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庄镇地图
颜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颜庄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桑、棉,还有多种蔬菜。林木覆盖率为39%,经济林总面积为2.5万亩。鲜干果种类繁多,有樱桃、梨、栗子、核桃、山楂、柿子等。颜庄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硷石等,是莱芜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煤、石灰石的储量居莱芜之首。颜庄镇面积71.6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辖4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颜庄镇境内多山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山清水秀,风光优美。镇内公路、铁路畅通,交通便利,莱新高速公路、803省道、莱磁铁路贯穿南北,莱韩公路横穿东西,是货畅其流的枢纽城镇,是历史悠久、蓬勃发展的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颜庄镇位于汶河沿岸,据志书记载,五六千年前先人早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颜庄村古槐,九龙山奇松,花雨山翠柏,状元沟千年留苏树,就力证颜庄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颜庄境内山峰由东、经南、到西呈弧状排列,其山名由七语相连:“黄羊东边坐,山寨立西段,蜿蜒九龙南,披头老人笑,喜看万花山,猛虎西南卧,葫芦挂东南”,众山竞秀,风光秀丽;汶河从镇南面入境,缓缓向北,“汶水倒流”,千古奇观。镇址所在地颜庄村东临汶河,西靠岱山,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古为齐鲁大道要地。明代嘉靖年间设驿铺。颜庄村花鼓锣子土生土长,名扬四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西当峪村莱芜梆子庄户剧团远近闻名,成立于1938年,能演出的传统剧目达48个,现代戏剧目达12个。颜庄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桑、棉,还有多种蔬菜。林木覆盖率为39%,经济林总面积为2.5万亩。鲜干果种类繁多,有樱桃、梨、栗子、核桃、山楂、柿子等。颜庄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硷石等,是莱芜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煤、石灰石的储量居莱芜之首。地理位置
颜庄镇面积71.7平方千米,人口58004人。辖3个管理区,42个村(居)委会,49个自然村。颜庄镇境内多山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山清水秀,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是蓬勃发展的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乡镇建设
颜庄镇强力推进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制定并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确立了“一线三区三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快发展了旅游业,于2004年7月启动了九龙山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受益口人达5000余人,规划建设了40华里的景区营林观光路和“一沟一岭一园”为主的钢城干杂果基地,争取到国家财政部专项建设资金60万元,一期投资500万元的九龙山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该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亿元,新硬化道路100余公里,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起村级文明街13个,解决了42个村的“行路难”问题;打深井35眼,解决了19个村的“吃水难”问题;招商引建村级二三产业项目36个,解决了22个村“发展难”的问题。全镇超过一半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过10万元,纳税过50万元的村3个。旅游文化
葫芦山:从莱城往南,沿205国道行16公里,便到了钢城区颜庄镇葫芦山水库。顺着宽阔的水库大坝,过曹庄,经沈家崖大桥,便来到了葫芦山脚下。葫芦山,莱芜市十大名山之一。春天这里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夏天这里万木葱茏,绿浪翻滚;秋天这里丰收在望,果实累累;冬天这里松柏长青,景象万千。沿着陡峭的山间小路,穿过密密麻麻的松柏林,葫芦山便会在你脚下了。山上,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碑身碑座附视即是。大清乾隆七年,山顶曾建文昌阁,所立石碑完好无损,上面记述:“兹嬴城东偏有葫芦山一座,汶水环抱,秀耸特出,且东有黄羊九顶山,西有九龙三间崮,彼此辉映,左右夹辅,城东南一胜区也。”细细品味,虽寥寥数语,葫芦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已跃然纸上。阁南有一建筑,似瞻望台。它建在陡峭的山崖上。站在台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耳畔是长风呼啸,大有凌空欲飞之势。放眼四望,汶水潺潺,长流不息;群山连绵,蜿蜒无际;良田万顷,生机勃勃。葫芦山,让人留恋让人醉。山下,是水库旅游区。柳荫下,石桌旁小憩;假山边,花丛里徜徉,赏花品味,另有一份感受。脚踏船里,听船底水声哗哗;汽快艇上,看艇后波涛滚滚。或慢或快,或急或缓,都是一种洒脱,一种享受。花鼓锣子:花鼓锣子是一种源于莱芜颜庄一带的民间舞蹈,自清朝末年流传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当时莱芜荒饥穷馑,民不聊生,许多人流落集镇,靠乞讨卖艺谋求生路。这些人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或唱或说并加以表演,以求招徕顾客或博得怜悯。颜庄村民张凤旨、苗传美等人,搜集加工改编了沿街乞讨者与卖唱者击鼓敲锣的韵律,卖药人打伞的技巧,磨刀人打夹板的节秦,熔多种民间技艺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花鼓锣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五人集体舞。领头者为青年英雄扮相,一身青,紧束口,腰系板带,足穿薄底靴,头戴英雄巾,此人打鼓;第二人打小锣,为姑娘扮相,梳一条大辫子,绿褂红裤镶金边,足穿大缨子花鞋;第三人为丑角扮相,一身青,翻穿山羊皮坎肩,手打夹板;第四人为姑娘扮相,穿着同第二人,打小衩;第五人为丑角扮相,打扮同第三人,肩背褡子,打雨伞。演唱中,演员用携带乐器敲打节秦,见景唱景,见物唱物,即兴表演,说唱舞蹈穿插进行。演员表演时上身双手动作不多,主要是双脚蹦跳,舞姿优美朴实,并不时插科打诨,做许多滑稽动作。这种舞蹈队形变化多端,形式生动活泼,音乐节秦明快,唱词通俗易懂,既可单独表演,又可穿插于龙灯、狮子舞、高跷等队伍中配合演出,情趣横生,生活气息浓,深受群众喜爱。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多次组织力量挖掘、加工提高。早在1957年和1960年,花鼓锣子演唱队就分别获得山东省民间艺术挖掘奖和表演二等奖。近期,又两次由省电视台录相播放,并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