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镇地图
兴隆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镇耕地面积10728公顷,地质肥沃,其中水田面积2147公顷。70%地块为黑土,30%地块为草甸土。全镇是饮马河流域的平原镇,主要生产玉米、水田、大豆、高粱等作物。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年产量均在65000吨左右,其中水稻产量为18000吨左右。年产稻草18000吨,玉米芯28000吨左右。饮马河水灌溉生产的饮马河大米驰名全国,联合国投资项目WFR-2814所建的千亩养鱼池建在兴隆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气候资源,全镇基本气象要素条件较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际、月际间变化较大。因此,对农作物生长比较有利。首先,热量资源条件较好,历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3.2℃。全年无霜期141天左右,年积温平均为2880.7℃,最高年份可达3200℃,因此,适应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其次,降雨量也比较适度。年平均降雨量为573.2毫米,最高年份可达650——700毫米,并有雨热同季特点。教育概况
全镇共有学校17间(含私立学校4间),其中遍区完小3间。其中兴隆镇大芦完小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水涯子属六年制小学,这两间学校,这两间学校,覆盖面大、生源较较广,但地处偏远,条件落后。特色农产品
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稻草,大米农业发展
兴隆镇有耕地面积8.1万亩,素有“临邑粮仓”之说。该镇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做“农字号”文章,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以“新、奇、特、优”为目标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形成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2006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78亿元,农民现金收入达到4109元。粮棉生产在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的基础上,普及种植优质小麦和优良玉米4.2万亩,种植棉花1.8万亩。全镇发展7000个高标准冬暖蔬菜大棚,发展5000亩露地菜,以史家、汪家为中心,建立600亩大棚黄瓜生产基地,以王家、坊子为中心,建立1000亩小拱棚盖韭生产基地;依托德盛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5000亩大蒜生产基地。同时,发展传统农业,在西袁联村建立3000亩花生种植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以车芦徐村为中心,建立1500亩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全镇把发展畜牧产业做为富民强镇的重要工程来抓,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废弃地大搞畜牧养殖,同时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庭院搞养殖,强力建设畜牧强镇、养猪大镇,猪、牛、羊、禽全面发展,规模养猪遍地开花,2006年,生猪存栏量9.5万头,大牲蓄存栏量9.8万头,发展存栏20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200多户,发展存栏10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65户。全镇针对农村闲置坑塘水面和废弃涝洼地多的特点,发展水产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已有37个村发展了水产养殖,养殖户达到420户,已开发利用的养殖水面6430亩,其中养渔面积3428亩、渔鸭混养面积450亩、养藕面积1706亩、养苇面积846亩,仅此项年收入可达1270万元,人均340元。全镇林业发达,实施了沿河、沿路“绿色通道”、新建“村村通”、围村林、经济林、林粮间作、农田林网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5.8%,近三年,抓住政策机遇,规划宜林地4万多亩,组织植树200万株,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生态环境,创造了客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兴隆镇位于湖北省西部,襄阳市东部,是枣阳市的“东大门”,地处枣阳市东南18公里处,政府驻地位置(东经112.9072°,北纬32.047°),东与随州石伏接壤,西连枣阳城区。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和316国道穿境而过,镇版图面积187平方公里。二、地形:兴隆镇位于南襄盆地东部边缘,属于汉江流域,背靠桐柏山区,南接大洪山脉,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
三、气候:兴隆镇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
四、河流: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的限制,全镇没有大江大河,河流短小,流程短,流量受季节变化,没有较大的洪涝灾害。河流补给以降水和水库调节为主,316国道以北分布3大水库-东郊水库、西河水库和华阳河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