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兰州市地图 >
西固区地图
西固区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总人口30.0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2.70万人,农村人口7.3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2人。有汉、回、蒙、藏、东乡、苗、维吾尔、壮、俄罗斯、朝鲜等2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7.86%,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2.14%。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南北环山,中间为黄河谷地。南北由高渐低向中部黄河盆地倾斜,形成山、台、川三个阶段,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区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平均海拔1800米。川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平均海拔1540米,地势平坦。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山区垂直性气温变化较显著。年平均气温8.5℃,最高36.1℃,最低-23.4℃。年均降雨量330毫米。无霜期169天。年平均日照2780小时。
土地资源:区内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6.4万亩,其中山塬地4.14万亩,河谷川地1.26万亩。有果园1.17万亩。林地10.36万亩,草地27.32万亩,水域2万亩。未开发利用土地1.71万亩。
水资源:水能资源富集,黄河纵贯全境,年径流量3459亿立方米。湟水在境内流经3公里汇入黄河,年径流量7亿立方米。黄河干流上游现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厂。区内水电厂、火电厂装机容量48万千瓦。还有待开发的河口峡、柴家峡梯级电站。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6月,西固区辖9个街道、2个镇、4个乡,78个社区居委会、41个村委会。达川乡辖达川1个社区居委会,上车、岔路、河咀、吊庄、幸福5个村委会。河口乡辖河口1个社区居委会,青杨、石圈、岗镇、咸水、八盘、张家台、大滩、河口8个村委会。新城镇辖新冶路、新维路、新城街、河口南4个社区居委会,下川、园艺、新联、新合、青春、青石台6个村委会。东川镇辖新东川1个社区居委会,下车、马泉、东河湾、坡底下、梁家湾、龙爪山6个村委会。柳泉乡辖东坪、中坪、西坪、岸门、漫坡头5个村委会。金沟乡辖马家山、小金沟、熊子湾、杨家咀4个村委会。西柳沟街道辖清水北街、小平房、西柳沟、化工街南、化工街北、月牙桥、古浪路、钟家河8个社区居委会,柴家台、张家大坪2个村委会。临洮街街道辖前街、中街、后街、北街、康乐路、清水街、寺儿沟7个社区居委会。西固城街道辖牌坊路、兰棉厂、兰炼厂前西、西固中路南、合水北路、西固中路北、玉门街南、清水桥、合水中路、玉门街北10个社区居委会。四季青街道辖古城、四季青、桃园、西固巷、合水南路5个社区居委会,杏胡台、马耳山、光月山3个村委会。福利路街道辖公园路西、兰铝、山丹街中路、兰化26街区、兰化25街区、山丹街西路、红星、庄浪西路、天鹅湖、福二街、福三街、兰化22街区、福利西路、工农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先锋路街道辖兰炼八号街区、兰炼九号街区、兰炼十号街区、兰炼十一号街区、兰炼十九街东、兰炼十九街西、花园小区、兰化十七街、省建四公司、三姓庄、庄浪东路东、庄浪东路西、兰玻东、兰玻西、公园路东15个社区居委会。陈坪街道辖西固中路、西固东路、兰炼厂前、福利东路、小坪、陈官营、东湾、新滩8个社区居委会,范坪、孟家山2个村委会。新安路街道辖东街、南街、北街3个社区居委会。新和路街道辖新和路1个社区居委会。

历史沿革

西固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廓。古为边陲重镇,羌戎之地,秦昭王时始入秦版图,属陇西郡。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将立息在此筑“金城”起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始置金城县,隶金城郡。东汉、三国因之。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金城郡由苑川迁郡治于此,仍领属金城县。西魏地属子城县,隋袭魏制,唐属五泉县,五代(公元763年)为吐蕃据有。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为防御西夏,在此筑堡设防,称西关堡,隶属兰州。元灭金后,废西关堡,地属巩昌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西关堡旧址重建城堡,始称"西古城"。清代属皋兰县,同时改名西固城。民国时仍属皋兰县。1949年8月兰州解放,置皋兰县第五区。1953年3月皋兰县第五区在川区的西固、柳泉、柳荫、桃园、钟家河、瞿家营、陈官营7乡和山区的范坪、光月、陈井子3乡靠川区的前山部分划归兰州市,建置兰州市第五区,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乡。1955年11月区政府驻地"西固城"改名兰州市西固区,沿用至今。以后,1956年8月兰州市河口区并入,1958年皋兰县金沟乡划归西固区范坪乡,1959年7月临洮县杨家乡划入,1964年8月关山公社(原杨家乡)划出归永靖县辖,几经调整,是为现成区。

经济发展

工业:西固区过去以农业为主。“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固投资建设石油、化工等重点项目,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区内现有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兰州黄河铝业有限公司、兰州第三毛纺厂、兰州棉纺织厂、兰州维尼纶厂、西固热电厂、兰州自来水厂、西北合成药厂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不断发展,区内现有工业企业426家,其中中央及省、市属工业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家,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大板块为主,机械、化学、仪表、纺织、建筑、军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区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家,其中隶属中央企业7家,省属企业10家,市属企业17家,区属乡以上企业136家。主要有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轻纺、机械、建材、制药、电力等行业。共有职工11.46万人。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1.95亿元,同比增长15.8%,占兰州市工业增加值267.88亿元的38.06%,占甘肃省工业增加值1066.74亿元的近10%。西固成为了兰州工业经济乃至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板块之一,在实施“工业强市”乃至“工业强省”战略中日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西固现有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旱地2万亩,水地3.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西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百合、精细蔬菜、花卉、药材为主,养殖业以牛、猪、羊、家禽为主,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粮经面积比从1998年的51:49调整为2007年的14:86。
商贸: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建成了西固商厦、五金大楼、西固东路百货商场、友乐商场、天乐商场等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各类集贸性商场、市场发展到4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西部市场、西固综合市场、西固陶瓷批发市场、西固建材家俱市场、贸易商场、五O四厂市场等"六大市场",以及西固巷、西固中街等"八大商业街"。
产值: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亿元。完成一般性财政收入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8亿元。

民风民俗

灯会:清末,境内新城、河口一带,每逢春节由专人筹办元宵灯会,制做各种花灯,到正月十三在檐下悬灯,拉开元宵观灯的序幕。新城街每隔5米悬挂一盏花灯,沿街有灯300余盏,为折叠式四方形或六角形纱灯。灯面彩绘《岳飞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故事及民间传说。元宵灯会达到高潮,东自梁家湾,西至姚家璇,观灯者络绎不绝。河口地区,花灯绚丽,引人注目。西街的纱灯为《三国演义》,南街为《十二刘秀跑南阳》,北街为《西游记》和《香山传》;东街为《封神演义》。普济寺灯火通明,点燃的塔式"菩提灯"上,布满小铜灯盏(俗称“立灯子”),层层“灯花”闪烁,吸引观灯者转动“铁灯”,别有一番情趣。1986年起,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驻区企业筹措经费,选调技术工人和文化艺术人才,自行设计、制做、安装彩灯。迎春灯会约10天左右,灯区位于福利路繁华地段,长约5公里。大型灯组有以虎为造型的"威震四方",还有嫦娥奔月、反弹琵琶、童话世界、儿童乐园和长城、嘉峪关、九龙壁、兰州水车及雄狮群等;凌空有成队飞翔的天鹅及腾云蛟龙;地面有沙漠驼队、骏马奔驰;树上挂满迎春腊梅;花丛中孔雀开屏、长颈鹿嘴衔树叶,道旁千盏宫灯镶边,路中间果型灯棚遮顶,并点缀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彩灯。第一届:1986年(虎年),灯区呈工字形,有6000多盏灯,展期9天,观灯者35万人(次),其中来自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地区的观众10万多人(次)。第二届:1987年(兔年),灯区呈工字形,6000多盏灯,展期8天,观灯者50多万人(次),其中区境外观众10多万人(次)。第三届:1988年(龙年),灯区呈王字形,6000多盏灯,展期9天,观灯者增至70多万人(次),其中外省、市及永登县、红古区和城关、七里河、安宁地区前来观灯的30多万人(次)。第四届:1991年(羊年),灯区呈王字形,100130多盏灯,展期9天,观灯者70多万人(次)。地区举办的历届大型灯会,集观灯、娱乐为一体,大型灯组可供人们娱乐:观灯者争相骑"骆驼"、"骏马"、"老虎"和"大象";上"城楼"、登"长城"、倚"莲池"、憩"廊亭",拍照留影;"儿童乐园"、"童话世界"吸引少年儿童流连忘返。
社火: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年至1722年),柴家台村盛行春节闹社火,打太平鼓。当时,西固川的社火简单而粗犷,富有情趣,有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以及高跷、竹马、推车、跑驴、大头舞、铁芯子等表演。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每逢春节农村盛行闹社火,走乡串村舞龙、舞狮,演唱太平歌,为节日增添欢乐。"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社火受到冲击,一度中断。80年代初,各乡恢复社火队,规模逐年扩大,参与者千人以上。陈坪、西固、柳泉乡注重形式多样,既有戏曲、舞蹈,也有武术、太平鼓乃至模特队之类,均编人社火队。从此各乡、村社火队每年从正月初四起上街表演,并向境内有关单位和职工群众拜年,祝贺新春快乐。今年参加市上文化活动表演赛,每年用30多辆汽车送往兰州城表演。
上梁请贵人:本地乡村盖房子是有讲究的,上梁要请贵人。事先选择好上梁的黄道吉日,然后再计划垫地工、砌地基,着手木活。墙砌好了,门窗木活也搞出来了,就等吉日子一到上梁。上梁的日子得找风水先生看,时刻赶早不赶晚。若是12点钟上梁,11点人们便吆喝开始忙碌。用尺二红布包住大梁的正中,呈十字状,在梁正中凿两个小坑称为"左仓"、''右库"。过去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显露自己的富贵,常常把金银珠宝之类放置于内。一般人家则放粮食。大梁红布上横别一双红漆筷子,两头约5公分人布内,中间袒露。以筷子为正中吊上五色彩条布,代表五方五地。缝一个长约2寸,宽约1寸的布袋,内装大麦、小麦、糜、谷、青稞称之为五谷粮食,代表农家宝,别在梁上,寓意五谷丰登。上梁时贴上“文曲星在此上梁大吉”或“太公在此上梁大吉”之类的红纸贴,在屋檐柱前贴上对联:“左青龙抱定玉柱,右白虎扶起金梁”。还要请两位儿女双全、家道和顺、合上梁时刻生肖的贵人。人们拴绳拉起大梁,贵人站在大梁的两旁,梁上搭着红绸小被面来酬谢木匠,若两名木匠就得搭两条被面。这时,鞭炮响得噼哩啪啦,大梁在众人的吆喝、喜笑声中徐徐上升。下面的人赶紧在梁下放一堆火,意为火烧财门开。待梁正中放稳,木匠还要"跑梁"。与此同时,木匠提起茶壶向上升的大梁浇清水,称之谓浇梁(本地人认为在上梁时,天若能下几滴雨,此乃大吉);另一名本家人手托盘子,抓起花卷、枣、核桃、小硬币、水果、糖等向上抛去。下面跑来跑去捡东西的多为儿童。炮响过了,梁上稳了,人们开始钉椽子、铺纤子,压草上房泥。房子的雏形出来了,剩下的抹灰上瓦是后话。于是东家七碟子、八碗子的招呼大家,猜拳行令声不断,院内是一片上梁后的喜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