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陇南市地图 >
西和县地图
西和县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规划

1999年,城区土木平房占总建筑面积的74.1%。拆迁之初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首先在公房占绝大部分的中山街地段开始大胆尝试,实施拆迁30户、1880平方米,统建了一幢5270平方米的商住楼,群众反映较好,由此打响了旧城改造第一仗。2000年,逐步在套子口私人比较集中的地段拆迁住户114户。从2000年开始,西和县按照边拆迁、边建设的原则,大规模实施市政设施建设。在拆迁段道路两侧先后完成了套子口综合楼、中山街综合楼、商业局综合楼和农机厂工贸商场等一大批单位、私人营业住宅楼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这些房地产工程的相继投入使用,显著改善了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使县城的商贸流通迅速繁荣起来。围绕增强市政设施服务功能,西和县实施了三大市政工程。一是城区道路管网建设工程,长3.6公里,总投资1680万元,埋设污水管3670米,雨水管3740米,给水管3400米,供热管3700米。两纵五横的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二是城区二期供水工程,供水规模为日均5300吨,总投资1084万元。2003年11月15日正式实现通水,一举解决了城区4.8万居民的饮水困难。三是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490万元。县城北、中部地区去冬今春已正式统一供暖。四是东西两山公园建设。通过部门办点,干部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完成造林5000多亩,新建古典建筑3处,牌坊1座。两山公路拓宽改造也在实施中。2001年,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进行集中联片拆迁住户219户;2002年,又对旧城南片162户住户集中拆迁。4年拆迁住户648户,房屋5400多间,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在旧城改造建设中,西和县为完善城市功能,把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除沿街修建行政办公及住宅楼时一、二楼均为商业门店外,还先后开发建设了农机厂工贸商场、北商场和金桥商场等三个大型商场。工贸商场于2002年建成营运,新增营业面积1.22万平方米,增加营业摊位400个。北商场新增营业楼8座,钢架大棚5座,新增营业面积1.25万平方米,营业摊位800个,金桥商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新增营业摊位106个,解决就业224人。县里购置了专门的城市清洁车辆,包括4辆垃圾清运车、1辆洒水车,扩大清扫和保洁范围。

有关历史

汉朝的时候此地被名为武都郡,汉朝末年氐聚集于仇池自立为王和武都郡对抗,期间杨家数带起起落落。后隋末被彻底灭,氐人如此的顽强精神县有白马族氐人光荣继承。氐人所在陇南一带有吐蕃和汉共享,这个也是造成陇南人性格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吧。唐朝的时候也是西北丝绸之路一代经济最发达时候,那么到战乱的五代、宋、元时候,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有长安东移,唐叫汉源县,当时认为是西汉水的发源地。后魏被命名南秦洲,在秦洲也就是天水之南,北宋叫岷州。南宋初移岷州于白石镇。后来金人请和于南宋,朝廷接受,一高兴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用西和县沿称至今。

行政区划

西和县辖6个镇、14个乡: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石堡乡、西峪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十里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国民经济

经济林果以花椒、麦果为主,南部初步建成花椒基地,北部建成麦果基地,均已挂果收益。农村产品加工形成以洋芋加工为主,年加工原洋芋1.5亿斤,还有地毯、草编工艺等。畜牧养殖已建成部分肉牛、小尾寒羊、良种猪、肉鸡等生产基地。这些项重点产业年产值1亿元左右,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1996年,县国民生产总值30100万元,人均838元;工农业总产值36185万元;财政收入2246万元。西和县把劳务输转工作当作一项富民强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06年投资45万元建成了劳务输出和再就业服务大厅。先后成立了西和县驻北京、天津联络处和劳务工作站,同时,多方筹集资金350万元,输出农民工8.78万人(次),其中组织输转2.59万人,自谋输出5.52万人,就地转移2.62万人,创劳务收入3.4759亿元。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5359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经济形势稳步好转,实现农业增加值30871万元,增长12.4%。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7831.1万斤,较上年增产12018.2万斤,比上年增长76%。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现有限上工业企业12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368万元,同比增长17%,质量和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036万元,同比增长17%。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124万元,同比增长57.39%。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4093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8.22%。积极启动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0户,私营企业30户,总数分别达到了3412户和104户,注册资本达到1.8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965人。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雄辉锌业公司万吨低度氧化锌、同鑫锌业公司万吨氧化锌、黑虎桥铜矿、羲皇精品服饰广场等招商项目落户西和。

旅游景点

有仇池胜境,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唐代诗人杜甫在此著有很多诗篇;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新建旅游景点:晚霞湖(晚家峡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社会事业

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职教中心教学实验综合楼、县一中学生公寓楼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2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和124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用。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7项,创建农民科技学校113所,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40期8万多人次。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县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全面建成投用,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即将建成投用,县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已完成主体三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2.7万人,参合率达到90.83%,全年报销医药费964.4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一批事关经济的骨干项目,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辅之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新型工业主体框架。富康公司万吨锌冶炼扩建、陇南磨沟铅锌矿锌冶炼厂、晚峡水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公路建设上,祁西路改造全面完成,西姜路改造正在铺油,西马路杜河大桥已建成投用,县车站完成主体工程。全县干部职工投工投劳,完成了县际公路路基填方6公里,折合投资250万元,完成4条乡村公路建设22公里。在旧城改造工作中,城区“两纵五横”7条主街道道路管网及路灯、广告灯箱等工程全部结束,并投入使用,城区供水扩建和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电力建设上,完成了西峪35千伏变电站移址扩建,建成10千伏主干线30公里,长西35千伏三回输电线路工程正在建设,全县实现同网同价。另外,北商场改造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金桥宾馆、百货大楼、供销大厦等商业网点建设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最终消费达47810万元,其中:居民消费38535万元,居民消费水平达到1003元/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到8853元,增长3.6%。有0.6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低收入人口由10.77万人减少到8.86万人,有1.91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元。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食品消费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相应提高,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8.8%。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3096人和2738人,覆盖面国有企业为100%、集体企业为71%。

特色文化

奇巧文化独具魅力位于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仇池国的故土。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乞巧、山歌、春倌、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特别是乞巧活动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在西和人的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企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包括选址、联络、筹资等项。乞巧活动由手襻谺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巧娘娘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乞巧节又称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由妇女们欢度的节日。甘肃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最有特色。它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而兴起来的。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女儿们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里祈巧。西和、礼县一带还举办情趣横生的“乞巧”游乐活动,整个活动分为“请仙”、“引水”、“乞巧”游乐等。2007年3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扁授予西和县人民政府。特色饮食:推荐: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凉粉、揪片。现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