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榆林市地图 >
吴堡县地图
吴堡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貌特征

由于漫长的地壳运动和外引力的作用,本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1204米,相对高差577米沟壑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7.2%,沟道3542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地貌组合有别。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中部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三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三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子形。
山埠:吴堡无大山,共有土石山丘1886个。现将较大土石山丘列下:妙峰山、黑龙山、十里山、红寨子山、西梁山、封侯圪塔、人山雄、红龙城、红山庙山、猪头山、桃花山、龙凤山等。

地质构造

从大地构造单元来看,本县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一部分。至中生代前,本境地质和华北地台一样。经吕梁运动地糟皱抬升,形成了地台基底。据陕西省地质队在本县地质普查、地质填图测探成果表明,本县自古生代中奥陶纪(距今4.7亿年)马家沟组灰岩沉积后,便开始抬升成陆地,后经长期的外引力的作用,使顶部形成凹凸不平的古地表形态。到中石炭纪(距今3.9亿年)地壳再次下沉,被海水淹没,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上沉积了本溪组地层。但由于本区域地体不稳,地层沉积物多被破坏。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沉积了海陆交互的煤系沉积层。二迭纪后期(距今2.5亿年)海西运动后,形成了鄂尔多斯台向斜区独立的内陆盆地沉积单元。海水完全退去,形成了二迭纪地层,属太原组合山西组煤系,是富含煤区,并有可燃性气体。到了中生代,即三迭纪末(距今1.9亿年),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沉积了侏罗纪在(距今1.8—1.35亿年)地层。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地壳升起,形成了陕北盆地。四川运动后,台向斜抬升,结束了内陆湖盆的沉陷历史。上新世早期(距今7千万年),地壳开始下降,古地面上沉积了河漫滩相和风化三趾马红土层,上新世末(距今2.5千万年),地壳略有上升,发育了皱形水系。下更新世初,地壳较为平稳,有低凹处和河谷地堆积了沙层。此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又沉积了午城黄土。到中新世早期,地壳略有上升,堆积了古土壤离石黄土和沙砾层等,上更新世末(距今100万年),又堆积了马兰黄土。全新世时又堆积了各种类型的沙砾石、黄土,形成了丘陵。阶地和河漫滩等。本县地表出露岩系地层为:古生代上二迭系沿黄河畔有所显露,中生代三迭系红色泥岩、紫色砂岩,沿黄河畔均有显露,清水河附近有厚110米的红色泥岩。古土壤层(离石黄土)沿黄河畔亦有显露,其他沟壑、黄土峁、梁及三道土塬,均为晚更新世的新黄土,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大体分布是沿黄河畔较薄,后乡较厚。

历史沿革

据考古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动。1923年县境内发现有打制的石斧、石刀,近年先后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更加频繁,沿黄河和清水河域、统汇川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已发现有27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磨制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后,农牧业成为重要生产活动。夏(约前21~前16世纪),属传说中的雍州地,为狄夷活动区之一。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鬼戎活动区域之一。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翟人活动之地。吴堡县,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先为白翟属地,后属晋。战国时期,先属赵,后属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纳上郡于秦;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又归赵。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统天下,战国终,全国划36郡,本境属上郡肤施县。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改上郡为翟国,七月复故。今吴堡仍为肤施县属地。元朔四年(前125)并入并州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增山县,原始二年(公元2年),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隰城县(存疑)。后王莽设增山县,本境又属之。东汉初属上郡肤施县,后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蔺县(存疑)。三国时,西河郡黄河西岸被羌人所据,本境属之。西晋时,本境仍属羌胡领带。东晋十六国时,晋咸和二年(327),为后赵属地;晋太和元年(366),为前秦领地,隶属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属后秦,隶属上郡;公元409年属大夏国。公元431年,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设统万镇,今吴堡地和绥德东部地设政和县。西魏初仍名政和县,隶朔方郡。大统十二年(546),属绥州。废帝元年(552),改名延陵县,隶于绥州抚宁郡。公元562年属银州抚宁郡,572年改属绥州抚宁郡(见《北周地理志》)。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设190郡,延陵属抚宁郡(今米脂)。开皇三年(583)撤郡制,实行州、县制,延陵改属绥州,隋开皇十七年(597),改县名为延福,大业元年(605)绥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销上州,设立雕阴郡,延福县属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县范围内曾权设三州七县,历时5年,延福县隶于关内道(监察区)绥州(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为绥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设定难军,领夏、绥、银、宥等州,延福县隶绥州。五代十国,前四代,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后汉灭亡,“十国”中的北汉建立,修吴堡水寨。宋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破北汉吴堡寨归宋,属绥州延福县。宋至道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领府、军、州、县。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吴堡寨归属。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复吴堡寨,归神木营,熙宁间(1068~1077)又失于西夏。元丰四年(1081),沈括,种谔克西夏之葭芦、吴堡、义合、俘图、塞门等六寨(见《纲鉴易知录》)。元丰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吴堡寨隶于河东路石州定胡县。元符二年(1099),隶于河东路晋宁军定胡县,治所在今山西柳林县孟门镇的黄河滩(清咸丰六年,孟门被黄河洪峰冲毁)。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领,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属河东北路葭州定胡县,吴堡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县,始定名吴堡县。隶于鹿延路葭州。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隶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元代,全国划11个行中书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州;次年(1265)复设,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志元二十八年(1291),吴堡县升为吴州,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元贞元年(1295),撤州设县,仍称吴堡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葭州。明代,吴堡先隶于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隶于绥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废县并入绥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复县制,隶于延安府葭州。清初划全国19行省。顺治元年(1644),吴堡由陕西省延安府直隶,雍正三年(1725)。隶于陕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隶于绥德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废府、厅、州,陕西分三道,吴堡属延绥榆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行政督察区,吴堡属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绥德)。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国共两党军事斗争激烈,县城、集镇、要道为国民党军队占据,广大农村为红军游击区。共产党于1934年冬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陕北省(省府在瓦窑堡)领导。此时国民党县政权依然存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共两党合作,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保安队属国民党,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718团(后改为警备8团)进驻吴堡县,各联保派共产党的驻军代表。1940年2月28日,吴堡军民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吴堡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管辖。1949年5月吴堡属陕北行政区(行署在延安)绥德分区管辖。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吴堡县属陕西省绥德专区管辖。1956年9月,撤销绥德专区,改属榆林专区。1957年11月,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绥德县。1959年秋,设宋家川中心乡,1960年12月又撤销。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属榆林专区。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称榆林地区,归属未变

宗教信仰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界的神灵,是虚幻的反映。目前世界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耶稣是基督教信封的救世主,所以耶稣、基督是同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另一派。中世纪时,帝国主义即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曾于元代传入中国。据北京图书馆藏《吴堡乡土志》载:“本境假造僻处偏隅,儒教相传,入天主教者,今有武润成、李泰常、薛占有、薛仲清数人。百姓从宋代起就修寺院,明代起谒拜县白云观(道教)、本境三皇庙(道教),有送儿童当和尚和道徒的,但无系统组织。近年又有修庙塑像者,但未形成系统的宗教组织,亦无学会。基本吴堡人信仰的都是道、佛两家。没有其他的。

区位优势

吴堡县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1948年,毛主席、周总理率领中央机关就是从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西柏坡指挥战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国的。吴堡的交通优势亦十分明显。307国道穿境而过,是国家规划建设、横亘我国东西的青银高速及太中银铁路进入陕北的第一站,商贸流通非常活跃。

行政区划

历史区划:本县区划演变频繁,元代以前资料失传,无法考证,仅从明代起记述之。明代洪武年间,本县划为风化里、丰乐里、新安里。每里划10甲,每甲分管13户,全县372户,4000余人。崇祯年间,知县徐亮工申请,吴境丁寡不及1里,合并为1里6甲,概曰“永丰里”。清代沿用明制,仍为1里6甲。光绪戊戍年(1898),废里甲制,全县改设6乡:贵和乡、尚忠乡、崇治乡、型仁乡、仁义乡、重义乡。民初沿清旧制。民国三年(1914),吴堡改设宋家川、辛家沟、岔上3区。每区下辖两乡,南区(宋家川)辖贵和乡、尚忠乡;中区(辛家沟)辖崇治乡、型仁乡;北区(岔上)辖仁义乡、重义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民党撤区,全县设5个联保,百户设1保,10户编为1甲,均以驻地命名,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冯家峁联保、宋家川联保。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至二十四年(1935)2月,共产党成立吴堡县苏维埃政府,辖北、中、南3个区,后增设西区,秋冬,绥德县中角、义合东区的64个村庄划归吴堡,顺编为五、六区,原北、中、南、西4个区分别改称一区、二区、三区、四区。1936年4月,6个区合并为5个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政权设9个联保,即: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贾家山联保、辛家沟联保、李家塬联保、郭家沟联保、李家沟联保、郭家崾联保、宋家川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国民党保甲制度全部被红军冲垮。秋季,国民党大举围剿苏区。为了加强其统治,制止红军活动,在吴堡设12个联保、78个保,每保辖若干自然村。1938年,全县设3区12联保、78保、682甲。1939年全县合并为6个联保:大周家墕联保、岔上联保、辛家沟联保、郭家崾联保、乔子沟联保、宋家川联保。1940年3月初,吴堡县民主政权建立,政府设在今任家沟村。国民党在吴堡县的统治至此终结,1941年9月30日废除保甲制度,设6个区,35个乡,100个行政村。第一区(区公所刘家沟村),第二区(区公所刘家塬头村),又称民族区。第三区(区公所辛家沟镇),第四区(区公所郭家沟村),又称民生区。第五区(区公所岔上镇),第六区(区公所上高家庄村),又称民权区。1942年春冬,经过两次精兵简政,1943年2月,6个区合并为4个区,即:刘家沟区、辛家沟区、岔上区、李家沟区。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吴堡县人民政府迁至宋家川镇。吴堡划为4区26乡,118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
现行区划:吴堡县辖4个镇、4个乡:宋家川镇、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寇家塬镇、张家山乡、岔上乡、丁家湾乡、薛下村乡。宋家川镇代码:610829100辖古城路、龙凤山、新建路、河滨路、人民路等5个居委会,宋家川、下新庄、枣塌、郭家腰、麦地山、郭家庄、墕底、城里、柏树坪、南王家山、张家庄、前庙山、石沙墕、王家川、杨家店、康家塔、下园子沟、慕家崖、羊路圪达、呼家庄、李家寨、东车家塌、塌子沟、下高家庄、张家墕、呼家山、褡连坡、吕家山、黄路墕、辛家山、寨峁上、雕墕、前王家山、后王家山、任家沟、刘家沟、三皇园则、西山、白家塌子、弓家圪崂、杏子塌、任家山、西车家塌、下张家山、后墕、白家山、雷家庄、后庙山等48个村委会。辛家沟镇代码:610829101辖辛家沟、辛家下山、尚家崖、李家河、和好峁、慕家下山、白家湾、老庄、西袁家山、弓家山、尚家坪、尚家圪崂、景家沟、呼家渠、霍家山、霍家沟、张家坬、呼家塌、深砭墕、丁家塌、贾家山、周家庄、中高家庄、寇家塌、宋家坡、李常家山、李畔咀、张兴等28个村委会。郭家沟镇代码:610829102辖郭家沟、下山畔、齐家山、汉滩、李家墕、下候家墕、袁家山、钻天咀、杨家沟、冯家墕、冯家峁、秦家圪崂、白家峁、小塌子、车家塌、门家塌、于家沟、千尺峁、薛家庄、王家梁、小周家墕、安家梁、候家墕、李家庄、刘家墕、红崖湾、团枣坪、史家塔、山头、耩元咀、斜侧、孟家山等32个村委会。寇家塬镇代码:610829103辖寇家塬、辛家塬、李家塬、尚家塬、井道上、牛家山、马跑泉、宋家塬、景家圪崂、车家塬、田家塬、冯家塬、薛家塬、慕家塬、前薛家坬、李家塌下、红湾、东庄、马家渠、郝家山、李家塌、刘家塬头、杨家塬、于家圪崂等24个村委会。吴堡县,张家山乡代码:610829200辖张家山、宋家沟、上园子沟、寺沟、赵家圪崂、马蹄岔、上李家沟、上高家庄、周家墕、景家山、路墕、薛家山、高家山、白洛现、晓寺则、上新庄、冉沟、高家塄、格针庙、宽滩、宽洪坪、马家石、张家沟、温家湾等24个村委会。岔上乡代码:610829201辖岔上、郭家山、丁家圪坨、樊家圪坨、樊家畔、坪湾、丁家梁、穆家沟、川口、任家庄、赤沐浴、高尚墕、刘家里、宋家条、薛家峁、井峁上、康家墕、东张家沟、崖窑上等19个村委会。丁家湾乡代码:610829202辖丁家湾、桥子沟、杨家畔、贺家畔、薛家耩、冯家岔、秦家崖、薛家塌、丁家畔、董家湾、后畔、前畔、薛张家山、叶家园沟、一步墕、大枣湾、王家塌、郭家墕、逯家塌等19个村委会。薛下村乡代码:610829203辖薛下、前山、后山、水游、横沟、寨山、安家山、大石坬、南山上、李家圪崂、东王家山、武家山、砖窑山、畔畔山、李家沟、槐树港、枣丰树、准则山、续家坬、小王家山、薛上、庙岔上、南峪则、前胡家山、王家圪崂、辛社窠、后胡家山等27个村委会。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土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羌族、黎族、白族、壮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旅游资源

吴堡大同碛、蛟龙壁、吴堡古城、横沟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我国著名作家柳青故居以及红枣旅游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