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地图
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地图:
人民生活
历史沿革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圣主陵园之意,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乾隆年间从鄂尔多斯六旗各析一部设右翼前末旗(札萨克旗)。1958年两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195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公元1736年清高宗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郡王(公元1649年清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两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驻地设在新街镇,1964年7月1日迁往阿勒腾席热镇。(以上摘自“伊金霍洛旗政府网站”),2000年,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3个苏木、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47739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阿勒腾席热镇29440、新街镇9345、乌兰木伦镇24722、纳林陶亥镇5794、台吉召镇6990、纳林希里镇11938、红庆河镇9016、台格苏木8331、苏布尔嘎苏木4981、伊金霍洛苏木4622、新庙乡7321、哈巴格希乡5255、合同庙乡3832、公尼召乡7307、布连乡5564、布尔台格乡3281。域内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经济发展
简介: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苑囿”)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总人口1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万人。境内资源富集,交通便捷,人文独特,是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也是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周边地区的重要立体交通枢纽。发展预期目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亿元。
经济
概况:到2009年底,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3.5亿元,增长20.7%;财政收入完成80亿元,增长5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19.9亿元,增长2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98元和7959元,分别增长13.2%和9.6%。在最新一届的全国县域经济评比中,荣获全国百强第37位,稳居西部百强第3位。农牧业:2005年,伊金霍洛旗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40个;新建人工配种站44处。2004年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农牧民“零负担”的目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亿公斤。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3.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29万亩,人工种草27.2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6%,森林覆盖率达31.2%,转移人口15177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5万亩,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85万人、4.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顺利实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
工业:2005年,伊金霍洛旗投资50多万元,开工工业项目68项,当年完成投资41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7.5亿元,同比增长43.4%,实现利税9.4亿元,同比增长31%。煤炭资源整合和采煤方法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神华煤液化、牛孛牛川煤电煤化工小区、天隆工业小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制定出台《伊金霍洛旗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暂行办法》,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农牧民利益。2005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9亿元,比2000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45%;五年间工业企业累计实现税收14.7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2.2%。
基础设施建设
简介:2005年,阿勒腾席勒镇城市建设投入资金5.3亿元(其中市政建设1.3亿元),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区建设工程。改造和新建15条街巷,排水、排污、供暖、弱电等管网一次性入地;完成硬化面积24.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引进开发商建设住宅小区,新增住房面积7.9万平方米。伊金霍洛镇集镇整体搬迁如期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达到4.46万平方米,街道、小区硬化完成14万平方米。交通:2005年,伊金霍洛旗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210国道东苏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旗公路总里程达到1582公里,其中黑色道路达到583公里;东乌铁路、109国道大青段高速改造、鄂尔多斯飞机场相继开工,立体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显现。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亿元,公用设施显著改善,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增强。
科技:2005年,伊金霍洛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6%。
教育:2005年,伊金霍洛旗全面启动“教育环境整治年”各项工作,新建5所学校,改建7所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全旗15493名中小学生享受“四免两补”政策;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助学金标准分别由每生每月80元和60元提高到100元和80元。伊金霍洛旗又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辅用书费和作业本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伙食补助标准,实现“四免两补”。
文化:2005年,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呈现出关联紧密、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卫生:2005年,伊金霍洛旗实现苏木乡镇卫生院“旗办旗管”,启动实施大病医疗保障工程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社会保障:2005年,伊金霍洛旗共有488名转制企业人员新参加医疗保险,235名转制企业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回流续保手续。2400人新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扶持200户少数民族户进行标准化棚圈建设和饲草料基地建设,20户“安居工程”受益户喜迁新居。为城镇特困人口兴办实体减免税费180万元,帮助困难群体创业致富。兑现再就业优惠政策,启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012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