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秦皇岛市地图 > 海港区地图 >
西港镇地图
西港镇相关地区地图:

获得荣誉

西港镇,全镇党建及社会各项事业工作发展良好。几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己任,抓班子建设增凝聚力、抓干部队伍建设增战斗力,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各项工作制度,镇村班子团结,工作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005-2006年,全镇荣获了市级和省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连续获得区级年度工作实绩突出单位称号。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效显著,经过2年的创建工作,全镇16个村通过市、区级的验收,村级经济、民主管理、村容村貌和群众文明素质等得到明显提高,倪庄村、小乐安寨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示范村。全镇各村两室健全,文体活动设施齐全,村村通水泥路和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镇治安稳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为全镇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计划生育、民政、土地及科教文卫等各项工作开展均达到区定标准。按照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思路,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位于市区西部,交通便利,为秦皇岛市文化中心区,民风朴实,群众文明素质较高,文化底蕴充实,社会治安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深入人心。科教优势:燕山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驻在域内,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才优势和智力支持,随着高校技术产业外移,发展科技事业条件优厚。
经济资源优势:农业资源特别是林果业、畜牧业资源良好,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工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服装、制药、建材、玻璃等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
基层基础工作优势:镇村干部团结,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政令畅通。各村班子健全,有6个村村书记、主任1人兼;干部素质较高,有群众威信,工作高效。

历史沿革

秦皇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秦皇岛由此留下一个“中国第一”:中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号冠名的城市。1983年5月秦皇岛市成为河北省省辖市。198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市成为全国十四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西港镇成立于1996年1月,由白塔岭乡乡和归提寨乡合并组成,因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西部故定名西港镇。

江西省修水县西港镇

一、基本情况:西港镇位于修水县域中部,全镇总面积50.8平方公里,有耕地1.25万亩,全镇人口23000人,邮编:332435,代码:360424110,西港镇辖:西港街居委会、佛坳村、周家庄村、堰上村、修口村、马祖湖村、东山村、楼前村、西港村、湾头村、占坊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1人,列全县第二,现设13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西港离县城29公里,交通便利,开阔,地域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巨西港乡古墙:大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栽桑养蚕、化红种植、豆腐加工、养“杭母猪”是西港的四大特色,尤以医疗保健、化痰止咳、滋阴降火的传统果品——“化红”和食用保健、味美可口的加工食品-——“油豆腐”享有盛誉。西港是修水县蚕桑的主要产地,全镇现有桑园1700亩,产茧2000担,产值200万元。西港原设乡管辖,199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定名为西港镇。
二、特色产业:西港离县城29公里,交通便利,开阔,地域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栽桑养蚕、化红种植、豆腐加工、养“杭母猪”是西港的四大特色,尤以医疗保健、化痰止咳、滋阴降火的传统果品--“化红”和食用保健、味美可口的加工食品--“油豆腐”享有盛誉。西港是修水县蚕桑的主要产地,全镇现有桑园1700亩,产茧2000担,产值200万元。
三、经济文化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西港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农民储蓄存款450万元。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以蚕桑、林果、药材、生猪、山羊、洋鸭、豆腐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崛起的新格局。1999年冬扩改桑园1000亩,种植花椒、车前子等多个品种的药材。近几年,西港镇乡镇企业及私营经济日益繁荣,1999年在改善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金矿及机砖厂等几个企业。乡镇企业创产值615万元。同时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从1995年的521户增至目前的800余户,其中集镇就有300多户,经营项目涉及木材加工、制衣做鞋、食品饮食、机械修理等20多个行业。交通运输发展不凡,有大小客运、货运车辆100余辆,其中有省际客车7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西港集镇逐渐成为周边乡镇新商品交易中心,辐射到马坳、溪口、上杭、新湾、杭口等乡镇。近几年,西港镇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容镇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港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200多万元,实现了组组通电话的目标,现已装机500余门,即将突破1000余门,成为全县最早村村通电话的乡镇;投资20万元改善了电网,全镇用电明显改善,每天24小时能够正常供电,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文明建设:在物质文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西港镇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大力进行“两基”的实施;围绕经济建设,突破发展蚕桑主导产业,推广快速良种良法养猪;突出文化建设,全镇建有闭路网点9个,90%的村能够收看到闭路电视,投资3万元开通了调频广播,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有广播室;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资20万元兴建了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并购进了X光机、B超机等先进设备。狠抓社会治安工作见成效,1996年被评为“严打”先进乡,1997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科文卫、民政、武装、共青团、妇联等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锐意改革,创造特色,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目前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热爱西港、建设西港、发展西港”为已任,以“兴桑强工,建镇活市,发展基地,壮大产业”为发展思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苦干巧干,务实创新,把西港——23000人民的家园建设得更好。

经济文化建设

西港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西港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农民储蓄存款450万元。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以蚕桑、林果、药材、生猪、山羊、洋鸭、豆腐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崛起的新格局。1999年冬扩改桑园1000亩,种植花椒、车前子等多个品种的药材。近几年,西港镇乡镇企业及私营经济日益繁荣,1999年在改善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金矿及机砖厂等几个企业。乡镇企业创产值615万元。同时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从1995年的521户增至目前的800余户,其中集镇就有300多户,经营项目涉及木材加工、制衣做鞋、食品饮食、机械修理等20多个行业。交通运输发展不凡,有大小客运、货运车辆100余辆,其中有省际客车7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西港集镇逐渐成为周边乡镇新商品交易中心,辐射到马坳、溪口、上杭、新湾、杭口等乡镇。近几年,西港镇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容镇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港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200多万元,实现了组组通电话的目标,现已装机500余门,即将突破1000余门,成为全县最早村村通电话的乡镇;投资20万元改善了电网,全镇用电明显改善,每天24小时能够正常供电,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物质文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西港镇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大力进行“两基”的实施;围绕经济建设,突破发展蚕桑主导产业,推广快速良种良法养猪;突出文化建设,全镇建有闭路网点9个,90%的村能够收看到闭路电视,投资3万元开通了调频广播,镇有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有广播室;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资20万元兴建了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并购进了X光机、B超机等先进设备。狠抓社会治安工作见成效,1996年被评为“严打”先进乡,1997年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科文卫、民政、武装、共青团、妇联等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锐意改革,创造特色,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目前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热爱西港、建设西港、发展西港”为已任,以“兴桑强工,建镇活市,发展基地,壮大产业”为发展思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苦干巧干,务实创新,把西港——23000人民的家园建设得更好。展望未来,西港前景辉煌!西港的潜力不可估量!西港将以崭新的面貌在新世纪一展宏图。

规划布局与目标

2007年为工作全面起步阶段,2008-2009年为建设达标阶段,201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具体是:1、经济发展:全镇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5%以上,2010年超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以上,2010年达到7000元以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壮大,各村集体收入稳步增多,年均增长10%以上,可支配财力充足,能够满足正常支出,并有结余。2、产业发展:全镇实施“科教立镇、工业壮镇、商贸兴镇”发展战略,合理安排产业规划。西北部农业村以发展第一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205国道沿线及东部各村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分布合理,区域发展重点突出的产业布局。3、村庄建设:根据各村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规划为三类:西北部4个农业村建设绿色生态型新农村,205国道沿线4个村建设工商业服务型新农村,东部8个村建设城市型新农村。4、社会事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率达100%。卫生医疗保险与合作制度全面建立,各村均有高标准卫生室,镇级两家卫生院全部达标。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村设有专业文体队伍。医疗保险、贫困救济等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无贫困家庭与人口。5、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各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98%以上,环卫一体化率达80%。6、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参评率达100%,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展开。村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邻里互助、家庭和睦、讲民主讲法制成为风尚。全镇建成国家级文明镇,50%以上的村达到省市级文明村标准。7、基层组织建设:镇党委达到“六个好”标准,各村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按“一制三化”标准,村民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富有成效。

区划人口

西港镇下辖13个农业村,3个城市村,人口1.7万人,土地1.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