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镇地图
王岗镇相关地区地图:
4、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
王岗镇:位于临颍县东北部,人口5.6万人,耕地8.4万亩,辖33个行政村,28所中小学,其地理位置优越,西邻京珠高速公路.石临路贯穿东西,98年已实现村村通油路。临颍县王岗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小辣椒生产加工销售和纺织制衣两大产业,镇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历史性跨越。王岗镇主导产业是:民营经济、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先后落户的银翔色织有限公司、南村纱厂、北村面粉厂、北郭面粉厂、大洋集团等企业形成了王岗北部工业小区。养殖业规模效益明显,现有大型规模养殖厂5个,赤里岗颍东一、二养殖区较大,今年又投资60万元新建150亩的赤里岗养殖小区,场房已建成,年底投入使用,目前全镇猪存栏10万头,鸡存栏50万只。高效种植业是以梁岗、水牛宋为中心,全镇20多个存种植小辣椒,种植面积4.5万亩,亩均约收入1500元,仅此—项一年可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同时,新建辣椒交易市场30多家,外地客商云集而来,形成了种植、销售、服务—条龙的格局。今年,王岗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现正投资80多万元拆迁房屋1140间,新拓宽修建镇区三条路共4.5公里,年前油路全部铺上,同时,今年与市县交通部门协商兴修石临路,明年“五一”可通车。王岗镇先后获得市“红旗渠”杯、“计生工作先进乡镇”、“基层先进党委”、市“抗非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王岗镇立足小辣椒种植优势,走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路子,拉长小辣椒产业链条,郑州千道等以小辣椒冷储、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5家,有效促进了小辣椒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王岗镇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小辣椒年交易突破3亿元,成为豫南最大的辣椒购销加工基地之一。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
王岗镇:隶属哈尔滨市南岗区管辖。位于哈尔滨市境西南部,东与动力、平房2区接壤,西南与红旗满族乡毗连,西北与道里区新发镇分界,东北与城区相连,距城区12公里。历史沿革:历史沿革清代属双城协领统辖。中华民国前期,划归滨江县。东北沦陷时期,归哈尔滨市顾乡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顾乡区。1953年1月,设置王岗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富强乡。1958年改设王岗人民公社,并撤销王岗区,划归南岗区管辖。1963年3月,划归滨江区管辖,1972年8月又划回南岗区。1984年政社分开,改设王岗乡。1985年3月,将王岗乡与王岗街道办事处辖区合并,改为王岗镇。
简介:王岗镇属于哈尔滨市近郊区,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双公路纵贯全境,是哈尔滨市西南部郊区的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有耕地3.6万亩。种植业和养殖业并重。种植业以夏菜和秋菜为主,是哈尔滨市大葱、土豆生产基地,1990年蔬菜总产量3022万公斤。镇办工业24家,其中加工制造业18家;村办工业有制砖、机械加工等32家,从业人员5341人,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888万元。驻镇单位有省农场总局医院和农垦物资供应站等。王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除辖1个街道外,还辖有哈达、永丰、永红、靠山、房身、红星、兴农、卫星、新胜、华滨、兴隆、振兴、兴利等13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
乡镇概况:王岗镇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0公里处,南邻淮河,北倚颍河,境内的唐垛湖是沿淮有名的行蓄洪区,西连垂岗,东接赛涧。全镇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700亩,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共有9327户,38562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历史沿革:据顺治、光绪《颍上县志》记载,王岗镇在明、清两代历史上,都属于颍上县正阳乡。民国3年(1914年),县下设地方局,二十年末,始有区的建置,王岗属于南二区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冬,王岗建区,区长陈竟仁。1949年元月,王岗区解放。中国共产党在王岗建立了垂岗区委会和区政府,后改为两河区,下辖赛涧、王岗、皇庙、万台、蔡庙、垂岗、九棚等7个乡。1966年11月,撤区成立王岗镇人民公社。1977年9月,公社改为区,下设垂岗、王岗、赛涧、周楼、淮罗五个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立王岗镇、镇政府所在地在王岗集。解放前,王岗区是一个曾经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也是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宇同志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在这里为传播先进文化和革命火种,创办了“甘罗乡村教育社”。如今甘罗教社已成为颍上县培育科技人才和陶研活动的园地。1997年,王岗镇新的党委班子组建以后,镇党政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为民办实事,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基础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王岗镇党委2001年被阜阳市委评为“六好乡镇党委”。从1997年以来,王岗镇加大扶贫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并于2001年创建了王岗镇科技文化扶贫中心,为农民致富出点子、教技术、摸市场、给信息,变以往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为“扶贫扶人,扶智扶文”的“造血式”扶贫,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培训活动,使每位农民都掌握了1——2条致富技术,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扶贫攻坚成效显著。2001年王岗镇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八七扶贫攻坚先进乡镇”。
经济发展:王岗镇是农业大镇,主要农产品有大豆、小麦、水稻和油料作物。特别是大豆,由于生产地唐垛湖地处空旷,湖区无人居住,加之土地肥沃,离工业污染源较远,所生产的大豆蛋白质高,出油多,无污染,年产2万吨,为各地客商看好。该镇地处沿淮,多滩地鱼塘,养殖业、编织业一直是农民的主要产业,黄牛、白鹅、生猪存栏均有较大规模,获编,柳编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为改善该镇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加大了基建投入,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水陆交通便捷,水源丰富,电力充足,电信畅通,劳动力资源丰富,沿海多个企业已来洽谈联系投资办厂事项。
其他:但是,该镇人民为了顾全大局,建国后,奉命多次行洪,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6736万元,人均纯收入1623元,一产、二产收入比例较大,其中:一产占总收入的37.2%,二产占30.9%,三产占31.9%。
乡镇特色
1、唐垛湖:是沿淮重点行蓄洪区,面积50平方公里,境内数十公里无人居住,湖内以生产大豆、小麦为主,所产大豆油多、质优、无污染,是植物油、蛋白肉的主要原料。湖区空旷辽远,空气新鲜,多树木,栖息多种野生鸟类和动物,淮河重点治淮工程—临淮岗工程竣工后,唐垛湖抗洪能力大提高,适宜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和旅游开发。2、甘罗乡村教育社:创办于1935年秋,其主要教师是陶行知先生派遣的中共地下党员,代表人物有盛震叔、林其英、王光宇等人。他们宣传抗日救亡,号召团结御侮,培养进步青年,在颍上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由于受到反动势力的胁迫,甘罗乡村教育社于1937年暑期停办。但培养的学生大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1987年底,在原中共中央委员、安徽省人大主任王光宇同志的关怀下,颍上甘罗乡村教育社恢复教学工作。在办学思想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改革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在办学层次上,既有中专班、职高班、初中班,又有农民文化夜校、培训班等,既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又有成人教育等社会化大教育。甘罗乡村教育社自恢复以来,一直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导和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目前教育社占地53328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建筑总面积5478平方米,教职工46人,在校学生1706人。1995年被评为全省“学陶师陶,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199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实践行知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3、国富服装技校:为全国创业之星,阜阳市人大代表赵国富同志于1983年创办,是集培训、加工、输出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学校,年输出技工2000人,年创效益30余万元。该校经十多年的发展,现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队伍。开设有:裁缝班、高级毛料班、电机班、大烫班、设计班等专业班级。赵国富实行以德兴校、诚实守信,在群众中有较好口碑,对所有学员实行“三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教会,百分之百就业,就业后百分之百兑现工资;另外,凡家庭贫困的学员均可享受减收或免收学费的优厚待遇。赵国富现已与上海、浙江、杭州等全国四十多家大型服装厂订有培训合同,学生毕业后包送进厂,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十多年来,该校共办培训班118期,培训学员36000余人,输送外地就业26000人,年经营收入30万元。工人进厂后,月工资在1000——1800元之间,累计创社会效益一亿多元。带动了2万多户农户致富,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国富技校的蓬勃发展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妇联主席顾秀莲、原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等省、市、县领导多次到该校视察指导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赵国富同志先后被共表团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称号,并光荣地当选为阜阳市人大代表。荣获“安徽省孔雀杯农民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受到了省委书记王太华、原省长许仲林、原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的亲切接见。2001年11月份,赵国富校长又光荣地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创业之星”表彰会,荣获“全国创业之星”光荣称号,受到了姜春云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4、文化扶贫致富中心:王岗镇党委在2001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期间,根据广大群众求知、求富、求变、求新的强烈愿望,以科技文化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照省社科院辛秋水教授的“扶贫扶人,扶智扶文”的思路,建立了王岗镇科技文化扶贫致富中心。扶贫中心通过建好“三个基地”,抓好“一个保障”,切实把广大农民所需、所盼、所求的科技文化知识送给农民。三个基地,即图书馆、实用技术培训班、阅报栏群。一个保障是村民自治。图书馆拥有图书6500余册,投影机、电视机、VCD播放机等电教设备一应俱,购买实用科技光盘500余盘,在全镇设有阅报栏34块,各项工有专人负责,分工到人。通过不断完善藏书、阅读、放映、网上查询、图片展览、读书比赛、专题讲座、科学咨询等活动不断扩大科技文化致富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以镇科技文化扶贫中心为点,以各村村级农民技校为线,建立科技文化宣传教育网络,采取免费送电影下乡,送科技知识光盘下乡,免费向农民借阅报刊、杂志、图书及定期张贴科技信息报纸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针对个别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采取送文化、送技术到家的“一帮一”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文化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激励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在全镇每年都开展了评选“十佳致富能手”和“十佳新世纪新农民”活动,调动农民科学致富的积极性。同时把定期培训与适时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抓典型户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了开扩农民眼界,让他们了解市场信息,镇文化扶贫中心多次组织专业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学经验,长见识,深受广大农民专业户的好评。通过科技文化致富中心的帮助,全镇一大批种植、养殖专业户率先走上了快速致富道路,并且带领周边群众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为广大农民共同脱贫致富提供了科技保障。在广大农民群众眼中,该镇致富中心已成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科学思想的主要阵地,成为引导农民破除迷信,崇尚文明,树立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