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地图
吴堡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吴堡大同碛、蛟龙壁、吴堡古城、横沟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我国著名作家柳青故居以及红枣旅游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经济状况
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4.33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同比增长46.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3元,同比增长46.3%。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同比增长17.5%。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排名中的位次显著前移,2006年位居第53位,较2004年前进17位,荣获省政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气候特点
吴堡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70—190天。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但旱、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常有出现,对发展生产有很大的危害。行政区划
历史区划:本县区划演变频繁,元代以前资料失传,无法考证,仅从明代起记述之。明代洪武年间,本县划为风化里、丰乐里、新安里。每里划10甲,每甲分管13户,全县372户,4000余人。崇祯年间,知县徐亮工申请,吴境丁寡不及1里,合并为1里6甲,概曰“永丰里”。清代沿用明制,仍为1里6甲。光绪戊戍年(1898),废里甲制,全县改设6乡:贵和乡、尚忠乡、崇治乡、型仁乡、仁义乡、重义乡。民初沿清旧制。民国三年(1914),吴堡改设宋家川、辛家沟、岔上3区。每区下辖两乡,南区(宋家川)辖贵和乡、尚忠乡;中区(辛家沟)辖崇治乡、型仁乡;北区(岔上)辖仁义乡、重义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撤区,全县设5个联保,百户设1保,10户编为1甲,均以驻地命名,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冯家峁联保、宋家川联保。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至二十四年(1935)2月,共产党成立吴堡县苏维埃政府,辖北、中、南3个区,后增设西区,秋冬,绥德县中角、义合东区的64个村庄划归吴堡,顺编为五、六区,原北、中、南、西4个区分别改称一区、二区、三区、四区。1936年4月,6个区合并为5个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政权设9个联保,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贾家山联保、辛家沟联保、李家塬联保、郭家沟联保、李家沟联保、郭家崾联保、宋家川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国民党保甲制度全部被红军冲垮。秋季,国民党大举围剿苏区。为了加强其统治,制止红军活动,在吴堡设12个联保、78个保,每保辖若干自然村。1938年,全县设3区12联保、78保、682甲。1939年全县合并为6个联保: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郭家崾联保、乔子沟联保、宋家川联保。1940年3月初,吴堡县民主政权建立,政府设在今任家沟村。国民党在吴堡县的统治至此终结,1941年9月30日废除保甲制度,设6个区,35个乡,100个行政村。第一区(区公所刘家沟村),第二区(区公所刘家塬头村),又称民族区。第三区(区公所辛家沟镇),第四区(区公所郭家沟村),又称民生区。第五区(区公所岔上镇),第六区(区公所上高家庄村),又称民权区。1942年春冬,经过两次精兵简政,1943年2月,6个区合并为4个区,即:刘家沟区、辛家沟区、岔上区、李家沟区。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吴堡县人民政府迁至宋家川镇。吴堡划为4区26乡,118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现行区划:吴堡县辖4个镇、4个乡:宋家川镇、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寇家塬镇、张家山乡、岔上乡、丁家湾乡、薛下村乡。宋家川镇代码:610829100辖古城路、龙凤山、新建路、河滨路、人民路等5个居委会,宋家川、下新庄、枣塌、郭家腰、麦地山、郭家庄、墕底、城里、柏树坪、南王家山、张家庄、前庙山、石沙墕、王家川、杨家店、康家塔、下园子沟、慕家崖、羊路圪达、呼家庄、李家寨、东车家塌、塌子沟、下高家庄、张家墕、呼家山、褡连坡、吕家山、黄路墕、辛家山、寨峁上、雕墕、前王家山、后王家山、任家沟、刘家沟、三皇园则、西山、白家塌子、弓家圪崂、杏子塌、任家山、西车家塌、下张家山、后墕、白家山、雷家庄、后庙山等48个村委会。辛家沟镇代码:610829101辖辛家沟、辛家下山、尚家崖、李家河、和好峁、慕家下山、白家湾、老庄、西袁家山、弓家山、尚家坪、尚家圪崂、景家沟、呼家渠、霍家山、霍家沟、张家坬、呼家塌、深砭墕、丁家塌、贾家山、周家庄、中高家庄、寇家塌、宋家坡、李常家山、李畔咀、张兴等28个村委会。郭家沟镇代码:610829102辖郭家沟、下山畔、齐家山、汉滩、李家墕、下候家墕、袁家山、钻天咀、杨家沟、冯家墕、冯家峁、秦家圪崂、白家峁、小塌子、车家塌、门家塌、于家沟、千尺峁、薛家庄、王家梁、小周家墕、安家梁、候家墕、李家庄、刘家墕、红崖湾、团枣坪、史家塔、山头、耩元咀、斜侧、孟家山等32个村委会。寇家塬镇代码:610829103辖寇家塬、辛家塬、李家塬、尚家塬、井道上、牛家山、马跑泉、宋家塬、景家圪崂、车家塬、田家塬、冯家塬、薛家塬、慕家塬、前薛家坬、李家塌下、红湾、东庄、马家渠、郝家山、李家塌、刘家塬头、杨家塬、于家圪崂等24个村委会。吴堡县,张家山乡代码:610829200辖张家山、宋家沟、上园子沟、寺沟、赵家圪崂、马蹄岔、上李家沟、上高家庄、周家墕、景家山、路墕、薛家山、高家山、白洛现、晓寺则、上新庄、冉沟、高家塄、格针庙、宽滩、宽洪坪、马家石、张家沟、温家湾等24个村委会。岔上乡代码:610829201辖岔上、郭家山、丁家圪坨、樊家圪坨、樊家畔、坪湾、丁家梁、穆家沟、川口、任家庄、赤沐浴、高尚墕、刘家里、宋家条、薛家峁、井峁上、康家墕、东张家沟、崖窑上等19个村委会。丁家湾乡代码:610829202辖丁家湾、桥子沟、杨家畔、贺家畔、薛家耩、冯家岔、秦家崖、薛家塌、丁家畔、董家湾、后畔、前畔、薛张家山、叶家园沟、一步墕、大枣湾、王家塌、郭家墕、逯家塌等19个村委会。薛下村乡代码:610829203辖薛下、前山、后山、水游、横沟、寨山、安家山、大石坬、南山上、李家圪崂、东王家山、武家山、砖窑山、畔畔山、李家沟、槐树港、枣丰树、准则山、续家坬、小王家山、薛上、庙岔上、南峪则、前胡家山、王家圪崂、辛社窠、后胡家山等27个村委会。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土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羌族、黎族、白族、壮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民族姓氏
吴堡地当黄河中游,考古发现许多远古时期文化的遗存,有人们从事劳动、生活的用具,吃剩被抛弃的兽骨等。民族:此地,原始社会居住着华族,夏代夷族占领,殷商和西周时期鬼方所居,春秋战国时期白狄等少数民族曾经占据。秦代,陕北为上郡。楚汉相争之际,项羽进入陕西,废除郡制,上郡改为翟国,就因为此地住过狄族和留有狄族的后裔。西汉至东汉前期,居住着汉族。东汉末年,匈奴族入侵,魏时,匈奴彻底占据,一直到西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南侵。与氏族建立的王朝互相抗衡、角逐,交替统治。经历前秦、大厦、北魏的政权。从南北朝时代起,匈奴、氏、朝卑等先后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没有迁回旧地,仍然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各族统治阶级进行顽固的斗争。在长久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一起了。如慕氏,本位鲜卑慕容氏,从中原一带迁入吴堡。现今人数列居全县第五。
姓氏:本地把明代前在吴堡居住的称为老户,明代以后迁来的称为新户,明代有薛、张、王、李、慕、宋、霍、冯、刘、丁、高、马、辛、郭、杨、弓、白、景、寇、秦、牛、尚、贾、任、樊、武、车、董、于、呼、曹、孔、安、康、吴、赵、乔、齐、雷、陈、郝、史、袁、柳、孟、续、褚、侯、贺、叶、穆、周、田、吕等姓氏。清代增加逯、卢两姓,减少齐、续、叶、侯、褚、贺、孟、柳等8姓。民国初年增加路、米、黄、成、范、阎、韩、孙等9姓。近年增加梁、申、柳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