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地图
颍东区相关地区地图:
颍东特产
口孜大蒜:口孜“爽口牌”大蒜曾被阜阳市政府评为全市二十大名牌农产品之一,生产基地辐射到周边乡镇,每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蒜头个大、口感好,蒜薹茎粗、薹长、色鲜、质嫩、耐贮、味正、无病虫害,均属无公害产品。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部分产品出口韩国等。大蒜规模生产已成为口孜一大资源优势,蒜头、蒜薹及其加工品蒜粉、蒜片、蒜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杨楼马铃薯:按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以杨楼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都在万亩以上,暂定名为“杨花牌”,特点是:个大、皮薄、光滑、口感好、产量高。主要销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春季马铃薯一般亩产5000斤,产值2000元。
口孜曹庄无公害蔬菜:口孜镇曹庄村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蔬菜总产值600万元,蔬菜人均纯收入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80%。蔬菜生产以反季节辣椒、番茄、茄子及夏季萝卜、豆角、黄瓜、大葱为主,全部采用优良品种。2002年曹庄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审定委员会认定。
插花姚塘大棚菜:插花姚塘村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生产,现已初具规模,年均种植大棚菜300余亩,亩产量3500公斤,亩产值4000元,以番茄、黄瓜、辣椒、西葫芦、大葱为主,全部采用优良品种,产品质量上乘、价格合理。
优质强筋小麦:该区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常年小麦播种面积45万亩左右,单产350公斤上下,总产约15万吨。其中优质强筋小麦2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4%,其主要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68、皖麦38等。
优质高蛋白大豆:颍东是高蛋白优质大豆的生产基地,大豆年均生产面积20万亩,总产2.7万吨,其中高蛋白大豆约15万亩,主要品种皖豆21、豫豆22、中黄13、豫豆25等。推广种子包衣、免耕栽培等配套高产、保优与节本技术。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获省农业厅1998年农牧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优质脱毒红芋:我区脱毒红芋结薯早、膨大快、早熟、高产、品质优、效益好,年均面积已达8万亩,占红芋栽培面积的70%左右,单产一般在350公斤(鲜薯5折)左右。红芋加工淀粉、粉丝占30%,鲜食占25%,加工晒干及酿酒占45%。主要品种有徐薯18、皖薯1号、北京553以及特色品种西农431、穿川紫等。2000年我区作为完成单位之一,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
正午三元杂交猪:自2002年起,正午镇共引进大约克和长白公母猪4组(每组25母2公),建立4个二元母猪繁育场,到目前已繁育二元母猪1500多头,已推广农户307户,共饲喂二元杂交母猪928头,已产母猪达20%,已孕母猪达60%。该镇农民对发展三元杂交猪热情高涨,由过去的分散零星养殖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当前仅存栏生猪50头至100头的规模户就有27户,4个二元母猪繁育场存栏生猪最少的是150头,最多的达1000头。
新华波尔山羊:新华办事处自1999年推广波尔山羊杂交改良技术以来先后由农民个体兴办了“三友波尔山羊繁育中心”和“严峰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基地”,并建立了“新华办绵羊湖家畜改良点”,开展波尔山羊鲜精输配技术推广,已经形成波杂羊生产基地。
口孜钓台鸡蛋:口孜镇钓台村自1997年开始,由村支部书记李显山同志带领村领导班子以集体的形式饲养蛋鸡,并带动全村村民通过饲养蛋鸡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已发展了50多家饲养专业户,存栏蛋鸡近20万只,年产鸡蛋150万公斤。并成立了协会,形成了鸡蛋基地,口孜钓台鸡蛋也因个大、色鲜、营养丰富而远销省内外。
地理位置
颍东区位于阜阳市东大门,地处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西部与颍州区相邻,南部与颍上县接壤,北部颍泉区毗邻,东部与利辛县相连。颍东区国土面积684.9平方公里,下设3个办事处,8个镇,1个乡。二OO五年,颍东区年末总人口603000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05979人,年末耕地面积38782公顷。
特色小吃
口孜牛羊肉:产地:阜阳口孜,生产企业:阜阳市颍东区口孜牛羊肉专业合作社,年产量:400吨,备注:商标正在注册中,樊记牛肉拉面,樊记牛肉拉面是阜阳市颍东区的风味小吃,拉面馆位于阜阳火车站以西800米的北京路综合大市场内,拉面工艺为祖传秘方,拉面选料讲究,做工精细,技术新颖,引人入胜。8扣可拉成长1.5米3000多根的龙须面,脍之人口,汤料用传统工艺烧制,辅20余种材料,牛肉鲜嫩可口,回味无穷,每天慕名而来的美食者络驿不绝。
阜阳插花牛肉汤,阜阳插花牛肉汤源于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以高姓熬制的较为有名。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由于其风味独特,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阜阳市内就有数十家正在经营。目前,插花牛肉汤正在注册登记,准备进行专营。
招君小吃,该小吃部位于阜阳青颍公园南大门西侧,每天只在中午营业。小吃以炒菜为主,较有特色的有爆炒腰花、卤鸡、卤猪蹄、带汤肉丝、红烧革鱼等。每一道菜都做法独到,风味独特,阜城百姓十分喜爱,吃后交口称道,每天客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阜阳枕头馍:枕头馍:阜阳特产,又称阜阳大馍。个头很大,每个长约1市尺、宽约半市尺,重2——3斤,堪称馍中之王。因形状象枕头,故形象的称为“枕头馍”。其做法独特,工序考究,馍焦金黄,厚约半寸,香酥爽口;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久不霉不硬。不少外地游客争相购买。
行政区划
颍东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邮编:236058。代码:341203。区号:0558。拼音:YingdongQu。:1996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号):设立阜阳市颍东区,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颍东区辖河东、向阳、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和插花、枣庄、老庙、口孜、袁寨、冉庄、正午、杨楼、王古同9个乡镇。2000年,颍东区辖3个街道、5个镇、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47576人,其中:河东街道51699新华街道33937向阳街道47008口孜镇68100插花镇69817袁寨镇57736枣庄镇38014老庙镇36862正午乡42278杨楼乡32869冉庙乡30738乌江乡38518,2004年底,颍东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2009年颍东区仍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河东街道、新华街道、向阳街道、口孜镇、插花镇、袁寨镇、枣庄镇、老庙镇、正午镇、杨楼孜镇、新乌江镇、冉庙乡。
河东街道:邮编:236051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办事处下辖9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訾营社区、北京东路社区、向阳社区、张北社区、闸东社区、大桥社区、枣园社区、闫前社区和赵大社区
新华街道:邮编:236141土地总面积52.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47个自然庄
向阳街道:邮编:236052辖11个社区居委会,137个居民组,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
插花镇,邮编:236136辖区面积110.18平方公里,辖5个居委会。24村委会。
新乌江镇:邮编:236147全镇面积64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9个村(居)委会,137个自然庄
杨楼孜镇:邮编:236153全镇面积40.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耕地面积35865亩
袁寨镇:邮编:236151面积56平方公里,辖26个村(居)委会,160个自然庄,381个村民组
正午镇:邮编:236141辖区面积64.5平方公里,耕地5.9万亩。辖1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71个自然庄,329个村民组
枣庄镇:邮编:236142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257个村民组,面积79.3平方公里
老庙镇:邮编:236143下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75个村民组,146个自然庄。土地总面积58.8平方公里
冉庙乡:邮编:236154冉庙乡土地面积55.5平方公里,耕面面积38719亩。现有7个村委会,
口孜镇:邮编:236146辖区面积8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00公顷,共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1个自然庄
交通概况
颍东区地处阜阳市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京九铁路贯穿其中,年客流量500万人次、日最大客流量9万人次的阜阳火车站就在颍东区内,5台9线,有无站台柱风雨棚,在全国地市级车站中首屈一指。漯阜、青阜、阜淮铁路在此与京九铁路交汇,形成“米”字型框架,并与京沪、京广、陇海三线接轨,形成八线引入,五路交汇的铁路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105国道在区内延伸,东连京沪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经颍东城区接入阜阳市,正在建设的阜阳-六安高速公路在我区境内占地1918亩,长约20.644Km,并设有大型出入口,合淮阜高速公路也已在2008年6月正式通车;区内有三条干线公路,往东北、东南呈放射状分布,即S305省道阜蚌公路,县道阜展路(阜阳-展沟)、阜谢路(在区内阜阳-八里段),另有几条大致南北纵向县道,基本呈网状,其中省道长31.6Km,属二级公路,县道140.15Km,其中沥青路面118.1Km,主要乡道17条长约86.856Km,村道85条,长305Km;阜阳客运东站、颍东客运站分布于城区。以颍东区面积为基数的公路网密度为78Km/百平方公里,以人口为基数的公路网密度为9.5Km/万人。区内河运也较发达,茨淮新河横卧东西,颍河纵贯南北,并与泉河相互交汇,穿境入淮,通江达海。“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颍东区将大力加强农村公路的“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2010年“十一五”计划实施完成后,该区晴雨通车里程将达879.2Km,干道度密度为128.4公里/100Km2,100%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县道将达三级以上标准,乡道达四级以上标准,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历史沿革
夏代,颍东区地域属豫州所辖。商代,颍东区地域属梅伯国,西周初,颍东区的现辖区域隶属胡子国。东周敬王25年,即鲁定公15年(公元前495年),颍东区之地归楚。颍河北岸建立的城邑有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如今这里北枕济河,西临乌江古河流),今颍东区杨楼、乌江和老庙三个乡镇属慎所辖。秦置汝阴县在今阜阳市区泉河北(即今颍泉区泉颍街道办事处古城村),属陈郡(治所在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颍东区归汝阴县管辖。西汉时,置汝阴都尉于今颍泉区泉颍街道办事处古城村,置慎县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属豫州刺史部(治所在谯)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的上蔡县)。今颍东区杨楼、乌江和老庙三个乡镇属慎县所辖,其他区域属汝阴都尉管辖。王莽建立新朝时,改汝阴为汝坟,改慎县为慎治,颍东区归属依旧。东汉时,恢复西汉时期建置旧称,并在颍河流域有所增加建置,但汝阴和慎阳仍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治所移于今河南省的平舆县)。颍东区归属依旧。三国时期,颍河流域属魏。仍置汝阴、慎县等7县,属豫州汝南郡(治新息,即今河南省的息县)。颍东区归属依旧。西晋置汝阴郡,辖8县,属豫州。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封其叔司马骏于汝阴为汝阴王,封陈温于慎县为慎子。汝阴与慎以乌江为界,今颍东区归汝阴王国所辖。东晋十六国时,战事纷争,国家分裂,群雄割据,建置混乱。东晋南迁后,境内地属后赵。汝阴地当南北要冲,又有淮、颍诸河交通之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战事频仍,人口流亡,咸和2年(公元327年)前后,后赵石勒政权保留汝阴郡,郡下废县。永和5年(公元349年),晋将褚裒率兵3万伐赵,收复汝阴之地,不久又丧失。前燕代后赵,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后,境内仍仅置汝阴郡,郡下无县。前秦灭前燕,太元7年(公元382年)前后,境内仍仅置汝阴郡,郡下无县。太元8年(公元383年)在今淮南市八公山下淮河之滨发生了淝水之战,东晋收复了包括汝阴和古慎邑在内的大片土地,因战争连年,人口流失大多,此地未置郡县。南北朝时期,汝阴之地初属南朝宋。宋永初2年(公元421年),侨置楼烦县(原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境内)于慎(今颍上县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属豫州管辖(治所在悬瓠城,今河南省汝南)。直到大明8年(公元464年),宋收复汝阴地,置汝阴郡。泰始3年(公元467年),北魏围攻汝阴城,被宋汝阴太守张景远打败,第二年张景远病故,北魏占领汝阴。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侨置南汝阴郡于合肥,并同城侨置汝阴县。侨置慎县于今合肥东面梁园镇。升明2年(公元478年),宋收复汝阴故地。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萧道成黜宋顺帝刘准为汝阴王。第二年,北魏步骑20万南侵,占领汝阴。太和20年(公元496年),拓跋元宏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南齐伐北魏,收复汝阴。同年,北魏卷土重来,再度占领汝阴。南朝梁天监7年(公元508年),梁攻克汝阴故地,封刘端为汝阴王。侨置“双头郡”--汝阳弋阳郡,辖汝阴县。又置颍川郡,仅辖一个许昌县(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所谓“双头郡”,实际上一个治所。一个官员管两郡,有时郡县同在一个土城内,如颍川郡和许昌县,实际人口不多,所辖区域也有限。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攻入汝阴。梁普通5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北伐,又收复汝阴,可谓战事不断,政权更迭。北魏孝昌4年(即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攻进汝阴故地,改置颍州,这是历史上首次使用颍州地名。隋文帝开皇3年(公元583年),干汝阴故地置颍州。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废州,行郡县制,改颍州为汝阴郡,辖汝阴、颍阳、青邱(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颍上、下蔡(今淮南市凤台县)5县。今颍东区之地域属汝阴、青邱两县管辖。唐初称汝阴郡,武德4年(公元621年),置信州(阜阳城)、青邱(今颍东区口孜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永乐(阜阳城西闻集镇附近)、永安(阜南县永安店)、高塘(临泉县高塘集)、沈丘(今临泉县城)、汝阴、颍阳、颍上等县,今颍东区之地域属汝阴、青邱两县分辖。武德6年(公元623年),改信州为颍州,撤高塘、永乐、永安3县入汝阴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撤沈丘、颍阳、青邱等4县,并入汝阴县。同年,全国设10个道,颍州属河南道,辖汝阴、颍上、下蔡3县。开元13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李?为颍王。至德2年(公元757年),唐肃宗封来?为颍国公。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封李?为颍王。天复2年(公元902年),唐昭宗封李?为颍王。五代十国时期,本地域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称颍州,沿袭唐朝设置。宋开宝6年(公元973年),置颍州,辖汝阴、万寿(今太和县原墙集)、沈丘(今临泉)、颍上四县,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今颍东区地域属汝阴县管。庆历年间,仁宗先后封赵从霭和宠籍为颍国公。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封其子赵项为颍王(后即帝位,是为神宗)。政和6年(公元1116年),因颍州为龙飞之地(赵项封地),升颍州为顺昌府。哲宗封赵宗育为汝阴侯。金天会8年(南宋建炎4年,即公元1130年),金兵南下,占领顺昌府。南宋绍兴6年(公元1136年)收复顺昌府。绍兴10年(公元1140年)金攻打顺昌府,宋将刘?大败金兵。绍兴11年(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顺昌属金,改为颍州,辖汝阴、泰和、沈丘和颍上4县。属南京路(治所在南京,即今河南省的开封)。宋端平3年(公元1236年),蒙古太宗窝阔台率军侵犯淮西,占领颍州。蒙古至元2年(公元1265年),因战乱侵掠,人口亡散,蒙世祖忽必烈撤汝阴、泰和、颍上、沈丘等县,并县入州。至元8年(公元1271年),蒙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颍州隶属元河南行省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辖沈丘和颍上两县。元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东乡的白鹿庄(今枣庄集北白木桥附近)发动农民起义,于颍州柳沟?(治所先后在今颍东区的公平集和枣庄集)组建红巾军,攻打颍州东门。随即破颍州,继而往南,焚颍水县(今阜南县地理城),又攻下朱皋镇,并分兵连陷上蔡、罗山、确山、舞阳、叶县及汝宁、光州、息县等地,从者如流,众至十万。公元1355年,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小明王,彻底动摇了元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由于元军多次围剿,颍州各县名存实亡,人口大量流散,耕地荒芜。明朝建立,颍州辖太和、颍上两县,属南京(又称直隶省)风阳府管辖。颍东今口孜镇、杨楼乡、老庙镇、乌江乡属颍上县,其余乡镇隶属颍州管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颍州设军事机构颍川卫,属河南都司,形成了军事、行政两条线管。洪武4年(公元1371年),封傅友德为颍国公,洪武35年(公元1402年),封王佐为顺昌伯。景泰2年(公元1451年),封杨浩为颍国公,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封朱子埯为汝阴王,嘉靖年间,曾封朱载?为颍王。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清军攻占颍州,颍州辖太和和颍上两县,属江南省风阳府管辖。康熙6年(公元1667年),以江南左布政使司置安徽省,颍州属安徽省风阳府管辖。雍正2年(公元1724年),置颍州为直隶州。雍正13年(公元1735年),颍州升为颍州府,附廓置阜阳县,直属安徽省。颍东区地域当时称阜阳县的东乡。但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时期,现颍东区辖域,仅有老庙集附近有些村庄属颍上县管,是颍上县插入阜阳县的一块属地(详见道光《颍上县志》),其余皆归阜阳县所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存县,阜阳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省下增设道一级行政机构,阜阳县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1932年废道,在阜阳设置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阜阳、亳县、涡阳、蒙城、颍上、太和6县,至1940年改称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阜阳全境解放,建置阜阳专员公署,辖阜阳、亳州、风台、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9县及阜阳、界首、亳州3市,隶属皖北行署(驻合肥)领导。现颍东区辖域,一直归阜阳县管辖。当时,县下设区,今插花镇和冉庙乡归属王老人集区,正午乡、老庙镇、枣庄镇、口孜镇、袁寨镇、杨楼乡和乌江乡隶属洄溜集区管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阜阳专员公署属安徽省人民政府,辖阜阳、亳州、风台、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界首10县,现颍东区辖域,一直归阜阳县管辖。当时颍东设有茨河区(辖辛桥、洪山和颍河以东等周围乡村)、洄溜集区(辖袁寨集等周围乡村)、正午区(辖枣庄集等周围乡村)、口孜区(辖杨楼孜等周围乡村)、插花区(辖冉庙及赵店和高集等周围乡村)和胡集区(辖乌江和老庙集等周围乡村)等七八个区。1958年,阜阳县在现颍东区范围内设置城关、插花(辖冉庙、正午、赵店等周围乡村)、老庙(辖枣庄集、王胡同等周围乡村)、口孜(辖杨楼孜等周围乡村)、袁寨(辖洄溜集等周围乡村)5个人民公社。1961年至1962年,阜阳县划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区,公社以下仍划分生产大队和小队。1965年,建置利辛县和阜城镇,今颍东区辖域,分别归阜阳县和阜城镇管辖。1969年,阜阳县进行了撤区并成大公社。1975年12月在阜城镇的基础上建置阜阳市(县级市),1979年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并再次划小公社,社上建区。除原老庙区变成枣庄区,区政府驻在枣庄集外,其余和1962年相同。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改建为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1991年,阜阳县实行了撤区并乡。1992年,撤销阜阳县和阜阳市,重新组建阜阳市(县级市)。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设立地级阜阳市。同时撤销县级阜阳市,设立颍东、颍州、颍泉三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