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萧县地图
萧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萧县古迹遍布,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子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交相辉映;皇藏峪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是皖北地区正在崛起的旅游热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动植物种类繁多,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为躲避秦追兵藏身的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剑泉、苏轼祈雪处、闵子祠等,山中瑞云寺于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蔡洼、“萧泗铜灵”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门寺

天门寺位于白土镇境内,环境幽雅,周围千年以上的古树数不胜数,有些古木树龄高达两千六百年以上。这里的古树以青檀居多,树木千姿百态、造型怪异,其中最令人惊叹的要数怀中抱子和树抱石了。怀中抱子是一颗树心已经朽为空洞,仅靠皮干支撑却依然枝叶茂盛的古树,在树洞里又长出一颗小树,就像一个大人怀抱一个孩子一样;树抱石是古树根顺岩石向下攀延,经千百年生长后,一块或几块石头被树紧紧缠绕在一起,已不可分离,再加上雨水冲洗造成水土流失,使树根和石头都裸露在地面上形成的独特景观。

行政区划

萧县辖18个镇、5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龙城镇、黄口镇、杨楼镇(2006年国家指定的新农村建示范镇,百度搜索萧县杨楼)、阎集镇、新庄镇、刘套镇、马井镇、大屯镇、赵庄镇、杜楼镇、丁里镇、王寨镇、祖楼镇、青龙集镇、张庄寨镇、永堌镇、白土镇、官桥镇、酒店乡、圣泉乡、庄里乡、孙圩子乡、石林管区、朱圩子经济开发区。

交通区位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萧县紧靠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市,县城距徐州市15公里、京杭运河30公里、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新建的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在萧县新建萧县北站,并在徐州高铁站与京沪高铁相连。新规划的徐州-萧县-淮北-宿州城际铁路也将从新建的萧县北站引出。萧县东临老京沪铁路,陇海、符夹铁路纵横穿过,G30(连霍)、G3(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10、311两条国道和三条省道及星罗棋布的县乡道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承东启西,南引萧县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邮电通讯发达,医疗卫生、环保、广播电视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旅游、物流、金融、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萧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

历史沿革

县名由来、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县名由来〕萧县是秦汉古县,原为古萧国。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此处因荒凉萧条,所以《萧县毛传》说“萧”为“藁”,即蓬藁。夏代殷商六族迁此,“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古萧国。《路史》也有夏启封孟作土于萧的记载。后废为萧邑。西周在故萧地封了一个子姓小国。《括地志辑校》说:“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附庸。”经考证,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子微子启为宋公国于殷,位今鲁豫苏皖交界地区。今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这个萧叔是宋戴公子的裔孙,被封为萧宰,故曰“萧叔”。据683《左传》鲁庄公十一年(前年)载,宋大夫南宫长万弑宋闵公,以闵公从弟公子游为宋君,尽逐戴、武、宣、穆、庄族,宋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冬十月,萧叔率五族之众击败南宫长万,迎御说(闵公弟)即宋公位,是为宋桓公。桓公因大心平乱迎立之功封于萧国,作为宋的附庸。古籍上这类记载很多,如《汉书·地理志》说萧县,“故萧叔国,宋别封为附庸也。”《史记·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也说:“徐州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国附庸。”应劭《风俗通义》也对宋附庸萧国作了宋国乐叔因功封于萧,后世以国为姓,子孙繁衍,汉相国萧何就是其后的记载。这个作为宋附庸的古萧国从鲁庄公十二年受封,至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为楚国灭亡,成为楚国萧邑,立国不足90年。考其遗址,位今县城龙城镇北5公里郭庄乡(今圣泉乡)欧村北。秦至唐为古萧县旧治。宋时因水患,于旧邑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又称为南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迁今治,因为是故龙城县治,又称龙城,建国后为龙城镇,史称故地为萧故城。故址圮为沙滩,今为庄稼地,每逢午季,可见一个环形早熟圈,基本上是故萧城遗址。〔龙城镇〕位于北纬34°10′~34°12′与东经116°54′~116°58′与之间的凤山南麓,龙河源头。其东有龙山,西有虎山,东北距历史重镇徐州市仅25公里,西南距新兴的煤城淮北市仅29公里,310国道及符(离)夹(河寨)铁路经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龙城镇城建史可追溯到北魏在此设龙城县,以龙山为名。隋开皇六年(586年),废为镇,但将龙城名取代古萧县,大业初才复萧县故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却说龙城不知谁创,说明最起码创于西晋永嘉乱后,估计初为军城,北魏以旧城置龙城县。但不少资料说明,故龙城址并非今龙城镇。如《太平寰宇记》说位萧县(指萧故城)东15公里。《一统志》和《徐州府志》也说位今县城龙城镇东,加上旧《萧县志》说隋开皇中建城,后废,则龙城故址也非今城址。因此,今龙城镇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史应追溯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黄河决口,萧故城南城圮于水,朝廷批准在三台山的阳边集创建新城,延用其东的龙城废城旧名,改称龙城。以区别故萧城,是萧县城址的第二次大迁徙,明清又称萧城。民国期间,曾先后称龙城市、镇、城关镇。1950年,改称龙城镇。1958年,改称虚实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萧城镇。1980年,复称龙城镇,至今不变。萧故城:位今龙城镇北5公里郭庄乡(今圣泉乡)欧村北500米处。据文字记载,自宋为附庸萧国都邑至明万历五年(1577年)近22.5个世纪里都是今萧县的政治中心,故城迭加修扩,最盛时据《读史方舆纪要》说“城周十四里,南临汴水,方九里三十步,东南绕城有隍,西北无隍”,位今三仙台、盛村西北。宋绍圣中(1094~1097年),为避水患于城南半里重筑新城,世称南城,与之相对的前萧故城则称北城。南城要比北城小得多,周仅2公里。这座南城圮于万历五年黄河决口。从此,萧故城作为萧县政治中心退出历史舞台,后圮为沙滩,今为农田。萧故城曾在南北朝刘宋朝为侨置沛郡、沛县治,北魏因之。旧方志则说非萧故城,而在其北的黄杨城,后为北辰集,又称北城,世称为萧世子避暑处,位萧故城北。经考证,其为萧故城北城北。杼秋县故城:位今萧县黄口镇西孙庙乡老黄口。西汉设县,西汉末,王莽改为予秋县。东汉初为侯国,南朝刘宋撤销。扶阳侯国故城:位今萧县西南30余公里与淮北市交界处的岱河东岸。西汉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历4世,至王莽时绝,改为合洽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封韩歆为扶阳侯。十五年正月辛丑国除,撤销。永固废县遗址:位今萧县城东南15公里永菪镇永菪山下,以故城永菪寨东南角有菪钹山,形如铙钹,上小底大,顶端平坦,故称永菪。废址以山为名,唐称厥菪镇,金设永菪镇,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为县,改名永固县,属徐州。蒙古汗国至元元年(1265年)废,并入萧县,立县仅43年,后废为镇,故址略高于周围地区。〔疆域变迁〕民国后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国民党县政府、日伪县政府3方政权所分割。中国共产党先后于民国27年(1938年)8月成立萧县抗日民主政府;33年5月,成立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萧东皇藏山区、津浦路两侧的皇藏、路西、路东、宿北、斜东、斜西、奎西、褚兰、尤集区。国民党萧县政府辖一至八区的大部。27年5月18日10时萧城沦陷;6月,成立“维持会”。29年4月,成立萧县伪公署,至32年辖1~12区部分地区,在境内形成犬牙交错政权。抗日战争一结束,日伪政府解体,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萧县民主政府,驻陈蒋山。35年9月萧县民主政府撤出萧县地,为国统区。12月,在萧县西部边境地区再次成立萧县民主政府,属豫皖苏三专区。翌年1月,撤销。36年5月,在萧、宿、永结合部成立萧宿永县民主政府。11月,改设萧县民主政府;37年3月,成立萧宿县,分辖原萧县一、二、九区和蔡里区。而国民党萧县政府则于民国38年10月从临黄镇(管粥集)迁驻萧城。民国37年11月,国民党萧县政府解体,萧县境全部解放。民国38年2月,萧县人民政府从任楼迁驻萧城,改称城关镇。3月15日,撤销萧宿县,基本恢复萧县旧域,属河南省商丘专区。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萧县因江苏、河南两省东西夹峙,边界变化大,成立濉溪市(后改为淮北市时)划入部分地区,因此省内外疆域变迁很大。主要变化是:38年秋,撤销萧铜县,将棠张、褚兰区划归萧县、使全县总面积达2834平方公里。1950年1月,政务院批准,将萧县东部的褚兰、张集、桃山3个区全部和北望、郝寨2个区部分计61个乡,429个行政村,524个自然村,面积862.5平方公里划入山东省徐州市铜山县(1955年2月21日,萧县由江苏省徐州专区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524个自然村也回属萧县)。1955年1月,将朔里区蒋台乡的王场、张院、后土型3个自然村划归濉溪县龙岱乡。1960年4月,将萧县南部杜集、高岳2个公社划归濉溪市管辖。1961年1月13日,划萧县相山地区入新设的濉溪市(1971年3月30日,改濉溪市为淮北市);2月,将杜集公社10个大队62个生产队划入濉溪市。1965年10月18日,将萧县西南部石林公社李庄大队以王引河为界将豆庄等5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将永城县西洪河以东的何砦、林楼、张楼等4个公社55个自然村划归萧县。1976年,将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个大队,32个自然村划入淮北市。1981年4月21日,将萧县北山、豆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公社和毛庄公社的毛庄、郝台、姚楼、路庄、沈庄、袁庄、祁村大队;牛眠公社的牛眠、大庄、冯庄、王姚、欧集、二庄大队,吴庄公社的房庄、李台、刘行大队及丁里公社的许堂大队孟楼生产队划入淮北煤矿,实行以矿带队,形成今天的县域。此外,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萧县、砀山2个县,设立萧砀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萧砀县,恢复萧县、砀山县,并没有影响今县域。存在期间,相当于今2个县的总面积,划开后又恢复旧域。二、历史沿革〔先秦时期〕萧县历史悠久。近从龙城镇东南倒流河沿岸发掘了的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尤其是庄里乡金寨村南玉石塘出土的玉璧、玉刀、玉锥等,工艺十分精熟,至今光艳如新,为我国目前同期出土文物中的翘楚。夏、商、周三代,这里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早在夏代这里就是萧国古邑。春秋时期属宋国,曾复建萧国为宋附庸。宋偃王47年(前286年)宋亡,属楚国,为萧邑。〔秦朝〕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设萧县(治萧故城),属之。〔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萧县(仍治萧故城)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泗水郡(仍治沛)。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萧县仍属之。在今境内设杼秋县(治今孙庙乡老黄口),属彭越梁国砀郡。六年春,萧县改属汉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砀郡改属吕产吕国。八年八月,砀郡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为刘楫梁国。十二年,改属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梁国属豫州刺史部。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都今萧县西南30公里与淮北市交界的岱河东岸),侯国属沛郡,自此境内分设3个县、国,分属2个郡、国,余仍之。〔附王莽新朝〕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合洽县”,改杼秋县为“予秋县”。更始元年(23年),刘秀封为萧王。〔东汉〕东汉初,恢复旧政区名,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杼秋县(仍治孙庙乡老黄口),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扶阳县(仍治故侯国邑)仍属砀郡,2个郡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武十三年(37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十五年正月辛丑,扶阳侯国除为县,不久废。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个县,仍属豫州沛郡。二十年六月乙未,改沛郡为刘辅沛国(仍都相)。〔三国·魏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萧(仍治萧故城)、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仍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改治)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县,今属江苏沛县境)。黄初二年(221年),追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229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仍都萧故城)。六年,萧王曹炳殁,无子,国除为县,改属沛国(都沛)。青龙二年(234年),萧县改属豫州谯郡(均治谯,今亳州市区)。景初二年(238年),萧县(仍治萧故城)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萧县改属谯郡(仍治谯);杼秋县仍属沛郡(治沛,故沛城)。〔西晋〕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仍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曾封司马丙于此)、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十二月丁卯,2个县改属司马景沛国(都相),仍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城。后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改沛国为沛郡。〔东晋〕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318年),入石勒。二年,复入东晋。太宁初(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349年),入冉闵。七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年),地入前燕,属前燕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东)沛国,余仍西晋旧制。太和五年(365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沛国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淝水战后(383年),地属东晋徐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县境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萧县(仍治萧故城)侨置沛郡(又称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侨置相县,又称在黄杨城、北辰集置沛郡,实为1个侨郡,领相、萧、杼秋县。〔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为北徐州(仍治彭城)侨置沛郡(治侨置相,今萧故城或其北),领相、萧县。永初三年(422年),去“北”字,属徐州(仍治彭城)。〔北朝·北魏〕和平六年(465年),占领萧县。泰始二年(466年),淮北地区渐入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占领萧县。不久,复入北魏,今县境设龙城县(治今县城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萧县(仍治萧故城)属沛郡(治萧)。〔南朝·梁〕梁占领期间仍设萧县(治萧故城),属睢州(治顿丘侨县,今宿州市老符离集)沛郡(改治淮阳,今宿州市解集)。〔北朝·东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入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沛郡(仍治萧县)。〔北朝·北齐〕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之。天保二年(551年),一说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仍之。七年,撤销沛郡,承高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及复置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隋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设承高(初治萧故城)、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大定二年(583年)撤郡,直属徐州。六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十八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唐朝〕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仍治今徐州市)。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仍之,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贞观元年(627年),徐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改徐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十七年,罢徐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仍治彭城)。至德元载,徐州改属淮西镇节度(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徐州改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取消武宁军号。十一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节镇(仍治徐州)。光化二年(898年),复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萧县仍属徐州。〔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萧县仍属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直隶徐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萧县(仍治今龙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今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直隶徐州属江苏省(仍治苏州府,今苏州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淮阴市)。十五年,直隶徐州改隶江苏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年3月22日),淮徐道改治宿迁县(今属江苏省)。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升直隶徐州为府(治附郭铜山县,今市区),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萧县(仍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3年6月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治今徐州市)。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民国16年6月2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部占领徐州,经萧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控制区。21年(1932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27年5月18日,萧城沦陷,萧县政府解体,萧县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29年3~5月,国民党萧县流亡政府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月14日,驻临黄镇(今管粥集),时称“北政府”,后据萧西地区。33年11月25日,伪顽合流,在临黄镇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35年7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萧城。24日,萧县政府从临黄镇迁往萧城。37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附日伪、汪伪萧县政权〕民国27年5月18日10时萧县沦陷,组成日伪汉奸政权,属日本海军与华北伪政权控制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市、县。29年4月,成立日伪“萧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淮特别行政公署”(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亡。〔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萧县长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取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境内为中国共产党的边区县、国民党的流亡县政府和日伪组成汉奸政权相分割或进行长期拉锯战的战场。中国共产党于民国27年8月创建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28年11月创建的豫皖苏区联防委员会和29年3月24日创建的第六区为基础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淮上办事处(1938年9月至1941年1月)、淮上行署(1941年1月至8日)。民国30年8月23日,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萧铜县(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第三专区。34年10月29日,萧铜县民主政府改属华东局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第七专区;萧县民主政府改属第八专区。35年11月下旬,第七专区撤往苏北,第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萧县为国统区。

工业概况

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公元9年,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开始出现陶瓷生产,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出现煤窑,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改革开放以来,萧县工业在调整和机制创新中快速发展,现有48个县属工业企业,近几年来,美国裴顿、四川天牧乳业、广东锦丰、江苏维维、山东新汶、清大集团、安徽古井、深圳康达尔、台湾王品农产品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来萧投资。全县已形成了煤炭开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酿酒、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协作配套能力。经省政府批准,在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设立的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75公顷,是萧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实验区,现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是萧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