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耿镇地图
孙耿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7.3公斤,总产493.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65.8万元。1978年全镇粮食亩产134公斤,总产86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35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众实行科学种田,学习先进的耕作方法,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全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孙耿镇处于济南近郊的优势,发展高科技、无公害蔬菜、果品,大力发展大棚黄瓜、西红柿、菜椒、芹菜、韭菜等种植。1992年春到1993年春,全镇发展冬暖式大棚3700多个,发展韭菜等露地菜2200多公顷,达到了“户均一个棚,人均一亩菜”的规模。1995年,孙耿蔬菜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无公害认证,孙耿以黄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远销东北三省、河北和北京、天津等省市。200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976公顷,蔬菜总产达到15.3万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自1994年以后,连续举办了四届孙耿镇农民蔬菜节,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2000年,全镇粮食亩产381公斤,总产1904.7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4837万元。第二产业工业:建国前,境内工业极为落后,只有少数人从事白铁加工、红炉锻打、小型农具修制、榨油、酿酒、土布生产等个体手工业。1949年至1950年,孙耿的工业仍以个体手工业为主。随着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1950年,全镇各类手工作坊发展到60多处,完成产值2.75万元。与此同时,手工业合作组织开始萌芽。1955年,孙耿手工业合作社成立。1958年下半年,孙耿公社农具修造厂建立,主要生产小型农具。有些村办起了条编、木工等小规模加工业。1978年,镇办工业总产值11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30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镇工业企业获得较快发展。1987年,镇办企业有修理、纺织、榨油、面粉、饮食等12个厂家,从业人员32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65万元,利润31万元。村户办企业有纺织、木工、白铁、运输等几十个类别,共275家,完成产值603万元,利润75万元。1992年以后,中意合资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济南庄稼神绿色肥料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孙耿工业园区。2000年,工业园区企业达到20多家。是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225人,实现产值21418万元。建筑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镇内开始出现农民自动结合组成的“包工队”,承接房屋修建。1974年,孙耿建筑队成立,为乡镇5级集体建筑队,有60人组成。后改称建筑公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获得大发展,需改善居住条件和修建房屋的越来越多,部分村庄的能工巧匠组成建筑队,承包集体和个体的房屋建筑。施工能力较强的建筑队还打入了济南、德州等地。农村建筑队多属季节性建筑队,人员不固定。1990年,农村建筑队有8个,从业人员110人。1999年,镇建筑公司和镇砖瓦厂被济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兼并。2000年,建筑公司的产值达到450万元,利税40万元;农村建筑队38个,年产值95万元,利税8万元。第三产业建国前,孙耿即有大集,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药铺、杂货铺等80多家。1955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者加入到公私合营商业单位,1956年6月改造完成。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迅速发展。1987年,有国营网点1处,集体网点22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36处,农村小商贩2650余户。90年代后,个体私营经济更加繁荣,国营集体商业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镇政府自1992年,先后出台了10余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经商,发展私营经济。先后办起了孙耿蔬菜批发市场、济南建材批发市场。到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1263家,私营企业30多家,个体运输户93家(其中客运户4家),多次被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特色产业孙耿镇最有特色的产业是无公害绿色大棚黄瓜、西红柿、无核葡萄、洋香瓜等的种植;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产品远销欧美,成为济南市最大出口创汇企业之一。
地貌形态
孙耿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势西南稍高,东部偏低,平均海拔21m左右,地震烈度为6度区。地貌类型为沿黄河缓平坡地,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以壤质潮土和壤质盐化潮质为主。土壤、水、气、热条件较协调,可耕性好,有力于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河流有牧马河、齐济河、邢渡总干,境内流长18公理。地下水储量丰富,适于饮用。邢家渡引黄总干渠贯穿全境,并有一干二干两条较大地排水渠道,用于引黄灌溉。
人口状况
孙耿镇驻地的人口来源于镇直、驻地六个村(南街、西街、北街、义和、西小张、李家屯)和流动人口(包括企业、在校学生)三部分,共计9000人。全镇总人口为驻地及各村人口之和,总数为4.86万人。
文化教育
驻地现有两处中学,在校生2500人。全镇共有小学5处,共计57个教学班,在校生2548人。分别为孙耿中心小学、大路中心小学、高家中心小学、后张中心小学、爱老中心小学。全镇在校教职工367名,中学学历达率90%,小学95%以上。另外,镇驻地拥有中心幼儿园,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大中小班,180名幼儿,教职工9名。现全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前,孙耿境内有私塾多家,入学者多为富家子弟。1910年,济阳县最早的乡村小学--高官屯初级学堂在高官屯村建立。1918年,在孙耿东街三义庙建立济阳县景贤区模庄初级小学。建国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至1966年,村村都建有小学。1969年,全镇建起联办中学6处,其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但因各方面条件很差,教育质量很低。1985年,镇政府将原大路、后张、盐场几处联中合并为孙耿镇中学,后不断扩大投资,1996年达到了部颁二类标准,拥有教学楼2座,高标准实验室2座,学生宿舍可容纳1000人左右。到2000年,全镇有中学2处(含济阳三中),中心小学5处,村小学30处,在校生4850人,入学率、巩固率达98.6%。自80年代始,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503名,其中,本科106名,专科172名,中专225名。孙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孙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雇工增资、除奸反霸斗争,并积极支援、配合八路军同日伪军进行了大小几十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反扑和“清剿”。解放战争时期,孙耿人民一面踊跃支援前线,一面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全镇有83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孙耿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秧歌、地方戏剧、书法、绘画、龙灯、高跷、旱船等,代代相传。建国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1958年,镇文化站、影剧院建立。1960年,镇广播站、文化馆建成。1978年,电影放映队成立。1985年,镇内建成4个各类文书档案室、科技档案室。建国前,境内医务人员少,医疗条件差,求医治病主要靠民间的中药铺和西医诊所。全镇有中药铺3处,其经营方式有开铺行医、聘雇医生和邀定医生等几种。1952年,孙耿区卫生所建立,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1957年,有3处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增至9人。1961年,公社卫生院建立,设立内科、外科,卫生技术人员11人。1964年后,各村都培训了保健员(后改称赤脚医生),成立了卫生室。1970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合作医疗的村有23个,占全镇村数的51%。此后,境内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到1978年停止实行。1971年,孙耿卫生院改为县人民医院分院,设有内、外、中医、妇女、化验等科室。1988年,县人民医院孙耿分院改为孙耿镇医院,全院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病床68张,辖4处卫生所,年门诊病人6000余人次,住院700余人。全镇有村卫生室45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1人。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45处,病床70张。境内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竞赛定期举行。镇直机关、企业和一些村也都设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丰富了人们的文体娱乐生活。济阳三中、镇中学、镇教育组每年都参加全县中小学春、秋季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人民生活建国前,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渐提高。1949年,全镇人均粮食229公斤;1954年,人均粮食349公斤。70年代,农村以吃地瓜干为主,辅以少量玉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379公斤,纯收入95元。1990年人均粮食391.5公斤,纯收入385元。2000年,人均粮食1280公斤,纯收入2724元。消费方面,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生活没有太大提高,衣食以棉布粗粮为主;居所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农民走亲访友,赶集上店,多靠步行或用畜力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口粮绝大部分为白面细米,副食品在食物构成中占了相当的比例,鸡鸭鱼肉经常在饭桌上出现;衣着方面一改过去的以粗布棉布为主、式样单一陈旧的局面,化纤、毛料、毛呢等各种面料进入寻常百姓家,款式新颖,颜色多样,美观大方;住房方面,以钢筋、水泥预制件结构的锁皮屋与前出厦平台房取代了过去的土木结构的房屋,170余户盖起了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用具方面,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高档家具、摩托车等基本普及。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各种汽车已成为代步工具。2000年,全镇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镇村村通电话,有电话3576部,电视机8021台,各种机动车7872辆,其中个人拥有7840辆。1991年镇敬老院建成后,有22位孤寡老人在此安度晚年。镇村建设建国前,境内各村房舍简陋,布局零乱。建国初期发展不快。至60年代,多数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70年代后期,条件好的农户始建砖木结构平房。80年代后,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少数农户盖起了楼房。1984年,全镇有11个村进行了村庄规划,统一设计、施工。90年代后,镇村建设加快。镇驻地新辟街道3条,全部铺设柏油路面。1991年,划出1.02平方公里土地搞小城镇开发。1992年,沿104国道初步建成了黄河北岸第一个工业开发小区。2000年,有38个村进行了统一规划。镇驻地共投资9.6亿元;完成了灯亮工程,安装路灯130盏,开通了开发区至孙耿大集的富强大街,铺设沥青路面87500平方米。孙耿镇被国家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山东省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地理位置
济阳县孙耿镇地处济南北部,济阳县西南端,东北距县城20公理,南距济南黄河公路大桥10公理,南与天桥区的靳家乡交界,西与齐河县的表白寺镇、临邑县的临南镇接壤,北与太平镇相邻,东与济阳镇相邻,总面积103平方公里。
气象
孙耿镇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与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3.6度,相对温度71%,年降水量729.4毫米,蒸发量1664.8毫米,平均风速1.8/s,日照时数2284.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