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镇地图
永兴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
永兴镇交通比较发达,渠江流经7个村,上接广安,下通岳池中和,是主要的水上通道,沿河有历史悠久的落鸿渡码头和清溪口码头,其中清溪口码头仍是华蓥市内集货运、摆渡、水上旅游、休闲于一体繁华码头。2002年永兴镇重新规划修建了清溪口码头,使老码头焕然一新。双永路(永兴至双河)是永兴连接外界的主要陆上通道。此外,广邻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永观路直达广安观塘镇。永兴建制悠久,也酝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川剧清唱,民间狮舞。在全市人民奋力实现新跨越的今天,永兴人将利用永兴的人文、自然景观等资源,充分发挥永兴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广泛招商引资,竭诚为兴业者服务,努力把永兴建成旅游文化发达的新型农业镇!,永兴镇“山下红”优质蜜桔基地始建于1999年,又引进业主与基地实行“强强联合”,建立了“山下红果树科研所”,并在造甲沟、马架坪、双碉楼、河心等村新建立了四个基地,由原来的80亩扩大到了1000亩,2005年再扩大到2000亩以上。今年已挂果的树约5000余株,预计产鲜果3万余斤;明年挂果树将达到5万余株,产鲜果20万斤以上,产值达100万元;到2005年可产果600万斤,产值可达1800万元。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苗木80余万株。南宋褒先寺坐落于永兴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配合褒先寺的开发,镇党委、政府提出:建设特色之镇——南宋文化旅游小城镇。无论老街改造,还是新街建设,无论业主开发,还是居民自建,都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建成与褒先寺格调相匹配的仿古建筑小镇城。镇党委、政府灵活运用政策,实行“以地换城,招商兴镇”方略,走农民新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路子,自筹和引进资金150万元,大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撤迁老街旧房22户,改造街道4条,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硬化水泥路面1.5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8800平方米,修筑下水道2700米,安装路灯50盏,栽植行道树800余株,安装自来水管道600米。目前,小城镇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南宋文化旅游小城镇已初见规模。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盐边县中北部216省道632公里处,是中北部片区8个乡镇(江西、强胜、岩门、箐河、温泉、岩口、洼落)的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东与渔门、新坪相邻;南接渔门;西与江西、强胜相连;北与岩门、箐河接壤。幅员面积77.4平方公里,环绕10余个乡镇的永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温适中,平均气温19~23℃,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最低海拔1150米,最高海拔2480米,镇政府所在地标高1245米,境内有兴盐寺风景区、天生桥自然风景区2处。辖7个村委会,41个合作社,2个居民小组。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永兴镇
概况:永兴系名山的大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辖14个村(青江、三岔、瓦窑、大堂、化城、江落、金桥、箭道、沿河、笔山、郑岩、双墙、古房、马头)、87个社、1个街道居委会,18000多人,幅原面积34平方公里。旧<<县志>>载:“永兴场、明末建,后毁于火,清初重建,取其永远兴旺之意,”永兴地形平坝、浅丘、山地相间,共有耕地14732亩,其中国11783亩,素有名同粮仓之称,且是全区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自然资源:永兴自然条件优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拔570米,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326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茂密,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富集的农产品资源:畜禽、茶叶、蚕桑、食用菌、果蔬、林竹等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项目,已形成基地和规模,且起点高,发展势头很好。目前,茶叶种植面积1870亩,投产面积870亩,新发展茶园以高起点,无公害为标准,选用品种以311、131为主。桑园面积1700亩,年产茧1600张,年产食用菌55万袋,以香菇为主,逐步向姬菇和其他高品位的种类发展。果蔬丰富,在笔山、郑岩村建成400亩经果林基地,品类涉及脐橙、板栗、枇杷、日本油桃等;全镇每年调整1000亩次土地专门从事蔬菜种植,臣菜专门销往雅安、名山、草坝等市场;林竹茂盛和传统茨竹、斑竹、苦竹等普遍,近年又大量发展杂交竹、麻竹及千亩经济林柜桉,长势良好。特别是种植的百亩药材尤曼桉系国农星火计划项目,点限量发展。养殖业一向兴旺,年出栏生猪八戒6000头以上长毛兔3万只以上,养鸭蛋5万只以上,鸡、鹅、羊.鱼等门类齐全。工业资源以芒硝为主,现已探明的芒硝有矿藏1600亿吨,品位市、易开采。现有芒硝企业界6个,硫化碱企业个,年产一级芒硝51万吨,二、三级芒硝万吨,硫化碱(含桶、片碱)1万吨。除芒硝企业外,还有电厂、农机、水利、预帛、瓠瓦、木地板、粮油等企业。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时一步发展,沪兴的软、硬环境日益完善,集镇不断发展壮大,驻镇机构有粮油、供销、信用、税务、工商、邮电、学校、农电、公安派出所等等;新村建设不断扩展。交通便捷,内接名、车岭、红岩,外接香花、草坝、雅安,位处交通枢纽,镇内三分之二的村已实现道路硬化;通讯发达,移动电话一路畅通,直拔电话覆盖各村;能源充足,农网改造不断推进,天然气工程即将启动,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向纵向深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长期化、制度化的措施,确保一方平安。党委、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开明开放的政策,把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服务,树立"亲商"理念,创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皆关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竭尽全力为外来投资者搞好服务,以实际行动来换取他们的拥的要求具体化到政府工作之中,努力追求双嬴、多嬴的工件效果,不断推进永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
一、基本概况,永兴镇地处江津区西南边陲,东邻李市镇、蔡家镇,南与中山镇、四川省合江县接壤,西邻白沙镇,北靠慈云镇。属丘陵地带,东、南、西三面较高、中间低,构成夹沟槽形。北部以中浅丘陵地带为主,海拔在300米左右;东、南、西部以山岗深丘为主,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全镇幅员162平方公里,辖12个农村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000人,其中城镇人口5400人。全镇耕地35379亩,园地2095.5亩,林地80014亩。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1654万元,三次产业比为75:10:15,财政总收入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1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1、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大部分土壤含锌、硒微量元素,是发展农、林、牧、渔的好地方。驴子溪河由大圆洞流经永兴七个村,到蝉鱼洞处与白沙交界汇合流入长江,境内全长15公里,最大流量为800立方米/秒,一般流量为100立方米/秒,终年有水。建成水力发电站5座,总装机达到2000千瓦。石油与天然气蕴藏丰富。董四井于1982年开采钻探,日产天然气250—300万立方米,蕴藏量7000万亿立方米。董13井重新钻探,日产原油100吨,初步估计为一中小油田。2、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土地资源,促进了江津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优质晚熟柑橘和草食性牲畜逐渐在永兴农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玉米、水果、蔬菜、水产等。2004年全镇农业增加值1.61亿元,粮食总产量30089吨,水果产量2911吨,蔬菜产量2.52万吨;出栏小家禽41万只,生猪26291头,牛112头,羊2840只,兔9750只;存栏小家禽26万只,生猪23098头,大牲畜1141头,羊4500只,兔8420只。3、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现有面积30公顷,城镇人口5400人。完成了场镇总体规划,到2010年,城镇城区规划面积183公顷,场镇人口规模为1.7万人。大圆洞街从2000年动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8000㎡,新汽车现已基本竣工。4、道路交通迅速快捷。白永公路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瓶颈制约,重丘二级水泥路面,结束了永兴镇全为泥石公路的历史,距江津主城区60公里。镇内公路纵横交错,自成网络,已实现村村通公路。5、旅游经济形势喜人。林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5800公顷,森林覆盖率36%。大圆洞森林公园现已获得国家级森林公园殊荣,已完成整体修编,是江津境内与四面山齐名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并与四面山一起被纳入“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共同打造,发展形势喜人。6、社会事业欣欣向荣。镇内有中小学校5所,在校学生3017人。医疗卫生机构1所,病床数30张,医疗卫生人员43人。全镇设广播电视站1个,邮政所3所。村村通广播、电视,广电覆盖率100%。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安装程控电话4214门,农话到达户数3056户,实现社社通电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在镇内建有机站,保证全镇任何角落都能进行无线通讯。开通有线电视宽带网和国际互联网,各种信息传播迅速快捷。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以“一路二化一游”发展战略为指导,着力打造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网,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建设“三区一带”,打造旸岩工业园区、黄庄苗圃花卉区、大圆洞风景旅游区,白永公路两旁的绿色经济带,实现老百姓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三、重点项目规划,(一)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方面,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移。实行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有规模、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农副产品基地。1、优质晚熟柑橘发展,在胡庄村已发展优质晚熟柑橘1500亩的基础上,投资3200万元,规模扩大到胡庄、阳岩、黄庄、汪庄等村,形成10000亩的优质晚熟柑橘基地。预计2008年全面完成。2、种草养畜,利用永兴天然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种草规模,积极发展南江黄羊、成都黑山羊、肉牛等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草食性牲畜。投资1000万元,现现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实现新增草场20000亩,草食性牲畜10000头。3、土地开发整治,利用全市大力实施土地整治的时机,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好以整治促调整这篇文章。在黄庄村开发整治土地10500亩,预计在2006年动工,总投资1500万元。4、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发挥山区生态条件好,污染程度小的优势,结合大圆洞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机遇,建设具有永兴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周岩为重点,发展以墨西哥海椒为主的特色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搞活大圆洞生态旅游经济。1、大园洞综合开发,(1)公路改造:投资10000万元,修建“永兴—大园洞—中山”宽8.5米的二级水泥路35公里。(2)大园洞水库:投资20000万元,建成库容450万立方米,配套1008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和占地3000平房米的度假村。(3)大园洞森林公园:投资20000万元,建成具有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特色农产品出产销售等特点的旅游胜地,并大力开发当地温泉资源,形成具有保健旅游特点的时尚特色。2、驴溪河综合开发,投资10000万元,发挥驴溪河小流域开发资源,形成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风景线。(三)以城镇化建设为突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永兴小城市建设,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0.2平方公里。新村居民点作为城区拓展居住功能的补充,突出以城市带农村的功能,以农村居民居住点为主,形成镇域片区中心,起到联接永兴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作用。加快阳岩、毗罗等新村居民点建设,传递、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为农村居民全面建设小康创造良好条件。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湄潭县东部,湄江河上游,326国道横穿境内,全镇辖区13个村2个居委会,镇内有流河渡、永兴两个集镇,建镇历史悠久,商贸云集,文化底蕴丰富,素有黔北重镇的美称,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非农业人口1万人,全镇地方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12978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826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23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94元,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西部,距离湄潭县城、凤岗县城均20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2000余人。永兴场,昔名马桑坪,明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二十二日开市更名兴场,时为"万商幅凑,百货云集,黔省一大市镇也"。集镇一街八巷,呈柳叶状。街道两旁遮檐长伸,街中两米宽的石板路为骆马道。朝南的下街逢雨而成洼地,三五天不能下脚行走。为行走方便,街道两边各置十二步石墩形成"二十四步干跳墩."上街龙泉堡属典形的插花地,有"一脚踏三县"之说,即西南为湄潭,东南为施秉,西北为石阡各辖.由于当时特殊的地理条件组成的集镇,形成各地行商的理想"金三角".集市商贸的繁荣应该与此分不开。近年来,永兴镇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规划为龙头,道路为框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全镇新建城镇商住房90000平方米,改造硬化乡村公路80公里,改造修建村级公路90公里,已建办公楼7栋,面积3000平方米.镇域自来水普及90%以上,用电普及达100%,闭路电视、通讯覆盖普及达80%,城镇硬化达到95%,绿化覆盖达40%,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有办公楼,电话、电视。永兴镇文化底蕴丰富,辖区内有中学3间,完小5间村级小学10间,幼儿园5间,在校学生9300人,在职教师职工423人,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乡镇。永兴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依托县城,辐射周边,发展城镇、服务农业、活跃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安排今年各项工作,推进城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出夯实一个基础(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四大产业(以茶叶产业、茅贡产米业、畜牧产业、烤烟产业);促进三个带动(城镇建设和管理带动二、三产业);以农产品为加工带动经济发展,搞好四个保障(抓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经济建设,抓干部作风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抓好环境建设,保障发展后劲,抓精神文明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抓住机遇,把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永兴镇党委、政府多元化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市场设施,生产设施和公路设施,努力打造商贸小城镇,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该镇现在三年内全面建设完成"三纵四横"道路框架中剩下的"一纵一横"并新建蛋禽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市场、辣椒市场,粮食市场、畜牧市场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正在规划和修建停车场,小百货商品贸易中心和垃圾处理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卫等市政设施,使城镇环境得到充分改善,增强城镇吸引力和辅助力,同时改造完成了街道的路灯98盏,并加强管理,确保亮化达99%以上,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永兴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指导思想推行建管并举,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专门机构,明确专人常抓常管,明确职责,把环卫工作作为城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镇共有环卫车1辆,垃圾清理车5辆,垃圾中转池1个,垃圾处理场1个,环卫工作人员7人,加大了环卫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确保了人居生活环境舒适亮丽,同时广泛动员街道群众积极参与城管工作,协调各方力量,达到了综合治理的目的,大力整治镇容镇貌,以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已彻底取缔了占道经营和撑杆达蓬,努力改善人居环境,重塑黔北重镇雄风,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福建省浦城县永兴镇
概况:永兴镇地处浦城县西部,俗称西乡。位于东经118°15′—118°26′,北纬27°50′—28°01′。东靠莲塘镇,东南接临江镇,南连山下乡,西界枫溪乡及武夷山市,北连古楼乡。东西宽19公里,南北长20公里,面积209.58公里。武夷山脉从西入境。西南纵列千米山峰4座,北部横踞千米山峰6座。棉山自北而南延伸至东,构成西南、西北、东面高峰环峙,中南部为丘陵和河谷盆地,全境形成东北向东南方向倾斜的地势。最高海拔1234米,最低海拔250米。河谷盆地较大的有4块,共15318.75亩,其中永平畈6292.50亩为最大。县内第三大溪流永兴溪(又称西溪)为干流,由西北往东南流入临江境,平均流量20.45立方米每秒。境内属低海拔中亚热带风湿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零下8℃,无霜期约250天,年均降水量1794毫米。镇驻地永兴原名西乡街,民国33年(1944)取境内永平里和新兴里各一字,改名永兴,海拔265米,距县城42公里。历史沿革:永兴镇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商代至西周遗址18处。宋至清为永平里、通德里、上相里、招贤里、新兴里属地。民国期间设有区署。民国27年春,闽北苏区领导人王文波在境内肖家村尾成立第一个中共浦城县委。解放后,1950年10月在永兴设第六区,下辖11个乡。1958年9月中旬成立上游人民公社,12月改称永兴人民公社,1961年设永兴工委,下辖永兴、洋溪、古楼公社,1964年3月取消工委建制。经调整,永兴公社下辖14个大队。当年人口普查共14576人,1982年人口普查达22622人。1984年9月改公社为乡建制。1990年人口普查22836人,其中畲族169人,其余为汉族。1993年8月撤乡建镇。200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时17281人。年末,下辖20个村委会、2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84户,总人口23392人,其中男性12301人,非农业人口1137人。2005年,据县公安局提供资料,永兴镇6637户,23734人,其中男性12466人。
自然资源:境内水电资源丰富,1支干流及5支支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8亿立方米,干流河道比降为3.95‰,水电有较大开发价值,西溪可能开发水能资源4950千瓦,已开发水电装机总容量1040千瓦,还有廉溪1处未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丰富,1992年乡政府在永兴村牛尾垄地钻探75米深井2口,日产水可达700吨,水质优良,经省级卫生防疫、环卫监督监测部门检验证明达到矿泉水标准。硫铁、银、铅锌矿藏丰富,地名炉铺、银场即分别为古代炼铁和采银(铅、锌)场所。解放后硫铁矿、铅锌矿最高年产量分别为7万吨和2万吨。此外矿藏还有花岗石、萤石矿、石英等。特别是花岗石资源极其丰富,经省地质部门勘探,储量在4000万立方米以上,主要品种有牡丹红、一品红、芝麻黑,且具岩体结构条件好、质量优、成材率高等特点。土地资源共有山地面积237471亩,其中林地165236亩,林木蓄积量38.95万立方米,毛竹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3%,农业耕地面积4.41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近4万亩,是县农业大镇,经济作物以虹垂所产的荸荠为著,面积230亩,为全县各乡(镇)之冠。2005年,据浦城统计局提供资料,该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15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400亩,总产量19789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3250亩,总产量243吨,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19700亩,总产量14480吨;营林生产中幼林抚育出材量1641立方,全部木材量18039立方;畜牧业中当年出栏猪16000头,家禽180000只;茶叶采摘面积292亩,总产量5吨,园林水果采摘面积4375亩,总产量59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