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镇地图
怀远镇相关地区地图:
商业贸易
清代至民国年间,怀远镇商业繁荣。穿境而过的龙江、中洲河沟通贵州、广西、广东,使怀远成为商品集散地,是全县最繁忙的商埠码头。广东、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商人到此投资做生意,建有会馆,拥有10万两银子以上的商铺就有10多家,日停泊于河面的大小船只近千只,年商品吞吐量5万吨。解放后怀远街日趋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各业发展,商业复兴,先后形成青椒、果蔗、蔬菜、西瓜、香瓜、甜玉米、生猪、鲜鱼批发市场,一辆辆汽车满载农副土特产品运往贵州、湖南、广东等省及柳州、宜州、环江、金城江等地销售。怀远街市场占地面积15909平方米,贸易摊点1100多个,年成交额4000多万元,每圩人流量达1.5万人。1988年怀远市场获全国文明集贸市场。三厂市场位于宜州氮肥厂区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有摊位150多个,年成交额约400万元,每天人流量1200人左右。广维市场位于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区域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有摊位640多个,年成交额约680万元,每天人流量约2500人左右。镇情概况
辖区内有大型企业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广西博庆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怀远糖厂,黔桂铁路、国道323线穿境而过,是龙江、中洲河交汇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2001年全镇总人口36978人,主要为壮族、仫佬族,操桂柳官话、百姓话和桂北壮话。境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无霜期长,有硫铁矿、土朱矿和煤矿等,尤为煤矿藏量丰富。全镇产业以粮食、甘蔗、畜牧、蔬菜为主,特别是怀远辣椒、甜玉米远近闻名。2001年9月被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重点镇。工矿企业
清朝时,由于湖南人的到来,纺织印染及铁制农具加工业始有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期怀远风炉出口到东南亚市场。80年代改革开放迅速发展,镇石灰厂生产的“建设牌”熟石灰,广西维尼纶厂生产的聚乙烯醇、怀远冶炼厂生产的国际“三A牌”二号锑以及宜山县食品二厂生产的蒸制骨粒、喜树碱等产品远销到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等欧美及东南亚国家。90年代建筑材料及煤矿开采有较快发展。境内有广西维尼纶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怀远冶炼厂、宜州市怀远糖厂、宜州市水泥厂、广西宜山氮肥厂、怀远宜扬缫丝厂、叶茂电站等自治区、地区、市属企业,乡镇及个体企业1000多个。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企业总收入1.04亿元,上交税金1098万元。财政金融
解放初期至70年代,财政收入主要是农业税。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财政收入税源开始逐步增加。1997年工商税收入232万元,农业税60万元,农业特产税5万元。2001年工商税收入1168.07万元。2001年设有农业银行营业所一个,信用社一个,工行营业所1个,邮政储蓄所1个,年末存款余额近5000万元。名胜古迹
有红军标语,坪上村古坡石岩壁画(画马岩),广东潮州会馆旧址,八滩山旅游点等。历史文化
怀远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距成都69公里,规划面积约0.9平方公里。镇区街道保留清代风格,四街口均设有栅子门。目前全镇近30条街道都属规划范围,形成非常完善的网状道路体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绳街等将保存统一、完整的古朴历史风貌。怀远三绝,指产于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的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也许是由于水质的原因,同一主厨用同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却做不出这三绝。洄澜塔,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为成都市重点保护文物。塔型六方,高九层约35公尺,坐南向北。塔中空,约10㎝垂直孔自塔底可直视顶端,上八层六个面有窗户,可眺望怀远远山近水,每层均有正反呈螺旋型阶梯,可拾级而登至塔顶,下三层有壁绘,多为释道两家经典记述,现全塔保护完好,至今巍然屹立。
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林氏宗祠,即今怀远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天后宫坐南向北,前后两个四合院均为砖木结构,进正门的左侧是万年台,供集会祭祀演戏用,台顶梁柱的彩绘,承建师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两侧各有一耳房约14平方米,可供化妆、乐师或会客用,台前为院坝,约亩余,两厢为对称转角楼,飞来椅,供看戏用,底楼均为仓库。万年台对面,穿过院坝是一通五间五柱二堂厅,雕梁画栋,灰泥粉壁、气势雄伟,厅后是供奉神祖厨和居室类一列小厅(现已拆除)。站内现完整地保留着天后圣母林默的神厨,纯楠木制高宽约3公尺见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迹和清代列位皇帝对其敕封均记录于上,字迹约2公分大小,俊秀而刚劲,雕刻精美。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天后宫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分州兵变”。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西进四川,成功建立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当时,军阀刘湘就任蒋介石委任的“四川‘剿匪’总司令”,当年11月纠集大小军阀分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粉碎敌人围剿,中共四川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指示,于1934年向川北地下党发出兵运工作的指示,要求争取造成兵变。为此,正领导着邛崃抗捐军斗争的中共川南特别支部,计划在国民党军驻崇庆县分州(今怀远镇)二十八军第二路五团发起兵变,制造武装起义。1934年2、3月间,地下工作者、工农抗捐军骨干、共产党员严景鸿、孟鹤松和张纯武先后被派往分州组织兵变起义。其间,兵变信息泄露,隐蔽待机的一营副营长、共产党员杨家祯利用其特殊身份,巧妙掩护,使兵变工作顺利进行。1934年10月,中共川南特支以一营三连驻地三郎镇为突破口发动兵变。鸣枪数响后,起义队伍砸开武器库,同时割断电线中断敌人的通信联络。随后,起义队伍火速开赴分州,直奔天后宫一营营部和一连、二连驻地。一营起义成功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沿棕绳街向二营各连接应,一路进攻团部以打乱敌人的指挥中心。为避免无谓牺牲,队伍随后沿西门观音阁小路朝西山乡转移。最后,由于未联系上上级联络员,且给养几乎断绝,遭遇敌人围堵,兵变部队大部分被二十四军收编,少部分坚持到了邛崃夹关,参加了抗捐军的斗争。张纯武因叛徒出卖在大邑被捕入狱,不久被敌人杀害。分州兵变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军阀反动统治的一次英勇尝试,最后虽被扑灭,但壮大了革命的声势。
商业街门牌楼,位于怀远镇清平街,古镇段北侧,面文井江、牌楼高约三文,宽约五文,过道一丈,青石四柱,门楼上有泥塑雕花图案,顶端正中竖牌匾,内有“怀远镇”字样,匾下横书尺余大小“商业街”三字,字迹雄浑苍劲,门楼后为商业街道,全长140m,街宽4m,两厢为对称木结构古建筑、小青瓦,均有楼廊,街两端有走马转角楼,古时楼上经营珠宝玉器,楼下经营绫罗绸缎,门牌楼后的转角楼为茶馆,生意十分兴旺。
十家院,位于商业街中段下侧,为典型清代古建筑,单进门,四合院,小青瓦房地板楼,飞来椅、美人靠,白粉泥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现保存完好。
岳家龙洞与石马沟,镇南约2公里处,枫香村6组境内,原名横原洞,为青城八大洞天之一。清道光分州州同周宗跃所写:“横原洞口植佳茗,白云岭阴采摘频”诗句中的横原洞即指今岳家龙洞,据《崇庆县志》记载:“在怀远镇南五里有横原洞,洞门高丈余,中有大堂,高宽数丈,入里许洞渐窄,匍匐可行,有胆壮者直穷到底,从白塔山出,洞首尾相去数十里”,又载:“怀远镇东五里有石马洞,中广数亩,石马精灵夜出败稼,断一足焉”。大邑县八景诗亦云:“洞口烟霞石马嘶”。龙洞从怀远入大邑青霞乡出,现龙洞和石马依然如故,尚未开发利用。
马岱墓、汉墓群,位镇东4公里太平山,离古怀远镇遗址里许,今泉水村六组。据《三国志》记述三国名将:“子龙葬(大邑)银屏,马岱葬太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从山脚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体位置难测,解放前有樊姓县佐官员领衙卒挖掘,均告失败,五十年代有里人曾获烧制有“马岱墓”字样汉砖。汉墓群位于马岱墓以下约一公里处,已被当地农民采土烧砖挖出6座,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内残存铁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株钱约千枚,除极少数依稀可辨为刘秀五株钱外,余多已锈烂。墓室均为带花纹边的汉砖砌成,随墓之圆形而砖有异,花纹分回纹连环扣和叠浪多种,每砖约2寸厚,尺许宽,1.5尺长,重10余公斤。墓室外覆汉瓦,比汉砖大半,瓦厚约1.5公分,瓦弧背面有约公分左右线沟。现文化站内收藏残缺汉瓦片和几种规格各异的汉砖样品。出土的大量汉砖散落在当地村民家中,而未被效地利用其价值,等待有识之士去开发。
鼎沸泉,镇东泉水村境内,其泉自地底沸腾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冲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沟,修泉水碾,以利乡民。据《崇庆县志》记载:“在怀远镇东一里,中宽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冲碾,下可灌田数千亩”。现泉水流量虽已减小,但“鼎沸”依旧,送检相关部门,认定其为理想优质甘泉,惜至今也未被开发。怀远镇文物古迹甚多,以前仅寺庙就有30处,会馆有黄州、广东、江西、山西、湖广五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