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县地图
小金县相关地区地图:
科教文卫
文化文教、科技、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前全县仅有小学3所,教师20人,学生200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教育事业,相继办起了小学、中学,敦促学龄儿童入学。1990年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教职工358人,学生2135人;小学147所,教师636人,学生96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4.3%。文化设施逐步完善,陆续建立了文化馆、新华书店、体育场、影剧院、广播站、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科学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的专业科技队伍。解放前,仅有城关三家小药铺,卫生条件差,群众有病无法治疗,病疫流行,麻风、天花、结核等疾病蔓延,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解放后,相继建起了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区乡设立了卫生所,培养了一批各民族的医护人员。1990年全县有医疗机构36个,医护人员267人,病床199张。卫生机构总数比1953年增长8倍,医护人员比1953年增长18.7%,病床增至171张。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体育人才的培养造就成绩显著。基础建设
邮电、交通运输事业欣欣向荣。解放后陆续扩大了国内外各项邮政业务,逐步实现了电信半自动化。交通运输解放前只有骡马小道,仅靠人力、畜力载运物资。“幅员仅四百里,而马道盘曲,行辙经旬”,行路之难,可见一斑。解放后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先后兴建了卓(克基)小(金),中(滩堡)小(金),小(金)丹(巴)3条公路干线,计长372公里,乘车1天之内可分别从县城达州府和省府。境内修筑乡村简易公路12条,全县乡乡通汽车。交通状况的改善,缩短了与内地的距离,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繁荣。旅游资源
小金县(旧称懋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东邻汶川县,西毗甘孜州丹巴县,南连雅安市的宝兴县,北接马尔康县,地形狭长,南北长116.4公里,东西宽77.6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县最高海拔6250米,海拔垂直落差4200米(1750—6250米),年均气温1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7℃、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1.7℃),年均降雨量613.9毫米(历年最多降雨量755.9毫米,历年最少降雨量462.3毫米),年日照数2242小时,无霜期188天,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县。全县幅员面积5571平方公里,辖19个乡,2个镇,134个行政村。县城美兴镇距省会成都283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43公里。现有人口7.9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属全州农业大县;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属嘉绒藏族聚居区之一。现有耕地12.7万亩,林地36万公顷,草场333万亩,牲畜存栏26.55万头(只)。小金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5种;中药材360余种;黄金、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5种;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0余万千瓦,可开发量70余万千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拥有以四姑娘山世界自然遗产和夹金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以“四座山”、“四座桥”和“四处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和清乾隆两次征战大小金川古战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嘉绒和安多藏族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小金县日隆镇境内,东与卧龙自然保护区接壤,南与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相连,对外开放的主景区面积450平方公里,距成都235公里,是我国距中心城市最近的雪山型景区。景区由四姑娘山、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三沟一山”组成,该景区以山景为主,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61座,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景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山势奇特、生态原始,展现出雄、秀、奇、幽、峻等特征。目前,四姑娘山风景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5项桂冠。,夹金山风景区。位于小金县达维乡境内,与著名的四姑娘山风景区毗邻,距成都250公里。夹金山海拔4114米,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2001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2175公顷,其中小金县境内面积23491公顷,由夹金山、木城沟、木尔寨沟三部分组成。景区主要由雪山、峡谷、原始森林、溪流、草甸、高山湖泊等组成,是融合红军长征史迹、自然生态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和红色文化旅游区。两河口风景区。位于小金县北部两河乡境内,总面积480平方公里,距县城美兴镇70公里,由玛嘉沟、霸王沟、虹桥沟、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会址和红军墓“三沟一址一墓”组成,最高海拔霸王山5551米。景区主要由高山峡谷、溪流、雪山、高山湖泊、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组成。嘉绒藏族民俗、红军长征遗址和自然生态融合完美。抚边风景区。位于小金县中部抚边乡境内,距美兴镇43公里,由大坪和墨龙沟两个景区组成,是小金县唯一一处安多藏族聚居地和嘉绒藏族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雪山、森林、溪流、高山草甸、高山湖泊、石刻藏经等自然景观组合完美,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浓郁,适宜安多藏族、嘉绒藏族民俗风情与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游。美兴镇风景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辖区内的三关桥、观音阁、清真寺、天主教堂等人文景观保存完好,具有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小金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小金就有人类活动,承载历史变迁的古代遗址、遗迹仍有迹可循。清朝乾隆皇帝两次征战大小金川、红军长征文化、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两河口政治局会议遗址;达维会师桥及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三关桥、结斯喇嘛寺、小金川流域古遗址群、猛固桥、沃日土司官寨古碉经楼。其余文化古迹:日隆喇嘛寺、锅庄坪、朝山会会址、清真寺、观音阁、革命烈士纪念塔、乾隆征战大小金川古战场遗址、沃日龙灯碉、土司炮楼、达维喇嘛寺等。小金为藏、羌、回、汉民族杂居区,嘉绒藏族为主体民族。境内碉楼寨房、佛塔经幡交相辉映,藏族锅庄粗犷豪迈,民谣狮舞荡气回肠。不同的民俗风情为古老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尔锅庄和川西藏族山歌,构成了县域内密集、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建置沿革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归梁州之域。东汉列为大奘、龙桥、薄中等辖地。南北朝归党项。隋属附国嘉良地。唐纳入剑南道雅州之东西嘉良州。北宋、南宋时均属成都府路西山野川诸部。元系宣政院辖之吐善等路宣慰司属地。明属朵甘都司董卜韩胡宣慰司管辖。明初改其地为“金川寺”。清乾隆两征金川后设懋功屯务厅。民国3年(1914年)改设懋功县,隶川西道。民国24年(1935年)隶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53年改懋功县为小金县。辖4区、1镇(乡级)、21乡、134村、420个村民小组。1997年,小金县面积5500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1个镇、20个乡:美兴镇、老营乡、崇德乡、新桥乡、美沃乡、沙龙乡、宅垄乡、新格乡、达维乡、日隆乡、日尔乡、结斯乡、沃日乡、木坡乡、两河乡、抚边乡、八角乡、双柏乡、窝底乡、汗牛乡、潘安乡。县政府驻美兴镇。2000年,小金县辖2个镇、1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09人,其中:美兴镇12216、日隆镇3214、老营乡3034、崇德乡2676、新桥乡4792、美沃乡4003、沙龙乡2492、宅垄乡2817、新格乡2578、达维乡4610、日尔乡3108、结斯乡2506、沃日乡3370、木坡乡3841、两河乡4692、抚边乡4642、八角乡3329、双柏乡2411、窝底乡2679、汗牛乡2083、潘安乡1616。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4年,小金县辖2个镇(美兴、日隆)、19个乡(老营、崇德、新桥、美沃、沙龙、宅垄、新格、达维、日尔、结斯、沃日、木坡、两河、抚边、八角、双柏、窝底、汗牛、潘安)。旅游指南
城市特点:被誉为“东方圣山”“东方的阿尔卑斯山”的四姑娘山就坐落在小金县境内。县城驻地:美兴镇,距省会成都283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43公里。
县城海拔:2367米
气候特点:高原地形,气候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甚明显,日差较大,有时达20°C以上。年平均气温12.2°C,全年光照2214小时。
四姑娘山旅游相关:线路里程一四姑娘山—22KM—达维—12KM—沃日—17KM—抚边—40KM—两河口—34KM—梦笔山,线路里程二,四姑娘山—22KM—达维—12KM—夹金山,线路里程三,四姑娘山—22KM—达维—6KM—日尔—24KM—小金县城,门票及旅游消费价格,1、四姑娘山景区门票:旺季双桥沟80元、长坪沟70元、海子沟60元;淡季双桥沟50元、长坪沟50元、海子沟40元(旺季4月1日至11月30日,淡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2、四姑娘山观光车:旺季双桥沟80元长坪沟40元;淡季双桥沟60元长坪沟20元,3、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10元,4、骑马:50到150元不等,均为往返价格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小金县位于自治州南端。东邻汶川县,北接马尔康县,西北与金川县相连,西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交界。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35'~31°43'、东经102°01'~102°59'之间。地形狭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高山峡谷区。面积5582.4平方公里。县治美兴镇,离成都293公里,距马尔康143公里。地形地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邛崃山脉西侧,夹金山北侧与西北侧。山脉呈南北和北东走向,构成岷江与大渡河及青衣江水系分水岭。地形复杂,万山丛矗,千峰峭立,山川并列,沟谷纵横,切割深重,褶皱强烈。北部虹桥山海拔5200米,东部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一般高山脊达4500米。河谷地区多在3000米以下,垂直距离约1500~2500米。全县坡度15°以下的缓坡与平坦地仅占总面积的41%。地层多系三叠纪,气候、土壤和地理景观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土壤为发育在波积砾石土壤母质上的山地灰褐土或山地褐色土,构成早生灌木草地景观,成为别具一格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区分布桦、杨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带。河谷地带多系山地棕褐土、黄壤土和沙壤土,是培垣农作物的主要地区。
气候特点:县境属亚热带气候型。由于高原地形,气候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甚明显,日差较大,有时达20℃以上。年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2.2℃,全年光照221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