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梧州市地图 >
万秀区地图
万秀区相关地区地图:

重要事件

1994年7月9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鎔基率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亲临广西重灾区梧州考察。下午朱鎔基在万秀区辖区内的新世界酒店五楼会议室,听取了市长宋福民关于梧州遭受“6·19特大洪灾袭击情况的汇报。朱鎔基副总理号召梧州人民自力更生,增产节支,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在谈到梧州市今后如何提高城市抗洪能力时朱鎔基说,梧州的河东一定要设防,河东防洪堤可设计于沿江大道,提高梧州的防洪能力,改善梧州的投资环境。下午四时许,朱鎔基副总理一行赴广东察看灾情。随朱鎔基来梧察看灾情的还有国家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国家计委副主任陈耀邦,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李延龄,国家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人民银行副行长殷介炎,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张延喜,国家防汛办副主任陈德坤,国务院办公厅迟文江副局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副局长许守仁以及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隗福临少将。2001年7月10日上午,在梧州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符,自治区副主席周明甫莅临梧州,检查指导梧州市市区抗洪抢险工作。在梧州市党政军领导文子忠、黄方方、陈利丹、彭仕明、刘亚强、吴汉华、陈立清、竺坤松的陪同下,来到鸳江大桥,慰问驻梧部队指战员、武装战士、公安民警和万秀区党政领导.8时30分左右,曹伯纯一行察看万秀区部分被洪水淹浸的街道,了解灾情。还在五坊路民宅前慰问被洪水围困在家的群众,给他们送上了米、油、速食面等生活必需品。2001年7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温家宝,在自治区领导曹伯纯、李兆焯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陪同下,抵达梧州,考察防汛工作和已发挥作用的防洪设施,慰问战斗在抗洪前线的广大军民和部分受淹区的群众。温家宝强调,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梧州市区设防支持的力度,确保梧州河东防洪堤在2003年汛期前完工并发挥防洪作用,使梧州市区的人民在2003年不再受洪水的侵害,不再困洪水而遭受损失。温家宝到梧州万秀区考察时,所到之处主动和群众—一握手,亲切交谈,并看望被洪水围困的居民。2002年9月9-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在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陈光明的陪同下,到梧州市考察。在考察期间,深入工地,走访企业,了解梧州市防洪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视察万秀区属企业广西索芙特股份有限公司时,杨汝岱提出梧州应充分发挥靠近粤港澳的优势,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政策,实现大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他指出,作为广西东大门的梧州市是一块“福地”,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个地域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梧州是大有希望的。他还说:梧州市除了学习广东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外,还可以学习浙江省的经验,尤其是学习和借鉴他们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的做法,给民营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

对外贸易

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城区经营对外贸易始于1993年,当年利用外资38.75万美元.1995年,出口贸易额660.23万美元。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自营出口,逐步发展到兼有自营、联营、代理出口、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药、有色金属、宝石、玩具、服装、工艺、家具、松香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区推出发展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房地产开发、内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加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1993年以来,国内外投资者来城区投资开办企业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餐厅梧州第一分店”和宝怡化建、环球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至2001年,城区个体企业有4172户,从业人员5230人;私营企业20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1993-2001年,累计出口贸易总额3140.54万美元,累计引进外资2632.75万美元。城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城区新办各种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1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

人民生活

民国时期,民众收入微薄,度日艰难。解放后,1950-1957年,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就业机会增大,生活较为稳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居民节衣缩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维持温饱,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缓慢增长.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着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38元;医疗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讯314元;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432元;居住841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0台、电冰箱66台、家用电脑12台。此外,彩电、洗衣机、音响、高级照相机、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商品,已为众多居民家庭所拥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16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9台,电冰箱71台,家用电脑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社会福利业有所发展。至2001年,开设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8家)。人住福利院人数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区属企业职工517人),达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的要求。

财政税收

1987年前,城区财政由市财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万秀区财政局.当年财政收入716.70万元。1993年,市场税收实行“谁投入,谁收益”的管理办法,当年完成2915.70万元。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财税收入增长,同年税收2226.50万元。1995年,税收4149万元,比上年增加1.86倍。1996年以后,受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入逐年减少。1999年以后,城区经济有序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财政收入69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财政总收入6082万元。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专项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文教卫生、部门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城维费用、抚恤、社会福利救济、民兵事业费用等项目。

街道(镇)简介

万秀区现辖旺甫、城东2个乡镇,城东、城南、城中、城北4个街道办事处,有22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镇社区居委会。旺甫镇(1个社区、11个村):兴旺社区、旺甫村、大新村、胜坡村、大盈村、红山村、鹤洞村、龙洞村、祝洞村、老义村、山心村、八会村;城东镇(5个村):河口村、双桥村、扶典村、思扶村、华堂村;城东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中山社区、大东社区、云盖社区、石鼓社区、贺院社区、云龙社区;城南街道办事处(5社区):五坊社区、南中社区、阜民社区、平东社区、平西社区;城中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民主社区、东正社区、北山社区、四坊社区、冰泉社区;城北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桂江社区、百花社区、钱鉴社区、白云社区、桂北社区、华机社区。

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