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电子地图 > 通州区地图 >
西集镇地图
西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合作

地理优势:凤凰非梧桐不栖西集古镇地理优越通达八方又承改革开放之天时奋发向上之人和备受市场青睐,西集工业开发随着2.4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性用地通过首规委批复和通州区将举全区之力支持西集开发区建设拉开序幕。目前已完成五纵五横的路网、污水处理厂、园区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基础建设基本达到“九通一平”的目标。引进菲美德、首嘉钢结构、北内、潞电华商等有发展前景的企业42家,其中规模企业(年销售额500万以上)13家。2007年7月西集开发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正是更名为通州区经济开发区东区,成为市级重点开发区。这也为今后推进旅游与企业相结合,扩大旅游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奠定了基础。
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双核、外环,一带:沿京沈高速公路和通香公路沿线,布局都市产业发展带,形成西集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轴线。双核:整合西集镇中心区和西集开发区管理中心,构成以配套、生活、服务等三产为主的复合型城镇综合服务中心。外环:沿两河大堤,以保护性利用为手段,整合特色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度假培训等功能,形成一、三产结合的环形滨河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带,带动外围村庄发展。

十一五规划

通州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西集工业开发区,加大投资,高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宣传,重点招商,高起点谋划园区产业发展,着力引进二三产业融和发展的大项目,启动建设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园,发展面向区域的包装、印刷、研发、设计一体化的高端印务业,不断提高都市工业的技术含量。西集是带动东南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着力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基本建成东南部经济中心镇。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

一个拥有2000年历史,挟京津冀咽喉要道的古老乡镇,一颗被京杭运河,潮白河环绕的绿色明珠,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沉淀了北京悠远韵律的土地——西集
基本概况: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距通州区卫星城约21公里,距北京市区东四环约25公里。西集镇地处潮白河现代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并有京杭大运河环绕镇域。新批准的《通州新城规划》将西集镇定位在“通州新城重点发展的产业聚集区。”西集镇交通便捷,京沈高速公路、京津公路(103国道)、通香公路穿区而过。西集镇从镇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以“农旅结合”为抓手,将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目前,该镇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历史传承:两千年白驹过隙经历过盛世繁华的千帆竞发也经历过金戈铁马战火频仍如今她意气风发成长为一片充满希望的东方绿谷。历史记载:“……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极言通州经济之繁盛。繁荣的经济是通州运河文化产生的沃土。西集地处通州东南部,西、南依大运河,深受运河文化薰染。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他用饱蘸运河风情的笔调写道:看!金色的运河滩,谷子在秋风里摇摆着凤尾似的穗儿,扑籁籁响着的鲜红的高粱,感到疼痛似地甩掉了爬上尖端的小螃蟹……黄金色的向日葵,发散着浓郁的香气……,近年来,通州区为弘扬大运河文化,通力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西集镇是产业带重要的辐射区域。运河文化浸润下西集镇,将成为京通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数字西集:总面积:90.65平方公里,人口:4.2万多,距北京四环路:15分钟车程首都国际机场:20分钟,林木覆盖率:36%,果品种植面积:3.2万亩,蔬菜大棚:2000多座,精品种植园:15处,旅游点:6个,年销售收入:11亿元左右,实现利润:7280万元
风土人情:运河风情迷醉了多少都市行者,他们徜徉于运河岸边漫步于果树之间,享受美好的田园时光。北运河畔,西集古镇,民俗迷人,果蔬诱人——西集镇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他们在不同的季节来到这里,或欣赏烂漫无垠的花树,或体验独特的运河民俗,或亲手采摘新鲜水果和蔬菜。运河千古悠悠哺育了灿烂的运河文明,而西集民俗则是其中一朵亮丽的花。西集镇政府和区旅游局,聘请民俗旅游专家教授上门为西集镇沙古堆村、和合站村、老庄户村等6个村的30余名村民举办了民俗旅游接待户培训。培训从住宿与接待、服务规范与服务意识、民俗旅游推销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辅导,使村民们对如何开展民俗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绿意田园:1、天赐沃土,遗于燕山之南,潮白润之,运河泽之。北运河在西集镇域内水域长28.8公里,运河大堤全长22.1公里,运河产业带全长20.4公里,占地面积6611.9亩。其中永久绿化带658亩,速生林2822.5亩,果树种植面积3265.4亩。沿岸树林、草地、水域、乡间小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极具运河风情的的优美图画。潮白河在西集境内主体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夹岸绿荫,水面云影,景色醉人。潮白河涵养地下水源,提高上游水位,保护各种水鸟栖息湿地资源,岸边种植有风景树或果树,开辟了芦苇塘,还设置有帆船、游艇、摆渡等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2、一粒种子从落入土壤的那一刻起,就在西集人精心呵护下萌动,它们只是不断的成长,长到成熟美丽的一刻。运河沿线优质果品种植面积6000亩,现有日本三代斤柿210亩、美国黑李子100亩、美国西梅100亩、优质梨1300亩、大樱桃1180亩、优质桃1300亩、枣100亩、李子140亩、苹果350亩、葡萄100亩、其他果品660亩,目前各个品种的果树都已开始进入盛果期,2005年产果品6800吨,2006年鲜果品产量7000吨。3、采摘时间表,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10月末,9月下旬~10月末,10月,全年,大樱桃大桃、中华圣桃苹果、柿子、爱宕梨、时鲜无公害蔬菜,4、阳光、土地和水再加上辛勤和智慧,充盈着对丰收的渴望,西集古镇如同一个焕发青春的耕者在悠然中满足地审视着自己劳动的果实,慷慨地迎接来自八方的远客。西集镇沿潮白河沿线发展蔬菜产业,为首都人民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蔬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在潮白河沿线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全镇保护地面积达到3800亩,陆地菜生产面积5527亩,蔬菜年产量8542吨。

枣庄西集镇

基本概述:西集镇位于山东省枣庄,共有1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靠山村约占三分之二,群众吃水难问题历来比较突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当作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投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多方协调,累计投资400余万元,新打并配套深水机井11眼,修建水塔8座,解决了16个自然村1.3万人的饮水难。同时,新建塘坝4座,埋设地下输水管道4.6万多米,扩大水浇地面积5000亩,调整种植面积2200亩,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让农民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老古泉村是西集镇最边远山村之一,吃水难长期困绕着这个村的群众,同时也影响了该村经济的发展。镇党委、政府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因地适宜,拦蓄、打井并举,让村民吃上了洁净水。2005年以来,西集镇先后投资100万元,新建门诊综合大楼一座,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购置了先进的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单导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形成了科室配套齐全,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乡镇医院,全镇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8%,从2007年5月至今已报销农民看病款112.5万元;同时,通过与城里大医院攀亲结对子,先后选送30名医务工作者到枣庄市立医院和市中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了为民服务技能。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乡村诊所建设,对全镇12个行政村的20家乡村诊所,实行统一管理,人员统一培训,统一药品购置渠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和民间游医坑农现象,依法文明行医,使全镇医疗卫生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了小病问医不出村,为群众少生快富、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86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5.2%和15%。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比上年增长12.2%;农业增加值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0.8亿元、1.83亿元和1亿元,平均增长15.2%。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21万元。2006年全镇人口出生率10.3‰,人口自然增长率6.9‰。
历史沿革:西集镇古称西暨,战国时期即立此名,后因镇机关驻西集而得名。1944年以前,西集镇隶属峄县,1944年秋以后,先后隶属双山县、麓水县。1950年归属白彦县,为第三区;1953年撤白彦县,重归峄县,编为第二十区。1958年,西集、付庄、张庄、东凫山合并成立西集人民公社。1962年隶属枣庄市齐村区,同年分出付庄、张庄、东凫山,建西集公社。1983年撤销齐村区,改属山亭区,1984年改为西集镇。2001年西集、张庄、东凫山合并,仍称西集镇。2003年,分出张庄、东凫山恢复称西集镇。
主要资源: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粘土等。优质石灰石储量达到1.2亿吨。镇内水资源丰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蔬菜等作物。
林果生产:全镇粮经比例达到1:9,全镇林果面积发展到9.8万亩,其中果树面积7.2万亩,全镇年干鲜果品总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0元,其中林果收入占70%以上;先后被评为省级首批“环境优美乡镇”和市级“林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镇”。畜牧养殖:以招商引资、大户带动、集中养殖等形式,先后建起了鹿、兔、鸡、猪、牛、羊等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67个养殖场。目前,全镇梅花鹿存栏达到120多只,兔存栏达到3.4万只、鸡存栏达到3.2万只、猪存栏达到1.7万头、牛存栏达到260头、羊存栏达到2.1万只,每年实现畜牧业产值4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水库养鱼500余箱,养殖户360多家,产值实现3000多万元。
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方面,修筑生产路120公里,环山路60公里,大小桥涵56座;三年来共投资900多万元,硬化农村道路7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水利工程方面,全镇新打深水井22眼,其中完成配套16眼,挖渠道3.1公里,建拦河坝19处,地头窑180余个,建蓄水池27座,建低水高调工程11处,复修水渠18000米,铺设各种地下管道近4万米,解决了6个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增加灌溉面积6000多亩;流域治理方面,全镇共投工400多万个,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在柴胡、围泉、东河、杨庄、樱花山等流域建设优质果品基地2万多亩。其中,围泉流域,治理面积4.8平方公里,累计投工128万个,投资220多万元,栽植侧柏等水保林木100多万棵,发展山楂、大樱桃、冬桃、花椒等果树70万棵,形成了“山顶侧柏戴帽,山腰山楂花椒,山下冬桃大樱桃”的格局,实现了产业功能和生态功能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该流域治理工程被评为国家级样板工程。
农副产品:全镇有地瓜枣加工企业20多家,年地瓜加工量达2000多万公斤。盛产山楂、柿子、花椒、板栗、金银花、栝蒌、丹参、远志、全蝎、小杂粮等,同时也是优质玉米种育种基地。
市场建设:投资156万元,在尚岩村建成了华祥果品批发市场,并于2006年5月下旬全面投入运营,日成交量达20万公斤左右,进一步规范了李庄、鲁南果品批发市场,年销售各类水果30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产地果品批发市场的流通和带动作用。有李庄、甘石桥、龙庄三处农贸市场,共有摊位3000多米,交易物品主要有:食品,包括肉制品、生猪肉、熟肉制品、鸡蛋、干货等;禽类,包括鸡、羊、兔等;青菜,米、油等粮食品种;零售水果,有苹果、梨、油桃、冬桃、黄桃、鲜枣等;干果,有花椒、板栗等;服装,有鞋、帽、成品衣物、布料等;音像制品、农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