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镇地图
新圩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故事
神光山、鸡鸣山、墨池寺的由来传说:在兴宁市区西南方和东南方有一座挂榜山和鸡灵山,后来分别改为神光山、鸡鸣山,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宋朝天禧年间,挂榜山下住有母子俩,儿子取名罗孟郊。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日夜攻读诗书文赋,时常到深夜。但是,家里生活贫穷,往往连买煤油的钱也没有。这天,煤油用完了,母亲只好劝他早点睡觉。他想到考试日期将近,功课还没温习好,煤油又没有了,心里很焦急。晚上,他躺在床上,突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发童颜的老人,自称是山神。山神告诉他,见他读书认真,深受感动,特上天采得五彩祥云,悬挂在挂榜山顶,供他照明读书。罗孟郊梦醒,起身下床,拿着书爬上山顶,果然见神光璀灿,他便在山上读起书来。此后,他每晚都爬到山上读书,一读起来就放不下,通宵达旦也不觉困倦。不知不觉,听到遥远的鸡灵山传来“喔喔”的鸡鸣报晓声。此外,罗孟郊白天在较为僻静的泉水池边,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池水磨墨,孜孜不倦练习书法,学业突飞猛进。天长日久,天天在池里洗砚,使池水都变成淡黑色。到了十九岁,罗孟郊学成,在天圣年间上京应试,高中探花,官到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人们为了纪念罗孟郊刻苦攻读的精神,便把“挂榜山”改为“神光山”,把“鸡灵山”改为“鸡鸣山”,在山顶建立一座“灵化寺”。把泉水池叫作“墨池”,并在旁边建了一座“墨池寺”。在“灵化寺”大门两侧还刻了一幅对联:“犬吠云中僧客到,鸡鸣山上日轮升”。神光山、鸡鸣山、墨池成为兴宁的古八景之一。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1428男11321女10107家庭户户数6072家庭户总人口(总)21233家庭户男11222家庭户女100110-14岁(总)54900-14岁男30530-14岁女243715-64岁(总)1466115-64岁男763715-64岁女702465岁及以上(总)127765岁及以上男63165岁及以上女64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1397圩镇建设
新圩圩镇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商贸活动历来活跃,是兴宁市南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是新圩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年,新圩镇被广东省确定为中心镇。目前,圩镇的建成区有2.8平方公里,19条大小街道,总长7750米,2047间门店,常驻人口1.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9500人,外来人口3700人。在圩镇东侧有新圩工艺工业园,面积1.5平方公里。圩镇人均居住面积29.8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普及率100%;圩镇的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架设路灯380盏,圩镇绿化覆盖率达37%。现在的新圩圩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齐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中心镇的辐射作用和带动能力越来越明显,已初步具备了富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客家小城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2389男44855女37534家庭户户数19770家庭户总人口(总)82311家庭户男44822家庭户女374890-14岁(总)297810-14岁男167640-14岁女1301715-64岁(总)4611315-64岁男2502315-64岁女2109065岁及以上(总)649565岁及以上男306865岁及以上女342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80674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372男11548女10824家庭户户数5609家庭户总人口(总)22210家庭户男11413家庭户女107970-14岁(总)54220-14岁男28830-14岁女253915-64岁(总)1497615-64岁男789115-64岁女708565岁及以上(总)197465岁及以上男77465岁及以上女120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2077发展情况
近年来,新圩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和兴宁“三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37亿元,同比去年增13.9%;镇级财政收入322.8万元,比增27.4%;人均收入5834元,比增4.58%;民营工艺企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达3.72亿元,比增26.4%。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广梅汕铁路、225省道、梅华公路、兴松公路、新畲公路,纵横贯穿全镇,正在兴建的兴畲高速公路途经该镇,并在工艺工业园设有兴宁境内唯一的出入口。各村小学简介
民新小学:民新小学创办于1968年,是由原民新村杨阁小学和黎陂寨分校合并而成,校址位于新圩镇民新村村址附近。学校初办时校舍为廖氏祖祠,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有教室6个,住房2间,学生约80人。新中国成立后,杨阁小学更名为民新小学。学校曾于1973年办附中班(初中、高中各1班),至1978年停办。
大村小学:大村小学前身是迪兴学堂,创办于1912年,当年选在防乱所建的土楼阁作课堂,学生装有10多人。以授“四书”、“家礼”等为教学内容。1952年至1958年是步东、民新、茶星、大村等四村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
步东小学:步东小学原为马步小学,创办于1940年。曾改名为郭添乡第四堡国民学校。解放后,又名为步东小学。是一所生源较大的山区完小。步东小学位于步东村址对面,新畲公路旁。从2004年下学期起,经过学校的布局调整,学生来源比较分散,有步东村、曹田村、寨塘村的鸡公塘和山猪窝、茶星村的东角上,大村西等地区。覆盖人口达3500多人。
双头小学:双头小学创办于1941年冬,位于新圩镇北部山区双头村,服务范围是双头自然村,服务人口2350人。创办初期,校舍面积750平方米,砖瓦结构,学生80多人。
观丰小学:观丰小学原名“官峰小学”,创办于1934年,坐落于新圩镇官峰村。创办时为私塾,有教师2人,学生近20人,校址设寨塘村窝子,后迁至官峰村上月池,设备简陋,只有两间瓦房。1950年迁至现址,是完小,开设过初中班。1967年更名为观丰小学。1978年4月,新圩公社分出观丰公社,该校改为观丰公社第一小学。刘焕松任校长,朱启章任副校长。1983年11月,撤社复区,观丰公社并入新圩区,学校复名为观丰小学。
崇正小学:崇正小学创办于1919年,校址在崇上大水坑楼下屋,学校创办初期只有1个教室,2个教师房,全校学生40人。1948年,村中仁人志士将校舍迁至上下排(与坭陂黄垌交界),校名一直沿用至今。初建校舍属砖瓦结构,共有教室3个,教师房4个,学生约80多人。1986年香港同胞彭金泉、彭琪龙等带头捐资扩建学校,建有教室9个,教师房11个,使校园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扩建费达2万多元。
石崖小学:石崖小学创办于1951年2月,地处石崖村荷树下。创办初期校舍约300平方米,学生150人,教师6人。
蓝布小学:蓝布小学位于新圩镇蓝布村公路边,离圩镇3公里,覆盖人口约4000人。学校原名“益群小学”,创办于1935年。1947年更名为“般石乡中心小学”,解放后改为蓝布小学。办学初期,学校只办3—6年级,教师4人,学生约100人。校舍呈“门”状,没有校门。1947年在地方乡贤的支持下,扩建2间教室,办成一所完全小学,面积相当于现在的四分之一。
虎洞小学:虎洞小学原名川上学校,创办于1925年,创始人刘天得。位于新圩镇东南面的虎洞村。解放后更名为虎洞小学,校址不变。学校范围是虎洞村,服务人口3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