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镇地图
辛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划沿革
相传,辛店镇的前身是镇南的古城巷,“先有古城巷,后有辛店街”,辛店系因有辛家人开店而得名,现为临洮县集镇之一,1941年曾在此发掘出大量商周时期的彩陶罐及石刀、石斧等,为黄河上游最早发掘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相传辛店后坪上有辛庆忌墓,故命名为“辛店文化”。建国前该乡属洮沙县辛甸乡,1950年洮沙县合并临洮县后为太石区辛甸乡,1956年为辛甸镇,1958年公社化时期建立辛店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了与“辛店文化”名称一致,故改“甸”为“店”,1983年更名辛店乡,1993年改建镇。2004年由于乡镇撤并,区域调整,将原改河乡12个村及原上梁乡的5个村并入。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78万元。1988年增加到10228万元。2000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27.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51万元。强镇由来198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10228万元,成为东营区第一个、东营市第二个亿元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电教科技工程示范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东营市“十强乡镇”、“六强乡镇”、东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营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东营市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油区先进乡镇、东营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东营市科技示范乡镇等。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86年9月,辛店镇集资318.23万元,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全镇35处小学、5处中学全部达到“六配套”标准。1989年,有小学26处、中学3处,在校学生6172人,教师335人,其中民办教师1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1%。幼儿园29处,幼儿入园率100%。1998年,符合选招条件的7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全镇共有初中3处,初中在校生1184人,小学18处,小学在校生3815人。初中共有教职工127人,小学共有教职工205人。幼儿园在园人数683人,幼儿教师55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95%。200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才1869人,培育科技示范村4个,示范户168个,科技示范企业4家,农村科技协会3个。1995年辛店镇被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兴业贡献奖”,1997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山东省科协授予“省科技工程示范单位”。1987年,辛店镇投资137万元,建起镇文化大院,内设镇委党校、图书室、娱乐室、电影院。近两年,全镇用于文化大院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万元,其中辛店居委会大院建设投资超过200万元。目前,全镇29个村居均建起集思想学习、科技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院,其中辛店、东赵两个居委会达到了省级文化大院标准。同时,注意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逐步深入到家庭内部,全镇共培养体育、摄影、书画等特色文化大户85余户。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卡拉OK比赛、油地共建消夏晚会、书画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全镇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建区初,辛店镇卫生院为东营区仅有的1处卫生机构,有职工36人。1987年成立东营区人民医院时,辛店镇卫生院被无偿划拨给了东营区人民医院(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等)。1995年,成立了辛店镇卫生所,重点协调管理辛店镇农村卫生工作,负责镇政府驻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工作。1996年,辛店镇荣获“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荣获“市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区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截止2000年,辛店镇卫生所共有医务工作者21人,病床10张,年门诊病人8500人次。拥有村级卫生室25处,其中24个村居达到甲级水平,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2人,全部实行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镇共有2.05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筹集资金33万元,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7.3%。人民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吃穿有余,生活得到极大改善。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元,1983年为165元,1989年为710元,2000年达到4620元。1997年,东赵居委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玛琅、孙路、茶坡等村居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建成别墅式小康村4处,规划建设新村12处,所有新村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排水设施、路灯、公共绿化等配套工程全部完善。村村通上了电话,建成了12个有线电视村,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卫生水人口普及率达90%。1999年,镇幸福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有50多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乡镇建设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对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对辖区内村居、住宅小区、商业街等进行全面调整规划。1992年、1996年,东赵村、辛店居委会分别被山东省建委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9年,镇幸福院被评为市级绿化美化花园式先进单位。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78年,粮食单产102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东营区建立以来,全镇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1983年,粮食单产195.5公斤。1989年,粮食单产213.7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243公斤。随着城区经济的不断发展,镇委、镇政府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和高新技术,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全镇粮经作物比达到1∶1.2,初步形成南畜牧蔬菜、北水产莲藕的城郊特色农业新格局。畜牧业重点抓养殖小区建设,全镇重点养殖小区发展到15个,共有8个养殖专业村、270多个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500亩,水产品种和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产品总量达到2650吨,实现总收入1970万元。全镇冬暖式大棚发展到1000余栋,其中有600余栋引进以色列麦卡比椒、樱桃西红柿、凯特杏等新品种。藕池总面积达到3000亩。突出林果、花卉建设,加快了全镇绿化进程,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1%。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650万元。第二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东营区成立以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围绕油田找出路,服务市区求发展。镇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齐转,乡镇企业飞速发展。1978年产值为178万元。1989年,共有企业2110家,从业人员9853人,实现总产值9549万元,实现利税984万元。南里工业公司生产的电控柜,填补了东营市精密铸造业空白。1991年,南里工业公司与台湾昶东精密铸造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创办了东营市第一家合资企业--鲁昶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研制的离心电动潜水泵被列入山东省“星火”科技项目。东营市玻璃钢厂属辛店村办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辛店村因此被东营市命名为东营市乡镇企业第一村。近年来,该镇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方针,全力推进工业强镇战略实施。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集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新型材料等为一体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69亿元,实现利税1450万元。第三产业辛店镇自古以来商业贸易活跃。1989年全镇商业网点365个,年销售额2041万元。农村集市2处,集日上市28000人,交易额3.5万元左右。近年来,该镇依托区位优势,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战略措施,不断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全镇第三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围绕东营市西城,建设了西营果品、南里蔬菜、石大农贸、现河畜牧等十大专业市场和特色街道。西营果品批发市场原为群众自发形成的批发点,镇党委因势利导,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日交易额猛增到40万元。南里蔬菜市场始建于1992年,1999年,该镇对市场进行了三期工程扩建,市场摊位由原来的200个增加到700多个,年交易额近亿元,市场交易辐射到滨州、淄博等地,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2000年,全镇各类市场可容纳客商5万余人,大大活跃了市场,繁荣了城乡经济。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为:“突三强四两兴起”,就是进一步突出“环境、项目、城镇”三大建设,强化“洋芋、蔬菜、畜牧、矿产”四大优势产业,兴起“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当全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概况
辛店镇位于禹城市北20公里处,北依陵县,东邻临邑,西接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是平原、禹城、临邑、陵县四县市间重要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镇辖89个行政村,3.6万人口,辖区总面积93.1平方公里。镇内林木繁茂,环境优美,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快捷便利,网络通信无缝覆盖,省内最大的500KV高压变电站位于本镇,具有良好的创业发展条件,正日趋成为国内外客商瞩目的投资沃土、兴业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