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遂宁市地图 >
大英县地图
大英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86亿元,增长12.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47万元,同口径增长39.47%。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6:37:27,同比分别增长4.7%、19.7%、12.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净增287元。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7.92亿元,增长33.6%;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户,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4.1亿元,增长81.6%;实现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增长74.4%;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26亿元,增长90.5%;实现利润3636万元,增长72.6%;产品销售率达98.5%,全县工业企业产销两旺。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6亿元,增长22.84%;实现粮食总产23.55万吨,增长5.58%;实现棉花总产0.36万吨,增长18.19%;实现油料总产1.52万吨,增长2.3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净增287元。出栏生猪49.83万头,增长8.3%;出栏家禽524.46万只,增长17.9%。完成劳务输出12.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为农民工追讨工资147万元;农民负担人均减少24.05元,减幅达48.22%。2009年,全县GDP达到60.5亿元,增长16.9%;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4亿元,增长35.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6.4亿元,增长6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68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1元,增长8.6%,在全省县(市、区)级激励奖励综合排位中名列前25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自然地理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长江上游北岸,涪江流域中段,东西长34.3公里,南北宽29.8公里,幅员面积702.6平方公里。大英县属丘陵地貌区,丘陵占86%,平坝、台地占14%,平均海拔554米,最低288米,相对高差266米。大英县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县境东界的涪江和中部的郪江。
郪江:郪江从大英县西北部的象山镇入境,自西向东横穿大英县,沿途接纳了马力河、河边河、古柏溪、金元河、同心河、金竹河等支流,构成了典型的格状水系,妻江在大英县境内全长65.37km,县境内流域面积588平方公里,落差24米。
涪江:涪江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经遂宁市、重庆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400平方公里。涪江从大英县回马镇边界线流过,长度为21.3km。大英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查明和开发利用的有石油、盐卤、天然气、岩盐、沙金和砂石。蓬莱油田、桂花油田、遂南气油储油气层厚达20-30米,其中,蓬莱油田闭合面积34.6平方公里,为孔隙一裂缝油气型,储藏厚度15米,深度1550-1650米,已完钻48口井。县境盐卤分布在蓬莱、象山、卓筒井、河边、玉峰等地。其深层盐卤矿上矿层食盐面积22300平方公里,盐层厚3.5-151.11米,下矿层面积34000平方公里,盐层厚2.5-119.16米;卤水中除含氯化钠外,还富含溴、碘、硼、钾、钒、镁、铀等20余种元素,碘的含量最高,居全国之冠。大英县有成片林业用地8460.1公顷,其中有林地7894.9公顷,疏林地114.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73.4公顷,苗圃地3.3公顷,宜林荒山荒地229.7公顷;四旁树占地9310.9公顷。成片林业用地按经营类型分:公益林3574.2公顷,占42.25%;商品林3111.3公顷,占36.78%;兼用林1642.1公顷,占19.41%;难利用地132.5公顷,占1.57%。全县活立木总蓄积649710立方米,四旁树蓄积250000立方米;按林种分,用材林蓄积397892立方米,防护林蓄积251593立方米,特种用途林蓄积225立方米。

历史沿革

因县境内有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场,大英县由此得名。
郪县时期(公元前201-公元355年):公元前209年刘邦曾被楚封为汉中王,之所以胜楚,多借助张良、萧何、韩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汉、功不忘巴蜀,遂将境内地名冠以“汉”字褒奖之。县境属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和郪县(治所今三台县郪江镇)辖地。大英县境属郪县辖地。汉武帝太康元年(280元)废东广汉郡并入广汉郡,郪县改作伍城县,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县、伍城县辖区。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原蜀汉名将李严、李丰后裔李明、李寿、李势据蜀反晋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03-347年),将广汉郡治由梓潼迁往雒县(今广汉市境内),复伍城为郪县,县境属地不变。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名将桓温受命伐“成汉”政权。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宁”意改德阳郡为遂宁郡,郡以下建置及县境属地不变。
巴兴县时期(355年-555年):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该年为分郪县东南部和广汉县南部临郪江、涪江地带置巴兴县,治地灵鹫山。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名为长江县。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在巴兴县水口(今大英县郪口)称王,在攻下成都后,割据四川八年,颇得蜀人爱戴。
长江县时期(555年-1282年):西魏、北周时期,长江县隶遂州,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长江县隶之。唐代初年,即着手调整南北朝以来混乱的行政区划,确立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制。各州、县按其地理形势、面积、人口、物产等条件划分等级。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京、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宋代长江县疆域比今天大英县广,大约包括今日大英县全境和遂宁地区、蓬溪县的一部分。长江县六镇只有客馆、长滩、赵井三镇在今大英境内。
蓬溪县时期(1282年—1997年):宋末元初,四川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灶冷无烟、人口骤减、田地荒芜,部分县已无民可治,于是元朝统治者采取了省并州县的措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长江县因人口太少并入蓬溪,上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辖。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十年(1377年)五月,并蓬溪县及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蓬溪县,遂、蓬分县而治,隶潼川州。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据《清史稿》卷69《地理志》载:清代蓬溪等级为繁难,盐井795口,县城驻赤城镇,盐课大使驻康家渡(今蓬溪县红江镇)。清雍正八年(1728年),蓬莱镇设置巡检署,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莱巡检署为蓬莱镇盐大使。乾隆二十年(1756年),盐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莱镇改县丞。从此,蓬莱镇成为蓬溪县下属的一个分县。清咸丰年间,全县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今大英县为“西乡”。民国元年(1912年),蓬溪县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莱分县县丞为分知事,后为“防区制”时代(1917-1935年),大英县为邓锡侯部占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行政监察区制,蓬溪县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蓬溪改中东西乡为三个区,今大英县为蓬溪县第三区。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地区。1985年设遂宁市,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1997年12月28日建县:1997年10月31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7]23号),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域,设立大英县。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简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8个镇以及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县政府驻蓬莱镇。2000年,大英县辖11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5842人,其中:蓬莱镇127699、隆盛镇48261、回马镇24643、天保镇26144、河边镇37643、卓筒井镇26812、玉峰镇26855、象山镇32626、民主镇11678、郭口镇12272、石门镇11718、通仙乡12302、金元乡28315、智水乡9991、寸塘口乡11454、五方乡13449、福禄乡10004、星花乡13976。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大英县辖11个镇(蓬莱、隆盛、回马、天保、玉峰、象山、河边、石门、民主、妻阝口、卓筒井)、7个乡(智水、通仙、金元、星花、五方、福禄、寸塘口)。

旅游宣传

成功举办首次由区县承办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举办首届大英“盐华寿乡”旅游节,精心包装推介“东方布兰桑”旅游文化项目并与浙江国际旅游集团签订投资1.8亿元的旅游文化休闲建设项目,方舟水艺园郪江漂流项目顺利开业……2009年上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升旅游城整体品质的战略部署,大英旅游不断优化服务品质,提升整体形象,强化宣传促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新成绩。1—6月,全县完成旅游总收入6.7亿元,接待游客97.8万人。其中中国死海门票收入3590万元,接待游客25.43万人,接待入境游客8840人;2009年上半年强力推进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旅游强县等创建活动,使大英旅游城整体品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为旅游发展创造了一流的环境。各景区也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利用春节、“五一”、端午节、“六一”等节日加强营销,与市内外友好景区联动策划多项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旅游市场偏冷的不利条件下,仍然实现了接待游客和门票收入双增;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编印了《大英县旅游招商项目策划书》、《大英旅游》宣传画册,并通过媒体发布招商信息,积极参加招商洽谈会加强对外宣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采取项目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企业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展对外招商的领域和空间。先后邀请了北京国旅集团、浙江国旅投资发展公司等客商前来大英考察洽谈旅游项目;延续上半年的火爆,下半年大英旅游业绩同样值得期待,已经开始报名的“盛马杯”盐华寿乡形象大使电视选拔赛,东方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等景区景点的相继开业(建设),无疑都将给大英旅游带来旺盛的人气和商机。突出特色,不断创新,“东方布兰桑”会带给人们更多精彩。
旅游景点:
中国死海(国家4A旅游景区):中国“死海”位于四川大英县境内,距离成都114公里,距重庆180公里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傍城而过。来自于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的两次造山运动在大英县形成的地下古盐湖盆地,其海水(盐卤水)的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就高达42亿吨。“中国死海”海水含盐量超过了22%,以氯化盐为主,类似中东“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轻松的漂浮不沉。中国死海的海水中富含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国家有关权威机构验证,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具有显著的理疗作用,并且可以充分的舒缓疲劳、缓解精神压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时,可以达到八个小时睡眠的功效。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水而建,规划控地5000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2003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景区一期工程总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占地2000余亩。“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主要利用了大英县盛产的该种独特盐卤资源,以“死海漂浮”为主,结合了现代水上运动、休闲、疗养、保健等要素,建设形成的一个集新颖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东方生态博览园(国家3A旅游景区):大英县东方生态博览园景区于大英县城殷家沟,由四川向东方投资集团投资建设,景区属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总投资1.8亿元,分两期建设完成。一期占地600余亩,已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园区设有乡村星级酒店、珍稀植物区、农业科技示范区、传统农具展示区、新农村示范区、休闲服务区、乡村游乐区、名贵花卉观赏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九大区域。景区自2009年9月开业以来,年均接待游客36.5万人次。
蓬莱公园:“蓬莱公园”,原为蓬莱镇的“魁山公园”,大英建县后自1998年至2003年,经过不断改扩建而成。共投入资金650万元,完成了环山道路、前门广场、公园大门、绿化、路灯等配套建设,公园面积49.78万平方米,公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0%,是供游人观光和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因魁山上建寺庙)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园内建有3000米长的条石安砌的环山道路,2000多米的步云梯和长90米、宽25米,面积2250平方米的公园广场,以及长50米、宽18米,面积9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目前,年接待游人达7万余人次,营业额达400万元。
卓筒井——“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位于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大英发现盐卤资源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国家储委认定的大致有10亿吨盐卤资源储量。大英县境盐卤分布在蓬莱、象山、卓筒井、河边、玉峰等地。其深层盐卤矿上矿层食盐面积22300km2,盐层厚3.5~151.11m,下矿层面积34,000km2,盐层厚2.5~119.16m。四川是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区。县境内“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场积淀了千年盐卤文化。民国时期,川北多布有卓筒井,大英拥有108灶1711进,年产量达4000余吨。至今,还有“大顺灶”等18眼井保存着。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发明卓筒井技术甚至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卓筒井最高峰期间量达1711口,现仅在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英家桥、青和等六个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县卓筒井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古代小口井盐文化遗产。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县区建设

惠民工程:2009年,大英计划投入资金12.22亿实施包括道路畅通工程在内的16项惠民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为构建和谐大英、活力大英、幸福大英注入新活力。为使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大英将惠民工程的项目、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措施落实到县分管领导、县直责任单位,将各项惠民工程的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乡镇;各部门和乡镇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把责任和目标细化到各股室和村组,确保了目标和责任的全面落实。加大惠民政策的宣传,加大调研力度,稳步推进惠民工程,将惠民工程纳入全县重点督办事项,并严格按照月报季查制度,每月对惠民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每季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和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惠民工程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全面或超额完成。截至2009年7月,多数项目指标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劳动力转移输出、在校残疾学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造中低产田、土地整理、中药材基地等指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环境整治:2009年7月20日,大英县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会议贯彻落实了2009年7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大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志明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正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明确目标和重点,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

重点工程:大英县城五星桥市场由于地势低洼,加之排水设施不足,一遇暴雨易形成内涝。2009年7月,五星桥市场改造工程被列为重点惠民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进行改造,重点市场解决雨污排放问题,并更新市场年久失修棚架等设施。通过改造升级,不仅能扩大市场规模,还能有效改善市场环境。截止2009年7月该工程已完成过半建设任务,预计2009年底前可投入使用。

风土人情

据记载,蓝采和确有其人,是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癸酉科进士,授谏议大夫,因忤于权臣杨国,遂解印归田,在家乡蓬莱五凤山魁山寺修行。传说中,蓝采和受汉钟离点化,在江边踏歌而行,羽化成仙,他的妻子因思念丈夫,每年在江边放河灯寄托思念之情,后来逐渐演变成在江畔击八仙鼓、放河灯祈求平安的习俗。这一习俗数百年一直在大英县流传。八仙鼓相传为纪念蓝采和而创,八仙鼓是象形取意道教八位仙人之神态,鼓法中身醉步不醉,步醉心不醉,心醉神不醉。身法东扯西牵,慢若浮云,快似奔雷,刚柔相济,虚实变幻莫测。歌曰:“神呼其技,翻佤惊飞鸟,滚地不沾尘,一击之间,慢若轻风不见鼓;万变之中,但见槌光不见人。”醉八仙神态,势如游龙戏珠,身法多变。演练八仙鼓者必须是八位童男、八位童女,在祭祀庆丰收时才登台表演,“八仙鼓”鼓声一呼百应,形成四面来贺之势,营造出一派四海升平的欢乐景象表演时鼓声震天,彩带翻飞,蔚为壮观。如今八仙鼓濒临失传,只有少数老人才能完整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