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长治市地图 > 襄垣县地图 >
王村镇地图
王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事业

该镇有21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定提高,2004年评为省级教育强乡镇。

经济产业

20多年的艰苦努力,牧野区王村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该镇形成了以电池、化工、新型建材、皮塑、三轮车制造为主导,多产业互补的新型地方工业体系,共有工商户6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300余家,2003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完成税收5000余万元。主导行业环宇集团公司是全国生产电池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产品销往亚、非、欧、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豫北地区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以新鸽、新鹰为龙头的三轮车制造工业群体,年产人力、机动、电动系列三轮车3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拥有三轮车“制造之乡”美称,闻名全国;天丰公司以生产各种型号的彩板、结构型钢及建筑施工、机械制造为一体的新型建材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王村镇地杰人灵,通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获得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到8家,拥有中高级科技人员达到800余人,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专利技术达到20余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一项,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10项,星火计划项目15项,落实2项国债、省结构调整重大投资项目,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科技示范乡,2003年10月通过了国家科技园区的验收。进入2004年,王村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带动,千万元以上立项投资项目达到17个。

行政区划

王村镇下辖村:杨家河村木鱼村夏家湾村皂角村集体村永兴村小堰村小桥子村高龙村石坝村芭蕉湾村油房村五农村青杠村长乐村碑岩村大冲村官斗石村佛耳村麻柳村红专村红卫村明星村梅旺村华光村石子坳村石塔村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16年,建王村小学,校址在王村西首大兴教寺,校名为“淄川县正西路忠信乡第三国民小学校”。教师2人,学生30余名,编成一个复式班。以后,“直奉战争”、“直皖战争”相继爆发,学校时办时停,教学倍受影响。1929年,王村的开明士绅联络附近的20个村庄,恢复并扩大了王村学校。校名改称“淄川县立第十四小学校”。实行“四、二学制”,设初级4个班,高级3个班,250学生余名,教职员10人左右,多系师范、中学毕业生。是年起,王村的初等教育发展较快,设学校17所,学生734人。1948年王村最后一次解放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多数村庄先后办起了冬学识字班、扫盲班、农民业余学校。1958年8月建淄博第十七中学,时有12个初中班,学制3年,学生600余名,教师35人。1965年贯彻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大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指示精神,建立王村公社农业中学,有初中班2个,学生95人。到1980年农村少青壮年文化程度,40%达到小学、35%达到初中、16%达到高中,青壮年脱盲的占9%。1970年1月建立王村中学,招收高中新生;1983年改称周村区第五中学,是年王村中心学校初中部并入该校,形成完全中学;1985年有高中6个班,学生350人,初中15个班,学生889名。杨古、大尚两处联中有初中班6个,在校生574人。境内有22处小学,116个班,在校生33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在校学生毕业率达95%。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达96%。1987年投资40万元,兴建小学教学实验室11处,被区政府命名为“教学试验室建设标兵乡镇”。是年,投资86万元,建起了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3577平方米的王村镇中学。1988年1月将杨古、大尚两处联中合并到镇中学,学校共有初中班12个,在校生630名。同时建杨古、大尚两处联小。1989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1990年底,全镇有小学19处、教学班86个、在校生2478名;有中学两处(含周村五中)、高中班6个、初中班18个,在校学生1239人;有中、小学教师222名。去92名中学教师中有民办18名、130名小学教师中有民办84名;有20所幼儿园(其中17所达市级一类园所),幼儿园教师48名,幼儿园入托率达98.6%。1990年9月,周村五中高中部停止招生。是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市、区验收。1986~1990年期间,全镇用于教育的投资达300多万元。1991年后,为改善教学条件,集中使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将19处小学合并为12处。1992年底,全镇有中学2所(含周村五中),初中班24个,在校生1175名;有小学12处,在校生1883名;有中小学教师216人、中学教师91人(其中民办12人)、小学教师125人(其中民办82人),师资达标率91%。中小学生毕业率97.5%。全镇有幼儿园20处,幼儿入托率98%。1998年投资5万元为王村镇中学、王村中心学校配备了微机和语音室,王村中心学校成为全区第一家配备微机的农村小学。1999年9月在王村镇中学基础上,投资188万元,新建3600平方米教学实验楼1座,扩建操场1.5公顷。是年将周村五中与王村镇中学合并成立王村中学。1999年底被评为淄博市首批教育强乡镇。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6所,入托率90%;小学7所,在校生1050人;中学1所,在校生981人。1986年起,利用各种方式对镇办企业的职工和基层干部进行培训。1987年镇办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8名,输送14名青年干部到大专院校学习。1986~1990年培训干部职工3000余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有2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2人为助理会计师,22名管理干部中取得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7人。1991年起,先后与山东轻工学院、周村区人才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在王村造纸机械厂建立一处人才技术开发试验厂;与市乡镇企业局、市乡镇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区职工教育办公室联合举办了20余期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班,职工全员培训达10余万人次。1992年成立职工业余中专班,首批招生100人,学制2年。是年王村镇被淄博市政府命名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到2000年,企业职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全镇科技人员达1000余人。王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早在殷商时期此地就建立了姜姓诸侯国逄国,为山东地区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即座落于境内的五古城。镇内西铺村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故居。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此任塾师38年,完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现建有“松龄书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传统文化有灯会、踩高跷、芯子、舞龙、戏曲名唱、雕刻、琴棋书画等。建国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73年建广播站,1975年11月建电影放映队,1980年建露天放映院。20世纪80年代,机关、企业、学校和各村建立阅览室、档案室。1984年建成王村影剧院。1987年成立了镇电影管理站和书画摄影协会,该协会有会员30余人,其中部分书画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1996年建有线电视台。1999年后又投资120余万元,进行有线电视光缆传输改造,实现了与区电教中心的光缆并网,全镇2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入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有线台开辟了《王村新闻》《党员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报纸新闻摘要》等节目;以镇内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为题材,录制了《俺们村的老年人》《走入股份合作制》《敬老院的当家人》《晚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和为党旗添光彩、精神文明崭新篇等专题节目,并在中央、省、市、区电视台、电台播放。其中《晚情》被收录在全省党员电视教育片。2000年,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100余处,其中影剧院4处、中小型舞厅18个、文化活动室24个、老年人活动室2处、书店5处、电影放映队3个、体育活动场所26处。村村消夏文化活动、老年人健身活动蔚然成风,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群众的时代精神风貌。
卫生体育建国前,境内只有6家私人中药铺。建国后,50年代末山东王村铝土矿、山东王村耐火材料厂、山东省生建八三厂3家国营企业建立职工医院,60年代初相继建立公社卫生院、肺结核防治医院。之后,各村相继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市麻风病医院在王村宝山建立。70年代末,建周村区医院王村分院。1987年将王村分院建成中心卫生院,改造了旧病房,购置了200MAX光机、B超仪、脑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全自动洗胃机、生化自动分析仪等设备,与省肿瘤医院联合建立了肿瘤专科门诊。1990年建病房11间,经省、市验收合格,正式更名为王村卫生院。1991年,镇政府筹资90万元,建成2200平方米门诊楼,病床50张。1992年建成周村区红十字医院。是年,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2000年,境内有医院5处,村级卫生室19处。境内体育活动活跃,有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门球协会等体育组织,有乒乓球队、篮球队、田径队等体育代表队,有大田径场一个、小田径场10个、篮球场17个。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荣誉。李家疃村的王强,1990年在省“萌芽杯”举重比赛中获2枚铜牌,1991年在市体育比赛中获2金1银。同年王强、宋俊平考入市体校,毕莹考入省体校,西铺村的赵玉胜在山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获52公斤级摔跤比赛金牌。
人民生活建国前,农民生活困难。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穿衣布料、颜色增多。90年代,吃穿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全镇家庭拥有机动车辆的占30%以上,其中拥有小轿车占1/10,安装程控电话的占80%以上。农民吃水实现了社会化供水,农业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由过去以种地为主,转向从事工业、手工业、饮食业、服务业、种养业和商品流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000年,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省一级敬老院,有30多位五保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4年,跨入全市首批小康镇行列。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72元。
镇村建设建国前,除富户人家建房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多为土木结构,坯墙,麦秸顶、木棂门窗,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左右。饮水靠土井,照明为油灯,交通为土路小道,遇风尘扬,逢雨泥泞。建国后,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各项建设相继发展。村村户户通上了电,部分村用上了自来水。镇村主要街道铺设沙石路面。公共建筑面积761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4.56万平方米。生产建筑混合结构5.33万平方米。到1986年全镇砖瓦房占30%,人均住房面积11.5平方米。1987~1990年,本着“繁荣经济、服务生产、美化镇貌、方便群众”的原则,全面进行镇村建设,80%以上的农户住上砖瓦房,5%的村民住上楼房,村内道路明显改善。1990年后,实施城镇拉动战略,全面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1991年10月,投资460万元,占地面积8537.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程控电话工程建设竣工。1991年12月,投资250万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局部7层,高25.1米,集办公、食宿、接待于一体的王村松龄大夏竣工。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以来,投资城镇开发建设资金3亿多元,先后拓宽3.6公里长的镇中心路,3公里长的松龄路,拓宽改造镇村路26条,总长40多公里,村内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2000年,投资960万元,建成309国道王村连接线改建工程(东外环路)。该工程设计标准为一级路,全长2.6公里,主车道双向6车道,宽22.5米,占地10.67公顷,拆迁房屋3000余平方米。当年4月中旬破土动工,历时近4个月建成通车,是当年淄博市十大路网改造重点工程项目中首家开工和竣工的工程。至2000年,小城镇建设框架已形成以三纵三横道路为骨架,覆盖面积8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格局。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1平方公里的住宅小区建设和2公里长的镇商业中心街建设形成规模,科苑小区、商贸小区建设形成雏型。先后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57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1995年编制了第二轮城镇规划。1998年,按照科学、合理、超前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求,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一步调整了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程序编制、论证、评审和审批。先后完成了宝山住宅小区、科苑小区、银杏小区、工业小区、镇中心商业街的详细规划,完成了编制面积3平方公里的王村东部新区规划。完成了东外环两侧的行政文化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文化旅游区、居住区的详细规划,完成了2.1平方公里的宝山风景区规划,同时编制了若干道路、广场绿地、小景点、市场等专业建设规划及4个村庄的详细规划,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60%以上。近年来,先后建设了污水排放系统、地下电力、通讯电缆,安装了高标准路灯;镇驻地两个住宅小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新建11万伏无人值守变电站1座;建公共绿地30多万平方米,整修了王村集贸市场,镇驻地主要街道实现了“绿、美、亮、洁”。
集体福利实行村干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镇出政策,村集体与个人按比例投保。对已退职的满60岁的建国前后的老党员和村干部实行生活补助制度,每月50元,按月领取。对百岁老人,镇政府每月发100元生活补贴。镇政府建立了“党恩暖心”基金,为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学校建立了奖学金制度。部分村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

基本情况

山西省襄垣县王村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西与沁县毗邻,北与武乡接壤,太长高速公路、太长二级公路、王王旅游专用线贯穿其中,2001年由史北、龙王堂、王村三乡合并新建,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所辖27个行政村,15620人,4454户,143个自然村,55571亩耕地,16个驻镇单位,3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7个,共有党员990名,其中农村党员837名,共有财政供养人员60人,是一个以种植玉米、小麦、谷子为主的纯农业大镇。

基础设施

截止2003年底,该镇有小(一)型水库1座——佛儿岩水库;小(二)型水库2座——石坝、红专水库。黄钵河、茫溪河、磨池河3条河流流经全镇。有山坪塘99口,常年蓄水量450万立方米。路:截止2003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全镇有村组机耕道60公里,乡级公路6公里,县道28公里。电:截止2003年底,全镇有12个村(居)通电。已经改造电网的有杨家河、集体、梅旺、永兴等4个村。水:截止2003年底,大河1条,境内流程约13公里;有水库2座,堰5口、塘97个。年均蓄水可达768万方。通讯:截止2003年底,通有线电话的村(居)有9个(未通的村------佛、碑岩、石坝),装机户数1208户。有线电视通杨家、集体、永兴、五农、小桥、长乐等6个村1015户,街道409户。2007年该镇被列为市级小康型住宅示范镇,改造建设新街35000平方米,该镇有中学、中心小学各一所,村小6所,教职工131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镇情简介

王村镇地处歙县南部、新安江畔,距黄山市中心城区2.5公里,与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山谜窟”隔江相望,徽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东北与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接壤,西南与歙县雄村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相邻。全镇总面积87.3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63个村民小组,到2007年底总人口23525人。王村镇以农业为主,是歙县四大产粮区之一,也是歙县南部重要的交通门户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列入黄山市重点改革试点镇、中心镇。为做大做强中心城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2007年12月份完成了村级行政区域规模调整,由原来的16个行政村合并为9个行政村,村级区域规模更趋合理。镇党委、政府以振兴王村、发展经济为己任,认真分析现状和发展前景,拟思路、定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制定了超常规发展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7年,共完成财税任务450.7万元,其中地税155.8万元,国税270.8万元,财政23.6万元。同比去年财政收入增收为12%;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达到全县平均增幅值,同比去年人均增收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