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地图
太和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1999年全镇农业总产值0.6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9亿元,财政收入931万元,农民纯收入2738元。常年蔬菜面积9200亩,年出栏生猪3.4万头,出栏肉牛796头,出栏肉羊2376只,出栏小家禽30万只,产鱼1万千克,水果400吨,并生产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种子1090吨。农业结构动态全镇有私营企业169家,个体工商户5763户,安置从业人员14688人,其中大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依托县城,服务县城,辐射周边,实施“菜篮子”工程。建成无污染蔬菜商品基地5200亩,年产时令蔬菜2700万千克,创产值2500万元。建设花卉园地150亩,开发水产1000亩,实施龙泉山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农家乐”20多户。小城镇建设: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电话光缆、光纤电视网络已覆盖全镇所有村社。城市街道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太和大道、沱牌大道、仿唐子昂城和正在建设的西片区、涪江三桥等标志性工程为射洪赢得了“川中明珠”的美称。县城建城区正在向中等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现有中学7所,其中射洪中学已获得“国重”称号,小学(包括中心小学)33所,幼儿园4所,全镇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医疗机构3个,村卫生站26个,私人诊所86家,医疗条件居全县之冠。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七)、人文景观:著名旅游景点有花果山平安寨森林公园、螺湖公园、龙凤峡国家级地质公园,城中有新世纪公园、子昂广场等。基本概况
太和镇位于锦州市黑山县城北,镇政府所在地与县城相距十三公里,北与芳山镇、薛屯乡相邻,东与102国道边的胡家镇接壤,西与八道壕相连,南与黑山镇、镇安乡相接。1953年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归四区(八道壕)和一区(大白台子)管辖。1961年成立太和人民公社: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太和公社改称太和乡;1997年太和乡撤乡建镇;2002年1月县乡机构改革,胜利乡与太和镇合并。全镇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全镇有17个行政村,62个自然屯,总人口为26418口人,农业人口有25908口人,7898户,汉族占98%,满族等少数民族占2%。2003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100%。地域特征:多属丘陵,半丘陵,以山坡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十年九旱。夏季炎热,雨量集中,气温高,湿度大。秋季凉爽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气候干燥。一般无霜期在155天左右。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沙河、羊肠河,中型水库一座,年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在农业方面,丘陵地区较多,根据气候的特点,适宜种高粱、大豆、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后,花生种植面积占四分之三。镇内果园150个,年产量800吨,主要品种锦丰梨、苹果梨,己被辽宁省注册为名优品牌。牛、羊、猪、鸡饲养量较大,可供改良和加工食用,出口创汇。交通十分便利,公路有小小线、太胡线、黑白线、黑芳线、太芳线、纵横交错,贯穿而过,村屯道路四通八达,大郑线铁路、黑山火车站距该镇较近,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快捷方便。镇内设有电信、邮政、电力等部门。电话装机6036门,有线电视形成网络,现己安装1000余户。到2007年,覆盖面可达百分之百。部分家庭己电脑上网。农村电网改造己完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镇内建塔四座,保证了用户信息的畅通。基本概况
太和镇(TàihéZhèn)白云区辖镇。在广州市白云区中部。镇以驻地名。清道光元年(1821),由营溪、谢家庄等8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祈“太平和睦”之意。原属番禺县。1958年划归广州市郊区。同年由太和、龙归两大乡合建太和公社。1984年改设太和区。1986年撤区建太和镇。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广州市15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6月,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太和、龙归两镇合并为新的太和镇。镇辖内面积155.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约5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2万多人。辖大源、米龙、和龙、穗丰、兴丰、白山、营溪、谢家庄、草庄、石湖、田心、大沥、头陂、沙亭、南岭、南村、北村、柏塘、永兴、夏良、园夏等21个村民委会,258个经济合作社,2个居委会。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镇东北部,铜锣湾水库、沙田水库、和龙水库坐落辖内。该镇是广州市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牧养殖基地之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坐落在镇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