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宿州市地图 > 萧县地图 >
杜楼镇地图
杜楼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工业:杜楼镇素有挖煤、采石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挖煤、采石、造纸为主的乡镇工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迅速增加,两个轮子一齐转。2005年,全镇共有企业400多个,企业总产值3.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2%,1994年省委书记卢荣景率全省各市、县分管企业的领导、视察杜楼镇乡镇企业。
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国家加速发展民营企业政策激励下,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2005年,镇个私企业、兴办采煤、采山石、造纸加工等企业380家,产值3亿余元。个体商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780个,产值800多万元。其中,岱桥煤矿和黄庄煤矿年产值4000多万元,利税280多万元。
农业:全镇有耕地86925亩,林地43305亩,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平原上,但旱涝保收水平低。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修水利。推广滴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生产发展。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亿元。
种植业:粮食生产由于属于淮北平原,1986年全面推广优质小麦,推广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粮食作物采用多种形式间种套作,选用良种,增施氮、磷、钾提高单产。200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万吨,农业结构调整亮点纷呈,产业化经营强力推进。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按照“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的原则,做好特色农业的文章。积极引进名、特、优、稀、新品种,实施品牌战略。果蔬业作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逐步走上产品优质化、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小圩子香椿生产基地2004年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以黄塘窝村为辐射点的大棚时令蔬菜面积达2000多亩,朱解庄1000亩优质黄桃、彭村1000亩中华寿桃、刘村、彭村、所里、孟窑、沿山一带的干杂果基地初具规模,面积3000余亩。初步实现品种优质化,并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畅销省内外,以王新庄、业庄村为辐射点的1000亩优质保龄棉基地,根据市场需要,面积已达1万余亩。
养殖业:全镇以养鸡、羊为主,全面发展牛、羊、猪、禽生产。壮大郝党庄、纵袁庄养鸡、养鸭基地,陈腰庄养蚕得到进一步发展。全镇山羊养殖达到12万只,生猪出栏4万余头,牛出栏3万余头。全镇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杜楼镇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增值。现有金土地蚕茧收购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有集养殖、宰杀、加工、冷藏于一体的任记鸭王有限公司畜禽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产供销、种养加、贸农工一体化经营。仅养殖这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左右。
林业:全镇林地面积43305亩,人均0.67亩,“十五”期间,完成绿色长廊19.2公里,河道绿化13.7公里,林带建设16公里,农田林网57600亩,退耕还林5800亩,荒山绿化2000亩,植树150万株,林业覆盖率由17%上升到31%。有优质乡土树种50多种。

财税金融

1986年——2005年,镇重点培植四大基地建设(红庙果蔬批发市场、杜楼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八公里肉禽批发市场、黄庄石材市场)和8个骨干企业,(岱桥煤矿、黄庄煤矿、萧县杜楼造纸厂、萧县新建造纸厂、万隆纸制品加工、东张楼轧花厂、任记鸭王有限公司、沿山山石采石群。以壮大财力,增强后劲,同时,加强依法征税,严格控制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杜楼镇2001年——2005年财税一览表,年度财政收入其中农业税国税地税其他财政支出,2001491.0439218..2370..8110309.37,2002610.50414125.3971.11622.80,2003662.81400.30142.60119.570.34375.50,2004514.90267.70140107.20322.80,2005386.23276.53109.70385.60,金融:以杜楼信用社和杜楼邮政储蓄为主,杜楼信用社下设红庙、业庄、芦花3家信用中心分社,2005年末有存款余额7163万元,贷款余额3502万元。

风景名胜

据旅游资源部门调查,全镇共3个景区,10多处景点。
鞭打芦花车牛返:鞭打芦花车牛返:中国最长的村名,村全称为“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村古老而名字字数多,在萧县县城西南五洞山西南麓,杜楼镇东南端,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随其父亲、弟弟于一雪日迁牛车走亲戚,途径此处返回的村庄,因山路车颠,牛索头歪了,其父令骞下车去扶正,见骞哆嗦好大一会未能扶正,其余便生气,夺鞭抽其背部,一鞭下去,只见骞袄绽开,芦花飞去,其父始大惊,转而查看两个弟弟的棉袄都是丝棉,恍然大悟,欲休其妻,闵子哀求其父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其父感动,遂罢休妻之念,继母反悔而向善.现在该村立有民国乙卯(1939)年间的鞭打芦花处石碑一座,为纪念萧县闵子骞、宗员孙子贤(孔子一贤)、孟子裔(元大德年间迁萧)及颜子柳(唐氏贤人封萧伯),前人曾于该村建“四贤祠”,今祠堂已毁。
千佛禅寺遗址:千佛禅寺位于鞭打芦花车牛返,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千佛禅寺”寺庙遗址内石碑众多,字迹秀丽清晰,寺内有乾隆御笔圣旨石碑,康熙圣旨碑,以及民国年间雕刻千佛禅寺石牌坊,虽经历尽沧桑可依然清晰可见。萧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5年安徽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解庄千亩黄桃基地,每年3月份桃花盛开,香飘四溢,吸引众多学生写生,游人欣赏桃花,络绎不绝。

科教文卫

科技:杜楼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利用、山石开发、养殖业发展、煤炭开采等主要项目做文章,全镇共办科技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3万人人次。杜楼农技站,畜牧中心办得《杜楼科技》定期出刊,介绍最新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增产增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教育:1986年,杜楼镇校园面积52亩,校舍6950平方米,在职职工125人,1986—2005年累计投入教育基础建设资金755.89万元。其中,投入700.89万元改、扩、教学楼16栋,房屋402间,计11816平方米,投入55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2005年,镇教办室改为镇中心校,杜楼中心校辖5个学区,共5所初中33所小学,有在职职工482人,学生8900人,校园面积92147平方米,校舍面积17270.2平方米,图书仪器,价达398.15万元,1998年郝新庄小学被县评为管理一级小学,5所中学(杜楼、业庄、黄庄、张屯、郝党庄)每年向上级学校输送毕业生926人。其间,学生参加物理比赛活动,黄庄初中彭西宁同学获物理全国一等奖。有12人获国家级奖励,82人获省级奖励,向上级学校输送音体美特长生205人。文化:镇文化站经常组织文艺调演,还多次按待外地剧团演出,多次组织农民篮球赛,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唢呐比赛等民间文体活动。卫生:1954年成立杜楼医院1992年设立防保所,重点进行卡介苗、百日咳等防疾免疫,至2005年,共有医院1个,卫生所4个,村卫生室33所,医务人员92名,床位25个。杜楼医院建筑面积890平方米,进口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齐全。1986年—2005年,平均每年门诊1.5万人次,住院治疗1500人次,中型手术300例。计划生育:杜楼镇辖33个行政村,户娄1.7万户,人口6.4万人,育龄妇女15134人,已婚育龄妇女11181人,其中无孩妇女427人,一孩妇女2703人,二孩妇女4821人,多孩妇女3230人,全镇双检对象3727人。2005年以来,开展“三查一治”活动5次,接受生殖保健服务人员达1206人次。2005年元月—12月底,全镇共出生719人,计划内634人,政策符合率为88.18%。落实节育措施373例,流出人口279人,办理《婚育证明》208人,办证率74.55%,2005年以来,清理查处超生户219人,立案200例,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人,查处党员干部及其亲属超生11人,并作出相应党政纪处理,全镇全年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63.87万元。

基本建设

城镇建设,投资60万元,拓宽延伸主街,硬化街道1.6万平方米,建好1100米下水道,投资1000万元建成沿街商住楼3万平方米,农贸市场5个,商店门面170家,年集贸成交额700万元。有健全的环卫设施和城管组织。电力建设:1996年5月建立红庙变电所,5月中旬投入运行。共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11.43公里,380伏线路68.45公里,220伏线路217.75公里,供杜楼、王寨、赵庄等31个行政村用电。2005年供电量1534万伏。1977年12月,贷湖变电所投入运营,10千伏输电线路105.6公里,380伏输电线路,125.3公里,220伏输入电线路,94.公里,全年供电量2400万伏。通讯建设:全镇村村通邮、年报刊流转资金额20万元,汇票兑付量240万元,1994年开通电话,1996年开通移动电话,2005年全镇固定电话7000台,手机7500部。有线电视建设:2004年杜楼镇有线电视网络建成,镇区和所里、郝新庄等6个村可收看。电视节目由原来10套增至20套。红庙、郝庄等5个村建成自己的有线电视站。全镇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占四分之一,其余则采用地面接收方式看电视。交通建设:镇境内有310国道、301省道、另外有红庙至纵袁庄、小圩子至陈柿园、彭村至马阁、东张楼至袁楼村4条乡村公路干线。2002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05年全镇乡村公路28.7公里。民宅建设:自1986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民宅逐步由偏僻乡村向集镇和公路沿线发展,由砖木结构转向砖混结构,室内外装修越来越讲究。2005年,全镇新建民宅面积达3.3万平方米。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40男31954女30186家庭户户数17125家庭户总人口(总)61780家庭户男31647家庭户女301330-14岁(总)181300-14岁男98680-14岁女826215-64岁(总)3844615-64岁男1963915-64岁女1880765岁及以上(总)556465岁及以上男244765岁及以上女311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