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张掖市地图 > 甘州区地图 >
乌江镇地图
乌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概况

乌江镇位于和县东北隅,皖苏两省交界处,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区域,全镇总面积为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万亩,水面面积2.1万亩,林业面积0.96万亩。交通便利,土质良好,经济作物面积较大,五早作物播种面积及耕作水平均在全县前列,是城郊的菜蓝子。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5000亩(含复种),其中优质水稻面积62500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95%,油菜总播种面积36055亩,蔬菜总面积7890亩,大棚蔬菜面积6800亩,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万亩水产养殖、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花卉苗木的产业格局。

风景名胜

西楚霸王灵祠:霸王祠也称项亭、项王亭、楚庙、项羽庙,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离县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当时就墓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西楚霸王灵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内称:“自汤武以干戈企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感其伏剑此地,因此,赋以吊之。“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有正殿、青龙宫、行宫、水灵宫等共99间半。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项羽虽功高业伟,但终未成帝业,故少建半间。殿内有项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旱船、钟、鼎碑等文物。唐宋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题诗。后屡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悬“拔山盖世”匾额,并有楹联曰“山襟水带,虎啸龙吟”。建国后,祠内仍有塑像数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仅存正殿三间与两侧厢房,改为乌江农业中学校址。1984年6月,经上级批准拨款10.7万元,拆除旧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间,面积188平方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结束,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殿旁并挂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写的对联。大门木柱上有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对联:“犹听叱喀之声外黄未坑能存孺念壮哉心鄙秦皇帝;忍见风云变色虞姬自刎专为报恩败已头抛吕马童”。与此联并列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写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皇,一时气盖人间世;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门匾“霸王祠”三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殿内刻有女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百战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两块诗碑。霸王墓,又称“衣冠冢”,建于霸王祠后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石,呈椭圆形。宋乌江令龚相《项王亭赋》云:“墓四周古松数百章,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清卢润九《读史偶评、项王墓》诗:“帝业方看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兴亡瞬息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万历和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碑”。

镇情简介

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地处长江北岸,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3万。乌江镇南濒长江黄金水道,江边最深处负水深31米,可建停靠万吨驳轮的深水码头,同时也是发展造船业的风水宝地。乌江镇经长江水道上至钢城马鞍山15公里,下到南京30公里,北面紧靠南京外环汽渡码头和长江三桥,距南京机场50公里,宁乌一级公路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乌江镇生态环境优越,山林滩涂资源丰富,农副业生产发达,农业结构经过调整,已初步建成了万亩意杨生产基地、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其农业正向生产、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乌江镇的工业以造船、化工、建材、消防器材、服装、机械制造为主,镇区内建有两大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00亩,园区内基础设施齐全。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乌江镇的造船业迅猛发展,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乌江的消防器材厂是国家公安部定点生产消防器材产品的专业工厂,是全国生产灭火器规格、品种最全、最齐的企业,年生产能力全国排名第二。千年古镇乌江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共建有工业、商贸、行政、住宅、文化、卫生教育六个小区。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极为优越。乌江镇位于东经118.37,北纬30.23.年平均气温15.5。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050毫米,总面积57平方公里,境内环境优美,地貌多姿,低山丘陵平原错落有致,面临长江黄金水道,北面紧靠南京市外环公路汽渡码头,紧连长江三桥,与禄口机场相距50公里,宁乌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宁巢高速公路既将开工建设;乌江与南京老城隔江相望,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总人口达千万;乌江镇农业旅游区现有农庄35家,总投资3000万元。形成以林果、花卉水产,野味为代表的田园风光系列;沿江有万亩意杨风光带和垂钓中心;向内推进有十里庄园带;旅游区的景点相对集中,可看点多;由花卉园、苗木园、盆景园、特色水果园、野生野味园、水产生态园、农趣馆,乡土乐园,江边乐园、江上草堂、垂钓中心等35个景点组成,是过去江南农村田园风光生活、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一种历史再现。目前乌江拥有无公蔬菜生产基地万亩和十里苗木花卉林果生产基地(旅游区),已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基地15000亩,无公害农产品十多个,水果园有11大类50多品种的国内外特优水果,每年3月可观光果花,4—11月可观果尝果;另有多种名贵花卉,建有阳光温室,特具观赏性,养殖的十多种特禽,不仅增添观赏性,还可一饱口福。农庄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形成生物链,改善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真正使游客看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特色产业

乌江镇以发展种植业、林业为主。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成立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7290亩,品种繁多,商品率达49%,远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古今名人

书法名人:宋代和州书法家辈出,如徐兢书法,受到宋徽宗赵诘爱赏,曾召至宫中,书写“进德修业”四字,赵吉骇异,连声称赞,故有“宣和书法博士”之称。张孝祥工翰墨,擅长草书,朱熹称他“作字多得古用笔意”。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亦工书法,学米芾,而参用欧阳洵、诸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大字,现存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金刚波罗蜜经》、《华严经》等。明代戴重檀草书法,清代戴本孝擅长隶楷书法。清末民初,乌江范培开随师张栗庵学书法,取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之长,自成一家,后为书法家唐驼发现和推崇。民国2年(1913年),在伤害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书法杂志曾有专文介绍范培开书法。建国后,和县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遍步城乡。其中乌江林散之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有《林散之书法选集》存世。
乐府诗人——张籍: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爱国词人——张孝祥: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
“当代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历史由来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的和县乌江镇,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井”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解放前的乌江古镇,街道纵横,建筑多呈低矮的深巷,青石板路面,狭窄而长,镇上商店、当铺、钱庄、花行、木行、客栈、澡堂、各类作坊近百家,尤其是“乌江卫花”文明远广,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湖广丝绵甲天下,温暖不如乌江花”。乌江卫花色白,纤维细腻,质地柔软,是棉花中的上乘之品。宋美龄曾在乌江建造一座为全套美国设备的轧花厂;美国经济顾问团也曾在这里挂起了“棉花实验区”的招牌,企图垄断棉花经营。由于经济脉络掌握在财主及少数富商之手,劳动人民债务累累,一贫如洗。那时的乌江环境存在一片脏、乱、差的现象。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江镇容镇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乌江镇党委、政府按照人民的愿望,积极开发新型街道,铺设了一条环镇公路,并新建了农贸市场、加油站、拓宽货运码头。为方便游客,修宽了通向霸王祠的水泥公路,全长约千米。裁弯取直了老街路面,逐步改变老街旧貌,新建一条全长千米的商业大道街以及全长1.5公里的项羽路、2公里的乌江大道,幅宽28米和40米,并布有河滨景观大道、宝利城等休闲服务设施,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如今的乌江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低矮、破旧的住宅,今天被一幢幢多层楼房所代替。全镇农村现有6248户建起了楼房,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镇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7万人,散居于11个行政村(375个自然村)和4个社区,流动人口达1万余人。项羽路旁的农行办公大楼、中心幼儿园、镇人民政府、行政服务大楼等熠熠生辉,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其他如街道架起路灯照明,确实今非昔比。全镇已形成服务、农贸、小商品、猪、牛、竹、木等几大专业市场,还建起占地1.5万平方米皖东边贸综合交易市场,并有往日的霸王祠旧址,经过历年来多次修葺,现已按历史最繁荣的规模修复建成了亭、台、楼、阁,四周松柏环绕,典雅古朴,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同时着手新辟“三贤阁”、“虞姬园”等景点,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项羽突围的驷马山古战场,现已建成一座引江工程水利枢纽。这座雄伟壮观的乌江驷马山引江工程,干流总长269公里,具有抗旱、防汛、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旱时,它能使苏皖两省10个县(区)100多万亩农田受益,涝时,又能使这些农田不为水患所害。投资2000多万建设具有防洪、排灌功能为一体的石跋河水利枢纽工程,还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视察。该水利枢纽可使占地近300平方公里的石跋河流域20万亩耕地和10万多人口免遭旱、涝之苦。

经济结构

2004年乌江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0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1亿元左右。2004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2元。工业以粮食加工、建材机械为主,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3家。以针织行业为中心,全镇大大小小的针织厂有10余家。从事第三产业个体户180多户,从业人员达320人,经济形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