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电子地图 > 阿克苏地区地图 > 沙雅县地图 >
塔里木乡地图
塔里木乡相关地区地图:

油田开发

一、开发项目:在库车县塔里木乡英达里亚村植树造林的工地上,上千名群众每天挥锹奋战,种植了近5公里的油田防护林带。这是当地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启动的塔河油团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不但为当地群众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而且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带来了绿色,实现了油地双赢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塔里木乡是国家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当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始终把造福塔里术乡各族群众放在首位。捐资助学、兴修水利、油地共建,只要是塔里木乡群众的困难,油气勘探开发公司都视为已任,使全乡各族群众最先沐浴到来自油气大开发带来的“甘霖”。塔里木乡距离库车县城不过100公里,以往因为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去一趟县城,坐拖拉机单程就要在沙窝子里颠簸7天,坐卡车也得跑3天。当地老乡一辈子没去过库车县城的大有人在。随着资源大开发时代的到来,库车地方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加之石油开发油井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去年塔里木乡种植甜瓜8000亩,到10月初已经销售一空,其中60%销往广东。而盛产在塔里木的卡拉库尔小山羊有70%就地销售到了油田。“2005年全乡人均来自油田的收入达到1500元”塔里木乡党委书记彭刚兴奋得说。塔里木乡群众在分享油气开发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回报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乡里为每个油气井专六配备了看护人员,从财力、物力、人力、综合保障方面给予油田大力支持。
二、农民护井队:英达里亚村有一支农民护井队,据有关部门统计,三年来,这支农民护井队阻止了54起盗窃油田设施的事件,赶走了19个偷油人,协助破获了价值1900多万元的盗窃案件一起,举报非法小炼油点一起。谈起这支农民护井队,塔河油田项目部经理乔宁给我们说了一件让人难忘的事:2006年,中石化塔河油田遇到一个难题——打油井要占用英达里亚村64亩棉田和500多亩草场。“当时油井的钻探点大都位于棉田和草场的正中央。要是在其它地方,光扯皮就要半年时间。可不到半个月,全村32户维吾尔族农民就以大局为重,给我们让出了油井用地。”村里维吾尔族农民的举动让乔宁很感动。随着油井的崛起,英达里亚村农民也从中找到了商机。他们种植的塔里木黑瓜,养殖的小山羊,都卖给了油田。油田还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去年,农民的塔里木黑瓜还远销到了新加坡和香港。看到村子能与油田同步发展,村里的维吾尔族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个农民护井队,主动保护油田的152口油井。如今,英达里亚村由三年前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通了移动电话,铺上了柏油路,32户村民家家盖起了新砖房,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余元。

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思路为“一二四四”发展战略。即:抓住一个奋斗目标、加快二项建设、发挥四大优势、构筑四大支柱产业。具体内容如下:“一个奋斗目标”即富民强乡保稳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中央及州、县总体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增收、增效、如何开展工作,今后5年我乡经济发展的增长值,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不少于350元,农村集体经济用2年的时间消灭空壳村,3年后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2万元以上。“加快二项建设”即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中心任务是要构建乡级经济文化中心。塔里木乡是我县成立较早的乡,建乡45年来,虽历经多年城乡建设和百姓生活条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至今未形成一个乡级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一个7000余人的大乡,日常用品及副食品均从县城购买,没有自己的商业、文化区域,全乡仅有5家小吃店,落后经济流通方式和落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适应乡级经济发展的需要,迅速构建乡级经济文化中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节水工程

总投资2784万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塔里木水库上游灌区常规节水改造工程全线开工。塔里木水库灌区建成于1971年,是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塔里木乡、古勒巴格乡12762名农牧民及33730亩农田用水。形成了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经济基础的灌区。但由于灌区内部工程设施老化,缺乏统一规划,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水资源利用率低,从水库引入灌区的水量有70%以上渗漏损失。根据塔里木河干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5年实施方案,今年实施了塔里木河水库上游灌区常规节水改造工程,将完成上游灌区防渗改造干渠8条、斗渠41条、农渠166条,干渠建筑物14座,斗渠建筑物61座,改良土地2.1万亩。2007年3月全部完工后牞全灌区每年可减少塔河引水量9715000立方米。

一、改善方案

为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安心学习,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营造全民关心教育的氛围,日前,沙雅县塔里木乡把关心下一代成长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出台助教助学方案,设立助教助学基金,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该方案包括:今后每年将筹集助教助学基金6.5万元,其中乡财政拨专款3万元,乡机关干部、各村干部捐资1.4万元,各村集体筹资2.1万元。并设立专户,统一管理,助教助学基金主要用于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该助教助学基金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预计每年将有300名中小学生获得助学帮助。
二、远程教育:为开创远程教育工作新局面,塔里木乡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远程教育工作。一是定人员。从所属各站所抽调工作责任心强、政治立场坚定、懂电脑知识、热爱远程教育工作的同志到乡远程教育办公室从事远程教育工作,并请县远程办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为乡远程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定职责。结合实际,制定《塔里木乡远程教育办公室主任职责》、《塔里木乡远程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并与各站点签订责任书,进一步规范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到分工明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及设备、环境保持清洁。及时了解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当前的学习需求,做好信息收集、资源整理等工作,为远程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定时间。要求操作员每天对信息资源进行下载、分类存储,对科技、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课件进行刻录,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提供保障。并建立健全各类登记制度,便于查阅资料,提高了远程教育的工作效率。四是定任务。对远程教育办公室人员设岗定责进行分工,实行包村负责制。同时签订责任书,做到奖罚分明。要求包村人员对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信息资源的接收、存储情况。
三、塔里木乡中心校:该校于2002年8月民汉合校,占地15.35亩,建筑面积2370平方米。教学班16个(民6个,汉10个),387名学生(民92名,汉295名)。教职员工36人(民17人,汉19人,工勤人员1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21人,中专学历5人。塔里木中心校下设分校英努尔村分校属民汉合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373平方米。教学班6个,学生78名。教师10人,其中大专7人,中专3人。距塔里木乡中心校3.5公里。琼库勒村分校教室于2002年修建,占地20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教学班6个,91名学生。教师10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7人,中专2人。库万库勒村民校占地44.4亩,建筑面积578平方米。教学班6个,56名学生。教师11人(大专6人、中专5人)。博斯坦村分校于1991年修建,占地9亩,建筑面积459平方米。教学班6个,43名学生。教师8人,其中大专7人,中专1人。

干部工作机制

一、工作:塔里木乡通过采取“三抓机制”,使多村干部想干事的氛围越来越浓,干大事、干成事的乡村干部越来越多,致使全乡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县的前列,仅2006年该乡就获自治区级先进集体称号1个,各类州级先进称号3个,各类县级集体称号18个。该乡党委结合乡村两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用人机制。在乡干部中,推行站所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有力促进了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级干部中,推行工作干得好、班子团结好、干事干净的用人机制,针对工作滞后等原因先后撤换4个村党支部书记。通过乡村两级干部管理办法,该乡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干净净干事的风气已全面形成。
二、考核:针对干部身份不同,该乡推行不同的考核机制。在一般干部中推行半月考核制,要求一般干部每半月向乡党政办汇报一次半月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评优标准,有效提高了一般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副科领导干部中推行月汇报工作制。要求副科领导干部每月向乡党委汇报一次本月工作开展情况及下月工作安排,促进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该乡党委还十分注重抓好乡村后备干部培养机制,组成考察组,分别深入11个行政村和14个站所进行考察,共储备乡村后备干部l07名,其中村级后备干部84名,站所后备干部l4名,乡副科级后备干部5名,列入乡村后备人才库73人。通过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促活了乡村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