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南宁市地图 > 上林县地图 >
塘红乡地图
塘红乡相关地区地图:

农村经济

多年来,塘红乡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乡逐步形成了“南蔗北矿,东林西蚕,中部优质谷,发展一个木薯基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南部以发展糖蔗种植为主,北部以发展矿业生产为主,东部发展经济林,西部发展桑蚕业,中部以种植优质稻谷为主,根据山区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发展优质高产木薯。2002年,全乡种植水稻8300亩,玉米8000亩,甘蔗3800亩,桑园2200亩,木薯4500亩。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5286万元,比上年增长8.5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5.6%;粮食总产量为8271吨,比上年增长381吨,增长4.8%;肉类食品产量达1529.24吨,比上年增长6.1%;油类产量达256吨,增长4.3%;财政收入8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全乡注册个体工商户450户。2008年新春伊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为做好备春耕工作,抓好今年的农业生产,塘红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涉农部门做好各项春耕工作,全乡突出三大举措狠抓春耕备耕工作。一抓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备足农用物资。针对本次冻灾,该乡积极组织人员深入村屯,引导群众做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做好抢种、抢收,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做好春耕农用物资储备。二抓好甘蔗、桑蚕等农作物的种植。乡党委、政府充分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召开甘蔗桑蚕种植动员会、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村屯群众会等形式,全力地推进该乡甘蔗生产,迅速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种植甘蔗的热潮。截止3月3日,该乡已落实甘蔗植面积983亩,已种植甘蔗552亩、桑园2225亩。三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入春以来,塘红乡组织各相关所站技术骨干到各村屯,利用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电视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发放宣传材料5000多份,培训农民达2300多人次。

乡镇企业

作为山区农业乡镇,工业是塘红乡较为薄弱的环节,但近年来,塘红乡党委政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通过放宽政策,本着“引导,扶持,服务”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先后组建了塘红乡茶叶加工厂、羽绒厂、炮竹厂、硅铁矿、6家宝石加工厂,3家木材加工厂等一批乡镇企业,并初成规模。从1999-2002年4年间,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3家火砖厂,2002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971万元,创利税20多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00多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教育卫生

乡党委政府着手解决校舍危房、旧房改造问题。按照“三个一点”的建校原则,以“一无两有”为目标,从1996年至今,进行“义教工程”、“危房大改造”大会战,各中小学校新建校舍、教学楼25幢,拆旧重新3幢,总建筑面积为18683平方米,总投资469.5万元,基本消灭了全乡校舍危房、旧房,全乡的2所初中、7所完成小均实现了教学楼房化,小学“五室一场”、初中“八室一场”均达到三类标准。目前全乡在校学生3568人,在职教职工235人;适龄儿童普及九年基本教育达95.12%以上,“两基”及“普九”均合格通过国家、自治区的验收。塘红乡有卫生院1所,合作医疗室7处。共有医务人员29人,各村(居)委会都设有乡村医疗合作室,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得到巩固。农村改水改厕得到逐步普遍,卫生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塘红乡党委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把建设沼气池、生态卫生厕所、搞好人畜分居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中以建设小康文明村、生态文明村为示范点,引导农民做好改厨改厕、改水,建设绿化带,硬化村庄道路,以大产庄、良王庄、大岭庄等一批小康文明、生态文明村为典范,带动全乡群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潮,全乡目前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500多个,建成各式卫生厕所2300多个、标准洁净的新式厨房1200多个。同时,塘红乡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进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从2000-2003年间,全乡荒山造林8400多亩,退耕造林6200亩,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风俗民情

打陀螺是流传较广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滇南彝区把正月十六日作为陀螺节,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即将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让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比赛得胜。彝族的陀螺为木质平顶式,选用坚硬细腻的木质材料,在牛厩粪草下捂一月左右,拿出冲洗晒干,然后雕制。陀螺大至一公斤左右,小则二两许,儿童陀螺精制小巧。比赛中压镇的陀螺(称陀螺神)尤为重要。比赛分为相关的两个项目,即抽转和支打。抽转比赛:甲乙两队各出一人为一赛组,二人的陀螺要按裁判发出的口令同时抽转落地,以转动时间长的为胜,甲乙两队中以累计获胜次数多且其陀螺神战胜了对方的陀螺神者为赢方。抽转比赛后接着进行支打比赛,输方抽转陀螺让赢方打。具体打法是:在地面划定一条线,赢方必须从线上打出,若越线则罚输。五六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对方一轮,就算赢了一次,继续支打。以陀螺神能打着并转赢对方为最后胜利。假若陀螺神只擦着对方的陀螺而过,使对方的陀螺神旋转更快,而自己陀螺先停转,则变成输方,背新娘,背新娘是彝族人民婚嫁习俗。婚期前一天,男方派新郎的族第充当迎新人,并邀请本村寨青年多人为伴,前往新娘家迎亲。而女方则备好荆条、凉水和锅烟灰,并邀集亲邻中年妇女多人“严阵以待”。迎亲队伍进屋时,对其泼冷水、抹锅灰、细荆条抽打,一方追逐一方逃避,笑语不绝,喜气洋溢。至晚,男女青年对歌、跳舞、通宵达旦。待雄鸡初唱,即为新娘更衣,尽卸旧装、换上新衣彩裙,并将在行换裙仪式时分成的双辫合二为一,然后背出房外,示为已嫁,不再是娘家人了。天明后,迎亲青年涌向新娘,进行“抢”婚,新娘作象征性抗拒后,就由新郎族第背在背上,返首回程。女方亲邻妇女,以追打形式送出村口后,由成单数的娘家村里人送至婆家。途中,新娘脚不沾地。到达婆家时,将新娘先防在屋前的果树下坐好,由其二小姑(新郎亲妹、堂妹、族妹均可)代为梳头,象征美满婚姻开花结果,福泽绵长。梳头时改单发辫为双辫以示结束少女生活开始成为少妇。

人口宗族

全乡共设有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共有114个自然庄,208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30865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5人。塘红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汉、仫佬等5个民族,壮族占总人口的98%以上。这里地杰人灵,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纯朴热情,民间艺术文化十分丰富。

基础设施建设

为偏远山区乡镇,塘红乡存在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困苦,乡财政财力不足等诸多难题,乡党委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组织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和争取上级拨款扶持三种渠道,对道路、人畜饮水、农村用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大会战,先后投资121万元建成村级公路4条共35公里,投资219万元建成屯级公路55条共157公里,基本解决了全乡22400多人口行路难的问题;通过提水、引水、打井等形式先后投资302多万元解决了全乡81个自然庄26500多人口饮水难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塘红乡人民群众开始架设高压电线,进行“光明工程”建设大会战,到2002年,全乡86%的村庄29347人口用上稳定、标准、安全的高压电,并全部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频道。近年来,通讯行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全乡有开通程控电话1500多部,覆盖全乡71%的村屯,移动通讯也已开通,移动信号覆盖全乡49%的疆域,覆盖人口190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