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枣庄市地图 >
峄城区地图
峄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南葛峄山(俗称天柱山),一说因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古“绎”与峄同。自夏朝在此建鄫国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子、“凿璧偷光”苦学成才的汉丞相匡衡、“纯正清廉”的汉大司徒王良、古代奇书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都是峄地垂昭千秋的历史名人。1958年11月21日,峄县机关由原峄县驻地峄城迁至枣庄。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以原峄县的行政区域为枣庄市区域,隶属济宁专区。峄城设办事处,为枣庄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61年9月12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枣庄市升为省直辖市。1962年6月30日,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峄城区。自1962年至今,峄城一直隶属枣庄市。1991年10月3日,撤销古邵乡,设立古邵镇。1996年12月25日,撤销金陵寺乡,设立金陵寺镇(鲁政函民字[1996]57号)。1999年12月6日,撤销峄城区曹庄乡,设立曹庄镇(鲁政函民字[1999]33号)。2000年,峄城区辖6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39980人,各乡镇人口:峄城镇49695、底阁镇26023、阴平镇30346、古邵镇25586、金陵寺镇17673、曹庄镇18405、棠阴乡29120、王庄乡26026、吴林乡20199、肖桥乡12055、左庄乡20408、峨山乡1470、甘露沟乡13173、萝藤乡19458、坊上乡17111。2001年,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5个镇,466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5.54万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5个镇,342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3万人。

自然地理

范围:位于枣庄市中南部,东经117°23′~117°49′,北纬34°34′~34°48′。东接苍山,西连枣庄薛城区,北依枣庄市中区,南濒运河与枣庄台儿庄区比邻,西南与微山县相接。东西最大横距4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5公里。
气候:峄城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爱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全区年日照平均为2226.4小时,以4、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可达216.5小时。全区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略长于秋季,具有冷热持续较长的特点。历年平均温度14.5℃,全区降水较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72.9毫米。其中,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4%,秋季占16.7%,冬季占4.1%,春季占14.5%。
地形: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为低丘陵、山前平原、洼地。海拔最高点为350.8米,最低处为29.5米。丘陵分布为北面一条带,中部一大块,面积19268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0.7%;平原分布于境内中部,面积占45.6%;洼地主要分布于运河一带,面积占23.7%。
山脉:为泰沂山脉。主要山岭,大马山海拔314.8米,卧虎山290米,锅其山301.4米,坛山275.8米,棚山325.5米,大明山311米,文峰山350.5米。
河流:为淮河流域运河水系,以降水补给为主,季节变化明显。均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韩庄大运河、峄城大沙河等,总长114.5公里。其中韩庄大运河峄城段为东西走向,上接南湖,下连中运河,横贯峄境南部,可通航运,长34.5公里。峄城大沙河,古称丞河,发源于枣庄以北山区,和峄城西部山区,干流31公里,流域面积629平方公里,是进入韩庄运河的最大河流。
土壤:分为3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46个土种。其中棕壤土面积2602.1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2%,主要分布在原萝藤乡北部、峨山乡东部和西南部,属于低产土壤,宜种花生、果树等。褐土面积34337.8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8.3%,各乡镇均有分布,宜种小麦、大豆、花生等。沙姜土面积1330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5%,主要分布在南部12个乡镇,宜种玉米、高粱、小麦、地瓜、花生等。
植被:面积2.43万公顷。其中,草山坡,即自然植被5000公顷;林地和农田林网,即人工植被1.93万公顷。自然植被占人工植被的26%。
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暴雨、大风、淫雨、冰雹、霜冻、雨淞、干热风和龙卷风等,其中旱涝最常见。东部重旱少涝,运河沿岸和甘露沟乡的南部则易涝少旱,且旱涝发生带有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一般少雨年6~7年为一个周期,多雨年则带有年际间的连续性。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面积6.27万公顷,其中耕地3.80万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水资源总量为3.12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流量1.79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1.332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2.9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为1.7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煤、石膏、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磷、钾长石、玉石等,其中煤的储量1150万吨,石膏储量3亿吨,石灰石遍布全区。

行政区划

峄城区辖2个街道、5个镇:坛山街道、吴林街道、古邵镇、阴平镇、底阁镇、榴园镇、峨山镇。2002年撤销金陵寺镇、曹庄镇、棠阴乡、王庄乡、肖桥乡、左庄乡、甘露沟乡、萝藤乡、坊上乡。

经济状况

综述:199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56420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6643万元,农业总产值1075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13万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3820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350万元,支出10636万元。居民储蓄余额7194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农业:有耕地3.8万公顷,人均0.11公顷。根据地形地势、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等,全区基本可划分为四个农业类型区:丘陵粮油林牧综合发展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7.2%;平原粮食精种高产区占33.7%;洼地粮棉生产基地区占25.7%;城郊蔬菜工副业集约经营区占3.3%。1989年10月全区实现了村村通电,1998年供电量8235万千瓦时。全区农机总动力14.9万马力。大中小型拖拉机等主要农业机械达11000台(辆),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550多台(辆)。1989年峄城区被国家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8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58000万元。
种植业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小杂粮等,以小麦、玉米为主。1998年小麦种植面积20691公顷,总产84628吨;玉米种植14601公顷,总产100069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芝麻等,瓜菜主要有芸豆、豆角、大葱、大蒜等数十种。其中芸豆年产320万公斤,远销东北、西北等16个省、市,峄城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芸豆之乡”。1998年花生种植面积1680公顷,总产5935吨;棉花种植面积1950公顷,皮棉总产1843吨。林果业林业用地1.33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0%。其中有林地1万余公顷,疏林地400公顷,人造林地257.06公顷。另有宜林地3186.67公顷,其中未成林地3040公顷,荒地66.67公顷。经济林中,水果类8000公顷。其中石榴6666.67公顷,年产量5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峄城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
畜牧业1998年底,全区各种牲畜和家禽存养量1038920头(只),其中牛6857头,马1439匹,驴10655头,骡3156头,生猪49047头,羊46031只,兔162805只,鸡、鸭、鹅共1016813只。水产业全区水域面积500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0.8%,在各类水面中,河道沟渠占32.6%,水库塘坝占24.3%,坑塘占43.1%。1998年,鱼类总产2238吨,产值1566.6万元。水生植物有2门、29科、38属、53种,多为自然生长,人工栽培的有藕、苇、蒲等。
工业:峄城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近几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步伐,形成了以煤炭、建材、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陶瓷等支柱产业为主导,同时拥有玻璃、食品、医疗器械、造纸等门类齐全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2006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56.4亿元,其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7亿元,占全区GDP的47.8%。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2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实现利税7.73亿元,完成出口总额4300万美元。工业门类齐全,资源型产业优势明显。峄城工业已初步形成以资源型、能源型为主,以玩具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为辅的20多个门类,主要产品已发展到300多种,主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峄城区境内现有石膏6亿吨,占全国六分之一,石灰石储量10亿吨,年产原煤200多万吨、石膏250余万吨、水泥500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水泥、石膏、煤炭产地之一。工业投入增势强劲,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峄城区委、区政府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提出工业强区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多方融资,工业投入连年翻番。2004年以来先后新建扩建了申丰水泥、三兴高龄土、中科生态、通达电厂、佳龙陶瓷、天龙针织等100余个重点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健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6年底,工业企业中建立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当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80项,其中有4个新产品列入了省级重点创新项目计划。山东源大实业有限公司被确认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以股份制为主体,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6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0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18.5%;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占66.7%;外商投资及自营出口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占29.6%。其中,区属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占15%,镇(街)属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亿元,占85%。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化运作。煤炭、热电行业。依托丰源公司、福兴集团通过优化煤炭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链,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的能源转化产业,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热电、生态工业、高岭土的产业链,年产原煤200万吨,发电3亿度。建材行业。依托申丰水泥集团、新型榴园水泥、银泰膏业、台大石膏粉、榴园磁控玻璃、天柱鞋材等公司,通过实施存量资产优化改造,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现已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品种、多层次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新型旋窑水泥、平板玻璃、石膏深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30多种产品。年产旋窑水泥500万吨,石膏250万吨,石膏建材板3000万平方米,玻璃系列产品150万平方米,玻璃钢管道70万米,新型墙体材料50万立方米。玩具纺织行业。纺织工业是峄城区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的行业之一,是我区传统出口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化纤、玩具、棉纺织、印染、服装等门类齐全的重要的纺织工业产地。主要生产棉纱及混纺纱、服装等近20种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玩具产量200万打,服装系列2500万件,毛衫150万件,纱线1000吨。轻工业:充分利用峄城的玉米、作物秸秆、底阁桑蚕、冠世榴园的石榴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拉长、加粗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中科生态、齐鸿酒业、檀香阁酒业、东方淀粉、源大实业、海石花公司、底阁缫丝为核心,大力发展高强瓦楞纸、石榴茶、石榴饮料、变性淀粉、蜂蜜、食品、蚕丝等系列产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工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年产高强瓦楞纸20万吨,石榴饮料5000吨,蜂蜜制品5000吨,淀粉5万吨。陶瓷行业,以北钛河和佳龙陶瓷有限公司为核心,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长陶瓷产业链,不断扩大陶瓷生产领域,开发与之相配套的陶瓷工艺品,现已形成年产日用陶瓷、卫生陶瓷、活瓷陶瓷系列产品400万件(套)的生产规模。机械电子行业。以伟力机电为龙头,依托修林机械、三鑫电子、金波电子、诚美电子、五环电子等企业,现已发展成为集铸造、镦锻、精密机械加工、配套件等为一体的机电产业链,是全国最大的大型齿轮制造业生产基地。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继续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造工业新优势,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迎接峄城工业灿烂辉煌的明天。
交通邮电:现有各类公路812公里,其中206国道25公里,兰薛、枣徐、蒙台等三条省道共57公里。地方公路有6条县道共83公里,乡村道路共647公里。1998年全区营运车辆1968台,客运量64万人次,周转量19万人公里,货运量210万吨,周转量1.5亿吨公里。京杭运河横贯峄南,水运与苏浙沪等省、市相通。境内古邵万年闸港口,经过第三次扩建后1998年货运吞吐量达到50万吨,成为煤炭、石膏、水泥等南运的主要港口。1998年9月8日,峄城区邮电局分为邮政和电信两个局。全区有邮电机构15处,其中农村支局13处。至1998年全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9056门,电话用户12500户,营业总额1697.78万元。有邮运、电信生产及管理用车18部,直达邮路总长度120公里。
商业贸易:各种商业贸易网点主要分布在承水路及峄山路两侧,其中大型商场6个。1998年从业人员2500人,商品销售额5400万元,各种商品出口交货值4.5亿元。

人口民族

峄城区历来是汉族居住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居住较集中外,其他少数民族人数少而分散,多数是由于婚姻、工作在峄城区落户。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哈尼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129%。全区总人口达36.4万人。

新农村建设

枣庄市峄城区位于枣庄市区南部,自东向西分别与苍山县、台儿庄区、薛城区和微山县为邻。全区辖5镇2个街道,342个行政村(居),36.4万人,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山地丘陵5万亩。是“中国石榴之乡”、“中国芸豆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标准石榴生产基地,枣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来,峄城区委、区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0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统筹发展跨上新台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骨干带动、梯次推进、争大求强、跨越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骨干企业规模扩张战略,全区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炭、水泥、石膏、玩具、服饰、玻璃、陶瓷、化工等企业群。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利税13.53亿元。同时,全区坚持每年培育10个民营强企的目标不动摇,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利税13.28亿元,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2.1万个。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起步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达到71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48个,过亿元项目11个。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地支撑。——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营造富裕生活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植壮大蔬菜、林果、畜牧、桑蚕四大主导产业。目前,以芸豆为主的蔬菜发展到30万亩,总产近120万吨;以石榴、大枣为主的林果业发展到18万亩,石榴总产近5000万公斤;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到6万亩;桑蚕发展到2.5万亩,蚕茧量达到120吨;养殖专业村达到37个,养殖小区106个,全年肉蛋产量4000吨。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部级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9个,上榜名优农产品品牌9个。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0家,底阁缫丝厂等6个企业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源大实业跻身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狠抓区内外市场的培育和开拓,鲁南蔬菜批发市场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营销业务,被农业部指定为“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全区80%以上的蔬菜实现外销;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46家,带动农户21600户,年代销农产品112.6万吨。——农村面貌呈现新气象。坚持把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环境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努力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资6980万元,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完成投资680余万元,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新型农村医疗试点工程受益群众增加到23.5万人,占全区应参保人数的85.73%,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投资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市、区帮扶单位共支持帮扶资金物资1740.2万元,兴建经营性项目完成投资2298万元。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2万元,有的村已经提前完成了年集体增收3万元的任务目标,2520个农户初步走上了致富奔康之路。——和谐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发展、协调推进。为每个村培养一个大专学历的村干部,每个家庭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的“两个一”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区培养法律大专学历村干部382人、法律明白人6.8万人。这一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播出。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成效明显,市级文明生态村发展到19个,“十星级文明户”达到6万户。百强村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有22个村成为全市百强村。农民素质普遍增强,全区已有11.4万名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抓先进、抓示范与抓后进、抓整顿并举,突出抓好班子软弱村的整顿,特别是通过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设置,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77.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两个一”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大专生党员,每户培养一名农业科技明白人),首批120余名农业大专生党员已经毕业,3—4年内可实现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广泛推行“四步议事制”(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水平,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征途上,峄城区委、区政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36万峄城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勇气和豪迈,继续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保,扩大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6万元,农村居民有230户、789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1万元,新办养老保险400余人,参保人数达到6.35万人。电,投资4210万元,建成了110千伏峨山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老,投资1300余万元,在七处镇(街)建立9处敬老院,现已完成6个,全区五老人员供养规模达到70%以上。路,我区自2003年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经过四年的努力,共投入资金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区平均每个行政村(342个行政村)拥有硬化路面2.01公里,全区100%的村实现了通路,86%的村实现了通,能,大力实施国家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自2004年以来,全区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培训转移率达到100%,创造非农收入近6000余万元。今年,将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目前培训基地招标工作已经结束,培训工作已经启动。气,自2006年开始,投入资金256万元,新建农村沼气池1092个,建成沼气示范村19个,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环境。今年全区计划投入资金91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500个,其中“一池三改”国债项目2470个,市级项目1030个。目前全区农村沼气建设已完成1216个,其中“一池三改”876个。视,自2006年起,投入资金680余万元,进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今年又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实施88个村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水,自2003年开始已累计投入资金6980万元先后实施了人饮解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共铺设各类供水管道3024公里,安装恒压变频24台(套),使28.51万人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规划建设任务。学,自200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新”工程,截止今年3月份,已累计投入资金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自2004年起,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农村困难学生,2006年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00余万元,减少了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医,自2005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截止今年3月份,累计筹集资金1541.8万元,农民总参合人数达到60.2万人次,参合率达到80.73%。为参合农民累计报销医疗资金91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