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徐汇区地图
徐汇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14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湖南街道、天平街道、枫林街道、徐家汇街道、斜土街道、长桥街道、漕河泾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街道、田林街道、凌云街道、龙华街道、华泾镇。

滨江规划

从徐汇区规划部门获悉,徐汇滨江7.4平方公里“处女地”沿江岸线将建起一条南北贯通的滨江绿化带,成为上海沿黄浦江最长一条不间断的绿色走廊。徐汇滨江板块东沿黄浦江,北到中山南二路,西以宛平南路、云锦路、丰谷路和龙吴路为界。卓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接收浦东世博规划区与徐汇中心商业圈、龙华旅游区的“双城”辐射效应,并形成了具有商业办公、文化教育、生态居住、航空配套、现代服务业和滨江绿化等多重功能的滨江复合资源区。在交通规划上,轨道交通7号线、11号线和12号线均在板块内设置站点,快捷直达上海各大热点区域,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B地块:徐汇区滨江规划分B、C、D三个地块展开。B地块与卢湾区接壤,呈五角状,东起瑞金南路、北到中山南路、南至黄浦江和龙华港、西到宛平南路,总面积182公顷,岸线长1890米,与位于浦东的世博会主会场隔江相望。B地块规划为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一部分,与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北片的众多市级大医院、中科院研究部门等形成互动。
C地块:C地块则为龙华港、中环线、龙吴路的合围地块,总面积439公顷,岸线长4250米,这里将建起大面积的商务楼宇,定位于发展现代服务业。”
D地块:D地块由徐浦大桥、中环线、龙吴路、外环线合围而成,总面积119公顷,岸线长2200米。它定位于住宅用地和公共活动设施用地,邻近淀浦河的地块上将规划一处用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以改变这一地区原先扬尘污染比较严重的旧貌。

徐汇气候

气温: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民国23年(1934年)7月12日的40.2℃。徐家汇月平均气温表,单位:℃,月项目123456789101112全年记录时间平均气温3.34.48.213.918.923.227.427.423.617.811.75.915.5108年(1873~1981)平均最高气温7.88.713.119.124.928.132.332.528.223.217.010.920.4100年(1873~1972)平均最低气温0.01.04.59.814.919.724.024.019.819.77.72.l11.8100年(1873~1972)平均气温3.74.68.514.219.223.427.827.723.618.312.46.115.830年(1961~1990),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徐家汇季节分配情况表,季别平均起讫日期平均天数(约)约占全年总天数的%春3月下旬前期~6月上旬后期7221夏6月上旬后期~9月下旬前期11030秋9月下旬前期~11月下旬后期6016冬11月下旬后期~次年3月下旬前期33
风向: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徐家汇气象台月平均降水量和各月日降水天数记录:项月月平均降水量(毫米)各月日降水量大于0.1毫米日数(天)148.09.6261.510.4384.012.5493.813.05103.213,06178.013.97144.111.28134.610.89133.912.01070.18.91153.48.51238.57.9全年1143.1131.7记录时间100年(1873~1972)100年(1873~1972)
雾霜: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徐家汇各月平均有霜日数和初终期情况表:月年份1011121234全年初霜日终霜日(1891~1941,1951~1973)72年平均0.13.59.410.47.64.30.635.8平均极瑞平均极端11月20日10月27日1958年3月24日4月23日1909年1959年
灾害性天气: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

旅游资源

上海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占地81公顷,197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设有盆景园、牡丹园、蔷薇园、竹园等十几个专类园区。其中盆景园占地3.3公顷,汇集了以海派盆景为代表的精品近千盆,为国内最大国家盆景园之一。新改建的兰室以民居式园林建筑为主题,占地1.11公顷。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假山、水池、水溪、瀑布、小桥等小品,营造出高雅、别致的环境,提供游人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目前兰室已收藏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日本友好人士赠送的一大批名兰,共计近300个品种。改扩建后的兰室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盆栽式展示区、自然式展示区、庭院式展示区,还首次设立了兰花展览温室,营造了兰花原始生态环境。
天主教堂: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徐家汇天主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可容纳3000多名教徒进行活动。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该堂区现有教友数万名,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桂林公园:桂林公园原是私人花园,建于1933年。解放后改为公园对外开放。园内遍植20多种桂树而改名为桂林公园。布局精巧,隽逸清秀,园景别致幽美,富有民族风格,建筑明快,引人入胜。园中有座“四面厅”面积250平方米,四面广开门、窗88扇,门、窗、檩、掾、柱、梁饰有隋唐戏浮雕,结构严谨,造型别致为江浙地区罕见。大厅西北60余米长的九曲长廊,由三个亭子相接,亭顶塑龙头称谓“多角龙头亭”。
上海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传说为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但据文献记载,寺建于北宋初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4年)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尚存。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但仍沿用龙华寺原名。后历经兴废,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钩耀,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神济济一堂。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历史名人

黄道婆:由于黄道婆的作用,古代上海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之誉.黄道婆为乌泥泾(今华泾镇)人,当时乌泥泾镇地跨浦江两岸繁荣一时,古东江水改走浦江水道后,浦江不断变宽冲毁了古镇,今浦东一侧仍有乌泥泾庙遗迹。
徐光启: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阮玲玉: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宋庆龄: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徐汇区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马相伯:马相伯先生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参与过洋务运动。1903年,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任校长,1913年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抗日,被尊称为爱国老人。经考证和周围原住民回忆,又经马相伯后人确认,坐落在蒲汇塘路55号(即现在的徐汇区董恒甫职校)被确定为爱国教育家马相伯旧居。根据史料记载和蒲汇塘路55号周围原住民的回忆,马相伯1917年至1937年间在上海的寓所,就在今天蒲汇塘路55号董恒甫职校老教学楼3楼,这也得到了马相伯93岁外孙女的确认。徐汇区将争取在年底前恢复马相伯旧居书房和卧室的格局。

经济概况

徐汇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有少数外商工业企业,30年代前后,民族资本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是轻工、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工厂大都设于运输方便的水道肇嘉浜和蒲汇塘沿岸。民国26年(1937年)起,民族工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严重摧残。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一度有所发展,但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美货大量倾销,大批工厂陷入困境。上海解放前夕,徐汇、常熟两区共有工业企业500家,职工2.3万人。绝大多数工厂规模很小,设备技术落后,70%的企业职工人数在10人左右。另有个体手工业达1800户,6100多人,其中手工棉织业859户,为全市同行业总户数的40%。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徐汇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地区增加值7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63亿元。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9.95:80.05。商业、房地产业支柱作用依然明显,商业增加值完成19.9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1.51亿元,分别占地区增加值的26.34%、15.20%。商业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消费能级提升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徐家汇商圈实施商品结构调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圈内港汇、东方、六百、汇金、太平洋、汇联等百货业及太平洋、百脑汇等电脑市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5亿元。社区商业发展较快。

形成发展

徐家汇广场为中心的市容发生重大变化,商业网点面积扩大了10倍,区属商业营业总额由1990年的17.59亿元增至94.92亿元。徐汇区区属工业、商业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地位分别上升为第一位和第三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其规模效益列全市之首。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316家,协议吸引外资10.34亿美元;内联企业922家,协议吸引外地投资8.44亿元。1995年住房竣工面积133.2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l.3倍。累计批租土地38幅、34.01公顷,批租收入达8.61亿美元,从而大大加快了旧区改造的步伐。5年共改造旧区面积65.16公顷,有2.4万户居民从简屋陋房迁入设施齐全的新住宅。日晖港经全面整治改造完成,新建的日晖东路已贯通南北。横跨浦江两岸的徐浦大桥已初显雄姿。教育经费明显增长,累计投入近5亿元,新建中学12所。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区的活动中,徐汇区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上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优秀区”的称号。以“满意在徐汇”活动为抓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深入扎实地开展。综观百年来徐汇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既得历代志士仁人共创的中西文化结合之利,又享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推倒三座大山的胜利之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带领全区人民彻底告别了饱受苦难的屈辱历史,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在全市形成了科技领先、教育发达、人才荟萃的相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的领先发展,为全区进一步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全区人民数年的矢志奋斗,取得了“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巨大成就。迄今,作为形象标志的徐家汇商城和广场活动中心,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群,龙华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交通景观,以及正在兴建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徐浦大桥、八万人体育场等现代化宏伟建筑,已初展新徐汇的夺目光采。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体制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尤其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培育、加强城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何更坚定地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治区的基本方针,迎难而上,再创奇迹,仍任重而道远。治本之道在于发展,必由之路在于改革。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强化徐家汇商城功能开发,大力扶持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充分调动和发挥“第一生产力”在区内具有明显优势的作用,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乃是振兴徐汇的根本之策。英雄的徐汇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按照建设上海城市副中心的要求,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再铸辉煌,以高昂的战斗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