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徐汇区地图
徐汇区相关地区地图:

今日徐汇

徐汇商业:徐汇区商业配套完备,居民购物、休闲十分方便。徐家汇商业中心已成为上海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销售始终保持旺盛的势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便捷的交通更使商圈人流集聚。各商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所创立的“错位经营”、“特色经营”、“综合经营”的理念,已成为上海商业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汇金、美罗、港汇广场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先后在这几年内建成。思考乐书局、永乐影院、柯达数码影城和众多餐饮娱乐等现代化综合消费业态的入驻,为徐家汇商圈“体验消费”等服务型消费的增长、综合功能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增强了徐家汇市级商业中心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在徐家汇商圈继续展现繁荣繁华的同时,衡山路、宜山路列入上海市十大商业特色街。以社区购物中心为标志的现代社区商业设施基本解决了南片广大居民购物不便的矛盾,社区的商业业态得到进一步调整,连锁业、便利店开进居民小区。马路菜场全部入室,主副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建成,居民可以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本区家得利超市居全国连锁超市33位、上海连锁超市第4名,并向江苏、浙江、安徽等华东地区不断拓展领域;21世纪便利店连锁网点突破600家;汇丰、真丝、连锁扩张呈持续发展态势。此外,太平洋百货、上海六百等百货商厦近年来在连锁经营、管理输出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徐汇居住:上海开埠百年的历史变迁,确立了徐汇区高级住宅区的地位。区域内共有各类花园住宅、传统的高级公寓近2000幢,占全市同类建筑的41%。这些建筑风格迥异,气象万千,构筑了除外滩公共建筑万国博览会之外,又一个住宅建筑的万国博览。近代史上中外名流纷纷择居徐汇,人文历史与建筑文化的融合,涵养了徐汇住宅的高雅品质。全区快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市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轻轨、高架、内环线、城市主干道等立体交通网络,使徐汇区成为上海交通方式最为丰富、交通网络最为完善的区域之一。全区拥有各级道路总面积47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5平方米。目前从徐汇区始发的公交线路有60多条,社会专线近40条,旅游专线10条,还有众多途径本区的交通线路。全区绿化总面积985.2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71.74公顷,绿化覆盖率为18.4%,人均占有公共绿地3.2平方米。徐汇区河道众多,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7%以上。经过治理,全区河道基本达到了水洁,岸绿。区内大气污染、废水等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城市环境总量考核成绩优秀。
徐汇文教:
①丰厚的教育资源:徐汇区作为文教先进区拥有以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全日制大专院校12所,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32所。徐汇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有幼儿园73所,小学62所,普通中学52所,高级中学7所。有南洋模范中学、位育中学、上海中学等一批市、区级重点中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徐汇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众多的文化、体育和宗教场所区内文化团体和体育场馆集中,汇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等文艺团体;全球十大图书馆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和徐家汇藏书楼蜚声海外;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及上海国际网球中心等都坐落于徐汇区,全区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超过市平均水平25.5%。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龙华寺、龙华塔,素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的天主教徐家汇大堂和衡山路国际礼拜堂,以及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圣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场所,奠定了徐汇区作为上海宗教事务活动中心的地位。
②雄厚的科研力量:徐汇区有以中科院和上海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100多个,有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国家级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88家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体系。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徐汇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高文化素质人群:徐汇区在中心城区中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每5.5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汇集于徐汇区,家居徐汇区的两院院士占到上海地区院士总数的42.5%。
徐汇旅游:徐汇旅游的繁荣,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气魄。相传3世纪吴赤乌年间,在徐汇地域始建龙华寺;元末明初,我国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黎族学习并革新种棉织棉技术,回到上海地区传播,上海遂成为我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墓记载了这一历史。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明,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他的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徐家汇”。古老的徐汇人留下了各自时代的建筑和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取精神和文化气质。龙华古寺、古塔,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古老的龙华寺,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保持着宁代“伽蓝七堂制”,显示其完整的规模。龙华古塔雄姿依然,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宛如仙境。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融合廊桥、古戏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龙壁、碑亭,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荟萃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集食、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与毗邻的徐家汇商城、上海体育城,构成了一组上海市区颇具规模的都市旅游景区。衡山路街衢,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昔日显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犹在。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街头的灯光、建筑物的饰灯、美丽怡人;路边的茶馆、酒吧,各式风味餐厅,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早在90年代初,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华庙会、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桂花节、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热闹新厅,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康健园举行,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
徐汇科技:徐汇,得名于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他曾在此从事科技活动。从此徐汇成为上海开埠以来中西科技交流的发源地之一。今日的徐汇,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园区生机盎然。区域内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发明的累累硕果,正在与徐汇区雄厚的综合实力相结合,转化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新动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三区三园”的建设。在科技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梯次分明、重点突出:徐家汇科技密集区与上海交大科技园、复旦大学枫林科技园、中科院上海分院知识创新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徐汇园共同发展;华泾工业园与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喷薄欲出。科技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徐汇软件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各类产业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徐汇软件基地还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园,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了徐家汇的软件产业群。徐汇区现已成为科技创业者的乐园。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区域内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均名列全市前茅。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企业不断集聚。民营科技企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科技在徐汇。徐汇区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过组建徐汇区工程师协会、技术中介协会、软件协会等,大大激活和推进了学会的工作。评选和颁发了两届徐光启科技奖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徐汇工业:徐汇区工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暖的良好机遇,充分运用市、区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和产业导向政策,加快推进区工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呈现出区工业经济调整与发展的互动态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徐汇区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区域内科技、信息、资金、人才和服务综合资源优势,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电子信息业在集成电路制造、软件开发和网络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产业发展链。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成长型企业,如:英业达(上海)有限公司、中颖电子公司等。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纳米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生产,也开始成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个新亮点。--扶持壮大支柱工业。区支柱工业主要有五大类:汽车配件制造加工业;化工新材料及建筑新材料制造加工业;钢材及金属制品制造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区支柱工业集中了大部分区属优秀企业,并拥有一批工业“小巨人”企业,如: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上海易通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振兴铝业有限公司、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不同行业充分发挥了其龙头骨干作用。--积极培育都市工业园区徐汇区发展都市工业园区的指导思想是“市区联手,盘活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通过企业转型,发展新的生产力”。目前,龙华钻石加工区、慧谷创业中心、广星电子工业园等17家都市工业园区(楼宇)已相继成立,并初显成效。
徐汇医疗:徐汇区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设在2011年进一步得到夯实。至年末,区域内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2家,其中:医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3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58万人。全区医疗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共完成门急诊2004.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4%;出院人数33.85万人次。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全年社区医生赴家床诊疗9.8万人次,家庭病床6613张,社区卫生服务更加贴近居民。全面完成政府实事项目,两年一次为本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项目,14063名老人受益;乳腺病筛查项目,普查31065人,受检率98.06%;26例艾滋病病人治疗费实施减免。2400名困难群众受益区卫生局120万元医疗帮困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完善医疗流程,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全程诊疗一次收费服务模式,社区基本药品实现零差率,市民就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区公共卫生中心、市八医院门急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为7万余名儿童接种了麻疹强化免疫疫苗。全区按户籍人口计算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6.26/10万。

形成发展

徐家汇广场为中心的市容发生重大变化,商业网点面积扩大了10倍,区属商业营业总额由1990年的17.59亿元增至94.92亿元。徐汇区区属工业、商业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地位分别上升为第一位和第三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其规模效益列全市之首。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316家,协议吸引外资10.34亿美元;内联企业922家,协议吸引外地投资8.44亿元。1995年住房竣工面积133.2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l.3倍。累计批租土地38幅、34.01公顷,批租收入达8.61亿美元,从而大大加快了旧区改造的步伐。5年共改造旧区面积65.16公顷,有2.4万户居民从简屋陋房迁入设施齐全的新住宅。日晖港经全面整治改造完成,新建的日晖东路已贯通南北。横跨浦江两岸的徐浦大桥已初显雄姿。教育经费明显增长,累计投入近5亿元,新建中学12所。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区的活动中,徐汇区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上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优秀区”的称号。以“满意在徐汇”活动为抓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深入扎实地开展。综观百年来徐汇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既得历代志士仁人共创的中西文化结合之利,又享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推倒三座大山的胜利之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带领全区人民彻底告别了饱受苦难的屈辱历史,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在全市形成了科技领先、教育发达、人才荟萃的相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的领先发展,为全区进一步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全区人民数年的矢志奋斗,取得了“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巨大成就。迄今,作为形象标志的徐家汇商城和广场活动中心,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群,龙华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交通景观,以及正在兴建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徐浦大桥、八万人体育场等现代化宏伟建筑,已初展新徐汇的夺目光采。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体制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尤其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培育、加强城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何更坚定地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治区的基本方针,迎难而上,再创奇迹,仍任重而道远。治本之道在于发展,必由之路在于改革。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强化徐家汇商城功能开发,大力扶持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充分调动和发挥“第一生产力”在区内具有明显优势的作用,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乃是振兴徐汇的根本之策。英雄的徐汇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按照建设上海城市副中心的要求,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再铸辉煌,以高昂的战斗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

经济概况

徐汇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有少数外商工业企业,30年代前后,民族资本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是轻工、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工厂大都设于运输方便的水道肇嘉浜和蒲汇塘沿岸。民国26年(1937年)起,民族工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严重摧残。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一度有所发展,但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美货大量倾销,大批工厂陷入困境。上海解放前夕,徐汇、常熟两区共有工业企业500家,职工2.3万人。绝大多数工厂规模很小,设备技术落后,70%的企业职工人数在10人左右。另有个体手工业达1800户,6100多人,其中手工棉织业859户,为全市同行业总户数的40%。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徐汇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地区增加值7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63亿元。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9.95:80.05。商业、房地产业支柱作用依然明显,商业增加值完成19.9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1.51亿元,分别占地区增加值的26.34%、15.20%。商业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消费能级提升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徐家汇商圈实施商品结构调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圈内港汇、东方、六百、汇金、太平洋、汇联等百货业及太平洋、百脑汇等电脑市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5亿元。社区商业发展较快。

历史沿革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本区原属上海县,原为上海市西郊,在近代区境内东部曾设常熟市。

旅游资源

上海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占地81公顷,197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园内设有盆景园、牡丹园、蔷薇园、竹园等十几个专类园区。其中盆景园占地3.3公顷,汇集了以海派盆景为代表的精品近千盆,为国内最大国家盆景园之一。新改建的兰室以民居式园林建筑为主题,占地1.11公顷。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假山、水池、水溪、瀑布、小桥等小品,营造出高雅、别致的环境,提供游人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目前兰室已收藏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日本友好人士赠送的一大批名兰,共计近300个品种。改扩建后的兰室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盆栽式展示区、自然式展示区、庭院式展示区,还首次设立了兰花展览温室,营造了兰花原始生态环境。
天主教堂: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母为天主之母之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徐家汇天主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可容纳3000多名教徒进行活动。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该堂区现有教友数万名,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桂林公园:桂林公园原是私人花园,建于1933年。解放后改为公园对外开放。园内遍植20多种桂树而改名为桂林公园。布局精巧,隽逸清秀,园景别致幽美,富有民族风格,建筑明快,引人入胜。园中有座“四面厅”面积250平方米,四面广开门、窗88扇,门、窗、檩、掾、柱、梁饰有隋唐戏浮雕,结构严谨,造型别致为江浙地区罕见。大厅西北60余米长的九曲长廊,由三个亭子相接,亭顶塑龙头称谓“多角龙头亭”。
上海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传说为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但据文献记载,寺建于北宋初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4年)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尚存。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但仍沿用龙华寺原名。后历经兴废,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钩耀,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神济济一堂。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徐汇气候

气温: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民国23年(1934年)7月12日的40.2℃。徐家汇月平均气温表,单位:℃,月项目123456789101112全年记录时间平均气温3.34.48.213.918.923.227.427.423.617.811.75.915.5108年(1873~1981)平均最高气温7.88.713.119.124.928.132.332.528.223.217.010.920.4100年(1873~1972)平均最低气温0.01.04.59.814.919.724.024.019.819.77.72.l11.8100年(1873~1972)平均气温3.74.68.514.219.223.427.827.723.618.312.46.115.830年(1961~1990),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徐家汇季节分配情况表,季别平均起讫日期平均天数(约)约占全年总天数的%春3月下旬前期~6月上旬后期7221夏6月上旬后期~9月下旬前期11030秋9月下旬前期~11月下旬后期6016冬11月下旬后期~次年3月下旬前期33
风向: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徐家汇气象台月平均降水量和各月日降水天数记录:项月月平均降水量(毫米)各月日降水量大于0.1毫米日数(天)148.09.6261.510.4384.012.5493.813.05103.213,06178.013.97144.111.28134.610.89133.912.01070.18.91153.48.51238.57.9全年1143.1131.7记录时间100年(1873~1972)100年(1873~1972)
雾霜: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徐家汇各月平均有霜日数和初终期情况表:月年份1011121234全年初霜日终霜日(1891~1941,1951~1973)72年平均0.13.59.410.47.64.30.635.8平均极瑞平均极端11月20日10月27日1958年3月24日4月23日1909年1959年
灾害性天气: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

服务产业

(1)“两圈一线”地区。:由徐家汇商务圈、淮海中路商务圈和肇嘉浜路商务大道组成的“两圈一线”地区是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专业中介以及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机构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的集聚。
(2)漕河泾新兴产业开发区。:依托漕河泾开发区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强区区合作,发展与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信息咨询、信息技术服务、风险投资等服务业。
(3)铁路上海南站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业餐饮、旅游集散、商务咨询、假日旅馆、租赁等服务行业。
(4)黄浦江滨江沿线地区(徐汇段)。:根据本地区功能定位和规划的要求,发展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建设国际教育园区,发展与教育相关的服务业。
(5)上海体育城、龙华旅游区和光大会展中心。:上海体育城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品牌专卖、体育竞技表演等服务业。龙华旅游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与现代都市旅游的结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及大型餐饮等项目。把大会展中心在其周边集聚会展公司、广告公司、会展旅行社、餐饮娱乐业等服务业。
(6)居民社区。:以各街道、镇为主体,大力发展便民利民、连锁化、品牌化的服务业,如便利店、药店、快餐、洗染、美容理发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业;也要大力发展保洁、保绿、公共设施养护、旁屋租赁、音像租赁、家政服务、非义务教育培训等新形成的社区服务业,并形成社区服务相对集中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