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南京市地图 > 浦口区地图 >
乌江镇地图
乌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由来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的和县乌江镇,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井”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解放前的乌江古镇,街道纵横,建筑多呈低矮的深巷,青石板路面,狭窄而长,镇上商店、当铺、钱庄、花行、木行、客栈、澡堂、各类作坊近百家,尤其是“乌江卫花”文明远广,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湖广丝绵甲天下,温暖不如乌江花”。乌江卫花色白,纤维细腻,质地柔软,是棉花中的上乘之品。宋美龄曾在乌江建造一座为全套美国设备的轧花厂;美国经济顾问团也曾在这里挂起了“棉花实验区”的招牌,企图垄断棉花经营。由于经济脉络掌握在财主及少数富商之手,劳动人民债务累累,一贫如洗。那时的乌江环境存在一片脏、乱、差的现象。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江镇容镇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乌江镇党委、政府按照人民的愿望,积极开发新型街道,铺设了一条环镇公路,并新建了农贸市场、加油站、拓宽货运码头。为方便游客,修宽了通向霸王祠的水泥公路,全长约千米。裁弯取直了老街路面,逐步改变老街旧貌,新建一条全长千米的商业大道街以及全长1.5公里的项羽路、2公里的乌江大道,幅宽28米和40米,并布有河滨景观大道、宝利城等休闲服务设施,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如今的乌江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低矮、破旧的住宅,今天被一幢幢多层楼房所代替。全镇农村现有6248户建起了楼房,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镇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7万人,散居于11个行政村(375个自然村)和4个社区,流动人口达1万余人。项羽路旁的农行办公大楼、中心幼儿园、镇人民政府、行政服务大楼等熠熠生辉,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其他如街道架起路灯照明,确实今非昔比。全镇已形成服务、农贸、小商品、猪、牛、竹、木等几大专业市场,还建起占地1.5万平方米皖东边贸综合交易市场,并有往日的霸王祠旧址,经过历年来多次修葺,现已按历史最繁荣的规模修复建成了亭、台、楼、阁,四周松柏环绕,典雅古朴,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同时着手新辟“三贤阁”、“虞姬园”等景点,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项羽突围的驷马山古战场,现已建成一座引江工程水利枢纽。这座雄伟壮观的乌江驷马山引江工程,干流总长269公里,具有抗旱、防汛、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旱时,它能使苏皖两省10个县(区)100多万亩农田受益,涝时,又能使这些农田不为水患所害。投资2000多万建设具有防洪、排灌功能为一体的石跋河水利枢纽工程,还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视察。该水利枢纽可使占地近300平方公里的石跋河流域20万亩耕地和10万多人口免遭旱、涝之苦。

行政区划

至2004年底,乌江镇辖冻江、前江、段上、余江、凫冲、沙井、新田、栋头、来村、大苍、枫坪、大勇、乌江社区1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共134个自然村,127个村小组,全镇总人口约203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1907人,人口密度120人每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乌江镇籍借区位交通优势,已发展成为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储运集散地,市场经济繁荣,商贾如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商、本地在外打工人员纷纷来乌江镇投资建厂。如今已成为手套厂、针织厂的的聚集地,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古今名人

书法名人:宋代和州书法家辈出,如徐兢书法,受到宋徽宗赵诘爱赏,曾召至宫中,书写“进德修业”四字,赵吉骇异,连声称赞,故有“宣和书法博士”之称。张孝祥工翰墨,擅长草书,朱熹称他“作字多得古用笔意”。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亦工书法,学米芾,而参用欧阳洵、诸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大字,现存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金刚波罗蜜经》、《华严经》等。明代戴重檀草书法,清代戴本孝擅长隶楷书法。清末民初,乌江范培开随师张栗庵学书法,取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之长,自成一家,后为书法家唐驼发现和推崇。民国2年(1913年),在伤害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书法杂志曾有专文介绍范培开书法。建国后,和县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遍步城乡。其中乌江林散之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有《林散之书法选集》存世。
乐府诗人——张籍: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爱国词人——张孝祥: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
“当代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自然概况

乌江镇位于江西省吉水县中东部,东与永丰县毗邻,南与丁江镇、文峰镇葛山接壤,西与文峰镇、醪桥镇相连,北与双村镇相接。省道吉抚、吉桂公路从西至东贯穿全境14公里。乌江河经永丰从东至西流经全境14公里,交通极为便利。乌江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东亚季风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零下5℃,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东南风。年平均降雨量1680毫米,警戒线水位54米(吴淞高程),地势属半丘陵地带。全镇国土面积16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0090亩,占总面积的17.5%,山地面积151795.5亩占65.8%,森林覆盖面137155.5亩占62.9%。

特色小吃

传宗千古霸王酥:霸王兵败垓下,突围后28骑星夜由阴陵山、九曲泽向乌江亭进发,待到乌江亭前七松庄只剩单人单骑了。此时他又饥又渴,见路边一茅舍外,有林老丈卖小方块食品,便下马拜到“老丈,请赐食解饥…….”林老长道:“吃吧,吃吧,请自便”。霸王拿起一块,因其力过大,尚未入口,即已粉碎,连称:“好酥,好酥!”一口气吃了30余块,又让乌骓马吃了几块。那老丈又滔来凉水让他喝了。霸王饥渴已解,随向老丈深深一拜:“多谢老丈,多谢老丈!”便忙上马向凤凰山边、乌江口岸奔去。事后,这乌江亭前七松庄卖酥的林老方丈逢人便说:“霸王吃过的酥,霸王吃过的酥,好酥,好酥!”这话一传十、十传百,一下传到江东父老耳里了。这一年春天,江东一小生,年方二十,五大三粗,来此寻林老丈,恭然下跪道:“小子项小乙,会集人民,特拜您学制霸王吃过的酥,得以传世。”老丈扶起小乙说:“好酥有望了,有望了!”当下,林老丈将小乙安置下来,悉心传授小酥制作工艺。小乙聪颖又勤学,不多日便全会了,学成后,小乙便对老丈说:“我不走了,您就是我的爷爷,我赡养你到最后……”林老丈听后老泪纵横,秋后,就把收养的孙女翠娥许配给了项小乙。项小乙夫妻恪尽孝道,生子袭林姓,在乌江世代繁衍,小酥行当也一直不泯,且越制越好,先后取名“余味小酥”、“香王小酥”、“余香酥王”,含缅怀虞、项之意。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正式定名为“霸王酥”并名扬京、沪、港、台等省市,远至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

其他相关

本镇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之一、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我镇经济发展的定位是:工业强镇、边贸重镇、旅游名镇。为实现这一目标,2003年我们创办了乌江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两年的发展,乌江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分为一园三区,即中心工业区、化工区、四联工业区。07年中心工业园新征土地1120余亩,园区面积由原0.8平方公里扩大到近2平方公里,化工园新征土地410亩,建成区达1600多亩。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工业园通江大道已完成830米路基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中心园主干道东延、西拓1000多米,二纵二横框架初步形成。下水道、人行道改造工程即将完工,新安装路灯80多盏,园区形象进一步提升,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内分食品深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三大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乌江化工区属乌江工业园的特色园,以化工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生态农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高科技含量的化工产业。园区位于长江岸边,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化工园始建于2004年,分两期建设。化工园一期规模1200亩,已有上市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园建设,主要生产生态农药,总投资10亿人民币,06年7月将全部投产;二期4000亩用地规划已完成,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建成后可容纳80家化工企业入园,预计总投资35亿元,主要吸引国内外化工企业入园投资。化工园依长江,靠省道(105),近高速(江北沿江高速),5000吨级的化工园自备码头正在规划建设,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园区建有日供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建有11万伏变电所、3.5万伏变电所各一座,化工专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设有国家级达标污水排放口。四联工业开发区是苏皖两省合作创办的新型办园模式,由南京市浦口区、安徽和县人民政府、南北两个乌江镇四家联合创办的工业园。整合和县及南乌江镇的土地资源与浦口区及北乌江镇的资金、政策、项目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园区地处苏皖交界处巢宁路边,距长江三桥仅13公里。园区规划面积4500亩,分为房地产项目区和工业加工区。目前正在做详规,对外招商。乌江是投资的热土,目前已有9家来自金华、温岭等地浙江民营企业家有乌江投资兴业。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们携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