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图嘎镇地图
乌兰图嘎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乌兰图嘎镇下辖12个行政村,共有40个自然屯,82个社,总人口为2600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2886人,占人口总数的11.1%。全镇幅员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715公顷,草原10030公顷,林地7293.7公顷。物产富饶,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县玉米、杂粮杂豆的重要产区。另外由于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1995年3月吉林油田前大采油厂在乌兰图嘎镇境内成立。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粮食产量达到6.76万吨,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达到4185元;区域内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完成招商引资75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20%,比上年增长200%。新建设、续建、扩建三次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38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包括前大1.4亿元)。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平地崛起,添补了前郭西部民族地区工业聚集发展的历史空白。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100万元,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气、通水、通电话、通宽带网络“六通一平”标准,为大项目发展创造了条件,并被市政府确立为市级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商业面积12000平方米,玉米、杂粮杂豆交易量逐年上升,生活消费品、种肥膜等生产资料销售市场十分活跃,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很大方便。民俗风情
祭湖: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因水丰方能草美,而后牛羊肥壮,而后衣食无忧,而后国泰民安。故水为善之源头,为神物。生活形态决定了草原上的人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感情,围绕着水草丰美的查干湖也就世代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美丽传说。据说查干湖的冬捕在明清时期已闻名中外,人们甚至称这里的牧民为“查干淖尔渔夫”。一网打出42万斤鱼的历史更是赋予她足够的灵性与神奇,形形色色的古老传说和现实困境交织成奇闻异事,使人们形成一种坚信不移的湖神崇拜,平日里走船连个“翻”字都不敢说,这种“虔诚”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一套独具宗教、民族特色的祭湖仪式。敖包和祭敖包:在蒙古地方的草原上,你时常可以看到,在山顶上或路口旁,矗立着一座或几座由石块堆筑起来的物体,冢形,上面堆着柳树枝,中间坚立着带有日月、火焰图案或苏勒德(带有三个叉子的矛)的立柱,立柱与四周按方位坚立的四个苏勒德之间悬挂着五色的风马彩旗,它往往会给游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你觉得新鲜、神秘、不解其义,给你留下悬念,这就是“敖包”,敖包译成汉语就是堆子的意思。它是蒙古族祖先留下的特有的人文景观。了解它,知道它的由来和作用,也许有助于对蒙古族深遂的民族底蕴的了解,也可让你感触到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多才多元民族文化的浩瀚。
查干湖:干湖,又名查干卓尔,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总面积60万亩,蓄水量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达6米,与附近的辛甸泡、新庙泡和库里泡三个姊妹湖泊相通,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年产鲜鱼3000吨,鱼苗350吨,芦苇3万吨,渔业产值1200万元,利税135万元。整个湖泊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公里,四周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蒙古风俗与民族禁忌:到蒙古人家中作客,切忌将帽子朝门口放,出蒙古包时,绝不能踩蹬门槛。蒙古人一般用酸马奶招待客人,客人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冬天不要到蒙古包北、西侧乱踩,因为那里的雪是用来化水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