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地图
相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2006年3月,相山区辖7个街道、1个镇:相南街道、相山东街道、相山西街道、三堤口街道、东山街道、刘桥街道、任圩街道、渠沟镇。共56个居委会、40个行政村。任圩街道辖7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李楼居委会、丁楼居委会、曙光居委会、康乐居委会、园林居委会、杈园居委会、(缺一个居委会名录);寇湾村、梁庄村、暗楼村、李桥村、陈庄村、余庄村、任圩村。东山街道辖8个居委会:博山居委会、祥和居委会、新村居委会、东山居委会、马庄居委会、方顶居委会、周庄居委会、建国居委会。相山东街道辖8个居委会:幸福居委会、民生居委会、供电居委会、机厂居委会、桃李居委会、闸河居委会、八号桥居委会、铁路居委会。相山西街道辖11个居委会:鹰山居委会、利民居委会、教育居委会、洪山居委会、永安居委会、花园居委会、新华居委会、建安居委会、体育居委会、鹰南居委会、安康居委会。相南街道辖10个居委会:春秋居委会、杏林居委会、启明居委会、西城居委会、中城居委会、相阳居委会、黎苑居委会、桓谭居委会、城里居委会、海宫居委会。三堤口街道辖8个居委会(原出处如此,但给出10个居委会名录):濉河居委会、董庄居委会、庆相桥居委会、纺织居委会、口子居委会、口南居委会、三堤口居委会、濉溪居委会、虎山北路居委会、庆相桥居委会。刘桥街道辖4个居委会:工人村北居委会、工人村东居委会、工人村西居委会、恒源居委会。渠沟镇人口7.1万人。辖33个行政村:大楼村、渠沟村、任井村、东王村、西王村、油坊村、河北村、前黄村、后黄村、土楼村、桥头村、田庄村、平楼村、刘庄村、高溪村、刘楼村、程阁村、小集村、张店村、梁楼村、张楼村、瓦房村、徐集村、郭王村、柳园村、司桥村、合众村、桃园村、孟庄村、青阳村、吕庄村、张集村、鲁楼村。历史名镇
【渠沟镇】(亦作曲沟、瞿沟),又名曲阳镇,是本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城镇。春秋鲁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鲁、宋、卫、陈四国会盟于渠,协商讨伐郑国。这次会盟之地就是现在的渠沟村。《后汉书·郡国志·沛国》注云:“杜预曰:在相西南,一名荦。”清《宿州志》记载:“会盟之地或谓渠沟未详。”,渠沟村西临濉河之支流曲水(即今新濉河),地势低洼,沟渠纵横。该村是相城通往西部之要道,明熹宗天启中,任文石之父乡宾任思忠曾捐资在河上兴建三孔大石桥一座,便利两岸交通。金代,渠沟为符离县所辖三大镇之一(另为符离镇、黄团镇);元初符离县并入宿州后,渠沟则为宿州四大镇之一。金、元时,官府在此设有监酒税等官(见《宿州志》),证明此地古时即有兴旺的酿酒业。明代南昌人戴国士在《夜泊曲沟》诗中曾有“橘徕疑楚泽,沽酒读《离骚》”之句。从金至清末,渠沟都是左近一带重要的商品交易集市。渠沟旧时曾有土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内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护城壕。古城内外多古迹。据传城内外原有72庙、72井,足见当时人烟之繁盛。城东古有石马亭(亦称歇马亭),亭西有不明墓主的古汉墓(在今酒精厂后院)。城北有天马山,山麓为东晋丹阳尹刘炎祖籍之地,旧有碑,刘乃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清谈名士。此处亦为明末相城乡贡进士任文石故居,其先祖于明初自山西迁来落籍于此。山麓至曲水之间平地有明初开国名将、丽江王傅友德墓,墓前有石人石马,清初被泥沙淤没。城内奶奶庙(今变电所内)有“一步七碑”,即7座碑紧靠而立,又有仙人桥等,今已没。资源丰富
相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属淮河流域。北靠山东、东望江苏,西依河南,南临淮河。全境平川广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山水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地下水、矿产资源丰富。相山历史悠久,2000多年来,历代王朝分别在此设郡建县,因境内有相山而得名。相山因煤而兴,煤炭生产一直是带动相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周围拥有各类煤矿67对,年产原煤3500-3700万吨,每吨价格为500元左右,居华东之首。以煤炭为动力能源的发电厂两处,总装机容量22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70亿度,每度为0.41-0.45元,成为华东电网的主力军,中国电力行业的骄子。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五年来,累计增加优质蔬菜13.9万亩,优质水果2.6万亩,年提供蔬菜5.9万吨,水果7300吨,粮经比由2000年的5:5调整到2005年末的2:8。养殖业大幅度增加,年提供肉、蛋、奶产品11744吨,建成土楼、暗楼两个规范化养殖小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拥有天宏集团、正大源饲料、曦强乳业等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逐年增加,农业抗灾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农民生活水平进步提高。工业经济: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已形成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1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工业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凤凰山工业项目区效益初步显现,一批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工业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4.9%。“十五”期间,工业化水平提升了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稳健发展,新型服务业加速形成。新型商贸流通业不断涌现,建成了商业步行街、亚太广场、蓝宇广场等品牌商贸。信息、中介、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2005年三产增加值达10.58亿元,是2000年的1.93倍。房地产开发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五年累计完成开发面积400万平方米,现代花园、巴黎印象、四海花园、发现之旅等一大批精品楼盘相继建成。
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建设“双百双宜”城市为目标,把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建设与文明创建、旧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政府政策支持、开发企业让利、危改安置户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旧城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年新建农村公路15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知名特产
口子酒:蜚声大江南北,声冠长城内外,不仅酿造日久,而且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远在春秋鲁桓公15年(公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献血盟会诸侯,饮的就是当地酒。相传魏晋时期,濉溪酿酒业已具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与“七贤”之中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晋书》载:他们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啜醪,奋鬓箕距,枕曲籍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迄今的此地酒店,仍书有“嵇康问道谁处好,刘伶答曰此处高”做对联。人称“斗酒学士”的王绩(公元585年-644年)因性喜酒,辞官隐居武里山东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诗自娱,好种黍,酿酒与采草药配酒。后来在酿酒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著文《酒谱》。在《采药》诗中留有“家封松叶酒,器贮参花蜜”的诗句。唐朝诗人白居易,常携“符离五子”游车登山,或泛舟濉水,诗酒盘桓,与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把此地喻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佳句。相传诗人携友第一次乘坐马车前来濉溪,刚至濉河东便闻到扑鼻酒香,随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车即住,香满长街马不前”,尔后下马畅饮并挥豪留下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条幅。明朝万历年间,濉溪日渐繁荣,这时酒作坊已有十余家,诗人戴国士曾游濉溪,痛饮口子酒,留下"橘来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美妙诗句。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达官巨贾,常会于此,登名山,瞰碧水,宴乐于佳酿美酒之中,留下“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壮志英雄胆,善助诗人锦绣长”等,诗以酒作,酒以诗传,相辅相承,相映生辉。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濉溪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赴会多为地方官员,乡里缙绅和各酒作坊主,他们首先到各作坊道贺,然后分别品尝作坊主们带来的美酒,直率评议,鉴别优劣。“乡饮酒礼”一年两度,形成乡规,这可能是最早的评酒方法了,为了“府离今昔酒,闲阁不须还”的赞美诗句。乾隆下江南,曾路过徐州,御笔亲题:“惠我南黎”四字,交与两江巡抚高晋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后又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事成后,他们曾在相山庙楼上饮酒赏雪,耳闻目睹酒乡声势与饮酒习俗后,挥笔留下“雪霁冈峦人倚玉,岁逢萧鼓户飞觥”的诗句(现存相山)。从嘉庆到光绪年间,此时的口子酒声誉大振,名闻遐迩,濉溪酿酒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建筑业、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竞争的局面。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田劲松,了解当时盛景,曾写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来”的佳句。纵览古今,口子酒渊源深远,酒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勿庸置疑,口子酒是我国酒林中的一枝奇葩,她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淮北大地!黄里石榴:黄里石榴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相城西北黄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黄里笆斗杏:黄里杏品种有水白杏、面杏、关公脸等,其中最好的当属笆斗杏,因其形状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种系由技师丁仰斋于民国初年嫁接培育而成。其特点是个头大,产量高,果皮光滑,色红黄,肉质厚,酸甜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