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地图
天祝县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物产
冬虫夏草: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林海草原境内,生长的冬虫夏草形体饱满,品质上乘,本品精选自雪线带虫草,积雪未融时人工采挖、自然凉干,是纯天然的滋补珍品。冬虫夏草,又称虫草、冬虫草,是麦角菌科虫草属植物冬虫夏草菌,与其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属昆虫绿蝙蝠蛾幼尸体虫复合为一体,由于座和虫体两部分组成。州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甸荒坡都有分布。冬虫夏草,下为虫,上为草。是世界上公认的真菌之王,它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20余种氨基酸、虫草酸、虫草素成份,可健体补虚、润肺强肾,治疗结核、神经衰弱、盗汗气虚等多种疾病。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对防治癌症,调节人体内分泌机能及增强免疫力尤其有奇效。性味:味甘、性温。冬虫夏草主要成份:虫草酸、冬虫草素、麦角甾醇、维生素B12等。食用方法:炖鸡、鱼肉、泡酒、泡茶等。羊肚菌:采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林海之中,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抗衰美容、益智等功能。食用方法:用温水泡15分钟,掐掉根部,然后漂洗干净,炒、炖、烧汤均可,配鸡汤最佳。柳花菜,别名绿木耳,是一种生长在深山老林中野柳和桦树上的真菌生物。柳花菜,呈淡绿色,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含有锰、铁、钙、铜等微量元素。食用时,用温开水浸润,拌上佐料,自成佳肴,可与发菜相媲美。近年来贵德县将柳花菜加工开发,投放市场。人们或将柳花菜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或作为宴席之上的凉拌山珍,或作为绿色食品,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天祝白牦牛:白牦牛生长在中国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因天祝独有,故命名为"天祝白牦牛"。其生长在海拔3000多米的严寒地区,是我国稀贵地方类群。此畜种适应于高寒缺氧、气压低的生态环境,能充分利用其他家畜难以利用的高山草场,属半野生畜种,其内细嫩味美,适口性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经测定:白牦牛肉每千克中含蛋白质31.13%,较其他牛肉商1-4个百分点,球蛋白比例高,含脂肪1.40%,比其他牛肉低3-8个百分点,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萝素19.1%毫克,是普通牛肉的2.65倍;肉内含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比例合适,易于吸收;白牦牛肉热能值高达2297.43千卡/千克,比普通牛肉高600-1000千卡,对增强人体抗病力,增强细胞活力、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产品是以屠宰后经低温排酸处理的新鲜白牦牛肉为原料,在低温下,通过部位分割、修整、计量、真空包装、速冻等工艺处理,保持了白牦牛肉原有的风味及色泽,该产品肉质细嫩,色泽深红,高蛋白,低脂肪,并含多种脂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优质的天然绿色食品,该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品种:大腿肉、腱子肉、背脊肉、辣椒肉、肋条肉、共黄瓜条、西冷、牛柳、精牛排等。
自然风光
马牙雪山风景区:马牙雪山因形似马牙终年积雪而得名,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天祝县城西部,主峰白石尕石达,海拔4447米,是祁连山东端最为奇异险峻的大山。山势崚嶒,景色壮观,年均气温-6.5℃,呈西北—东南走向,从甘青边界起,至永登没入群山,全长80余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清代杨惟昶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被当地人视为神山,其中有伦布什则、抓噶尔、史什则等山峰,有胜乐湖、白胜湖、圣母湖、依恬主湖、法圣赤三角湖等天池,据民间传说有108个。其中最大的是白石尕石达的拉姆兰措湖和丁却兰措湖,又统称为古古拉海子。上池拉姆兰措湖,长约500米,宽约200米,水清但不见底;下池丁却兰措湖,长约300米,宽约150米。两湖有一个奇特处,就是旱年水旺,涝年水歉。天池发育地带为典型的古冰斗冰川地貌,是典型的冰斗湖,位于“U”型谷陡坎之中,三面峭壁高耸,为典型的刃脊和角峰。谷中两壁的山坡上,巨石林立,有“观音讲经”、“千佛朝湖”、“狮子头”、“格萨尔王试剑石”、“珠姆王妃棋盘”、“雷公洞”、“马牙朝晖”、“马牙晚霞”等景观。马牙雪山顶峰有最典型的古冰川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探险价值。辟有阿沿沟—马牙雪山天池长12.62千米的旅游专线。火石沟风景区,山谷翠绿,石峡险峻,灌木密布,属马牙雪山北麓景点。卡洼掌高原风景区:卡洼掌,意为雪掌,位于县境西北,属祁连山冷龙岭,主峰大雪山(藏语称阿尼岗嘎尔)是甘青界山。东西长约22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海拔4874米,为天祝最高峰。山脚草原宽阔,山腰有灌丛分布,山顶终年积雪,并有冰川分布。山势雄伟,自然资源丰富,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探险旅游景区。
石门沟风景区:石门沟位于石门镇,距县城13千米,因两山对峙,峭壁如门,故名“石门”。深入峡谷10千米处是新开辟的石门森林草原度假旅游区,以水草丰美,林木茂盛,药水神泉,幽谷怪石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而闻名。石门沟景区旅游景点遍布,分布于石天公路17~28千米之间,山峰有“骆驼山峰”、“犀牛望月”、“高峡锁月”等奇特景观。风景区建有藏、土、蒙古等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接待点10处,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帐篷、房屋和古典式可移动的小木屋;有高标准赛马场。民族特色饮食,民族歌舞表演,游客骑马比赛,藏、土族婚俗,篝火晚会等各具魅力。主要旅游接待点有草原公园、民族风情度假村、石门山寨、百花滩民俗风情苑、土族风情园、蒙古度假村、云雾山庄、驼宝苑、卓芳天盛、香巴拉娱乐园等。药水神泉在石门沟内的药水山下,泉水内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终年温度14℃,据传具有神奇的疗效,原有108眼,后因各种原因,只有10余眼泉出水,每眼泉的水都有不同的治疗功能,如治胃、治肺、治眼睛、治皮肤病、治瘟疫等等。清乾隆年间,大呼图克图三世土观·洛桑曲吉尼玛曾为药水神泉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周围数十里内的各族群众参加了这次大型佛事活动。在此之前很早的年代,药水神泉的神奇疗效就被附近的群众发现,寺院的藏医试验确定了每眼泉所具有的功效,并在泉石上用藏文刻上标记,这些标识性文字和药师佛像至今犹存。民国以前,常于夏天在这里举行药水节,人们有病便来取水饮之。2002年,在泉边修建了药王佛殿、佛塔和石拱桥。
本康丹霞地貌风景区:本康丹霞地貌以天堂乡本康村为主,包括科拉、业土等地,它是由陆相白垩系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岩石颜色朱红,高低错落、造型奇特,线条舒缓优美,千姿百态,其形状如柱、如莲、如象、如牛、如猪,在不同视角,呈现出不同造型,如“本康宝顶”(也称“本康小麦积”)、“本康喇嘛”、“壁虎盗仙草”、“仙桃石”、“巨蜥”、“神剑洞”、“天窗月”、“石猴出世”、“飞来石”、“一线天”等。
乌鞘岭风景区:乌鞘岭,藏语称哈香日,位于县境中部,属祁连山东延冷龙岭分支,东西长约17千米,南北宽10千米,主峰大洼顶海拔约3562米,是典型的高山草场。年均气温-2.2℃,无绝对无霜期。史书记载乌鞘岭有“炎天飞雪”的景观,今亦常见。虽无奇险峻峭之处,却显巍然雄浑之势,是河西走廊咽喉地带,古丝绸之路要冲。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翻山而过。岭脊有韩湘子庙遗址,汉、明长城及烽燧墩翻越山岭,蜿蜒西去。其南北两山在每年5~9月份分设有帐篷式接待点,提供餐饮、歌舞表演。2004年在岭上修建了佛塔和碑亭,以作标志。
祁连布尔智风景区:布尔智为藏语,意为宽阔富乐。位于祁连乡,东北距武威市40千米,距天祝县城172千米,县乡公路与国道312线相接。从武威乘车到祁连林场,前行5千米即可抵达布尔智风景区。主景区草原森林面积187.5公顷,境内云杉、圆柏、青杨分布均匀,金露梅、高山柳环绕乔林,空气清爽宜人。其中干杆沟、柏木掌、太湖石、独山顶、赛什顶、三角楼等处的自然景观更为奇异。旅游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冰沟河风景区:冰沟河位于祁连境内的祁连林场林区,距武威市35千米。景区内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悬崖壁立,巨石遍地,环境优美。自然景观有牛心山、回音壁、毛老鸹沟、冰沟天池、冰沟河等,人文景观有水母娘娘庙。建有冰沟河风情园接待游客。
夏玛风景区:夏玛位于天祝县东北部的西大滩乡,区域内林海茫茫,草原宽阔,植被茂密,流水清澈,民风淳朴,是天祝白牦牛的保种选育基地。有夏玛寺、二郎池、毛毛山、跌水、大峨博滩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祭池、祭峨博、赛马会等民间节会。草原风景区,抓喜秀龙草原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0千米。西、南以马牙雪山为靠山,北面以乌鞘岭为屏障,东与松山草原遥遥相望,金强河纵流全境,地势开阔,草原广袤,水草丰美,高原牧场特色十分显明。天祝白牦牛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群随处可见。地势平缓,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是放牧、游玩、赛马的理想场所。建有纪念十世班禅大师的柔旦尕擦寺。松山草原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0多千米,属干旱草原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和灌木。地势平缓,地域辽阔,眼界宽广,羊群如云,牧歌声声,农历五六月份,常举办赛马会。旦马大水滩风景区位于旦马乡大水河流域。风景区有水草茂盛的大水滩草原、高耸入云的阿尼万智峰(汉语俗称干沙鄂博,海拔4491米)、清澈的大水河、莽莽的林海、古老的大水上寺、高原山庄及细水河朝阳山下的章嘉柏等景观。
人文风光
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位于县境西北角的天堂乡,距县城94千米,居天祝十四寺院之首,始建于唐代。极盛时期占地1500多亩,建筑辉煌,规模宏大。寺内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设计严谨,技艺精湛。有佛家视为至宝的舍利佛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萨迦时代的弥勒、无量寿佛塑像,装有释迦尊者手指的土塔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塑像、壁画、唐卡、经典、法器等。古建筑物有赛义囊和大经堂遗址,陆续新建的建筑物有弥勒殿、龙王庙、密宗殿、时轮大经堂、文殊殿。1998年,信教人士捐资修建的千佛殿,高23米,内置18米高的木雕宗喀巴大师佛像一尊,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制宗喀巴像,另有4000尊小型佛像。寺后绝壁有一石洞,系宗喀巴大师弟子华锐坚参巴苦修之地。石门寺位于石门镇,距县城13千米,建于明崇祯初年。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进京途中曾到石门寺讲经;康熙六十年(1721),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重修石门寺并任过法台多年。保存的珍贵文物有五、六世达赖遗物和明代石浮雕像光明女佛等。华藏寺位于县城,建于清代,兴盛时规模宏大,后几度被毁,80年代重新开放后建有大经堂1座,僧舍1院,是县城信教民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东大寺位于天祝县城西南部的赛什斯镇,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修建,有500多年历史,历史上萨迦派、噶举派的许多高僧到过该寺,并赠送大量佛经、佛像、佛塔,使寺院逐渐兴盛起来。现存的鲁家囊欠,是天祝最典型的佛寺古建筑。内有藏汉合成式壁画《唐僧取经》等佛经故事及其他宗教图案。此外,还存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用过的大量法器及直径15厘米的大草果等。此外,尚有达隆寺、夏玛寺、南冲寺、毛藏寺、祝贡寺、极乐寺、红沟寺及百灵寺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东坪古文化遗址在大通河西岸东坪乡罗家湾和小沟村阴山坡下,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2处,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它的发现说明天祝地区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进入氏族公社,母系与父系交替,但仍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为其典型形态的社会阶段。乌鞘岭长城、壕沟、烽火墩在打柴沟镇安门村东北甘新公路东侧和乌鞘岭北安远镇南泥湾村有汉代长城遗址1处,全长约10公里;打柴沟镇金强驿村的石洞沟明长城保存比较完好,长约2000米。地理气候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之间。东西宽142.6千米,南北长158.4千米,面积7149平方千米,占甘肃省的1.54%,武威市的21.51%。东有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县城华藏寺镇东南距省城兰州145千米,距中川机场80千米,西北距武威市135千米。县辖8镇11乡、17个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委员会、758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53871户、212957人,有藏、汉、土、回、蒙古、满、东乡、裕固、维吾尔、苗、壮、保安、撒拉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8270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8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0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脉纵横,沟谷交错,多崇山峻岭。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门户,也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河流广布,水资源丰富,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地表水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4.2亿立方米。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4℃,气候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县有耕地31.8万亩,草原587万亩,天然林地286.9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马铃薯、大麦、蔬菜等。主要畜种有白牦牛、岔口驿马、高山细毛羊、绒山羊、黄牛、犏牛、驴、骡等。主要树种有云杉、松、柏、桦、杨等乔木和柳、金露梅、沙棘、杜鹃、小檗、锦鸡儿等灌木。珍贵野生动物有雪豹、石羊、雪鸡、蓝马鸡、马鹿、麝、猞猁等。野生中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党参、黄芪、羌活、大黄、秦艽、冬虫夏草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石有22种,产矿点134处。有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镍、铜、铅、锌、金、钛、稀土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炭、石膏、磷、重晶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石、粘土、高岭土、油页岩等。藏族服饰
“安多”藏族: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综上所述,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当今人类意识到自己所造就的文化艺术时,不难发现藏族服饰色彩独具特色。宗教习俗、地域环境对藏族服饰的色彩特点形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康巴”藏族:“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局一格。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村与和谐,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和黑色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康巴服饰,男装差异不大,女装尤为典型;以此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及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其中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尼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康南农区女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虎珀(密腊)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尼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以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尼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遐迩闻名的康巴汉子服饰,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最为典型。他们的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火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藏袍的外套用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氇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滞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撇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上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康巴女装,也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上面饰以绿色松耳石和红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特色小吃
野生菜:天祝有名的野生菜类有蕨菜、鹿角菜、柳花菜、狼肚菜、野蘑菇、石葱、野韭菜、筒筒菜、鸡冠菜、水皮、野胡萝卜(俗称赛人参)、蕨麻、天生菜、苦苦菜、石花菜等数十余种。蕨菜又称龙爪菜,分绿菜、红菜、紫菜等,天祝蕨菜为绿菜,盛产于天祝三峡及大通河流域的森林之中。狼肚菜属稀有名贵真菌类,因形似狼肚得名,除味美可口外,且有防癌抗癌之功效。其制作和食用方法与蘑菇相同。鹿角菜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森林之中,为多年生须生植物,因形似鹿角而得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无机盐及粗纤维,营养丰富,可增强消化功能。柳花菜又名绿木耳,生于高原柳树之表,为真菌类。菜花合子:当油菜含苞待放时,取其上段用开水浸过,清油炝拌,加上调料作为馅子,白面为皮,包成三角形、半月形和荷叶形的合子,生煎或蒸熟食之。
哈力海:土族特色的小吃,做法是将鲜嫩的荨麻晾干,粉碎,和青稞面拌成稠粥,佐以调料,再用油饼卷起来食用,味美可口,健脾开胃。
藏式点心:用奶酪加拌酥油、核桃仁、糖等物为馅,和面粉为皮,团成各种式样点心蒸熟即可,一般在节日食用,大的叫“特亥”,可做婚礼喜事的礼品。
青稞面搓鱼子:将青稞面和好,搓成圆形面条,有长搓鱼和短搓鱼两种,长的约尺余,短的三四寸,佐以绿菜、蒜泥、油泼辣子、芥末等,吃起来滑爽可口。
蕨麻米饭:藏语叫“哲赛”,其特点是色美味香,营养丰富,是藏族献给最尊贵客人的食品。
曲拉:藏语,是牛奶提去脂肪后做成的干奶酪,用来做藏式点心、拌糌粑、下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