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镇江市地图 >
扬中市地图
扬中市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概况

扬中市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市,为江中沙洲,属冲积平原,全市无山岳,地势低平,海拔4-4.5米,相对高度1米。扬中地处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气候适宜,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热同季等特点。温度。据1959年-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扬中常年平均气温15.1℃,最高年达16℃,最低年14.3℃。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有1月、2月、3月、11月、12月5个月,平均气温在28℃以上的月份没有。湿度。扬中降水量年均1000毫米左右,常年降水日数116.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3。由于四面环水,空气温度相对较大,春、秋两季达80左右。日照。扬中常年日照数为2135小时。

经济发展

建国前,扬中县无近代工业,以个体手工业为主。扬中农民很多即是手工业者(即“手艺人”),其中以木匠、瓦匠、篾匠、漆匠、机匠(织布)、裁缝居多。他们一般是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或在本地做散工,或到外乡以手艺谋生。农家子弟把学会某种手艺看作谋生的又一种本领。全县有手工业者万余人。建国初,全县有纺织、食品加工和芦、柳、竹器制作等手工业作坊63个,从业人员16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手工业被视为“摘资本主义”,全县手工业者几乎全部弃工务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手工业逐渐发展。除传统的芦、柳、竹器外,手工业产品的种类日移增加。清道光年间,有夏姓和田姓两家在油坊桥开设德盛、源盛两爿油坊,开始用畜力,后来使用机器。1949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1家,私营8家,年总产值86.5万元。1950年7月,新建公私合营扬中县发电厂1座,发电功率20千瓦,1951年改为地方国营。1951年6月,创办地方国营扬中县火柴梗片厂,有职工80人,年产值8.4万元。该厂1956年6月并入镇江荧昌火柴厂。1956年全县有国营工厂7个,年产值149.9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8个,年产值59.93万元。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的高潮。至1959年底,全民所有制工厂发展到30个,职工1773人,城镇集体所有制工厂由1957年的18个发展到28个,职工434人。社办工业大部分采取“平调”方法,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一哄而起。小高炉、土化肥厂、土农药厂等遍地开花。1960年以后,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工厂资金不足,原料缺乏,加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亏损甚多。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工业要下马,工业要退够”的指示,全县全民工厂相继关、并、转,绝大部分社办工厂陆续停办。全县工业企业从1960年的122个减为58个,到1965年减为29个,其中全民企业9个,职工370人;集体企业20个(包括社办企业5个),职工846人,年总产值855.52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工厂无法生产。1969年,全县工业企业53个,职工1473人,总产值仅过千万元。1970年,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勒令停产关闭,全县工厂减为37个,外地技工一律解散,而全民企业又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完不成任务,造成企业亏损。1971年,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思想指引下,工业形势开始好转,先后发展了一批全民、集体工厂,其中有化肥、农药、水泥、石棉、轧钢、电子仪器及色织等厂。队办工业又兴起,新办176个,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4437.21万元,比1970年增长57%。1971~1975年,许多新产品相继问世,社队企业经营项目亦增加到38种,107个行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轻重工业所占比例逆转,1950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99.5%,重工业仅占0.5%,至1980年,轻工业产值比重降为69%,重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推行经济责任制,全县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逐年增多。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2892个,总产值60796万元,实现利税9088万元(不含合作,个体经营工业),年末职工总数88335人,工资总额5082万元。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出现,县、乡两级261个独立核算企业中,骨干企业115个,其中乡镇办厂产值在1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65个。由于乡村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得到双重就业和双重收益。1985年乡、村工业企业(含村以下工业)职工共77454人,占农村总劳动力57.22%;农民从企业直接得到的工资收入5740.34万元,占农民收益分配的64.73%,农民每人平均收入612元,比1978年的101.20元增长5.06倍。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99亿元,增长13.4%。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61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784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7年的2.95:60.55:36.50调整为2008年的3.1:59.9:37.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5.5%。2008年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3位。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1%,完成工业增加值10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工业性投资50.52亿元,增长34.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66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1%,其中出口22621万美元,增长33.2%;进口34025万美元,增长113.5%。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71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13573万美元,增长2.6%。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7.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4亿元,增长19.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9万人;女性人口13.9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55‰,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死亡率7.95‰,比上年上升0.0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4‰。城镇人口14.68万人,农村人口12.81万人,城市化水平53.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2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比上年增长12.8%。2010年,全市GDP达246.99亿元,人均7413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75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0.1亿元,比年初增加59.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7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52.1亿元,比年初增加46.1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19家,参保人数13.5万人。全年保费收入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其中财产险收入0.88亿元,增长22.5%;人身险收入4.3亿元,增长28.1%。赔付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赔付0.49亿元,增长5.8%;人身险赔付0.86亿元,下降0.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7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11459元,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9.1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84台,电话388部。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10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25元,增长9.2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6.9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0台,电话261部。

城市交通

建国前,扬中县交通很不发达。由于四面环江,交通以水路为主,除少数客运轮船航班外,全靠帆桨木船。境内无公路,无机动车辆,运输靠人推独轮车和肩挑手提。建国后,先后建立扬中县船舶管理所(后改为扬中县航运管理所)、木船社和县航运社、渡船合作社、搬运社等集体组织。1957年开始建造公路,使用汽车客运、货运。同年,各公社、大队开始办集体运输,交通进一步发展。1958年成立县运输公司(水陆运输合并)。1960年建成栏杆桥汽渡码头,汽车可直接过江。1971年开始经营公路、铁路联合运输业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繁荣,个体运输业逐渐兴起,成为一支重要的运输力量。1985年,全县公路客运总量376万人次,周转量7283万人公里;渡运客流总量1268573人次;水陆货运总量196.84万吨。扬中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只有2.5小时的公路车程,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1.5小时,距国际货运港口镇江港、泰州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可与40多个国家136个港口通航,具有便捷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条件,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可充分接受上海、南京及苏州等大中城市的直接辐射。扬中在水运、空运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物流中转经营的理想场所。目前已有两座跨江大桥分别与上海、南京方向相通,连接泰州、扬中和常州的泰州公路过江通道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通道建成后,扬中将真正成为连接苏南苏北的交通枢纽。根据中长期规划,扬中将形成“一岛五桥”的格局,真正成为连接大江南北的“中心链核”。市内道路四通八达,整个岛城已经建成了“半小时经济圈”。

扬中特产

河豚——“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对盛产河豚时鲜的赞誉。河豚古名“鱼规”,俗名吹肚鱼,能“咕故”作声,体呈纺锤形,紫鳍青背白肚皮,头圆尾小眼睛细,无鳞有荆刺,无胆含剧毒,盛产于清明前后,历来为“长江四鲜”之首。河豚味美,质地鲜嫩,营养丰富,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至宋时已成为名贵佳肴、桌上珍品。河豚之肥美,有口皆碑,苏东坡用“值得一死”来形容品尝后的感受。河豚含剧毒,其有毒物质为河豚毒素,卵巢(鱼子)、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血液、眼睛和皮,新鲜鱼肉则基本无毒。仅0.5毫克的河豚毒素就能毒死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正由如此,河豚长期被禁,美味不能成席中珍甚是可惜。自从人工养殖河豚技术达到国家认可后,河豚又回到了餐桌。有专业厨师烹制河豚,高度责任感做到五专:专人负责、专用烹制间、专用器皿、专用工具、下脚料专人处理。南郊宾馆江鲜美食文化节隆重推出:奶汤河豚、红烧河豚、清蒸河豚等系列,真正是鲜的迷人、香的诱惑、美的谗人、食的醉人。
刀鱼——产于长江中下游、珠江及天津海河一带,为名贵的回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内,每年2-3月份入江回游。清明前质量最佳。刀鱼鳞片小,可食,刺多细软,肉味鲜美,是长江三鲜之一。烹制方法:清蒸、煎、红烧均可。
丁贵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共有黄、绿、蓝、白等多种表现色,在营养价值上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尤其富含脑黄金,被誉为绿色保健食品畅销世界,属淡水鱼。烹制方法:豉油蒸。
胭脂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又名一帆风顺,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色有所差异,胭脂鱼最大个体体重可达40千克,体长超过1米,胭脂鱼肉质鲜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重要的经济鱼类。烹制方法:红烧、清蒸。
倒刺鲃——又名光鱼,属鲤科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其抗病能力强,耐低氧,生长快,喜生活在流水的环境中,以摄食丝状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碎片为主,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得人们喜爱。烹制方法:红汤、香辣汁。
淡水苏眉——属隆头鱼科,学名称为波纹鱼,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其体色随栖息环境呈艳丽色彩,苏眉鱼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其肉质细腻、鲜嫩异常,适宜高档宴会选用。烹制方法:清蒸、炒球。
鸭嘴鱼——为长江流域主要淡水鱼类,其嘴扁平酷似鸭嘴却比鸭嘴长几倍,周身光滑,深灰色的鱼身似小海豚,无鳞片,其肉质鲜嫩,味美可口。烹制方法:剁椒、红烧。
江仔桂——学名鳜鱼,又名鲈桂,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桂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烹制方法:过桥、清蒸。
鮰鱼——亦称江团、白吉,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鱼种。鮰鱼体修长,吻呈锥形,显著前突。前部扁平,腹圆,后部渐细,大者可达1米以上,背灰腹白,体表无鳞,鱼膘肥厚,可做上等鱼肚,是长江四鲜之一。烹制方法:黄焖、奶汤。
长江白虾——产于长江下游江边一带,每年端午节前后为产卵期,壳薄而软,全身均呈淡青色,体长4-8厘米,头有须,胸前有一对螯足,两眼突出,尾呈叉形,肉嫩壳薄,味鲜美。烹制方法:白灼、椒盐。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长江三鲜之一。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烹饪方法:清蒸、红烧、生吃。
扬中特色打油诗:扬中老三宝,竹子、柳条、芦苇,穷人多来富人少。富人给他都不要,穷人靠它求温饱。扬中新三宝,刀鱼、鲥鱼、河豚,当官的多来老百姓少。老百姓年年吃不到,当官的餐餐吃不了。扬中又三宝,桥架、母线、开关柜,打工的多来做老板的少。改制转型工人要自己交劳保,集体资产却流进了少数人腰包。都说扬中是宝岛,每年清明还没到,江鲜美食节就开幕了,每天运河豚的卡车来回跑。真正招商引资成功的有多少?

行政区划

扬中市辖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三茅镇、新坝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开发区。
一、新坝镇:,新坝镇位于江苏省扬中市西北部,总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4.7万余人。新坝镇是原苏中第一镇,1995年被授予中国乡镇之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江苏省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位居镇江市发展经济十强镇之首。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9亿元,综合财政收入5.95亿元。
二、三茅镇:三茅镇是扬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行政区域面积8049公顷,总人口11.6万余人。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60亿元,综合财政收入4.49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产值达111.29亿元,销售收入93.43亿元,利税10.57亿元,工业增加值30.51亿元。协议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10万美元。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连续三年被镇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镇江市经济发展十强镇称号。
三、油坊镇:油坊镇位于扬中岛中部。全镇总面积62.93平方公里,人口4.3万余人。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7亿元,综合财政收入1.89亿元。2003年至2004年,油坊镇成功创建为省卫生镇、省文明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安全生产五星镇、全国重点镇,2005年上半年,经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综合发展水平测试,油坊镇被评为全国千强镇之一。
四、八桥镇:八桥镇位于扬中市东南。全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3.3万余人。八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经济较为发达,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型集镇。1997年被授予“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试点示范镇”,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卫生镇”荣誉称号,2006年被列为“全国千强镇”。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1亿元,综合财政收入1.56亿元。
五、西来桥镇,西来桥镇位地扬中市东南角,是长中下游由泥沙冲积面成的椭园形小岛。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余人。东江沿线是优良的深水岸线,可建万吨级码头。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综合财政收入0.43亿元。
六、扬中经济开发区:扬中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下游主航道南岸、扬中主岛东侧,距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扬中段互通约2公里,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深水岸线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下辖九个村、两个社区。2008年,扬中经济开发区共完成业务总收入105.1亿元,其中工业产品销售98.1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亿元。三茅镇辖:居委会(江洲新村、扬子新村、文化新村、丰裕桥、兴华、同心、广宁、建设、民主、英雄、金星、中桥);村委会(友好、锦程、三桥、大众、勤丰、企东、南江、前进、指南、裕兴、兴阳、中华、光明、光华、营房、永新、和气)。新坝镇辖:村委会(新安、新坝、双新、五一、向阳、丰乐、新宁、新江、立新、治安、华威、红联、公信、联丰、联盟、联合、联治、永平、红胜、新跃农场)。兴隆镇辖:居委会(兴隆);村委会(红专、兴隆、码头、东方红、乐源、日新、朝霞、和合、红星、长新、双跃、恒平、五跃、三圩、石城、永勤、普庆、普收、普丰、长征、长江)。油坊镇辖:村委会(油坊、良善、老桥、晨光、如意、阳太、解放、同德、和平、太平、中滩、长沙、四墩子、同乐、建华、六墩、长旺、老郎、振兴、头墩子、新圩、邻丰、积善、二圩港)。八桥镇辖:村委会(八桥、同胜、长胜、幸福、新农、利民、庆丰、创新、先锋、齐家、永胜、红旗、得胜、干劲、红光、万福、永前、永新、胜利)。西来桥镇辖:村委会(西来、东来、双三、东进、南阳、新华、南旺、复兴、北胜)。经济开发区辖:居委会(新扬、沙港);村委会(新扬、新胜、新民、新联、沙港)。

扬中居民

扬中虽小,但小得精致,小得特别,只要你走进扬中,就能感受到她的清新与秀美。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绕扬中而过,形成了江水共长天一色的独特景观,全国闻名的农民小康住宅掩映其中,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扬中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综合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I级标准,宜于人居,也宜于创业。扬中还拥有长江之中唯一一座尚未开发的自然岛屿——雷公岛,总面积5平方公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特别适合开发旅游、度假项目。扬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以河豚为代表的“长江三鲜”,味美绝伦,蜚声四海,吸引着无数中外佳朋。扬中深水岸线总长近54公里,其中本岛47.47公里,西来桥约6公里,目前整段岸线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未开发的深水岸线占到苏南未开发岸线总量的2/3左右,是发展船艇制造、石油化工、电力工业及大用水量、大吞吐量的产品加工工业的黄金宝地。扬中的深水岸线不仅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等级很高,大多属于贴岸深水岸线,-10米等高线距岸边距离多为40米左右,河床相对稳定,地质条件较好,水深大,水流顺直,风浪小,河道宽阔,适合建设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港口码头和工业码头,码头吨级可达到5万吨甚至10万吨。据专家评价,长江下游能建造10万吨级码头的水域唯有扬中。目前苏南地区岸线已基本用完,扬中的深水岸线已成为长江下游不可多得、等级最高的“黄金岸线”,增值空间和后发潜力巨大。扬中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有机械制造、电气产品、轻纺服装、精细化工、电子等30多个行业,并形成了工程电器、硅橡胶、钎焊材料、精细化工、电子测量测试仪器、复合肥等六大产品基地。电力电器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已确立了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基地”。目前,扬中电力电器企业近400家,产品包括高低压开关柜、电力变压器、配电箱、母线槽、电力电缆等七大系列近千个品种,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企业年销售规模近1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近70%,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成为远近闻名的“工程电器岛”。扬中具有独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规模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很强,拥有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个省级研发中心,吸纳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扬中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人力资源充足,可以满足各个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尤为突出的是,扬中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营销人才队伍,总人数将近2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扬中人有能力将企业的产品推销到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扬中虽然四面环江,但高标准的环岛江堤固若金汤,岛内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井然有序,已连续10年获江苏省综合治理先进县市称号,人称“太平洲”,可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的创业环境。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扬中坚持“投资者发财,扬中人发展”的原则,坚持与投资者以诚换诚,以心交心,为投资者提供最真诚的服务,最舒适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除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对外优惠政策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地方优惠政策。迄今为止,已累计创办外商投资企业300多家,德国西门子、美国美盛、韩国现代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扬中。扬中有着长江之中唯一一座尚未开发的自然岛屿——雷公岛,总面积5平方公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特别适合开发旅游、度假项目。我们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让前来投资的各方客商获得丰厚的回报,让扬中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荣誉称号颁发部门颁发时间++++,1.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总局2000,2.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科技部2001,3.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统计局2001,4.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文化部2002,5.全国计生协一百名先进县国家计生协1998,6.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中宣部国家计生委2001,7.全国电话小康市国务院1997,8.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区)国家卫生部19999全国平原绿化标准达标(县)市国家林业部1989,10.省卫生城市省政府1999,11.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省政府2001,12.省爱婴市省政府1997,13.省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县)市省政府2001,14.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省政府2000,15.省文化先进县省政府1997,16.“十五”农机化综合示范(县)市省政府2001,17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省政府连续十次,18.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省政府2000,19.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集体省政府2002年,20.江苏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省政府2003,21.第三届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省政府2003,22.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府2001-2004,23.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单位省政府2004,24.江苏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省科学技术协会2004,25.中国河豚美食之乡中国烹饪协会2010
扬中名人:施正荣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祖籍扬中,国籍澳大利亚,2007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06年中国首富。马金芳:江苏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工商联服装商会副会长,创办国内最大的职业装生产企业,马伟明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包信和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顾保南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生,江苏扬中人。1986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铁道学院讲师、副教授,2001年6月起任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方向)、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涉及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公路网规划、磁浮交通线路设计技术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交通战略研究”(铁道部);“上海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上海市计委);“磁浮交通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研制”(国家863计划);上海市快速铁路R3线换乘枢纽研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出版著作“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等。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