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来宾市地图 > 兴宾区地图 >
陶邓乡地图
陶邓乡相关地区地图:

商业财政

陶邓、韦里、东南三街设有供销合作社,职工20多人。陶邓街有供销百货商场,有工商行政管理所。东南、韦里两街设有市场服务中心。3个街市场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日客流量达2000—4000人。全乡有个体工商户200多户,年零售总额400多万元;收购总额200多万元。陶邓东南有信用社,1998年工商、农业贷款460万元,年底存款余额265万元。乡有财政所1个,职工5人。1998年财政收入265万元,支出247万元,无财政赤字。2000年全乡财政收入346万元,支出346万元;2006年财政收入824.9万元,支出824.9万元,财政收支平衡。

自然地理

地形地势:乡四至范围略似长方形。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部为中丘,西北部为山岭,东南和西南部为低丘。从乡境东部的茶枭到西部的清水河边,多为缓坡平原,地势平坦。平原间有丘陵台地,亦散布有石灰岩或硅质岩孤峰、石山残丘和石砾等。耕地较连片,分布于海拔高度50-90米之间。自韦里龙旺至大罗的六章近50平方公里地带曾是来宾县最大的沼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为廖平农场)。
山脉河流:主要山脉有大朝山,海拔521.6米,在川山村民委古抗村背后;最高峰为印山,海拔526米。西部有清水河纵贯乡境边缘,与石陵镇隔河相望。主要河流有莫弄河、三洲河。莫弄河长45公里,发源于小平阳镇岭头山区,自东南向西流入清水河,年平均流量约35立方米每/秒。三洲河长10公里,自东南向西北汇入合江进清水河,流量约30立方米/秒。三洲河长年四季不断流,其源头于三洲仙女泉,日夜涌泉,与梁村和大王呇同属北往地下河,是兴宾区23条地下河之一。乡南部是凌王河,与宾阳县形成边界线,该河发源于五同村民委下廖村的凌峰、凌王地下河出水口,向西流经廖平农场人清水河。
土壤:境内土壤多属硅岩母质发育而成,其次是第四纪红土。质地主要是沙质土、壤质土;再其次是粘质土和粘土,含沙石子多,酸性大,土层浅,有机质少,肥力中下。
气候: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l月平均气温11.2℃,7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20.9℃;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4-8月,雨季迟,结束早。年平均日照1760小时;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00-110卡/平方厘米。季风环流影响深刻,夏雨冬干,春温秋旱,季节转换明显,无霜期327-333天。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霜冻,倒春寒现象也时有发生。
矿产资源:贵岭、九合、韦里、大罗、五同一带盛产原煤,销往贵港、黎塘等地。韦里、五同、大罗一带有丰富的耐火粘土,大罗为中型铝土矿床。石灰石藏量巨大,尚有铁、镓及米石等。清水河中盛产黄沙,并含金沙。水资源丰富。清水河、莫弄河、三洲河、贵岭河、凌王河纵横交错,常年水流不断,且有三洲、大王、梁村、甘板、凌峰、凌王、雷叫等地下出水口。陶邓、五同、大罗、六会、大邓到沙帽山一带地下河水丰富,为来宾3大富水区之一。植被良好,乡西北部韦里到川山一带山高林密,药用植物繁多。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黄猄、猴子以及多种鸟类和蛇类等。

民族人口

1998年全乡总人口41077人,其中壮族占84%,汉族占15%,余为水族、侗族。农业人口40377人,非农业人口700人。全乡7666户。乡民多操桂北壮话、客家话,通行西南官话。南部村庄较密集,人口密度为20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1%o。2000年全乡人口41094人,全乡7960户,人口自然增长率6.4‰,人口密度204.4人/平方公里;2006年全乡总人口424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66‰,人口密度211.1人/平方公里。

历史人物

韦鸿基(1919-1948),曾用名韦振荣、韦雄。那谭村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那谭村和五福村任教,隐蔽活动,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三次袭击日军,击毙日军3名,缴获驼马4匹、步枪11支及军用物资一批。1945年,国民党当局以韦鸿基等人拒绝收编为由进剿五福村。激战3天3夜,后因寡不敌众,韦鸿基等撤出五福,隐蔽待命。1946年,韦鸿基与邓家超、吴寿尧发展迁江红河南岸地下党组织,后为负责人,领导迁南的武装斗争。1947年秋,在榜山头集结了300多人枪,准备攻打国民党迁江县府,后因泄密而放弃。同年12月,韦鸿基到贵港、玉林找中共郁江特委书记陈岸不果,1948年除夕夜,韦鸿基从宾迁贵游击根据地潜回那谭村,正月初一清晨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其头被割下拿到迁江县城门悬挂示众,牺牲时年仅29岁。邓善军,大邓村人,原区体工大队手球队员。1982年在印度参加第九届亚运会获金牌,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获银牌。1996年10月因车祸不幸去世。

文物胜迹

纱帽山石刻纱帽山位于乡境大邓村东北3公里处,孤山,南北走向,高约140米,长200米,宽100米。石刻在西北半山腰岩口上方。主石刻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骠骑将军舞阴石裔岑志明书“开蠲山”3个大字。左右各有一块是宾州知州彭忠游该山的记事诗和横搓费广书丹的关于岑志明修筑清水城的颂歌及游览记事。洞内还有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孔怀德撰碑,黄才合、黄祖真会匠所刻的山水题咏诗。现石刻保存完好(但山已被挖矿及民间炸石损坏),属县级文物保护处。陶邓烈士墓位于陶邓水厂大门前,是为纪念1950年剿匪时牺牲在陶邓的解放军战士而立。韦里烈士墓位于韦里小村前面公路左侧小山傍。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一个班从龙山执行任务后返回韦里时,在尖山脚下遭刘振杰股匪伏击,牺牲7人。乡人民政府立此碑予以纪念。八百弄在陶邓乡与良江镇交界的群山之中,位于陶邓川山村民委江那村北面,古抗村西北。整个山槽长约1公里,三面为天然平整石块,底宽可平排通两部汽车。槽之尽头有一岩洞,洞内有水且清,水位四季不变。槽底的石块上分布着稀疏的天然小水坑,状似人工开凿的鱼池。两旁林木茂密,空山鸟语,格外幽静,乃天然之避暑胜地。三州仙女泉泉位于乡府驻地东北面1.5公里处,于东南村之北,三州村前山脚。该泉有多处出水口,常年涌泉,水冬暖夏凉。泉三面环山,西为河流,水域宽达百多米,悠悠流向西南山脚。河中芦苇、莲藕遍及,群山环绕,山清水秀,为陶邓八景之一。相传古时天上派一男一女两神仙下界兴建宾州、清水州两城。宾州之神用木筑城,速度快抢了功,清水州之神乃仙女,其用山筑城,刚围了南、北、东三向,西面群山尚未搬至,闻宾州城已报喜,觉事倍功半,泪如涌泉,即吊死于泉西北响鼓山西头。现人行于东南至韦里公路上,即见该山南侧有一高数十米的白壁,形似姑娘悬吊,该山也因此得名仙女悬吊山,泉则称仙女泉。

乡镇企业

境内厂矿有业泉实业有限公司、民族砖厂、潭里砖厂、三育、三洲石灰厂及原煤和铝土矿的开采,打捞清水河黄沙及陶邓、韦里自来水厂等。业泉实业有限公司下设砖厂、万头养猪场、饲料厂、薄膜厂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1998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042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46万元。200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9393万元;2006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69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