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地图
弋江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78年以后,特别是1993年以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军警民共建、政企和厂校共建及争当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活动。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1999年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区”的称号。加大群众法律知识普及力度,依法治区进程加快。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1998年获省级“综治模范区”称号。社区建设初见成效。2003年,弋江区被命名为首批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在大力推进科技、文体、卫生、法律四进社区的同时,开展了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中江社居委和沐春园社居委通过市级绿色社区验收。健全了以律师和检察官进社区的法律服务体系。南瑞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弋江桥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了4个老年星光计划项目。关注困难群体,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区拥有养老院3个,在院老人106人。2003年,全区享受城市低保4555人,月保障金21.6万元;享受农村低保688人,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730元提高到1200元。2002年1月,出台对失去土地农民的八项优惠政策。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民所有的农业税正附税,国家政策规定的粮食补贴仍足额发放给农民。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2003年,利用区劳动市场,为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做好职介工作,帮助解决工作岗位6200个;全年有2100人次受到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5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497人。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个,专利技术产品12个。2003年,利民路街道办事处、弋江镇被评为该市首批科普示范街道(镇)。基础教育源远流长。现有中学5所(含代管1所),小学11所,幼儿园19所。新中国成立前,区境兴办私立学校20余所;1994年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推进教育现代化基础工程,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设备配备率达100%。2000年后,加大实施名师名校战略,共有20余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南瑞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利民路小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色、鲁港中学体育特色等,以“名校”加“特色”的办学理念赢得社会认同。现有文化经营场所200多家,从事印刷、复印、打字、书刊报亭、图书出租、娱乐业等。群众性的文娱演出活动活跃,88年以来,先后有短剧《春风吹进无声荒原》、舞蹈《时针分针秒针》、小品《下岗之前》、歌曲《青弋江小唱》等在省级比赛或文艺汇演、交流研讨中获奖。2002年和2003年,分别率先在全市三县四区与市电视台合办专栏节目,与芜湖日报合办城南新区月刊。区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眼科可诊治多种常见疑难眼疾,其中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区境内村级以上的医疗院所68个,每万人拥有医生12人。1997年,区医院眼科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临床医学特色专业”。同年,全区城乡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
经济发展
财政增长:建国后,弋江人民欢欣鼓舞,以高昂的政治热情积极建设祖国和家园,有过百废初兴的不凡业绩,亦有极左路线导致的经济徘徊甚至倒退局面。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经历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新生政权阶段(1949.5-1952.7);经历了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区街“生产自救型”劳动合作组工作阶段(1952.8-1960.4);经历了人民公社以粮食、钢铁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工业生产阶段(1960.5-1966.5);经历了“文革”各方面工作受到冲击阶段(1966.6-1976.10)。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弋江区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1986年全区财政收入81万元,1996年为1270万元,十年增长15倍。到1998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0.23亿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98年后,特别是新世纪的头几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将弋江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生态型的城南新区。在全区干群的努力下,在该市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本区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16亿元(不含市重点工程、高教园区、市属企业及水利工程等),跃居全市三县四区之首。2002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03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1.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是1996年的12倍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2002年全区共有27个金融储蓄网点,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5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909元。在耕地面积逐年锐减的情况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0%以上,家庭营业收入占30%,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1.3%。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加速增长。解放前,全区只有私营美隆面粉厂自产自销。建国初期,市属芜湖钢铁厂、芜湖木材厂、芜湖市造漆厂、芜湖卷烟厂陆续在区境兴建;区属工业以手工业加工为主,规模很小,产品技术含量很低。70年代中后期,区办工业得到发展,区属8家企业上升为大集体公有制单位。80年代初,新华服装制帽厂、长江蓬布厂、江口衡器伞厂等街办企业相继投产。1992年实施“三年大变样”的计划方案,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区属集体企业全面推行全员风险承包和效益目标管理,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6亿元。1995年,接受芜湖市第一批划转工业企业17家,2000年又接受第二批划转工业企业18家。针对划转企业的现状,抓住旧城改造的机遇,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厂一策、整体推进”的措施,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让民众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角。到2003年底,完成企业改制36家,企业改制工作至此基本结束。1995年,全区工业企业开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当年新增个体经营户和民营企业195家,新增注册资金1711万元,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开始逐年加大。新世纪后,随着高新区及镇街工业园等载体的建成壮大,区域环境的不断改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氛围的日益浓厚,招商引资诚信度的建立,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慕名落户。瑞江汽车、科华型材、华林滤材、众森实业、金丝鸟服饰等民企实力较强,成为骨干。2003年底,民营企业379家,从业人数增至2.2万人,其中1.6万人属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当年民营经济总量和财政贡献率均占工业经济的90%以上。民营企业的竟相涌现,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已达20.35亿元,其中11.05亿元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全区工业企业及8人以上工业个体户251家,规模企业37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企业7家、超亿元的企业2家。初步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镇街工业园为两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制药业、服装加工业兼容发展的格局。
农业:近郊农业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所辖弋江、鲁港两镇,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良好条件。90年代推广新型实用的农业技术,先后实施了“种子工程”、“畜牧业进位工程”、“渔业致富工程”和“林业二次创业”。1998年,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每亩3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含专业队天然捕捞)分别达到1524吨和645吨,是1990年的1.8倍和3.4倍。原有马头山林场,50年代受到国务院表彰;199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18%,2003年城区绿化覆盖率37.7%,人均公用绿地11.97平方米。城南屠宰交易市场规模较大,日屠宰生猪350头。90年代前期,鲁港乡农民兴起挖田精养河蟹、甲鱼热;1994年芦花塘生产中华绒螯蟹近1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开始萎缩,农村二、三产业逐渐兴盛。
堤防建设:堤防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乡防洪功能显著提高。弋江区城乡堤防全长20.75公里,属于城南圩(原麻凤圩)组成部分。旧社会洪灾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解放后亦有1949年和1954年的两度溃破。1998年和1999年连续大汛,经广大军民严防死守才得以化险。2000年1月,该市抓住国家国债投资的契机,开始实施城南圩达标工程,在弋江区的配合下,建造了两段全长5896米的土堤加钢筋混凝土挡浪墙,建造了三段全长1119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改造了4座涵闸斗门。这项被市民称为“德政工程”的防洪墙,在2002年全线基本达标后,发挥了巨大的屏障作用。
新区新镇规划建设:1998年以移民建镇为契机,启动了鲁港新区、弋江新镇的规划建设。2001-2003年,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任务,现代化、高科技、生态型为目标的城南新区建设中,市区两级重点工程累计征用农村集体土地面积平方米,共迁移农户户,鲁港镇有4村1居的土地基本被征用,动迁了62个村(居)民小组。到2003年末,鲁港新区已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入住8000人,成为安置拆迁户的主体;弋江新镇建成住宅楼29幢,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入住685户。由70年代的泥墙草屋,80年代的砖瓦平房,90年代的二层楼房,到住进花园式的公寓,在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身份变了,生活水准提高了,生活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许多有文化、爱学习、有经济头脑、肯吃苦耐劳的中青年农民转向二三产业,逐渐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面貌崭露风采。由于历史原因,市政建设一直落后,改造旧城是历届区政府的宏愿。弋江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是在2001年市政建设重心南移之后,这次该市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称为城南旧城改造。城南旧城改造范围3.24平方公里,东至袁泽桥,南至利民路南侧300米,西至长江,北至青弋江,居住6万人。划分为西部高层住宅区、中部商贸街(城)、东部住宅房加以改造。2001年6月底,首先拆迁的是位于西北角面积达300亩的1、2号地块。短短月余,3000户居民、20万平方米的建筑基本搬离拆除。同年8月30日,通过拍卖,浙江新湖集团以30350万元竞得地块的使用权。羊毛埂、日新化工厂、锦华被单厂、木材厂东厂区及周边地块的动迁工作随后相继启动。截止2003年底,城南旧城改造共计拆迁9363户房屋、动迁3.8万人,通过动迁完成企业改制、重组、扩建73家。拆迁后的旧城区得到有效开发。到2003年末,长江长现代城、高新水木年华等高层住宅区部分封顶,森海都市花园、月河新城基本建成,新时代商业街轮廓显现。又一座新城崭露雏形,与隔江相望的市中心商业大厦相互映衬,蔚为壮观。在动迁中制定了周密的安置方案,南瑞新城是旧城改造的最大配套安置区。南瑞新城规划占地1500亩,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2001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2002年8月,一期168幢、68万平方米的住宅房建成陆续交付使用。南瑞新城是我省最大的住宅小区之一,首期分为沐春园、荷夏园、锦秋园、金坤园四个园区,住宅房7000余套,总投资8.4亿元,其中绿化投资1500万元。城中有占地60亩的南瑞湖,各园区均大面积设置绿化带,配以园林小品,乔木及碎石小径,绿化率42%。花园般的新城让住户心旷神怡,以民为本的安置政策,让老城区的困难群体住上崭新的楼房,浓浓的新型居住氛围,处处透着政府的温情。
房地产:房地产业迅速升温,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壮大。根据芜湖市以城南旧城改造为契机、把弋江区建成适宜人居的家园为目标的总体规划,2001年以起商住楼建设势头旺盛,销售火暴。2003年区内有在建房地产项目11个,房屋施工总面积68.5万平方米,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38万平方米。城南的大开发、大建设,带来了商业的初步繁荣。2003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商业零售服务企业1000余家,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8亿元,市级限额以上商业企业5家,商贸批发零售企业142家,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贸易企业10家。从城南新区的规划布局上看,弋江区已初步构成中南建材城、新时代商业街、亿万多超市一线及高教园区一点的三产发展形态,迎来了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的起步阶段。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区域南端峨山路以南,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经市政府2001年2月6日现场办公会确定设立的。区内规划有光电子工业园、综合加工园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等。高新区是区财政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自2001年建区至2003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5亿元,完成了区内总长9.5公里的路网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和绿化等;完成总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建设;完成星火工业园40套产房建设;整治水系6.1公里,建成箱涵9座。高新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到2003年底,已有68家工业企业进驻高新区,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59亿元。高新区已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评审,为弋江区未来的经济拓展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重点工程落户:2001-2003年,是市重点工程落户弋江区最多的三年。先后建成纬二路、纬三路、经六路、经七路,高新区范围建成纬九路、纬十路、经三路及中山南路延伸段、花津南路延伸段,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路灯和煤气、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逐一到位。2001年新建了桂花桥泵站,缓解了区内排水压力。芜湖奥林匹克公园,造型飘逸、雄伟壮观,是本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2002年10月一期建筑完工后,成功举办了省十运会。每天晨昏,有上千居民来此健身。高教园区的崛起,奠定了弋江区作为市高教中心的地位。高教园区位于高新区的北部,规划面积7269亩。2003年,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使用,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教育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夏瀛艺术语言学校7所院校陆续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