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遂宁市地图
遂宁市相关地区地图:

主要旅游景点


皇帝赐封著名观音故里——广德寺(国家4A风景区):广德寺,坐落在遂宁城西2公里处的卧龙山间,是皇帝赐封的中国观音的著名道场,是遂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品牌。寺园森林330余亩,庙宇建设规模之大名冠全川,明代原始建筑居于全省之首、西南第一。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唐大历十三年(788年)敕封为“禅林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敕名“广德寺”。广德寺是唐代高僧克幽禅师出家之处。克幽乃唐中宗孙子,唐玄宗侄子。民间相传,克幽禅师是观音的化身。自克幽禅师开山阐教以来,历代高僧辈出,主领(管理)川、滇、黔300余山,曾获历代帝王11次敕封,被誉为“西来第一禅林”。据《历代法宝记》记载,木棉袈裟传于广德开山法师克幽。克幽禅师两度被引入宫讲经说法,被封为护国禅师,唐代宗赐名“克幽”,并赐予紫衣袈裟。广德寺能历久不衰,屡受帝王器重,除了克幽禅师的德行外,还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广德寺成为全国著名的皇帝赐封的观音道场时,南海的观音道场还未修建。寺内有目前国内尚存的规模最大的盛唐风格的寺庙建筑群,而珍藏于庙内的圣旨坊、九龙碑、宋明玉印、缅甸玉佛、善济塔等稀世之宝蜚声中外,无时不在昭示世人,这里是中国著名的观音道场。进入广德寺山门,迎面可见圣旨坊屹立在十分级台阶之上,是寺庙迎接皇帝诏书的地方。坊形如冀,高18米,长12米,宽2.5米,由四根大红色圆柱支撑,两侧作五踩斗拱,中间为七踩斗拱,坊正中上端竖题“圣旨”二字。圣旨坊被专家定为全省独存。峨眉山奉迎圣旨,出庙门十里。广德寺却在庙中,可见位尊之极。寺中珍藏的九龙碑(宋碑)记录了唐宋时期前后九个皇帝对广德寺的赐封和褒奖。皇帝御赐镇山法印,在全国屈指可数,广德寺独得两枚玉印,为稀世珍宝,足见地位之尊。宋代真宗赵桓,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明代武宗赐“敕赐广德禅寺”,玉印用中文、缅甸文、僧迦罗文、巴利文四种文字刻成。善济塔位于大雄宝殿之西,观音殿之后(俗称肉身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结构,初建于唐宗德宗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禅师掩骨之所,虽经千年尘风俗雨而岿然无损。
中国最早的著名观音道场——灵泉寺(国家4A风景区):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4公里,始建于隋朝开皇初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中胜迹不胜枚举,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印证着观音三姐妹在此修行的美妙传说。山顶观音殿内有一泉,泉中之水人们称做“观音圣水”,千百年来始终不溢不涸、绀碧甘美。民间传说此水可祛病延年,慕名前来饮之者络绎不绝,宋代苏东坡曾题“七泉”二字于岩壁,林则徐赠“香林德水”匾额悬于观音殿并流芳于世。梵音亭一侧有三口相距不到1米的古井,水至井口的深度竟各不相同,其中最深的井终年泉水滴答,声音清脆而悠远,其余二井静默寂然,人们说,那是妙善公主在给两位姐姐娓娓讲着佛法。连根树是三枝主干根部紧紧相连的古树,人们说它象征着本是同根生并于灵泉、广德修行的大姐、二姐与远在南海普陀山的三妹遥相呼应、息息相通。观音柏在离地面2米左右,分成了三枝,在人们心目中,她早已成为观音三姐妹形神不离、齐心向佛的形象化身。寺庙前山门外为规模宏大的观音广场。观音广场呈巨大的圆坛形,上下共三级,每级之间的石壁上均镶嵌着陶制观音塑像,共计一万有余,故此广场又名万佛广场。圆坛正中央为三面观音镀金塑像,立于高高的莲台之上,仪态端庄,气象万千。气势恢宏的观音阁,高48米,共7层,56个角。阁内供奉着净高18.6米、全国最大的室内观音。观音阁耗资2000万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游客的自发慷慨捐助,足见世人对灵泉观音道场的高度认同,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中国死海(国家5A旅游风景区):中国“死海”位于四川大英县境内,距离成都114公里,距重庆180公里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傍城而过。来自于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的两次造山运动在大英县形成的地下古盐湖盆地,其海水(盐卤水)的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就高达42亿吨。“中国死海”海水含盐量超过了22%,以氯化盐为主,类似中东“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轻松的漂浮不沉。中国死海的海水中富含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国家有关权威机构验证,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具有显著的理疗作用,并且可以充分的舒缓疲劳、缓解精神压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时,可以达到八个小时睡眠的功效。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水而建,规划控地5000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2003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占地2000余亩。“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主要利用了大英县盛产的该种独特盐卤资源,以“死海漂浮”为主,结合了现代水上运动、休闲、疗养、保健等要素,建设形成的一个集新颖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中华侏罗纪公园——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风景区):中华侏罗纪公园·龙凤峡位于遂宁市射洪县明星镇东南4公里与龙潭村的交界处,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从2003年2月18日发现射洪龙凤峡存有大量的硅化木和恐龙化石以来,龙凤峡先后申报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4A级旅游区。有着“川中第一峡”美誉的龙凤峡,地质遗迹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质遗迹包括硅化木化石群、恐龙化石点、古人类化石、乌木、阶梯瀑布、湖相沉积波痕群、类岩溶景观、峡谷地貌景观等人文景观。2005年6月,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通过了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审。7月,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四川射洪中华侏罗纪景区在2009年揭碑开园。2010年,成功迎接了第八届国际侏罗系大会的召开,成功创建为国家级4A景区,成功申报为省自然遗产。
四川宋瓷博物馆(国家3A风景区):四川宋瓷博物馆又名宋朝青瓷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遂宁市明月花园小区西山路,占地12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立足于本馆特色,通过实施改造工程,以全新的建筑外观、精致高雅的陈列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被评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外活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宋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种类繁多,现有藏品11454件,以书画和宋瓷为大宗藏品。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发现一处大型宋瓷窖藏,经清理发掘,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铜器18件、石雕2件。这是我国陶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的最大一宗宋瓷窖藏。出土宋瓷保存良好,器型丰富,制作精良,不乏精品、珍品、孤品,其中以龙泉青瓷荷叶盖罐、龙耳簋式炉、景德镇青白瓷梅瓶、各式造型的三足炉为代表的一批宋瓷精品最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四川宋瓷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专题宋瓷博物馆,现有大小展厅6个,陈列面积3300平方米,由“读瓷篇、听瓷篇、赏瓷篇、制瓷篇、篇鉴瓷”五大部分组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馆内设置有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资料室、监控室、学术报告厅、游客购物中心、斗茶坊、旅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遂宁市委、市府提出了“文化遂宁”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神秘遂宁,八大奇观”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宋瓷博物馆作为旅游文化品牌之一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支持。2007年4—8月,投资1200万的博物馆改造工程完工并投入了使用。改造后的博物馆展览面积扩大到3000多平方米,新增文物展品300余件、标本模型和仿制品200余件,增加了历史生活场景,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和中央空调系统,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展厅环境和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大为改观,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一、古巴蜀国时期的遂宁:遂宁历史悠久。根据在射洪县仁和镇马鞍山南山采集到的人类头顶骨化石初测,至少在公元前1万年,遂宁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全国划为九州,今遂宁市境属梁州管辖。春秋初年,四川境内出现巴国和蜀国两个奴隶制国家,遂宁市境属蜀国管辖区,古称西域赤川国。与西域兴林国、波斯匿、天竺、康藏并存,经常相互争夺地盘。秦统一后为蜀郡所辖。东汉末年(220年),置德阳县,治所在今城区内,境内置县也由此开始。西晋后期(约303年),流民李雄起义建立成汉国,置德阳郡,辖德阳县,郡、县治所仍在今城区内,境内置郡也由此开始。
二、遂宁名称的由来:“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遂宁郡,取“平息战乱,达到安宁”之意,故名遂宁。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三、遂宁的建制沿革:遂宁市自建县始,先后为县、郡、州、府、专区、市等行政建置,已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史称“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今遂宁为古蜀国地。在历史的沧桑演进中,“遂宁”这个名称或用或改,遂宁的“级别”或升或降,遂宁的辖区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这就是不论哪个朝代,都以遂宁城为郡、府、州、县的治所,足见古人对遂宁这块土地的厚爱。遂宁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汉末年时名德阳县。东晋时期置遂宁郡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时,德阳县更名小溪县,仍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前。北朝魏,小溪县更名方义县,郡县治所未变。北周闵帝元年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州、郡、县治所同为一地。隋时期州改郡,以捃辖县,郡、县治所如前。唐时期在遂州设的武信军节度使,管辖了遂(遂宁)、昌(大足)、合(合川)、渝(重庆)、泸(泸州)五州。宋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宋宗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宋微宗政和五年,升遂为遂宁府,领小溪、遂宁、蓬溪、长江、青石等五县,府、县治如前。宋微宗宣和五年升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元时期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并青石、遂宁二县入小溪县。后改遂宁府为州。明时期降遂宁州为遂宁县,隶属潼川府(今三台县)治所未变。清时期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复置。民国时期设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区设专员公署,辖遂宁,蓬溪、射洪、乐至、安岳、潼南、三台、中江、盐亭九县。专员公署、遂宁县驻地同为一地。1958年1958年10月,并遂宁专区入绵阳专区,其所辖之县(除安岳、乐至外)并入内江专区,遂宁县亦隶属于绵阳专区。1985年撤消遂宁县,建立省辖遂宁市。辖市中区、射洪县、蓬溪县。市中区驻地设原遂宁县城关镇。1997年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建立大英县,亦隶蓬属于遂宁市。遂宁市辖市中区、射洪县、大英县、蓬溪县。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遂宁市市中区行政区划,设船山区、安居区。至此,遂宁所辖为二区三县,即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

人口民族

遂宁为人口稠密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6人,人口密度远大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涪江两岸的冲积平坝、沿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和丘间小平坝区。从射洪县的金华镇到船山区的南强镇,沿涪江两岸属人口的特稠密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13人。全市共有劳动力270.5万人,占总人口的70.4%,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除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外,还采取多种措施转移富余劳动力。全市常年输出劳动力保持在80万余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羌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等44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这些民族只是散居于汉族之中,未形成集中聚居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1人,居全省第三位。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5.3%,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39亿元,增长4.5%,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69亿元,增长24.7%,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1.15亿元,增长8.1%,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24.4:47.7:27.9调整为22.1:51.4:26.5。2009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2亿元,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31.9%;农业增加值100.4亿元,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3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强力实施“4+3”产业规划,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4.4:47.7:27.9。举全市之力做强电子产业,成功引进雪莱特、威纳尔等电子项目103个,开工62个,投产30个。财税国资运行平稳。加强财税征管,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增长29.2%;国税收入9亿元,增长8%;地税收入13.5亿元,增长35.9%。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300个省区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显示,遂宁市绿色GDP指数为0.2817,排名全国第81位,全省第二;资源环境效率为1.04元/立方米,排名全国第20位,居四川之首。2010年,由银行家杂志社主办的20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中,遂宁市商业银行成为成立未满三年城市商业银行第二名。(第一名上饶银行第二名遂宁市商业银行第三名石嘴山市商业银行)

历史事件

大英农民起义: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许穆之自称晋之宗室,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千余人攻破巴兴县城(今大英长江坝),杀死巴兴县令王贞之。后来,遂宁郡守也弃城逃跑。起义军发展至10万余众,转战岷、沱、涪三江地区,长达八年之久。
射洪移县之争:1913年,射洪的有识之士首次提出了变换治城主张,且欲借助辛亥革命的洪流使之成为现实。此论一出,立刻被那些刚剪下辫子的墨守成规者视为离经叛道,“金华是风水宝地”、“金华镇的泥巴比太和镇的泥巴重”、“移县不吉祥”等言论四起。县长熊耀章无所适从,此事最终被搁置了下来。1931年,县中士绅黄毓英、杨溥泉等再倡移县之议,得到各界特别是太和镇各界的广泛响应。次年春,倡导者广泛联络各界人员200余人,在太和镇一剧院召开全县士绅代表会议,专题讨论移县问题,并请县长舒锡三就会指导。会议形成了移县的书面报告,呈请县府采纳施行。后因有人坚决反对,加之当时的军阀政府只以催粮派款为要,无心它顾,致使其拖而不决。11年后,上级指令将新组建的射洪县银行设在太和镇,只在县城金华设办事处,这直接诱发了第三次也是最激烈的一次移县论争。1943年3月,主张移县的县参议员利用召开县“临时参议会议”之机提交提案,并请以文笔著称的张友渔执写《移县解说》。《移县解说》大声疾呼:治城应居于中央,而今射洪系古之射洪、光汉、通泉等县合并面成,治城偏于北隅;治城应扼水陆要冲,而县内非太和镇莫属;治城应为经济金融之重心,而金华远不能及;治城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金华镇空间狭小。凡此种种,再不移县,更待何时?,上述主张皆持之有据,移县提案终获县“参议会议”通过,决定由县府转报专署、省府和内政部审批。与此同时,反对移县之声也空前激烈。在《移县解说》被石印成册广为散发的时候,反对者也公推金华人汤开文执写《否认移县理由书》,石印成册广为散发。《理由书》称:金华山川毓秀,代出名贤――根据历史条件不可迁移县治;金华镇地势居高,而太和镇水患为害――根据地理条件不可迁县治;“新县制”贯彻时间已过,眼下当以抗战事务为重――根据政治条件不可以迁县治;迁治耗资数百万元,超过财力许可――根据经济条件不可迁县治。《理由书》另绘一图:同一洪水线上,金华镇只及城脚,而太和镇城墙上已有人划船。为达目的,矛盾双方均成立社团,筹集经费,四面串连,八方游说,联名上书,派人请愿,一时文电交驰,各种宣传品雪片般在省、行政院、内政部飘飞,甚至还出现暗杀图谋。后来,省府明令批示:“射洪迁治,非短时间所能办理,应以缓议”。更不幸的是,两年后的1945年,一河大水,太和镇城墙行船果然成真,移县之声从此哑然。1950年1月4日,新中国成立后,经川北行署批准,射洪县治正式移驻太和镇,自此结束了这一数十年悬而未决的争论。
支援朝鲜战争:1951年10月,时任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亲莅遂宁,在船山公园主持了一八一师出国参战誓师大会,遂宁万人空巷,敲锣打鼓夹道欢送。会后有1.2万遂州的热血青年报名应征,遂宁有6100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英雄的遂州儿女远离家乡,投身异国,为正义战争的胜利奉献青春和生命,其中有269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现代人物

于渊:于渊,名光藻,号邦齐,射洪县于家坝(今广兴镇于家坝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在佃农家里。性豪爽,富有反抗精神。青年时,因遭乡绅凌辱,忍无可忍,愤而还击,后被迫外逃投军,以勇武善战闻名,由士兵逐级晋升到师长,为川军中著名爱国将领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渊拥护国共合作,参加工农革命,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和当时活跃在四川的共产党领导人杨二公、吴玉章、朱德、刘伯承等取得联系,交往密切。民国17年(1928年),刘文辉部驻防江津的第一师副师长、共产党员张志和组织士兵起义,因行动失误而暴露,使军内共产党员受到"清党"威胁,中共四川省委密派于渊等2人冒险前往斡旋,从逆境中保护了一批共产党员脱险。民国19年(1930年)于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执行省委决定,再次到江津发动部队起义,项鼎任前委书记,于渊负责指挥,因起义计划被敌侦悉,组织不严,众寡悬殊而失败。民国22年8月至24年初(1933~1935年),于渊任省会公安局长期间,对成都市的警政与治安,大力整顿。并利用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场所,掩护了不少党的骨干和进步人士。还安插了一些共产党人进警察局工作,直接掌握了部分公安权力。民国24年(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红九军、三十军主力西进时,于渊任川军第六路军教导师二旅旅长。奉命防守北川、茂县间的土门要隘,于渊见红军受阻,即借口调整部署,撤离转移,使红四方面军当夜顺利突破土门防线攻占茂县,6月14日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张国焘坚持分裂主义路线,拒绝北上,强行带领左路红军,南下川康发动“天、芦、宝”战役。时朱德随军南下,得悉防守宝兴、芦山一带的川军有于渊的部队,乃密函示意相机让路。于渊冒杀身之祸,托故转移阵地,让出豁口,使红军顺利通过,为后来北上阿坝创造了有利条件。两次让路均受到上级的责难揭发,刘湘以“进不遵命,退亦突然”为辞,撤销于渊旅长职务,于次年初派往日本考察。“西安事变”后,于渊回国返川,和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人车耀先等一起,秘密从事地下斗争,出资在成都创办《力文》杂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刘湘再度起用于渊一道出川抗战,委任副师长兼第七战区游击司令。?,民国31年(1942年),于渊经张澜介绍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越二年,被选为改组后的中国民主同盟四川支部执行委员(1949年12月20日,民盟中央四中全会扩大会议增选于渊为民盟中央委员,时已牺牲)。民国35年(1946年)8月29日,四川民盟组织在成都蓉光电影院,为被蒋介石特务杀害的闻一多、李公朴两位爱国民主人士举行追悼大会,在敌特疯狂捣乱破坏下,他和张澜等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持如期召开大会,表达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对反动派的蔑视与愤慨。民国36年(1947年)蒋介石施行全面白色恐怖。6月1日夜,成都警备司令部逮捕于渊入狱。于渊在狱中和杨伯恺等一起,团结、鼓舞难友坚持斗争。在严刑逼供与威胁利诱面前,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妄图要他写“悔过书”,于渊回答:“现在天快亮了,我有啥过悔?悔过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我!”1949年12月7日夜,于渊等34名革命志士,被秘密杀害于成都西门外十二桥。?,成都解放后,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1月19日在成都为于渊等十二桥殉难者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公祭典礼,安葬遗体于青羊宫二仙庵(今文化公园)烈士墓内。1951年3月5日,经川西行政公署批准授予于渊等革命烈士称号。当日,射洪县在金华镇亦召开了有五六千人参加的“于渊烈士追悼大会”。在金华山腰的苍松翠柏林间,建立了“于渊烈士衣冠冢”。
李树骅:遂宁县吉祥乡(今属蓬溪县吉祥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学毕业后,1913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4年加入国民党。1915年在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工作。是年,袁世凯称帝,树骅于12月参加蔡锷在云南组织的讨袁护国军,曾任蔡锷部少校参谋,与朱德、周世英同事,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17年,任川北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二团团长,之后,曾任四川省烟酒分局局长、盐源县知事等职。树骅与李家钰在陆军小学堂时交往密切,李家钰任边防军总司令驻军遂宁时,树骅被委任为边防军农村警备部(民团组织)司令。1928年,树骅被吸收加入共产党。1929年,中共四川省委指示树骅,要其属部梁思如连配合旷继勋在射洪嘴(即永兴乡)起义。旷继勋部被军阀黄隐(江防军司令)所逼,处于困境,乃提前起义,梁思如连未能按时配合。之后,李家钰为扩充实力而兼并民团,迫令树骅率部与边防军于1930年6月1日进击吉祥乡民团,该民团手枪队队长、共产党员吴尔笃及队员10人遭树骅部下杀害。为此树骅被开除共产党党籍。在这次事件中,树骅也作过保护共产党员的事。他率部和边防军夹击吉祥乡民团时,该民团中的共产党员赵子文、李戴浦、程俊夫正研究应变对策之际被边防军包围,他们三人对边防军说:"我们是李树骅司令部的人"。树骅表示承认,并送这三人出了包围圈而免于难。树骅任农村警备司令部司令期中,还掩护过共产党员王叙五、李戴浦等。1930年后,树骅对其所部民团改编投靠邓锡侯。曾任川军第10师参谋长、28军混成旅旅长、45军步兵旅旅长、95军直属旅旅长。1933年,树骅曾参加邓锡侯、刘湘联军,赶走刘文辉,使其率部退据雅安。抗日战争爆发,树骅主张抗日,任四川省会成都市疏散警备区司令、防空司令。他对进步人士亦加以保护。成都警察局搜捕协进中学进步人士,该校教务主任何时光回校时见军警森严,知有变故,急去树骅公馆(协中对面)躲避,树骅正在家中,他毅然掩护,使何时光得以脱险。树骅之女隆蔚于1938年去延安。1944年,周恩来对她说:"你父亲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他在政治上还是抗战派,私人财产也不多,当了中将还没有私人汽车,可以争取做些川军策反工作。"1945年春,隆蔚奉派回川,她向父亲转达了周恩来的指示,树骅同意进行川军策反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树骅调任九十五军一二六师副师长,不久退职。他回到遂宁后,当袍哥总舵把子。1946年,他支持过遂宁旅蓉同学和同乡会反对遂宁县长彭心明贪污义仓粮的斗争。1947年,树骅参加竞选"国大代表",因遂宁袍哥支持,得票多而当选。他去南京参加"国大"代表联谊会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遂宁农高、遂师教师联合会支持成都"反饥饿争温饱"斗争,进行罢教,专员李泽民欲逮捕罢教主持人,树骅得悉此事,经他劝说,李泽民才没有行动。树骅亦与地下党员交往。是年,中共川北工委书记华键的爱人徐邦嘉遭敌特追捕,地下党员李俊烈找树骅设法用小汽车将徐转移成都。1949年,为了支持策反工作,树骅介绍地下党员王叙五(川北工委书记)、进步青年王涵到谢德堪师部去开展活动。中共川北工委委员、遂南地委书记王子度在河沙乡被敌追捕脱险后,缺乏经费,亦得到树骅所给银元、金条供作开支。地下党员曾益、艾永生到三台县从事革命活动,树骅给予现金及物品帮助。树骅还给过地下党游击队武器弹药。是年12月9日,树骅参加了彭县起义,并在《反对蒋介石通电》上签了名,为迎接解放做了积极工作。1950年,树骅在川北行署工作,曾任川北剿匪副总指挥、"民革"川北负责人,后在民革成都市委工作,1957年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1966年3月病逝,终年73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树骅得以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