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黄石市地图 >
西塞山区地图
西塞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结构

冶金产业:西塞山区冶金产业集群有大、小企业近9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从业人数1.2万人,年实现工业产值近100亿元,占黄石工业总产值近四分之一。集群骨干企业为湖北新冶钢公司、赛福摩擦材料有限公司、从原冶钢集团分离出来为新冶钢服务、配套的企业中石机电公司、东方特种耐火材料公司、中宇粉末、鑫强工贸、新鑫钢渣等企业,以及利用冶钢人才、技术辐射形成的生茂特殊钢厂、中宏钢铁厂、西塞锻造企业集群、河口澄月地区锻造企业集群等近80多家小型锻造企业。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有汽车钢板弹簧公司、新冶钢公司460项目、及小型锻钢企业扩规改造项目。
电力行业:西塞山区电力行业企业有湖北西塞山发电有限公司一家中外合作经营公司,总装机容量660MW,于2004年投产,2006年实现产值14.8267亿元,实现利税2.99亿元。
机械行业:西塞山区机械产业集群有大、小企业8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骨干企业有湖北三环锻压机床有限公司、黄风风动机械有限公司,以及澄月石料山地区机械加工企业群。从业人数4300人,年实现工业产值8.5亿元。主导产品有大型数控锻压机床、各种类型风动马达、其它各类通用机械加工产品,以及即将投产的大型水泥机械产品、输送机械产品。
建材行业:西塞山区建材产业有大、小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骨干企业有华新黄石分公司、东大洋商品混凝土公司、华新混凝土公司、七星华誉混凝土公司,以及西塞、河口地区碎石厂。从业人数2400人,年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元。主导产品为水泥及成品水泥混凝土,以及碎石石料。
纺织、服装行业:西塞山区纺织服装产业有大、小企业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骨干企业有湖北美岛服装有限公司、华耀纺织公司、威尔斯公司、凯富棉纺织公司。从业人数4200人,年实现工业产值5.6亿元。主导产品为高档女式服装、精梳纱、各式服装。
医药、生化行业:西塞山区医药、生化产业大、小企业2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骨干企业有兴华生化有限责任公司、振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黄石皂素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数2100人,年实现工业产值5.5亿元。主导产品为激素原料药中间体、柠檬酸及柠檬酸盐、铬盐系列产品。
采掘行业:黄石市工矿集团公司为原黄石矿务局改制后成立的民营公司,现有在册职工1800人,在区有袁仓、东井、胡家湾三个矿井,年产煤炭20万吨。

历史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二年(905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黄石港由黄石市管辖。1979年黄思湾区、陈家湾区、石灰窑区合并为石灰窑区,同年底西塞山公社划入,1994年底大冶市河口镇划入石灰窑区。2001年,根据国家民政部2001年10月12日《关于湖北省黄石市石灰窑区更名为西塞山区的批复》(民发[2001]301号)、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01]272号和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黄政文[2001]78号文件精神,石灰窑区更名为西塞山区,12月16日正式挂牌。2000年,石灰窑区辖5个街道、1个镇、2个乡。总人口244035人。2004年底,西塞山区辖6个街道、1个镇。39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湖北地名网);40个社区、16个村委会,1608个居民小组、103个村民小组(黄石政府网)。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行政区划

综述:西塞山区辖6个街道、1个镇:澄月街道、陈家湾街道、八泉街道、临江街道、黄思湾街道、西塞街道、河口镇。西塞山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黄石市东部。东与阳新县湋源口镇交界;西与下陆区南湖乡为邻;南与大冶市四棵乡、汪仁镇相连;北与浠水、蕲春隔江相望;西北与黄石港区胜阳港接壤。面积112.4平方千米(含水域28.01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简册)。
澄月街道:办事处驻牧羊湖。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47180人(湖北地名网)/46364人(黄石政府网),辖11个社区、372个居民小组:李家坊、胡家湾、龚家巷、石料山、花园西路、牧羊湖、花园东路、枣子山、八卦嘴、环湖路、澄月岛。
陈家湾街道:办事处驻沿湖路。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44701人(湖北地名网)/44965人(黄石政府网),辖8个社区、366个居民小组:东风路、大智路、磁湖、十五冶、太子湾、陈家湾、月亮山、联合村。
八泉街道:办事处驻黄石大道。面积8.41平方千米,人口28939人(湖北地名网)/28277人(黄石政府网)。辖5个居委会(湖北地名网):新城、飞娥山、和平街、八泉、袁仓;辖6个社区、174个居民小组(黄石政府网):新城、飞娥山、和平街、八泉、袁仓、江北。
临江街道:办事处驻黄石大道。面积11.49平方千米,人口23649人(湖北地名网)/24205人(黄石政府网),辖6个社区、186个居民小组:中窑湾、源建里、飞云、冶钢村、桐厂、叶家塘。
黄思湾街:办事处驻黄厂街。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41111人(湖北地名网)/41092人(黄石政府网)。辖8个居委会(湖北地名网):新建区、黄厂街、东屏巷、曹家湾、桃园村、田家墩、袁海湾、马家嘴;辖9个社区、510个居民小组(黄石政府网):新建区、黄厂街、东屏巷、曹家湾、桃园村、田家墩、袁海湾、马家嘴、道士伏。
西塞街道:办事处驻道士伏。面积16.5平方千米,人口14012人(湖北地名网)/14009人(黄石政府网)。辖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湖北地名网):白鹭;石磊山、大排山、道仕洑、凉山、新闸;辖5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黄石政府网):石磊山、大排山、道仕洑、凉山、新闸。
河口镇:镇政府驻闸口。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21173人(湖北地名网)/21626人(黄石政府网),辖11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五湖、新港、闸口、龙泉、牯牛洲、下段、二港、章山、石龙头、龙山、滨湖。

城市建设

近五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取得了进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和改观,绿色城区建设加速。一是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西塞山分区规划、河西工业区规划、磁湖南岸规划等一批分区规划和土地、旧城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相继完成。组团式推进旧城改造,河西工业区开发建设正在推进。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黄石大道天西段、沿湖路、湖滨东路、湖滨中路、磁湖东路、环湖路等主干道全面改造、维修,与主干道配套的李家坊隧道、立交桥投入使用,艺校路、太子湾路、枣子山路、中窑湾路、新建路、澄月路、黄厂街路等一批次干道得到拓宽新建。在河西地区,山南铁路、西塞西路、河西大道正在兴建之中,大棋路已完成征地的前期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通”。投入2400万元,搬迁拆除了辖区长江干堤内外500米禁脚规划红线内的企业和建筑物,优化了城市沿江景观。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了二门以上居民生活用水“转改直”工程。改造社区背街小巷面积15万平方米,辖区主干道天然气管道铺设全面完成,排渍(涝)泵站进一步改造完善。三是人居环境逐年改善。实施了财富广场、金谷名都、中央地王华府等20处旧城改造,拆迁50万平方米,开发150万平方米。外滩公园、火车站广场、陈家湾广场以及一批社区公园相继建成,新增绿地面积4.4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2.9%,黄荆山已被列入省级生态公园。新建、改造公厕28所。先后有20家企事业单位成为省市卫生单位和达标单位,22家企事业单位成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12处小区成为市级以上优秀住宅小区。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力度,关停了黄荆山沿线13个开山塘口,查处83家违法排污企业。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98万平方米。

战略要地

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作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孙策为报杀父之仇和向西扩张的需要,发兵攻黄祖,在西塞山激战获胜,再攻夏口亦胜。整个战役获黄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财物山积。西塞山成为孙氏辖地。孙策死后,黄祖又经常侵扰西塞山,孙权也三次征伐黄祖,使西塞山狼烟不断。吴人设置“铁锁横江”重点把守。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倾举国之兵分道伐吴,晋将军王睿、唐彬浮江东下,激战西塞山后东下建业,“受皓之降”。三国分立局面终结。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农民领袖徐寿辉设重兵扎寨西塞山,后被卜颜铁木儿摧毁。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败富池口”,后取西塞山转战鄂南。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洪秀全率太平军弃武昌东下,在西塞山、道仕袱战胜清将向荣的追兵,东进南京建都。第二年太平军西征,第三年太平军与清军争夺武汉均在西塞山展开恶战。一九三八年十月八日,国民党七十四、八十二、九十三等师,在西塞山与日寇混战五昼夜,重创日军。这是发生在西塞山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此外,晋末刘裕攻桓玄,南朝宋时萧道成战沈攸之,唐朝唐曹王皋复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过血风腥雨。

经济发展

西塞山区是黄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冶炼历史悠久。目前区内拥有新冶钢、锻压机床厂、华新黄石分公司、十五冶金建设公司、美岛服装公司等30多家国家省市重点大型企业及500多家民营企业,已形成医药、化工、机械、冶炼、轻工、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年工业产值近50亿元,占整个黄石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强。3000多个商业网点遍布城乡,上窑商贸区已成为辐射鄂东、赣北、皖南的小商品集散地。历史上,西塞山区以盛产石灰而著名。到了近代,清光绪1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西塞山区修建了“湖北铁政局大冶铁矿运道处修理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冶铁厂、华新水泥厂、富源煤矿,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辖区内商贾云集,后因日军入侵而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后,西塞山区获得新生。除大冶钢厂等企业外,国家在辖区内投资兴建了湖北红旗水泥厂、湖北水泥机械厂、黄石锻压机床厂等一大批国有中型企业。六十年代,区集体工业在“三就四为”方针指导下开始起步,先后开办了炼油厂(柠檬酸厂前身)、无机盐厂、红光机械厂、电石厂、银粉厂等十多家企业,柠檬酸、电石等产品填补了省、市产品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塞山区经济出现了蓬勃生机,辖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街道、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到2000年,区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78万元,是1979年的68.4倍,年均增长32.6%;其中街道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83万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4.1%,是1979年的1121倍;乡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927万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51.5%,是1979年的286倍。此外,校办工业、民福工业、商办工业、农口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区属工业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按市场经济规则,不断推进企业改革。特别是“十六”以来,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辖区民营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6.1亿元,同比增长14.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2.8亿元,同比增长8.58%;辖区财政收入可突破8亿元,比2005年增加4亿元,居全市城区第一,列县(市)区第二;完成出口20128万美元,同比增长47.34%,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0.55%,列全省城区第二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9亿元,同比增长55.43%。区统口径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3亿元,同比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同比增长90.76%;实现财政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30%,绝对额比上年增长5000万元,增量是全市城区最高。辖区有民营企业1368家,其中工业企业474家,批发零售578家,住宿餐饮企业48家,服务企业90家,房地产企业11家,建筑业企业2家,交通运输业8家,其他160家。辖区民营单位从业人员65000人。辖区工业已形成冶金、机械、建材、医药生化、纺织服装、煤炭采掘等七大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工业发展为主导,商贸及三产业同时快速发展的城区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