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地图
托克托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富集,己发现的各类矿产地4100余处,矿产134种,其中许多矿产资源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自治区的明显优势资源。(1)能源矿产:全区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地热、铀矿等,其中天然气和煤炭是自治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现已查明全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为6170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5000方米;煤矿资源储量2254.17亿吨,预测资源量12250.41亿吨。与我县相邻的鄂尔多斯市赋存了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复合成矿、集中分布,两种资源预测最均占今区预测资源量的70%以上,其中东胜煤田资源储量921.36亿吨,低位发热量25.12百万焦耳/千克,准格尔煤田资源储量263.97亿吨,低位发热量23.86--29.3l百万焦/千克,而且煤炭资源储量大、煤层厚、埋藏浅、煤质好,是中国著名的优质动力煤。(2)稀土资源:全区稀上资源得天独厚,世界第一。累计探明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8390万吨,预测资源总量1亿吨以上。其中离我县较近的白云鄂博稀土矿以轻稀土为主,保有资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8%,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3)铁矿资源:我区铁矿资源较丰富,累计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为26.6亿吨,保有资源储量23.71亿吨,而白云鄂博铁矿主、东、西三个矿段的资源储量就有11.5亿吨,占全区保有资源储量的50%。此外,与托克托县相邻的清水河县石灰石储量1亿吨(距托县园区70公里),武川县石灰石储量7000万(120公里),铁矿储量50万吨,粉化煤储量1.2亿吨。周边其它地区也有丰富的石灰石、铝土矿、铁矿、云母、高岭土、膨润土、石墨、芒硝等几十种矿产,储量丰富。重点工作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对于继续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亿元,增长24.3%。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新口径),同口径相比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分别增长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切实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工业经济: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神舟生物辅酶Q10、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蒙丰特种钢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大陆多晶硅、氧化铝、蒙川蔬菜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进度。促成煤炭物流园、铁路物流园投入运营。积极推进金河股票上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年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纯增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纯增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新增蔬菜保护地2000亩。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种养殖业健康发展。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程,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转移劳动力5000人。加大种养殖结构调整,以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城镇和交通建设: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双河镇控制性详规,完成新党政办公大楼征地工作。改造建设托克托大街、云中南路、黄河大街、东胜大街等市政道路。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畅通雨污水管网出口。选址建设城市广场和农贸批发市场。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全面完成呼托旧路改造工程,新建汽车检测中心。财政税收: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主体税源和重点企业税金及时足额入库。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将可用资金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项目。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消化财政性债务,不断化解财政风险。拓宽投融资渠道,大力争取国家资金和银行贷款,缓解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社会事业:实施城镇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免费高中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工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加强养老等五大保险的征缴扩面工作。全面推进旅游文化大县建设进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年内,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二是对全县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敬老金。三是对职业中学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每人每学年度免学费1400元)。四是新建蒙中医院。五是新建城区和工业园区汽车站。六是规划建设便民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七是规划建设职工活动中心。八是建成体育场和文化广场。九是投资450万元建设通村砂石路。十是投资700万元实施奶牛良种改良补贴项目。各位代表!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县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拼搏,科学发展,为早日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区第一经济强县而努力奋斗!托县简况
托克托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30″——111°.32′21″、北纬40°5′55″,——40°35′15″,全县平均海拔1132米,总面积1416.8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县境37.5公里。全县地势为东南高而西北和西南低。辖5镇,13个居委会,120个村委会,总人口19.5万人,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等24个民族。托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7.3℃,年均降雨量362毫米。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交通便利,已于2006年底通车的呼准铁路、呼城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南北。托克托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赵武侯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东受降城,辽、金、元的云内、东胜州,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有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海眼神泉,千亩湖泊、苇丛点缀的南湖水上公园;有品质优良、闻名遐迩的红辣椒、葡萄、小茴香、黄河鲤鱼、黄米、黄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在历史的进程中,这里曾先后孕育出孟舒、恰台吉、李裕智、苏谦益等历史名人和革命先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电厂的建成投产,给托克托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托县工业经济异军突起。托克托工业园区成为托县经济发展的最大平台,是依托大唐托克托发电厂、园区自备电厂发展建设的高载能产业新型工业园区,自治区级高科技园区,是全区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制药发酵基地,被自治区列为全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20.7亿元,同比增长7.7%,人均gdp达到8810美元。财政收入完成15.3亿元(新口径),增长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0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28.9%,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5590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200元,增长13.3%。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第四届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中,继续保持西部百强县第9位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第70位,并跻身于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2008年,我县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工业十强旗县”,位列101个旗县(市、区)第8位;托克托工业园区被授予“全区十强开发区”,位列全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第2位。,“十一五”时期,托克托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0434元,年均递增32%;单位生产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25亿元,年均8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年均递增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递增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历史沿革
托克托县是内蒙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内蒙古最早有人类的地方是托克托县和赤峰,分别被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和“红山文化”。托克托县早在战国赵武侯时代就有了城池,这座已有近2400年历史的古城,观其遗址,城池轮廓自今依然清晰可见。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厥的南侵,于708年(景龙二年)在黄河北岸的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825年(宝历元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北魏时期的盛乐城,【现在的和林县上土城子北面】。辽之初,将胜州城人民迁移到黄河东岸进行安置,重新修缮了城垣,并命名为东胜州,意即在旧胜州城东面的意思。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城郭,金代,元代沿袭辽制,仍在此设置了东胜州。在蒙古汗国时期这里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又明显起来。蒙古汗国多次南下中原,都是从东胜州渡过黄河,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而深入内地,而至云南大理及四川一带。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东胜州在元代曾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外使臣经过这里的都记载于他们的著作中。托克托由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脱脱”为北元时土默特首领阿勒坦汗的义子之名,因“脱脱”曾率部驻牧于此,城名亦称“脱脱城”。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汉族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一带,特别是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后,托克托一带地方已全部放垦。先是1741年(乾隆六年)在现在的呼和浩特设置归绥道,同时在托克托城设置协理通判,由归绥道管领,负责处理汉人事务。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改为托克托理事同知厅,简称为托克托厅。1884年(光绪十年)又改称托克托县。1912年延用原来托克托县名,简称托县,托县在晋商走西口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7年,托克托县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18.6万,其中蒙古族0.5万,汉族居多数,其他少数民族有回、羌等。辖3个镇、8个乡:城关镇、新营子镇、五申镇、南坪乡、黑城乡、中滩乡、古城乡、燕山营乡、乃只盖乡、伍什家乡、永圣域乡。县政府驻城关镇。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85582人,其中:城关镇36537、新营子镇14954、五申镇13946、中滩乡16798、南坪乡18513、燕山营乡15379、黑城乡14031、伍什家乡14176、永圣域乡9455、古城乡13877、乃只盖乡17916。辖区内有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民族风情
礼俗:蒙古民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牧民对来客,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盛情款待,如果是贵客还要敬献哈达。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酪、炒米以及手扒肉、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牧民相见面,总要热情问候。习俗中,也有一些忌讳。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进门后坐在右边等喜庆:大年(春节)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期间,人人换新袍服和靴帽,蒙古包外添新毡,包里添新家俱。户户都备办牛羊肉,优质酒、各种点心、果糖、香烟、奶食、黄油等,整天摆在炕桌上。午夜,蒙古包里灯火辉煌,全家人饮酒进餐,唱歌、划拳、打牌、尽情娱乐,彻夜不眠。在春节期间有祝寿和拜年两项传统活动。祝寿:在腊月二十七至除夕的几天内,牧民家里如果有60、70、80、90、100岁以上的过“本年”长者时,全家亲属欢聚一堂庆贺老人长寿。祝寿的小辈要送绸缎袍面、棉毯、糕点、瓶装洒等。过寿的长者也给晚辈回送月饼或其他纪念品,并祝福他们也健康长寿。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的时候开始。先在家庭内部拜年。全家老幼都要穿上崭新的节日盛装,先由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者扣拜,然后对碰哈达互相问候“过年好”,长者还祝福晚辈幸福愉快。接着晚辈向长辈敬洒,共同进早餐。家庭拜年结束后,再进行牧户之间的相互拜年,形式基本与家庭拜年相似。先到长者家里,随着人们的增多,就结伴而行,同行者按年龄大小排列而进入每户牧家。就近牧户间拜完后,从初一到十五,男女牧民就骑着骏马,穿的红红绿绿,走营串户给亲朋好拜年。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另外,民间平时兴办的还有新蒙古包落成、小孩剃头、婚礼、祭敖包(山头)等喜庆活动。那达幕是旗、苏木或嘎查每隔3——5年举办一次的喜庆畜牧业丰收的盛会。会期内,主要进行表彰劳模、摔跤、赛马、文艺表演、物质交流等活动。旗级那达幕会会期5——7天,苏木级3天,嘎查级1——2天。
娱乐: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四种。前三种其历史悠久,是男子必具备的三项技能。近代,赛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会的主要比赛内容,获胜者便成为公认有本事的牧人,显得十分荣耀。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节秦欢快,歌曲悠长高亢,马头琴旋律优美,“好来宝”地方风味很浓。每当节日和喜庆的日子,牧民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草原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而今牧区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说书、蒙古相声、下蒙古棋、看电影、电视、听广播、录音等等。
居住: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蒙古包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为大型蒙古包,过去草原上是罕见的。但近几年,锡林郭勒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已多次出来了。包门朝南开,包内正北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边是客人的位置,东边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饭的地方,东南是炉灶。现在,大多数牧民有两座蒙古包,一座往人,一座作仓库或做饭烧茶做奶食品。随着生产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有好多牧户搬进砖瓦房,实现了定居游牧。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已普遍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
饮食: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牧区菜很少,常食野葱、野韭、蘑菇等。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蒙古语为蒙古勒巴达,或包勒圣巴达),晚上吃手把肉、面条、饺子等。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奶食有黄油(蒙古语称为协日陶斯)、白油、奶皮子(蒙古语称为乌如木)、奶豆腐(蒙古语称为胡乳达)、酸奶酪等。其中黄油、白油、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味道纯香,营养丰富。其中奶皮子作法是:将鲜奶放入器皿中存放一两日,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皮,称为图黑乌如木,即生奶皮子,是做黄油的原料;另一种作法是,采用熬开的鲜奶发酸后形成的奶皮,称为宝勒森乌如木,即熟了的奶皮,是做酥油的原料。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颇有名声,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蒙古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马奶和奶酒。奶茶(蒙古语为苏台柴)是主要饮料,一日三餐都有,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内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奶(牛、羊、驼奶)以6:1的比例放入茶水中熬开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奶酒,又叫蒙古酒,是夏秋季发酵后的牛奶或马奶或羊奶经自家蒸馏酿制而成,酒精度不高,醇香可口。发酵的马奶也叫马奶酒(蒙古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是将新鲜的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逐渐发醇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马奶酒解热止渴,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常饮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肉食主要是吃牛、羊肉、也吃骆驼肉、马肉、黄羊肉、野免肉、旱獭肉。吃法有几十种,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蒙古语称作布呼利)、烤全羊(蒙古语称作协日森豪尼)、羊背子(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煮熟)等。手扒肉香嫩可口,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在祭奠或宴请、大庆时使用,而驼峰、熊掌、鹿尾、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不吃鱼,现在吃鱼的越来越多了。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领、衣襟、袖口皆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作有艳丽的镶边。袍色因人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浅兰色,而女子多喜欢绿色、红色、粉红色。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长为15--20市尺。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蒙古靴,牧民穿的靴子有几种,一种叫蒙古靴,用涩面的香牛皮制作,靴头粗笨,靴尖上翘,腰长且帮上镶有刺绣或革制的图案,筒口宽大呈马蹄形,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还有一种为毡靴,俗称毡圪垯,保暖极强,是冬季劳作、行走、放牧时的用物。顾固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这种高冠,一般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高约一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彩。元代后,这种首饰失传。但,在发掘的元代的蒙古贵族陵墓中,多有顾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