我第三次来四子王旗参加航天员医疗救护队,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经历,但相同的是每次心情都很激动。”总装备部特种医学中心主任、306医院特种伤病科主任刘志国饱含深情地向记者讲述着他与航天飞船的故事。2002年12月,在神舟4号升空时,刘志国第一次来四子王旗,当时在零下30℃的低温下,他与战友们一起为航天事业工作。在茫茫草原,厚重的雪,漆黑的天,恶劣的环境没有挡住这些医务工作者的脚步,他们冒着严寒在雪地进行演练,常常一练就是4、5个小时。如今当他再次踏上四子王旗的土地时,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令他感受颇深,他与草原人民共同见证了航天飞船带给这里的点点生机。现在神七着陆已进入倒计时,集中演练已进入关键时期。306医院特种骨科主任周雪峰说,医疗救护队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全面地应对航天员身体出现的状况。在航空作业下,由于物理、工程等原因,航天员可能出现冲击外伤、失重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医院各专家制定应急预案,以保证航天员身体健康。据了解,此次“神七”医疗救护队比“神六”医疗救护队设备更齐全、更先进。主着陆点配有三架医疗直升机,每架直升机内都设有急救平台,医生可以在机内为伤员进行手术。说起几次参加航天医疗救护队的感受,两位医学专家真诚地说:“我们感到激动而荣幸,同时也觉得有压力,有时甚至会睡不着,但我们会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让航天员平安回家。希望镜头上没有我们的身影,因为只要没有我们的身影,航天员就是安全的。”

地形类型

四子王旗地形从南至北由阴山山脉北缘、乌兰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三部分组成。其中:山地占4.1%,丘陵占56.1%,高原占39.8%。统观地形趋势东南高而西北低。海拔高度为1000~2100米之间,相对高差1100米。旗境东南西河子、活福滩、忽鸡图、三元井地段属阴山山脉北坡。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峰约100余座。这些山峰均属中等切割或轻微切割,相对高程1000米左右。中部乌兰哈达、供济堂、白音朝克图、查干敖包、查干补力格、吉尔嘎郎图、红格尔、大井坡低山丘陵地段,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约数百座。这些山峰均属轻微切割,相对高程500米左右。

民族人口

清天聪八年(1634年),四子部落旗有正户2000户,约1万左右人口。1949年,境内有蒙古族376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5.4%。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有蒙古族7539人,占全旗总人口的5.4%。15年内增加3777人。2004年,境内蒙古族人口达16739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17%。比1949年增加12977人。主要分布在牧区11个苏木、农区巨巾号乡、大黑河乡、库伦图乡以及乌兰花镇。四子王旗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至2004年,境内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锡伯、东乡、布依、裕固、土、瑶11个民族。截至2004年,全旗总户数62399户、204996人,总人口中蒙古族16739人,占总人口的8.17%;汉族186288人,占总人口的9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1969人,男性107466人,占总人口的52.5%,女性97530人,占总人口的47.5%。2004年旗共有人口20.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7.01万人,城镇人口3.49万人。共分布有11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08人。其构成为:蒙古族16739人、满族967人、回族899人、达斡尔族27人、土家族13人、锡伯族11人、彝族6人和东乡族、瑶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共46人。

供电用电

风力发电:该旗牧区牧民居住分散,而风力资源丰富。从1980年起,旗政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积极资助并大力推广风力发电。1981年,旗政府为购买风力发电机的牧民每台补贴500~800元,并由旗畜牧局下设的草原站负责安装。1985年和1986年,为牧区安装风力发电机800多台,解决了边远分散牧民照明、看电视的用电问题。1990年,全旗除有网电的地区外,全部安装了风力发电机,机数达到2000多台。
用电:1958年,旗发电厂采用柴油机组发电,单机容量小,供电范围只限于乌兰花镇居民照明用电和旗广播站广播用电。供电时间为19:00~22:00时,机器故障频繁,不能正常供电。此后的26年中,虽然也逐年进行增容改造,但未能满足工业及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1984年10月1日,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为根本改善全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截止2004年底,全旗乡镇(苏木)通电率100%,嘎查(行政村)通电率100%,浩特吾素(自然村)通电率96.7%,人口通电率96.8%,一户一表容户达到43382户,农牧区配套机电井236眼,有效电灌面积为4.814公顷。
输变电:随着全旗工、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开发能源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照顾边远地区的发展,经“内蒙古自治区计委(1981)计工字第222号”文件批准了《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任务书》,由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设计院进行初勘设计,于1983年3月完成终勘设计任务,并正式批准列入国家电力基本建设计划,总投资为420万元,线路全长62公里,并成立了“武川—四子王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筹建处”。1984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结束了四子王旗无网电历史。旗政府于同年11月份成立四子王旗电业公司(电业局),属于政企合一,列经委系统。原发电厂相应撤销,人员、财产属电业公司管理。四子王旗电业局的成立标志着全旗电力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2年12月,乌兰花—苏计营盘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正式送电。1997年12月,乌兰花—吉生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正式送电。2001年12月,乌兰花—库伦图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正式送电。2002年,乌兰花—东八号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和乌兰花—江岸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加快,实现了乌兰花11万变电站主变增容。全旗所有城镇、乡村的电力设施进行了规范和改造。改善了供用电网络结构,网络布局更趋合理,线损明显降低,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