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呼和浩特市地图 > 托克托县地图 >
双河镇地图
双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湖北省钟祥市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湖北中部,地处汉江中游,系钟祥市经济重镇,全镇面积248平方里,总人口54632人。辖3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辖1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双河、官冲、双丰、黄坪、尹坪、天台、双龙、夏冲、光明、民生、村坪、丁坪、双冲、长冲、班竹、丽山、周坪、段集、罗冲、白云、高楼、杨坪、老冲、崔岩、肖坪、三周、竹林、曾集、石龙、藕湖、大桥、三里、龙峪、乐乡关、南棚。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双河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属西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寒,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5℃-16.3℃,年均无霜期239-255天,年均蒸发量度1423mm,年平均降雨量为960mm。辖区总耕地面积56000亩,荒山荒水面积86400亩.近年来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共发展银杏30000亩,花生30000亩,莲藕5000亩,花卉苗木1000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25900吨,花生产量9000吨,油菜籽产量4300吨,水果产量19471吨,莲藕产量20000吨,鲜鱼产量6425吨,生猪出栏47876头,南江黄羊出栏11200只.实现农业总产值31571万元。实力雄厚工业发达现有乡镇企业11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一家,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四家。双河镇是湖北省百强乡镇、荆门市十强乡镇,2002年被评为全省首批“金融信用乡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汽车配件、塑料化工、机械制造、水力发电、建筑建材、装卸运输、矿山开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生产60多种产品,并形成了30万支汽车半轴、30万吨普钙、20万吨尿基复合肥、15万吨硫酸、10万吨碳铵、1000万条塑料编织袋、6000万块红砖、60万吨水泥等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获“省级管理先进企业”两家,创部优产品两个,创省、地优良产品三个。全镇有“金祥”牌汽车半轴、“鄂中”牌系列肥料,“钟厦”牌水泥等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焦(作)柳(州)铁路、207国道和襄荆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郢胡公路和双河河流横穿东西,陆路水路纵横交错,可谓“千里客商一日还”。沟通华中与华东电网的电力枢纽工程——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建在该镇,境内另有35千伏变电站三座,装机容量700千瓦时的响水洞发电站与华中电网并网,引资兴建的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中,充足的电力能源为双河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该镇建有移动通讯机站两座,2000门光缆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外。主要特产盘龙菜,“盘龙菜”又称“蟠龙菜”,俗称“卷切子”、“剁菜”。源于湖北省钟祥市,自明嘉靖元年始,至今460多年享有盛誉,被列入中国食谱之中。数百年来,湖北钟祥市人民一直将“盘龙菜”视为“皇菜”。此菜红黄相间、色泽鲜艳、造型美观、鲜嫩可口、油而不腻。每逢宴请宾客,席面上必有一道“蟠龙”菜,历来有无“龙”不成席之誉称。

吉林省永吉县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县城口前镇西南34千米处。东与北大湖镇、西阳镇毗连,南与磐石市取柴河镇为邻,西与黄榆乡交界,面积317.47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双河。辖双河、钼矿共2个社区,半拉川、黄狼沟、大崴子、长岗岭、黑石咀、芹菜沟、庙岭、镇效、大河川等村。双河镇是个有山有水、林茂粮丰的富庶山乡。山不高而林木森然。清朝时期这里是个林苑围场直至现在仍是山清水秀,林木苍苍。水不深而源远流长。全镇有两条大河八条小河,长年流水潺潺。一千万方的庙岭水库座落在庙岭村小城子屯东,一万多亩水田受益。取柴河与倒木河汇合于双河镇北,突出“双河”这一特点。川不宽而土质肥沃。盛产的大米籽粒饱满,色泽透明,芳香四溢,口感好。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取柴两岸属中心川。城不古而四通八达。清朝时期由于“同光之世放荒招垦”逐渐形成一个农庄。1926年随着吉海铁路的修建而兴旺发达起来。1932年又修整了吉磐公路,从此双河镇成为方圆百里以内的交通要冲。从一个农庄变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双河镇矿藏资源丰富,储存量高,有石灰石、硅灰石、草炭、硅酸盐、砷金矿等,其中硅灰石储量1.7亿吨,且多是一、二级品。草炭储量300万立方米100万吨,经国家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样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氮1.78%、全磷0.104%、全钾0.168%、有机物质65.7%、腐蚀酸37.6%、黄腐酸19.7%、粗水分34.3%、PH值4.9。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农一、二、三产业总产值为5.1亿元。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建店宇200家。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新建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革教育体制,合并全镇村小学校,实行集中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镇中学的升学率位居全县第二,在吉林地区也很有名气。新建了卫生院办公大楼,医疗设施完善。双河镇是一块投资热土,吉林市长白山草炭责任有限公司、吉林市绿洲纸业有限公司相继在这里落户,并带动双河镇经济的二次创业,小有名气的老镇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振兴。

黑龙江省勃利县双河镇

双河镇隶属勃利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桦南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5公里。双河镇,原名二道河子。清末建立屯落,隶属依兰府管辖,称二道河子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27年称双河堡。东北沦陷后,1933年称双河镇,后设双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4月,从依兰县正式划出设置双河县,为县政府驻地。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划归勃利县,设置双河区,1951年2月又改为第三区。1956年9月,设置双河乡。1958年9月,改称双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双河镇。双河镇为勃利县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镇,是附近4个乡镇的物资集散地。辖境较广,双河纵贯全境。全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盛产烤烟和大葱。镇办工业有煤矿、亚麻原料厂等。全镇共辖永峰、永平、新发、治安福安、靠山、靠河、中和、兴安、太安、东方红、太阳升、中胜、民权、振兴、生产、保安、双胜、胜利、致富、永胜、合成、新升等2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5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9%。镇政府驻于镇内。

四川省资中县双河镇

资中县双河镇位于县城南15公里,地处东经104º37′,北纬27º40′。东北与公民镇接壤,东南与陈家镇相邻,西南与宋家镇交界,西与新桥镇接壤,北与兴隆街镇交界。全镇幅员面积51.38平方公里,辖18个村,2个社区,220个社,10663户,358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9人,多为汉族,还有回族、苗族。1992年7月撤区并乡建镇,由资中县公民区的双河乡、上马门乡、石家冲乡合并组建成立资中县双河镇,政府驻地双河场。因场南金峰寺、场北上马门两条小河在场东汇合,得名双河。双河属浅丘地形,浅丘、坪状、低山地貌,海拔330米至646.4米,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年均气温15ºC—16.5ºC,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无霜期为310天。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丰富。有“红、黄、黑、白”——红色的页岩机砖,黄色的石英砂,黑色的煤炭,白色的石灰石,还有天然气和盐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红桔、花生、油菜、茶叶;养殖业以养猪、鱼、鸡、鸭、兔、蚕为主;乡镇工业以开采煤炭、开采白石、精洗石英砂、页岩矸石机砖、冶金铸造、蚕茧制丝,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辖区内有镇中心校1所,小学二级学校2所,幼儿园3所,初中18个班,小学43个班,在校学生2904人,在园幼儿360人,教职员工162人。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6个,医务人员10人,乡村医生32人。镇内设机构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群工办、财政所即“五办一所”。按有关规定设置有:武装部、团委、妇联、工会、宣传、统战、司法所、派出所;事业单位设置有:国土所、建管所、劳保所、广电站、文化站、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电站、林业站、统计站、卫生办、计生服务站。有镇干部110人,其中国家行政编制干部39人,其中行政工勤9人。大学本科20人,大专文化53人,中专高中36人,初中7人;镇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人,镇长1人,副镇长3人,人大副主席1人。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蓬勃发展,人民建设稳步增长,特别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工业,现已拥有11个上规模的工业企业,56个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51个个体工业企业,一个招商引资上亿元,年产21万吨精煤的项目已正式投产。双河镇党委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工业强镇、工业富民”的战略目标,现正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积极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双河实际,发扬自我加压,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战略和气魄抓发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637.5万元,农业总产值10927万元,工业总产值7777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0万元;招商引资完成3101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比上年增加280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5万人;计生率85.33%,年末总人口35855人。双河镇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展望未来,双河镇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双河镇的各项事业已取得明显进步,但还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双河镇人民在前进的征途上,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相信双河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实干的精神,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工业重镇必将建成。

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

区域概况:千载古镇——双河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镶嵌在长宁、珙县、兴文三县结合部,因有东西两溪环绕古镇而名曰双河。全镇辖21个行政村,1个街村,幅员面积85.31平方公里,人口2.86万人。
资源环境: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降水量1170毫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农、牧、林、渔各业;,千载古镇——双河人杰地灵,拥有数亏年形成的雄伟惊天的“竹海迷宫”;有巍巍壮丽、险不易上的“笔架文峰”;有风景秀丽、经声四起的“玉屏秀色”。而“育井睛烟”、“桃源仙洞”、古城墙和古文庙又增添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于“嘉鱼清泉”的川南名小吃——凉糕,更是名扬川南。每到春暖花开时,“凉糕一条街”上百家凉糕商凭祖传的精湛手艺,用精选的特殊大米通过12道严格的工艺流程把凉糕制成,深受省内外游客的喜爱。
经济发展:“九五”期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亿元,粮食生产十年连获丰收。2001年粮食总产量达1129吨;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9亿元;财政收入稳中有升,2001年达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全镇不仅有上万亩竹类茶叶资源,而且有盐矿、白云石矿、重金矿、磷矿、锌矿等数十种矿藏数百亿吨。素有“乡镇企业摇篮”之称的双河镇,现有海发茶叶有限公司、生茂公司、原野公司、有色建材公司等镇属企业20多个,并已分别挤身于市、县骨干乡镇企业行列。
乡镇建设:2000年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大力实施城镇大建设工程。把发展经济作为集镇建设的中心任务,以发展经济支撑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全面完成了省级小城镇建设规划。城南新区、鱼王新街已经建成,大水街、金鱼街、政府街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到2003年,建城区面积将达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00人;双河镇始终遵循“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全镇拥有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体系。至1997年以来,全镇每年的教育投入均在50万元以上。一九九八年提前两年实现“普九”、扫育目标,双河小学、双河中学、上西小学分别评为省、市级“校风示范校”。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列。素有“文体之乡”美誉的双河镇曾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文化先进单位”、“市级卫生场镇”等荣誉称号。双河卫生院已于1999年正式建成国家级“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委政府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开展“宗旨”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开展了村务、厂务、政务、校务公开。每个村都建成了“多功能活动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长宁县立足自身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加快旅游发展步伐,着力打造“飞机”型旅游新格局。“机头”是长宁县城,依托“国家卫生县城”、“四川省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沿育江河、碧玉溪2条内河和竹都、培风等7个广场及8个原生态竹生态丘陵,重点打造“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名城“;“机身”是蜀南竹海中心景区和外围景区,核心是中心景区,深度开发“不是漓江美似漓江”的育江河生态画廊、江畔的中国最长“竹生态隧道”,以及世界最大的拥有427种竹类品种的世纪竹园;北翼在完善“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佛来山景区农家乐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向北拓展古河镇东汉墓群、飞泉古寺和梅白乡碧浪湖景区,打造“长宁县城——五星级农家乐——佛来山——东汉墓群——碧浪湖”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线;南翼着力开发提升竹海氡温泉、嘉鱼清泉等“长宁古八景”的旅游品位,把集天坑、地缝、石林和地下溶洞为一体的梅硐西部竹石林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长宁县城——五星级三江世外桃源度假酒店——竹海氡温泉——双河葡萄井——梅硐西部竹石林”川南黄金旅游环线。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绥化市境内东北部,距市区35公里处,该镇南有呼兰河,北有诺敏河横贯境内,属于冲积平原,地势东南略高,西北略低。地形东西较宽,南北略窄。全镇总人口24634人,所辖10个行政村,54个居民组,39个自然屯。该镇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36毫米。双河镇交通便利,绥绥公路、秦三公路纵横交错,距秦家火车站15公里,距四方台火车站20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镇主街水泥路面横贯东西,成为绥北四镇的交通命脉,为繁荣双河经济,促进区域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双河镇,原名“下集厂”,与东北部的“上集厂”(今绥棱县上集镇)相对应。始建于1854年(清咸丰四年),1857年(清咸丰七年)规划街基时,因地处呼兰河、努敏河之间,故称“双河”。原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划归新设置的绥化厅管辖。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双河区。中华民国成立后,设置双河乡,隶属绥化县。1926年设置第四区。东北沦陷时期,先后设置双河区、双河保和双河村。1936年修筑城墙,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墙高2米;外有护城壕,深1.5米,宽2米,四面各设1门。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双河区。1946年10月,划归绥东县管辖。翌年6月,撤销绥东县,又划回绥化县。1951年12月,设置双河镇,隶属第十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双河乡。1958年8月,将双河、三河、五营、秦家4乡合并,成立双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为双河、三河、五营、秦家4个公社。1962年将双河公社又划分为双河、兴和两个公社。1984年3月,将双河公社改为双河乡,同年12月改为双河镇。双河镇历史较久,清末民初,手工业作坊有木匠铺、皮铺、油坊等,大部分兼营商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已形成较繁荣的小集镇。全境地处两河之间,东南略高、西北略低。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是全市水稻主要产区之一。镇办工业有制砖厂、油粉厂和木器厂等。境内西北村村北300米处有古城遗址,俗称“小城子”,平面为正方形,周长1200米,已垦为耕地。

陕西省旬阳县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旬阳县东北部,距县城约87公里。由原双镇乡、潘家乡、西岔乡合并而成。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4875户,18760人。旬阳县主要交通干线大、小北环路和通往湖北的跨省等几条干线在此交汇,形成全县东北部的交通枢纽。由历史和现实及其自然地理位置形成的山区古镇成为全县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铅锌、铜、金、煤矿、大理石有较大的储量和较高的品位。以传统的油桐、蚕桑和新兴的黄姜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以盛产板栗、核桃、木耳、黄花、杜仲等名贵的中药材驰誉陕南;以牛、羊、猪及家禽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在向大批量的商品化转化;以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商贸交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集镇开发、矿产开发为主的多元经济成分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2002年粮食产品税量在种植面积压缩单产量提高中总产量达到5000吨;黄姜种植1.2万亩,年销售黄姜1500万斤,实现财政收入80万元;规范化密植桑园1万亩,年发种量3000张,产茧7.5万公斤,产值90万元。1999—2002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实现退耕还林累计1.5万亩,为农民争取国家补助粮食年230余万公斤,退耕补助款年100余万元;2001—2003年建高效生态林6万亩,建高效用材100余万亩,经济林果林1万亩,累计造林9万亩。使全镇森林覆盖达到75%以上。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年生猪饲养量1.7万头,耕牛年存栏0.3万头,山羊年饲养量1.5万只,出品0.5万只。乡镇企业决产值达到4000万元,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69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925万元。财政总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5元。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有各类学校24所,在校学生2930人,入学率达99%;电信、移动、联通通信全部开通,电话机拥有800部,话机178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520户。一些档次高,功能全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一应齐全,集镇基础设施成龙配套;有卫生医疗机构24所,从业人员65人,中心卫生院2001年晋升为市级三等甲级医院,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全镇享受“五保”老人75人,优抚补助95人,年发放各种救济、补助款6.9万元。境内有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多处,潘家银杏树、西岔古民宅古桥等建筑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文物;龟蛇二山雄距西岔河口,构成天然门户屏障,连接秦岭支脉的南羊山自西向东的九华山有小华山之称;水洞的地下河,穿岩山因山腰有天然石穿岩而过,相传为杨二郎担山所为,八卦山以其形似八卦而名,三山鼎力相对,风景旖旎雄险,被列为县级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