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河池市地图 >
宜州市地图
宜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文化事业

科技:宜州市科技局是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科技的职能部门,几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重大决策及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1234610”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从市到乡(镇)村都建立了科技管理体系,每个乡(镇)都设有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林业工作站;209个村委会都配备有农科员,完善了科技管理体系和农业社会化。二是以超前的意识率先在开办电脑培训,建立“广西国家重点星火培训基地宜州工作站”,至今共举办计算机培训班86期,培训科技人员、国家公务员近3000人次,提高了高科技适应和应用能力,日前又成立了"宜州市科技信息中心",并组织了10个乡镇上网发布农产品信息,并在网上进行大宗农业交易,促进了农业产品的流通,依靠科技达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引进新技术,实施科技项目。近几年来,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传统农业向“双高一优”农业转化,先后推广了近20项的先进农业适用技术,获得粮食年年丰收。如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宜州已发展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广西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基地。四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广西宜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特种繁育基地。该基地距市区5公里,全场占地面积85333平方米,其中宿舍办公用房3000平方米,果场39666平方米,养殖场42666平万米。拥有固定资产257万元。目前养有良种公猪、母猪,如长白猪、杜洛克、大约克;禽类有蓝孔雀、七彩山鸡、鸳鸯鸭、纯种乌骨鸡、瑶鸡、中华宫廷黄鸡、良种风花鸡、广东马冈鹅、本地塘角鱼、七星鱼;新建果场种植有澳洲坚果、皇后李、台湾大青枣、美国墨宝石李、巨型红茹、双季板栗、反季荔枝、巨型台湾四季番石榴等珍奇品种都已初具规模。还同时千亩蜜桃基地,将成为宜州市另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
教育:宜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7年通过广西“两基”评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中、高考成绩均位于河池市前列。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以民族职业学校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成绩显著。成人教育形成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宜州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落实,重教支教兴教蔚然成风。全市逐步形成依法兴教,依法支教的良好风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办学思想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文化、升学教育转到教育要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高等院校:河池学院(本科),坐落于龙江北岸。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是广西目前唯一在县级市设立的本科院校。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为宜州、河池以及广西做出了很大贡献。
浙江大学宜州旧址:宜州(原宜山县)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的重要逗留地(旧址为今宜州市文庙公园),该地办学(1938年8月至1939年底)是浙大西迁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宜州市区出发,出东门,前行数百米,即到一破落的大院,门口立着一块“军事管理区”的牌子,这医院旧址就是民国时的标营。浙大西迁到宜山时,当地把标营让出来给浙大作为本部办学,其余师生在城里的文庙设立分部办学。历史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几所著名学府搬迁到四川成立了西南联大,而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教学科研的佳绩,被国际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高校西迁运动中堪称典范。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沿途服务于当地社会,传播知识、开发民智、推动西部发展。浙大的西迁,后来被彭真同志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既是现代大学开展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艰苦而壮丽的实践,更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献身科学、服务民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在高校西迁史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一直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站在旧址,你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有数百名万里长征的浙大师生在此晨操、诵读、思索、研究;这里曾安卧着浙大的校舍、操场,有书声琅琅,有大师智慧的脚步;它也曾惊诧愤怒,当118枚日军飞机的炸弹炸毁了简陋的校舍、珍贵的教学实验仪器,还有走过千山万水的浙大惟一的那架钢琴!,1939年2月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6月,决定迁往贵州。1940年春,浙大师生全部迁往贵州遵义和湄潭。
文化:宜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当时定名周县。自公元630年即唐代贞观四年始,均为历代州、郡、府、路、司等行政地区的治所,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迁滴、考察、羁旅之地。在先贤的影响下,在浓郁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历代宜州人刻苦习文,勤奋读书,先后有几十人留下著作文集。同时,宜州还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如今的宜州建有学校200多所,全市有协会学会等组织11个,会员近400人,乡镇文化站20个,村屯文化室、文化乐园82个;还建有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台、文化中心、电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设施多处,出版有《宜州报》、《宜州文学》、《山谷诗苑》、《宜州文史》等刊物……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宜州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彩调剧:宜州市是著名的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市举办。
刘三姐歌谣: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卫生:宜州市现有31个国营卫生单位和200多个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1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开设病床总数541张。有医技干部643人,占职工总数80.3%,初级职称383人,中级职称253人,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7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生占医技人员总数97.7%。有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205个,乡村医生372人,村屯妇幼保健员529人。形成以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以及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改革开放以来,宜州市政府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建设速度加快,医疗保健功能增强,医技队伍和病床位数都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B超、CT、多功能彩色电视诊断仪、心脑电图仪、大型无痛碎石机、纤维胃镜、以及现代化监护系统等高新科技产品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同时拥有整套疾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先进技术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建设了新楼房,改造了住院环境,成为与乡镇中小学相媲美的一道农村景观。

经济状况

农业: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现在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蔗糖业: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11号、新台糖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中英合资的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技术,2000年3月15日该公司通过了英国劳埃德质量认证公司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制糖企业。
各年财政:2000年——宜州市:2.81亿,2001年——宜州市:3.0591亿,2002年——宜州市:3.01亿,2003年——宜州市:3.32亿,2004年——宜州市:3.7029亿,2005年——宜州市:4.4亿,2006年——宜州市:4.08亿,2007年——宜州市:4.5亿,2008年——宜州市:5.028亿,2009年——宜州市:5.08亿,2009年——宜州市:5.18亿,2010年——6.01亿元
工商贸易:宜州市已建成各类市场60个(包括交易点17个),市场总面积170863平方米,国有商业企业224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家,全市市场年成交额4.5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11.85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9.20亿元。现全市在册企业1284户,其中法人企业127户,营业登记企业758户,注册资金共54757万元。宜州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工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管理,除建立健全各类市场规范管理制度外,积极推进市场管理“l2345”工程,实行“一顶帽子”管理市场,加大对"三乱"行为的打击,实行"经济户口"管理,推行市场巡查制和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宜州市成立了市场监管巡查中队、“3·15”投诉举报中心、经济检查中队、各工商所还设立“3·15”投诉举报中心站和若干名巡查员,专门负责辖区内的巡查监管工作。近年来,通过这些组织工作,有力地打击了非法与违法经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了监管,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被群众誉为消费者的“保护神”。同时,全市对市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了以国家、社会、个人三级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发展。并且,实行“同等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公平竞争氛围。
乡镇企业:宜州市现有乡镇企业15013家,其中集体企业115家,私营企业265家,个体14633家,从业人数48998人。宜州市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等七大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矿冶、建材生产现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导产业。一、煤矿、锰矿采选业,二、有色金属冶炼业全市目前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6家,均为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规模。广龙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精锑、硫化锑和铅锑合金;富达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粗铅;洛西焊剂厂HJ431、HJ250、HJ350焊剂材料,经国家船检局检验均达到或超过标准。三、建材业1、全市共有红砖企业48家,具有年产标准红砖40471万块的生产能力。2、钢材生产企业1家,即福宜金属制品厂,年生产线材4000吨。四、造纸企业有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厂3家,具有年产1万吨各种规格色纸、包装纸、卫生纸的生产能力。五、烟花炮竹企业有烟花炮竹集体企业3家,年生产能力在12242箱,产值达307万元。六、农副产品加工业宜州市东方罐头食品厂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经深加工后供出口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是河池地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有日产60吨罐头的生产线4条及配套设施,计划年产罐头10000吨,其中以法国豆罐头、蘑菇罐头、竹笋罐头、马蹄罐头为主。

行政区划

宜州市辖7个镇、7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刘三姐乡、屏南乡、洛东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庆远镇辖: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委会。怀远镇辖:怀远社区;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委会。德胜镇辖: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乾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委会。洛西镇辖: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委会。三岔镇辖: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委会。石别镇辖: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委会。北山镇辖: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委会。祥贝乡辖: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委会。刘三姐乡辖: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委会。洛东乡辖: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委会。屏南乡辖: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委会。同德乡辖: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委会。安马乡辖: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委会。龙头乡辖: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委会。北牙瑶族乡辖: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安、保卫、潘洞17个村委会。福龙瑶族乡辖: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委会。
人口民族:截止2008年底,宜州市总人口6431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分别为(单位:人):庆远镇146039;三岔镇19808;洛西镇30180;怀远镇35247;德胜镇46883;石别镇34216;北山镇33237;祥贝乡20298;刘三姐乡39570;屏南乡27531;洛东乡24746;福龙瑶族乡37016;北牙瑶族乡59466;同德乡23000;安马乡24852;龙头乡41095。主要居住有壮、汉、瑶、苗、水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74.01%,汉族占总人口16.86%。宜州市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民族。

旅游资源

由于县属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寓县内,他们在宜期间留下众多诗文碑刻,加厚了宜州多彩的文化底蕴,形成桂西北独有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宜州市是驰名中外的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宋代三元及第一代名臣冯家的出生地。市区境内许多风光景点都和他们流传下来的优美故事有关。宜州市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山岩,九龙岩,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胜地。
龙江水上石林:从龙江一桥码头乘游船顺流而下,行至三桥西面200米后,即进入水中石林河段,直至叶茂水电站坝底,全长约8公里。途中,可登上“螺丝岛”,在岛中或作捉迷藏,或作烧烤小憩。沿河两岸,汇集了难以数计的形特状异,玲珑剔透,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造型岩石。这些岩石,高者如一峰独秀,可达二、三丈;阔者如山脉绵延二三百米;小者似雏鸡啄食不及拳头。无论大与小,高与阔,皆成物象。且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叩之有清越之声,具有极高的艺术形象,构成了桂西北独有的水上石林自然景观,可与云南路南石林媲美。宜州水上石林美,一是山形石美,展现五岳之雄伟大;匡庐、天台之险峻;雁荡、峨眉之奇幽;巫峡十二峰之神韵;桂林山水之灵秀,每座山体四周都可观赏,峰峦布局错落有致,游人至此,面对这蕴含千岩之秀的名山大川的缩影,定会对神州一派大好河山赞叹万千。二是象形石美,水上石林中分布众多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神龟朝圣”、“骆驼饮水”、“断桥相会”等等,令观赏者各得境界,玩味无穷。三是玲珑石美,粗略统计,仅石林景区的“螺丝岛”上就散布有上万颗玲珑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这些玲珑石具备瘦、皱、漏、透的审美标椎,它们有大有小,每一颗者有它丰富的内涵。四是石水融美,驾船游览,变化万千,有的河段似三峡之气派,有的惟妙惟肖桂林之灵山秀水,有的地方如水上迷宫,扑溯漓迷。龙江小中石林景区现已成为宜州市秋冬枯水节季的旅游热点之一。
四牌楼:在宜州市一中东侧,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楼,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全楼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庆远府,宜州一大景观。当年骚客文人,秀才举子,常常会聚于楼上,临高乌瞰,指点江山,浏览宜阳,同时以文会友,吟咏唱和,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及翰墨真迹。“会魁楼”因此而得名。可惜“文革”中二三楼被折毁,现在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不过,底楼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还清晰可见,先人之文化功德用昭后人。
会仙山:内有会仙山风景区、白龙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阉、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烈士陵园、江北石林等景点。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游考察,踏勘白龙洞、龙隐洞等37处山洞与江河,历时30天,对境内景观赞美不绝。登会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会仙山风景区1984年被辟为白龙公园。公园先后建成公园大门、山谷祠、会仙亭、翼王亭及刘三姐、徐霞客塑像等,修建了都宜忻游击队革命烈士陵园,修筑公园围墙1000米,开辟公园面积420亩。1988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白龙公园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1990年4月24日,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等参观白龙洞和山谷祠,并在山谷祠书写山谷诗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会仙山亦称北山。北山耸峙,壮若雄狮,登山极目,可将远近景观尽收眼底,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自唐代始为游览胜地。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今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
临江河风景区: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河水碧绿,山水交融。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在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诗刻数十处。主要景点有:南山寺、龙隐洞等。
九龙山风景区:九龙山景区在城区南3公里,九龙山因有九峰相连蜿蜒若龙,故得名。主要景点有丹霞岩、九龙洞等。
三门岩风景区:三门岩风景区位于城区北3公里处的良村后。数峰列峙,其中一峰状若昂首雄狮,狮之腹部峭壁下岩洞罗列。主要景点有三门岩、状元山。
古城峒景区:古城峒景区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东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仙女岩风景区:仙女岩风景区位于城区西南9公里的岩口村后,古称观岩。岩中有“仙女临浴”景。岩道纵横曲折幽深,全程1000多米,岩前有潭水一泓,碧绿清澈,与岩内地下河相通。潭外有参天古榕,荫蔽水潭。岩口外部绝壁数丈。游人可沿岸道拾级探胜,亦可泛舟入岩浏览。洞中有洞,上可通青龙山腰,后可通白虎山。岩前旧有西原太子庙,纪念唐代苏仕评父子。今庙己毁,古碑仍存。左为凤凰岭;有清代提督统领杨安隆墓。岩口村有清进士汤廷诏祖屋,代表一方建筑之特点。1988年,仙女岩附近的岩口和马驷两个自然屯的农民自发集资10万元进一步开发仙女岩。1996年9月,电视连续剧《刘三姐》曾在此拍摄。
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宜州城区以北,流河寨所在地。黄圣依与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德胜风景区: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德胜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为鸣琴山,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山中回音效果极佳,鼎沸入声,四面来风,均有回音,声如鸣琴,景称“玉笏鸣琴”。在德胜街西,有大风山,俗称袁家山。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离德胜街西约1公里许,有德胜古城,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1408)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金浪湾风景区:金浪湾旅游风景区位于素有“龙江大峡谷”之称的龙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区50公里,与德胜镇交界,上接金城江东江镇,与风光秀丽的姆洛峡风景区一水相连,相互依托;下接“赛漓江”之称的下枧河风景区相依相承。游船行程两小时,途经怀远千年古镇、三江并流的三江口,两岸翠竹连绵,山峦叠障,绿水环山,山水倒影独成一景。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电厂公顷库区水域,水面开豁成景,碧波荡漾,山环水绕,层次分明。两岸绿树成荫,果园成林,壮族居民古朴勤劳,田园果实累累,好一片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啊!!!库区紧依拉浪林场林区,让游客亲临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户外运动的无穷乐趣。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赏心悦目,激情恰意的旅游观光娱乐。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水资源:宜州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特产宜州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外,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城市建设

宜州地理条件优越,境内交通便利,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两条大动脉——黔桂铁路、323国道线路及岔罗城路支线在宜州纵横贯行。其中铁路在境内全长103公里,在8个乡镇通过,有车站11个。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铁道为干线、连接各乡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3年撤县改市以来,加快了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环城公路于1994年5月底全线通车,龙江二桥于1996年竣工并已投入使用,新修了城中东路,城中西路、公园东西路、公园西路、山谷路、环城路、南北大道、塘中路等十多条街道,总长46公里。先后建成了君怡大酒店、友谊大厦、建行大厦、工行大厦、正宜商场、烟草大厦、国税局大厦、市政中心、新汽车总站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开辟了安康新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住宅小区,以及下枧、龙舟岛等风景名胜区。占地28.65亩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3亿元的叶茂电站已投入并网发电,投资800万元的长岭变电站和投资3000万元的土桥引水工程已全部竣工。现又加紧建设龙江三桥、城西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的建设。宜州市城区卫生保洁面积达41万平方米,有环卫工人256人。目前市区路灯线路长72.5公里,共有5720盏照明灯,18个品种,每天亮灯10个小时,并实现了会星街、会东街等小街小巷的亮化,路灯亮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城区实现亮化;宜州市日供水能力达到9.5万吨,达到中等城市的供水能力,并实现城市无电供水。2009年12月25日上午,宜州市龙江三桥开工,这标志着罗宜与宜忻二级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副市长邹平波出席开工仪式。据悉,罗宜与宜忻二级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起于罗宜二级公路终点石牛隘,止于宜州市城南收费站,总里程5.864公里,包括跨龙江河大桥一座,桥长307米、宽20米、四车道,总投资约6100万元,其中宜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4380万元,建设工期为18个月。罗宜与宜忻二级公路连接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预示着宜州城市综合枢纽建设再提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对完善河池东部县际公路网络,提升宜州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