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镇地图
永泰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遗迹
永泰镇历来是江西的重要驿站。素有“千年古镇、茂才之乡”的美名。早在唐朝,这里就开始设立墟点,开始有了集镇的雏型。因明代中期遭水灾,人们祈求永远安泰,乡绅捐资建永镇塔,意在镇邪保平安,“其旨,江之东,履而泰。”遂改名为永泰,清朝为茂才之乡十七部,隶属临江府清江县,解放前名为第二区永埠乡,解放后数易镇名、治属。有“千年古镇”之称。永泰镇明清时代曾风光一时,有“九街十八巷”之称,现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街有遗存20余栋,主要是集中在靠近赣江东堤的前、后两街。包括天王庙、文昌宫等许多重要的建筑惜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毁,如今只留下遗迹供人凭吊。所幸有数栋古建筑被主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完整保存下来,当时他们事先用黄泥将门前石额和藻井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封起来,甚至至今仍然被黄泥紧紧封住,只从剥落的泥边上露出令人惊艳的片鳞只羽。走进古宅中,白发斑斑的老者,能让你感觉似乎连空气也凝固在古老的气息中,那些木质结构的精美雕饰,地上的一砖一石,都传递着远去的辉煌。此外,当地的历史遗迹有永镇塔、大观桥等,永镇塔系明中期所建,高24米,七层六面,砖石结构;大观桥石砌三拱,全长30米,上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光榜书,惜被毁。城镇建设
抓实四项工程。抓好平安工程:一是加强信访工作的领导,及时化解矛盾,防微杜渐;二是建立安全稳定排查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和谐平安联动中心功能;三是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减负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坚决打击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抓好人口工程:一是变压力为动力,确保完成人口计划和各项指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打造人、文、景一体化的“婚育新风进农村”长廊。
抓好集镇亮化工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拟筹措资金60万元,对105国道沿线的新街区进一步完善好绿化、美化和亮化。
抓好民生工程:一是抓好医疗卫生工作,拟投资25万元,支持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并抓好园艺和大观两个村卫生所的达标建设;二是搞好劳动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免费职介和“金蓝领”工程;三是抓好城镇和农村低保工作,关爱弱势群体,完善敬老院的设施添置和内部管理工作;四是抓好文化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教育网点的布局调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历史沿革
永泰镇原名永滨乡,明代中期因常遭水灾,人们祈求永远安泰,“其旨,江之东,履而泰。”遂改名为永泰。清为临江府清江县茂才之乡十七部。解放前夕为第二区永埠乡。解放初为第六区的永埠乡、永泰镇、东薛乡。1956年撤区并乡改置永泰乡。1958年属洋湖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永泰公社。1968年又并入洋湖公社。1975年恢复永泰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撤乡改镇。1997年,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车埠、永泰、大观、大塘、洋塘、石岗、孔埠、灌山、官湖、园艺10个行政村。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呈现新气象。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了信访工作的领导,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完善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首问制、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并在开展“五同五帮五入户”活动期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将矛盾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没有一次到省、宜春市上访事件;二是投资11.8万元,在永泰镇主要路口共安装6个视频探头,并在镇派出所建立技防监控中心;三是强化了安全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制定了《永泰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年未出现一起恶性事件;四是加强了边际联谊。根据地处两县市交接处的特殊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谊活动。
认真落实“民生工程”各项指标达标建设:一是投资20万元对6所村级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达标建设,大大改善了医疗条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计13340人,参合率达到了92%。二是加强了食品药品监管,对镇区内食品药品企业及经营单位全部进行了摸底和建档,强化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三是劳动保障服务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完善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及建档。全年共输送跨省外出务工3750人。并组织召开了首次人才招聘会。投资16万元新建的劳动保障服务楼,也已经交付使用。四是城镇和农村低保全面落实,共发放各项民政救济金36万元。永泰镇75户城镇低保户和263户农村困难户均已按时足额领取了救助金。
文化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2007年樟交会期间,永泰镇参展的彩车造型独特,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二是投入资金12万元,给中小学和各村文化活动室添置了部分体音美活动器材,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中小学管理和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代表樟树市迎接省、宜春市教育督导评估检查验收工作中,受到了检查组领导的一致好评。此外,永泰镇还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