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镇地图
天柱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天柱山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这是一块积淀着千古文明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厚土,秀丽而雄浑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境内天柱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摩崖石刻、禅宗祖庭、飞瀑流泉、雾潮云海、怪石奇松、阳光沙滩是您休闲的胜地。这里土特产品尤以茶叶、野葫芦、石耳、中药材等享誉大江南北。花岗石、金红石、蛭石、云母、黄砂等矿产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经济发展
天柱山镇党委、政府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1340多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元,年均增长15%。2004年财政收入370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581.1万元,比2004年增长57%,2006年财政收入820万元,比2005年增长41.1%。镇党委、政府在工作力量的安排上向旅游倾斜,加强与天柱山管委会、天柱山旅游总公司的积极合作和对接,向进入镇内进行旅游业开发的客商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天柱山镇党委政府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发展。以各种形式参与旅游服务的农民达1500人左右,直接经济收入达1400万元。“天柱峡谷”就是茶庄、建华两个村农民于2003年春天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开发的旅游新景点,2004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收入13万多元;2005年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收入30万多元;2006年,接待游客达3.8万人次,收入100多万元。为了抓好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天柱山镇出资聘请专业规划公司对九井河景点编制一体化开发规划,并通过土地出让金返还措施促进与开发商的合作。黑虎瀑景点的开发就是因为他们先期出资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打动了开发商的心,从而使其投资开发;潜河漂流最初是几十户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三、四家漂流点,由于互相争夺客源,致使效益低下,对外形象也不好,于是他们召集各漂流点人员共同商议合并经营,成立了股份公司,使潜河漂流驶入正轨;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已达十几户,其中6户得到了县旅游局的授牌认证;两个生产糯米原汁封缸酒的农户已名扬外县乃至外省;几个专搞大别山兰花开发的农民早已是国内各兰花展销会上的常客。为了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土特产品,他们积极引导原有的三个高山茶叶加工厂合并,创立“一线天香”茶叶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已推向市场,很受欢迎。天柱山镇小城镇发展起了重大变化:典雅庄重、散发着浓厚宗教气息的三祖寺文化广场与千年古刹三祖寺令人如游仙境;大手笔开发的皖镇旅游综合项目,集商务、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野寨老街改造与省重点中学野中校园建设给新的城镇增添了美的旋律。区位优势
天柱山镇交通区位优越,东香(东营-------香港)高速公路潜山出入口在境内与105国道、天柱山景区公路相交互通。镇政府驻地距沪蓉高速公路出入口、合九铁路天柱山站车程不到10公里。天柱山镇是省级建制镇和中心建设镇。镇党委、政府围绕“旅游兴建、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确定以“三点两线”(即野寨旅游接待中心、茶庄旅游接待中心、白水工业区、105国道线、野茶线)为载体,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开发日新月异,为天柱山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天柱山镇按照建成宜家、宜业、宜游的省重点中心镇的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兴镇”的战略,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基础建设为突破口,景点开发为支撑,围绕旅游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镇域经济全速提升。社会事业
计生工作:天柱山镇强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面检验计划生育“村为主”。天柱山镇抓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了两轮驱动,平稳发展,一边优化计划生育的社会环境,政府保障投入,配套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以及落实相关优先、优惠政策的兑现,有效促进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一边在“村为主”上着力,充分调动村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天柱山镇在计生工作上抓主抓重抓经常,时刻注意性别比升高的信号,在孕环检、孕情跟踪服务质量的提升上作文章,及早发现孕情等基础信息,对政策内怀孕对象及时跟踪服务,防止孕情流失,对意外怀孕对象及早动员采取补救措施,使受术妇女减小身心痛苦。对流出的重点人员要时刻抓住孕情等信息反馈。文化活动:天柱山镇把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让乡、村田野,农家庭院,到处呈现欢乐愉快和谐之声。天柱山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温馨的农村文化生活,在大力倡导大兴文明之风、和谐之风、发展之风,扫除封建陋习和丑恶现象的同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做起了文章。该镇除有组织的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科技下乡、信息下乡外,各村逐邀请民间小戏进村入组巡回演唱,一曲黄梅戏,牵动众邻乡亲,让沉睡的乡村田野唱起了欢快的乐曲声。该镇仅白水、河西两个村,就邀请民间戏班为村组演出达80多场次,观众达3000多人次,从而破天荒的实现了每个村民组演出一场戏的历史记录。各种文化生活的普通兴起,不但丰富了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对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村组、人居环境和文明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