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昆明市地图 > 嵩明县地图 >
杨桥乡地图
杨桥乡相关地区地图:

区划沿革

杨桥乡又称杨家桥。其名始于明代隆庆四年(1507),当时有资善里甸心村杨姓富翁在弥良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故以姓氏取名“杨家桥”,又称“杨桥”。设农村集贸市场称杨桥街。杨桥乡在明清时期先后设中和里、弥良里、资善里。民国年间,先后设杨桥区、资善乡、凤鸣乡、复兴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设复兴乡、凤鸣乡,7月改设杨桥区(一区)辖1镇10乡。1958年4月撤区建乡(镇),杨桥区辖杨桥、布能、龙街和嵩阳镇,10月改乡镇建制为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设杨桥区,下辖12个小乡。1987年12月撤区建乡,改称杨桥乡至今。

人文地理

杨桥乡文化渊源流长,境内有回、苗等少数民族,上禾建有明末清初的凤溪寺,月家回族清真寺,矣铎天化宫等宗教活动场所。嵩明是花灯的发源和流行地区之一,杨桥又是嵩明花灯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农村花灯演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乡12个村委会都有戏班和灯班,花灯演唱队、舞龙队、舞狮队共22个,业余演员400多人。遇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各地赶庙会时,许多表演队踊跃参加。每逢星期二杨桥街天,在杨桥花灯一条街上,广大花灯爱好者有的拉二胡、有的操三旋,自发即兴演唱,动情起舞,观者人头攒动,常会造成市场交通阻滞。云南省歌舞团名艺人黄宏、袁留安,省高校音乐教授傅晓等曾向杨桥民间老艺人访录、学唱花灯调,《优生优育好》、《争当文明个体户》等40余个花灯剧目参加过省、市、县调研,其中35个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在省市刊物发表的花灯剧目14个。电视新闻——《杨桥有条花灯街》曾在中央7套《农业新闻》栏目中播放。

农业科技

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继续抓好与湖南省常德卷烟厂烤烟科技合作项目,努力打造杨桥烤烟品牌形象,全乡烤烟种植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10000亩,收购中上等烟1265吨,收购总值1497万元,平均单价11.43元,完成农特税329万元,完成出口储备烤烟150.5吨。以龙街“2814渔场”、肉牛、肉鸭、白鹤肉兔养殖小区为依托,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动全乡畜牧、渔业稳步发展。龙街成立了绿色养殖协会、渔业协会,投资90万元,建成占地20亩的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肉牛1500头。全乡渔业养殖面积4740亩,产量1500多吨,渔产品获得国家绿色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申请注册了“龙渔多”商标,为渔业养殖创立了龙头品牌。龙街村委会还在河北所村小组建立养鸭小区,年存栏52800只,产鸭蛋380吨。白鹤村委会建有占地11亩,容纳11000个笼位的养兔小区,年出栏肉兔80000多只。

特色产业

1、水果:杨桥水果主要集中在矣铎、月家、大坡、黑营盘等村委会,水果面积近万亩,年产量4000吨,主要品种有桃、梨、李子、大树杨梅等,年产值700多万元。
2、林果:主要在矣铎、月家、大坡等村委会,面积近千亩,年产量100吨,主要品种有核桃、板栗等。
3、蔬菜:全乡蔬菜种植面积6445亩,产量17766吨。蔬菜大棚301个,面积755亩。
4、肉兔养殖:在白鹤村委会成立了肉兔养殖协会,建有容纳11000个笼位的养兔小区,年出栏肉兔80000万多只。
5、渔业养殖:以龙街“2814渔场”为龙头,全乡渔业养殖户达1200多户,养殖面积4740亩,产量1500多吨,龙街渔产品获得国家绿色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申请注册了“龙渔多”商标。

文化教育

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扎实开展普及实验教学工作,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乡有2所中学,15所小学,2006年,在校学生6051人,其中,小学4076人,初中1975人。在职教师379人。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60%。全乡建有文化广播服务电视服务中心1个,村业余文艺演出队22支,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004、2005年投资35万元修建了杨桥文化广场,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逢街天,文化站前歌声洋溢,热闹非凡,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开展文艺演唱活动。乡党委每年都举办春节农村业余文艺调演,农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寓教于乐,深得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农村经济

乡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实力增强、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2000亩,粮食总产达2685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35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财政收入1893.6万元。非公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杨林工业开发区,依托县城,围绕昆明新机场和航空经济区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搞好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建筑建材、五金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格局。2006年,全乡非公经济达1695个,从业人员5671人,工业总产值完成4350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0403万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完成1550万元。全乡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用发展统揽全局,对全乡及乡内不同发展区域进行科学定位,围绕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长期目标,着力建设“一镇”、“二带”、“三区”。“一镇”,即把杨桥集镇开发建设为城郊型商品重镇。“二带”,就是以213国道为主轴的“杨桥-太平龙”非公工业带,以龙街、白鹤为主的特色养殖带。“三区”,一是长松园生态休闲区,二是西山嵩塬影视文化休闲旅游区,三是嘉丽泽湿地高原水乡园区的“太平龙—白鹤—杨桥”配套区。通过“一镇二带三区”的建设,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在抓好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落实各项科技措施,优化品种种植结构,着力抓好水稻滇粳优系列、滇系系列、合系系列等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良种覆盖率达100%。建成以白鹤村委会为中心,覆盖龙街、杨桥、太平龙三个村委会的千亩优质滇粳优、“滇系”系列优质米生产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在全乡推广亚麻、洋蓟、蔬菜、花卉、水果等种植。全乡种植蔬菜6445亩,产量17766吨,花卉种植190亩,林果种植3800亩,总产5860吨。在传统水果种植的基础上,新增了3000亩雪莲果,近千亩旅游型产品大树杨梅,种植品种不断更新、品质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