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地图
尤溪县相关地区地图:
尤溪概况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北纬25°50′~26°26′,东经117°48′~118°39′。总面积3425.3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42.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2万人。尤溪是福建的一个山区大县。全境面积3463平方公里,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位(仅次建瓯市);其中山地418.5万亩、耕地34万亩(水田33.2万亩)、水域和其他面积66.9万亩,自然概貌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全县辖个9镇、6个乡:城关镇、梅仙镇、西滨镇、洋中镇、新阳镇、管前镇、西城镇、尤溪口镇、坂面镇、联合乡、汤川乡、溪尾乡、中仙乡、台溪乡、八字桥乡,总人口42万。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尤溪素有“闽中明珠”之称,曾荣获“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称号。社会人文
尤溪县独特节日活动,立春节:立春交节时分,不论白天黑夜,家家户户都鸣炮放烟花,称“接春”,迎接“春神”到来。过九节:农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称“穷九”,晚餐有丰盛的鸡鸭鱼肉等酒菜,叫“做富”,预示先穷后富。九米粥,是用灿米、粳米、糯米、花生、豆类、红枣、杏仁、糖等九种混合煮成。农村人家还有分送九米粥给出嫁女儿或左右邻里,或任熟人来家品尝九米粥的习俗。采青节: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农村人家有食“艾粿”习俗。是用采集的艾草嫩叶煮熟捣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颜色青绿,风味鲜美,清香扑鼻。食艾粿,以祛邪气。立夏节:立夏这天,农家有食用“夏粿”习俗。是以米粿为皮,竹笋为馅,包成半月形,称“夏粿”。城里人称其“粿夹”。有的还用红糟煮小竹笋、猪肉等为食。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称“七月半”,也有叫“鬼节”。有的乡村因习俗不同,这个节日定在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举行祭拜祖先活动。扫墓节: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农村各族都必选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扫祖墓。扫墓结束,就地摆开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猪肉、鸭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带回家办酒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也称团圆节。出嫁女要给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礼饼,以示团圆。这天,各户家人团聚,晚上吃月饼赏明月,欢度团圆之夜。立冬节:这天,农户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庆粮食收成。有的还吃草根汤,滋补身体,湿热御寒。冬至节: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团丸为食的习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团丸,称“小糍子”。以示子孙满堂。土特产品
尤溪县气候温暖湿润,一年虽四季分明,但冬季有霜期短,且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有着大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大农业生产十分兴旺发达。因此,农业特产的生产也有着相当的规模。尤溪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是全国有名的木材生产大县。由于木材品种繁多,阔叶林面积大,给各种菌类植物特别是食用菌的孕育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也给人工栽培食用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多达30余种。随着生产条件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食用菌的产量也随之逐年增长。竹类产品,一、毛竹产品,毛竹,毛竹(也称“猫竹),是县内的主导竹种。尤溪县1998年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第一个毛竹丰产林培育技术标准化示范县。全县现有毛竹种植面积45.7万亩,其中亩立竹量140株以上的毛竹林达37万亩。年生产商品毛竹200万根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县内开发毛竹系列产品达11个品种。毛竹笋,春笋春笋产期在立春之后到谷雨前,盛产期在惊蛰至清明期间。其外观为褐色、花斑纹、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时挖取。春笋含水份高,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助消化,深受人们喜欢。1998年销往省内外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达3000多吨。并制成清水笋罐头外销。县内有7家加工清水笋罐头厂家,加工清水笋罐头3300吨以上,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冬笋冬笋的产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产期为大雪后至小寒。笋箨外观色泽为淡黄色,个比春笋小,个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数达2~3公斤以上。部分笋体呈腰鼓状。也有个较小两头尖的称“老鼠形”的,此形状冬笋笋质量佳。1997~1999年,全县年产冬笋3000~5000吨。销往省内外各地包括上海等大、中城市。保鲜后的冬笋还销往香港等地区,以及出口到日本等国。乌笋干,乌笋干为鲜毛竹春笋加工而成,鲜笋经烤干脱水加工成褐黑色干制品。该产品保质期长、耐贮运。县内经选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乌笋干是质量上乘的高档次食品。尤溪县的西城、管前、八字桥、坂面、台溪、溪尾、中仙、梅仙等乡(镇)为主要产区。1985~1999年,年产量达100~150吨。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是深受欢迎的热销产品。白笋干,白笋干也是鲜毛竹春笋的加工制品,是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高食物纤维食品,不但营养丰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誉为“玉兰片”的美味佳肴就是白笋干烹调而成的。尤溪县的白笋干加工技术要求甚高,质量等级分捡十分严格,有:绣湖、绣尖、绣片、黄标、凤尾、下路等6个种类。尤溪县白笋干产地主要在西城、八字桥、坂面、新阳等乡(镇)的部分村,新阳镇的双鲤村即是著名的白笋干加工地。一般年份的年产量达50~60吨,盛产年份可达100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福州、上海及香港等国内大、中城市。出口销往泰国、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等国。二、绿竹,尤溪县绿竹以“马蹄绿”竹种为主,主要植于尤溪、清印溪两条水系的两岸,面积达6万多亩。1997~1999年,年产绿竹笋6000~10000吨,年销绿竹1万吨以上。尤溪县是闽北最大的绿竹产地县,也是绿竹笋产量最高的县。绿竹的种植利用是尤溪县一项重要的竹业经济。2004年尤溪县荣获全国第一个“中国绿竹之乡”称号。绿竹是笋、竹兼用,以笋用量最大的多效益丛生竹。由于其生产期短,根系发达,只要土壤适应,繁衍极快。全县的自然环境和土质适应于此竹的成长发育。在全县各大水系的沿岸普遍种植了此竹,对水土保持、气候的调节、环境的美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县内的“马蹄绿”绿竹也十分耐旱,适应性强。因此县内的一些黄土质荒山也有一定数量的种植。特别是植于黄土质上的绿竹,其笋更是清甜可口,削去皮即无硬纤维渣。因此其更受欢迎,价值也更高。绿竹虽有着食用、药用及供造纸、制作各种器具的多种效用,但绿竹鲜笋的保持期短,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县内交通较闭塞,制约了绿竹的发展。绿竹及绿笋一般只在县内自销,极少向县外销售。60年代至70年代,因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绿竹的发展也与其他经济事业一样,受到同样的制约。1980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各项工农业经济的发展,绿竹也从原来的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和野外绿竹的大部分自生自灭状态,发展到有规划的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从原来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6万多亩。1990年以后,全县每年有大量的鲜笋销往东南沿海各省的大、中城市。并制成笋丝、清水笋片罐头、笋干等干制品销往省内外及出口日本等国家。绿竹呈针状的嫩叶(未张开的叶,俗称“绿竹芯”)及成材绿竹中层的白膜,是尤溪县一种传统的清热解毒功效显著的药材,被人们广泛使用。特别是“绿竹芯”,人们夏季常用来泡茶饮用,是降体温、解暑气、价廉作用大的清凉饮品。三、中小径竹,紫竹,紫竹也称黑竹,竿小而色纯紫,杆上呈现黑色斑点,竿圆筒形,高3~5米,直径2~4厘米,竹竿长成后渐变紫黑色,竹直叶茂而富有层次。紫竹大的可制几案、柜、架及工艺品等,颜色美观。小竿可制箫、笛、烟杆、手杖、胡琴杆等。此竹还可制盆景或植庭院内供观赏。由于竹材坚韧还可作钓竿。系珍稀竹种。该竹主要生长在联合、中仙等乡(镇)。方竹,方竹也称“四方竹”,外观方形内为圆形。竿呈钝圆的四棱形,光滑有节,高5~8米,直径1~4厘米。方竹竹笋产期在每年9~10月,为各种竹笋的淡季,加之笋质鲜嫩,是反季节的好食品。方竹主要产地在八字桥、联合、梅仙、洋中等乡(镇)。系境内较珍稀竹种。箭竹,箭竹竹竿高可达3米许,直径大的12毫米,小的6~7毫米。呈深绿色。花成小穗状,每穗2~5朵小花。花色呈淡绿,初夏时开。据记载此竹可作箭杆,因此得名。也可制作小花伞的伞柄;做庭院、花圃竹篱等,典雅美观,增添观赏情趣。系境内较珍稀竹种。苦竹,苦竹也称“伞柄竹”,是笋竹两用竹种。全县种植面积5.2万亩左右。竹竿呈圆形,其节筒疏长、笔直;叶长而细,呈卵形,常绿不凋。每年四五月开花,每小穗含小花8~12朵,花绿色或淡紫色。竹头较肥大,形状各异,经栽培变种,可作盆景观赏。苦竹笋叶甜中带苦、脆嫩,常吃不腻,深受人们喜爱。被加工成的苦竹清水笋罐头,销往省内外,供不应求。凤尾竹,凤尾竹竿细且长,丛生,高2~3米,竹径仅6~8毫米,叶呈顺序排列。每丛竹葱飘逸,若微风轻拂,楚楚动人,如神话中凤凰展尾,因得此名。因此竹均是聚集成丛,美态万千,故被誉为“竹中少女”。有民歌赞此竹:“凤尾竹如丝飘逸,月色下轻柔美姿楚楚迷人,径使人流连忘返。”可见此竹是观赏的佳品,一般栽植于庭院,供人观赏。系珍稀竹种。湘妃竹,湘妃竹形秀挺拔,高3~4米,竹竿直径2~3厘米。竿和枝叶均有美丽斑纹,色泽典雅。可制作小桌椅等家具,天然形成古色古香之韵味。因此此竹可作为小型家具及工艺品的原材料。该竹成片成林较少,为较珍贵竹种。石竹,石竹是中径竹种,竹径5~7厘米,高6~8米。为笋、竹两用竹种。由于其竹材厚、质坚韧,所以以材用为主,笋用有保护性管理。竹材可加工成各种耐用性器具,如农具柄、扁担、桌椅家具等。石竹笋清甜无苦味,脆嫩,出笋期5~7月。该竹原来成片成林较少。80年代末以来经逐年培植,全县成片林达1万亩左右。罗汉竹,罗汉竹,又称人面竹,竹径3~4厘米,高4~5米。主要产地在洋中镇上塘村。该竹基部竹节呈念珠状,是稀有的珍贵竹种。植成盆景变种,有极高观赏价值。近年来少量加工高档拐杖,销往省内外。少穗肿节竹,少穗肿节竹,为小径笋、竹两用竹。竹径一般6~8毫米,高2~3米。产于汤川、溪尾、台溪、管前等乡(镇)。竹材一般用于造纸。可供育秧架暖棚使用。近年来有成批销往我国北方作为冬季种菜弓架暖棚使用。该竹竹笋脆嫩甜美,是受人们喜爱的食品。所制笋干被誉为珍珠笋干,价值较高。该产品销往省内外及台湾、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黄甜竹,黄甜竹为稀有竹种,种植面积仅3000亩左右。以笋用为主。笋味鲜美、清甜,笋质幼嫩。一般以清炖、炒食为主,还可鲜食。每公斤鲜笋价格达12~20元。茶杆竹(亦称篙竹),茶杆竹是尤溪县用途较广泛的以竹用为主的竹。直径2.5~5厘米,高达8~10米。成熟的竹竹质坚韧,弯曲到60~70度不会断裂。可作农具柄、撑船竹篙,可加工各种耐用器具。该竹主要分布在城关、梅仙、联合、西城等乡(镇),种植面积7000~8000亩,质地好的该竹,按大小每根价植可达10~20元。其笋脆嫩、有微苦,因其成竹价值较高,故较少食用其笋。刺黑竹(亦称观音竹),刺黑竹,竹径3~5厘米,高8米左右。该竹分枝以下各节的气孔上长发达根刺,故名刺黑竹。分布于全县各地,不成林。竹质坚硬,以竹用为主,可制各种器具。笋也可食用,笋味清甜。每年10月出笋。小观音竹,小观音竹,高仅60~80厘米,竹径大的1~1.2厘米,小的仅5~7毫米,皮润节密。一般供盆景制作用。成竹也可制作小工艺品及烟杆。联合乡是此竹繁衍最多之地。食用菌,红菇,红菇是稀有的较珍贵的野生食用大型真菌。目前尚无法进行人工栽培。红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富含人体所需的几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可治疗贫血,舒通血管等,还有很高的抗癌作用。尤溪县是福建省产红菇的主要县份之一。年产红菇12吨左右,销往全国各地。由于质量好,产量不高,所以每年均供不应求。香菇香菇是尤溪县历史悠久的传统产品,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99年全县种植香菇3000多万袋,鲜品产量达2万吨左右,产值达6600多万元。产品不但销往省内外,并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草菇,尤溪县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栽培草菇。发展至90年代,各乡(镇)均有栽培草菇。主要产区在管前、西城、新阳、城关等乡(镇)。已形成室内、室外堆栽、床栽及工厂化整年栽培技术。已开发出草菇保鲜鲜品、干品、速冻产品、罐头等系产品。年产鲜品草菇800吨以上。1999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香港等地区及出口到日本等国家。灵芝,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人工原木栽培技术,随着栽培工艺的不断完善,目前的灵芝产量占全省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是福建省的灵芝主产县之一。尤溪县灵芝的主要产区以坂面乡下川村为主及辐射周边各村,梅仙镇的玉石村、小蕉村为主及辐射周边各村。1999年全县年产灵芝25吨左右,产值200万元以上。尤溪县已开发出灵芝精粉、灵芝口服液、灵芝饮料、灵芝片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产品销往省内外,并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活水牌灵芝,沈城大酒店北侧有卖,也有灵芝精粉等。姬松茸,尤溪县1994年在汤川乡引种成功,1997年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200多万平方尺,1998年达到300多万平方尺。由于姬松茸栽培主要以稻草为原料,尤溪县又是福建省的水稻主要产区之一。所以姬松茸是尤溪县重点推广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现干品年产量可达70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茯苓,尤溪县的茯苓历史上均是野生的,虽质量好,但产量极低。1964年,尤溪县开始人工引种栽培获得成功,逐步得到发展。1990年以后,全县每年茯苓产量达50吨左右,是福建省的茯芩主要产区之一。主要产区在新阳、洋中、溪尾、中仙等乡(镇)。双孢蘑菇,尤溪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双孢蘑菇,发展很快。近年来又开发了反季节的该菇品种。199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600多万平方尺,年产量达6000多吨。该菇原出产于每年的11月初,现提早到8月底9月初就可出产。尤溪县生产的双孢蘑菇,80%以上制成罐头食品销往省内外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及香港等地区。果类产品,银杏,尤溪县是福建省现存古银杏树最多的县份,人工开发种植银杏的历史也较久。据调查,现存的古银树有353株,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仙乡的善邻、吉安、剑溪及联合乡的连云、下云、云山、东边等村。古银杏树一般零星分布,中仙乡善邻村龙门场、山坑有集中连片的古银杏林,共有155株,是福建省最大的古银杏群。据传,这两片古银杏树群始植于南宋年间,最长树龄达800多年。县内现存的古银树最高年份的产量株产干果(白果)达100~200公斤。1980年以后,尤溪县大力发展银杏树的栽培,至1999年,全县新种植的银杏达3000多亩,年产白果近百吨。产品畅销省内外及港澳、东南亚一带。尤溪金柑:尤溪县的八字桥乡、管前镇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成为盛产优质金柑的主要产地,而以八字桥乡的洪田村、洪牌村、管前镇的洪村三个相连一片的“三洪”村及其相邻的绿柳村、九曲村等出产的金柑品质最优。这几个村是福建省的金柑主产区之一。尤溪县金柑最早植于八字桥洪牌村。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县志》载:“金桔,实长曰金枣,圆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见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历史。尤溪县金柑面积达3.68万亩,产量达2.1万吨。14个重点村建立了千亩、百亩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尤溪县现已成为全国金柑四大产地之一。尤溪金柑形美色鲜,皮薄核少,汁多味浓,甜酸可口,酸甜适口,连皮带肉均可食用,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生食理气补中。散寒之功和消食化痰之效。金柑树的叶、梗、果均可作药用,尤其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营养价值在柑桔水果类中名列前茅。功效:金柑对防止血管破裂,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减缓血管硬化有良好的作用,并对血压能产生双向调节。高血压、血管硬化及冠心病患者食之非常有益。金柑的香气令人愉悦,具有行气解郁、生津消食、化痰利咽、醒酒的作用,为脘腹胀满,咳嗽痰多、烦渴、咽喉肿痛者的食疗佳品。常食金柑还可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防治感冒。尤溪现有金柑面积101512亩,占水果面积的61%,1999年产量为35900吨,占水果产量的46%。1984年以来,尤溪县在省市科委与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了金柑高产优质栽培及贮藏加工技术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亩产达1700公斤。金柑果品研制目前也取得了初步成果,1990年与福建农业大学联合研制了糖金柑,县罐头厂开发试制了金柑汁。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金柑果品地方标准《尤溪金柑》,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1997年尤溪金柑荣获福建省名优特又产品,优质水果柑橘类金奖。2001年尤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柑之乡”;2002年尤溪金柑荣获“福建名牌产品”,2005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尤溪金柑地理标志已获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审批通过。1997年,尤溪注册了金柑鲜果“秀峰”牌商标,制定统一的销售等级标准,打响品牌。尤溪金柑畅销上海、杭州、广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2004年,还通过广交会走出向了东南亚国家。尤溪县罐头厂和金柑制品厂,已将其制成罐头、果酱出售。几十年来厦门、漳州缸头厂生产的出口水果缸头,配上管前金柑打浆的桔香水吃起来桔香回味绵长,独具风味而闻名全国各地。厦门、福州等地厂家,以尤溪金柑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头和蜜饯,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纽荷尔脐橙,尤溪县的城关、梅仙(丁地)、西滨、联合、洋中、尤溪口等乡(镇)属于低海拔的河谷盆地,丘陵地带,土壤肥沃,热量资源丰富,平均气温在19℃左右,适合于抗脐黄的纽荷尔脐橙的种植。尤溪县于1990年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纽荷尔脐橙,种植于上属各乡(镇)。所产的果实,果皮橙红光滑,果肉鲜红汁多浓甜,清脆化渣,香味浓,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13%,每百克含维生素c50毫克。尤溪“九都柚”,“九都柚”又名“九都抛”,为尤溪县梅仙镇梅营村的独特产品,历史上梅营的行政区划属九都故得名。梅营村处于尤溪河中游河畔,其地质为古代泥沙沉积形成的小河谷平原。尤溪芦柑(厚禄坪芦柑),尤溪芦柑是尤溪县的特色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尤溪河上游的坂面、台溪两个乡。1990年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7年产量达7500多吨。而以坂面乡厚禄坪村的芦柑质量最为优良而闻名省内外,因而有“厚禄坪芦柑”独特的称呼。1998年,全县已投产的芦柑面积1万多亩(厚禄坪村达5500亩),年产芦柑1.1万吨(厚禄坪芦柑达6000多吨)。产品远销广东、澳门、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近几年来已有大量厚禄坪芦柑销往俄罗斯等国家。1979~1999年,厚禄坪芦柑先后三次获福建省名牌产品奖。其中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届优质水果鉴评会上获金奖。尤溪果蔗,尤溪果蔗历史上主要种植在梅仙镇的梅营、坪寨及西城镇的解建、联建等村。历史上全县年产量150~200吨。1958年后由于过份强调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经济作物严重忽视,果蔗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全县年产量不到20吨。1978年以后,经济作物的发展重新得到重视。几个主要的植蔗村又恢复了传统的植蔗局面,并进一步得到发展。1998年全县该品种蔗的产量达到300多吨,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邻近各县。尤溪苏柑,尤溪县栽培苏柑的历史有百年以上。民国16年(1927年)版《尤溪县志》物产篇中记载:“有仙柑、雪柑、苏柑,微酸酢,九都(现梅仙镇部分村)产者最佳。”苏柑的主要产地在梅仙镇的汶潭、梅仙、半山、坪寨,城关镇的水东、埔头,台溪乡的清溪、山兜、象山等村以及西滨镇、坂面乡的部分村。由于受土质等方面条件限制,苏柑的产量不很高,全县年产苏柑不超过5万公斤。据资料记载,福建省西地区部分县(市)有产苏柑,但仅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唯尤溪县部分乡(镇)有成片苏柑种植。中仙无核柿,无核柿,因其果实无核而得名;又因形似枣,又名枣柿;因含糖份高,又名糖柿。无核柿主要产地在中仙乡的华仙、上仙两个村,也有部分村零星种植。据《中仙乡志》记载,该柿在华仙村的栽培历史已有250年以上。由于无核柿有无核、高糖以及自然生长性能良好和高产的优良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般嫁接后的柿三年即可结果,10年生单株平均产量达49公斤,最高株产量达125公斤。华仙村仅存的60余株百年以上的母树,产量最高年份株产达200多公斤。1990年以后,其经济价值得到重视,进行推广栽培。90年代中期,中仙乡发展无核柿近50亩,可采摘面积达20亩左右,年产量2万公斤以上。茶叶,汤川普济茶,汤川普济茶产于尤溪县汤川乡赤墓村的普济岩,也称普济岩茶,又称苦竹茶。该地海拔800米以上,清泉常年不竭,土质为黄红壤,适宜该茶生长。每年产茶季节雾多、湿润,这一地带遍长苦竹。这些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的茶叶味纯香浓厚,清甜又有微苦。此茶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有生津止渴、祛痰止喘、收敛、止泻、消炎及治腹胀和消食等功能,还有治疗浮肿的药效。此茶连冲3~4次味质犹厚。故此茶叶是品味极高的清凉保健茶,是尤溪县的名茶。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普济茶的产量不高,90年代年产仅1.5吨左右,故较名贵。台溪东岩有机茶,位于台溪乡高海拔地区,是全市第一家有机茶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茶产地。
地貌区划与类型
尤溪县地处戴云山脉北段西部,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境内东西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千米山峰林立,山间盆地错综;中部尤溪河谷斜贯南北。各地海拔差异较大,最高峰大模山海拔1472米,最低处尤溪口码头闽江江面海拔仅31米。1993年,水口电站建成后,库区水位升至70米,尤溪口码头72米。全境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一、区划:尤溪县地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洋中镇、汤川乡、中仙乡一带,为戴云山脉北段的一部分,以中山为主,山高谷深,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切割深度达300至500米,坡度大于30度,为中山区。西部:新阳镇、八字桥乡、管前镇一带以及西城镇、梅仙镇、联合乡的西北部,为玳瑁山脉的北部,以中、低山为主,山势不及东部险峻,海拔多在500至800米,切割深度100至300米,坡度25至30度,为中、低山区。中部:尤溪两岸地带,多为丘陵,沿河分布有一系列面积不大的串珠状河谷平原,地面起伏和缓,海拔均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低于300米,为丘陵谷地区。
二、类型:尤溪县地貌有四大类型:1、山地:主要分布在尤溪谷地的东面和西面,海拔500米以上,面积共2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其中:中山(海拔8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北部也有一部分,西部11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低山(海拔500至800米),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和南部也有一部分,面积12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2、丘陵:主要分布在尤溪谷地两侧和山间分盆地同心周围,海拔500米以下,面积共7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其中:高丘,分布在尤溪谷地两侧地带,面积6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常与附近山地相连,有的则是山地余脉的延伸部分,相对高度小于300米,坡度25至30度;低丘,分布在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的周围,面积1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顶部浑圆,常有丘谷相间,相对高度多在150米以下,坡度在15至20度之间。3、山间盆地:散布于丘陵和山地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起伏不大,较大的有后楼、洋中、汤川、中仙、西华、街面、新阳、凤元、联合、溪尾、台溪等盆地。面积共19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5%。4、河谷平原:分布在尤溪干、支流两岸,呈条带状或椭圆形展布,地面相对高度在3至5米之间,坡度小于5度。较大的有坂面、清溪、西城、城关、梅仙、西滨等平原。面积共5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主要山脉山峰,尤溪县的山脉多为南北走向。较高的有:一、刘坪岐—大模山—上湖顶:位于县境东部,纵贯洋中、汤川、中仙三个乡镇的东半部,南北延伸约4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以上,山势陡峻。主要山峰有:大模山:海拔1472米,位于汤川乡珠峰与溪滨村交界处。白岩山:海拔?1442.9米,位于汤川乡岳溪与溪滨村交界处。顶宫仙:海拔1272米,位于洋中镇浮洋村。西山头:海拔1244.7米,位于汤川乡珠建村。上湖顶:海拔1127.6米,位于中仙乡吉华村。二、仙亭—北山岩—太华山:位于县境东部,纵贯溪尾乡东部、汤川乡西半部和中仙乡中部,南北延伸约3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山岩:海拔1312.2米,位于汤川乡光明村。太华山:海拔1102.7米,位于中仙乡华仙村。三、剑门庵顶—歇坪:位于县境中东部,纵贯溪尾乡西部和台溪乡东部,南北延伸约1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剑门庵顶:海拔1303.6米,位于台溪乡山头村。歇坪:海拔1258.8米,位于溪尾乡秀峤村与台溪乡东山村交界处。大岬顶:海拔1234.4米,位于台溪乡丁岩与东山村交界处。高峰顶:海拔1145.6米,位于台溪乡洋尾与后隔村交界处。狮头山:海拔1142米,位于台溪乡桃坪村。四、罗汉山:纵贯坂面乡的南部,南北延伸约10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罗汉山:海拔1287.5米,位于坂面乡正山与青坑村交界处。十八灶:海拔1180.7米,位于坂面乡山岩与肖坂村交界处。五、铁钉岩—银凤亭—九阜山:位于县境西部,纵贯八字桥乡、管前和西城镇的南部及新阳镇与坂面乡的北部,东西延伸约3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银凤亭:海拔1271.1米,位于新阳镇龙上村与管前乡南华村交界处。玳瑁山:海拔1263.4米,位于八字桥乡坑头村与沙县交界处。狮龙盂:海拔1235米,位于新阳镇瓷厂与南华村交界处。九阜山:海拔1215.2米,位于新阳镇葛竹村、坂面乡京口村和西城镇七尺村的交界处。铁钉岩:海拔1192.8米,位于八字桥乡罗岩村与大田县、沙县交界处。赤壁亭:海拔1179.7米,位于新阳镇龙上村。六、金峰山—双髻山:位于县境西北部,纵贯梅仙镇西半部、联合乡西北部、西城镇东北和东部,南北延伸约20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金峰山:海拔1387.2米,位于梅镇乡丈漈村与南平市交界处。倒排岩:海拔1269.8米,位于梅仙镇冲坪村、龙云村、云林村三村交界处。老熊坑嘴:海拔1258.5米,位于梅仙镇丈漈村。北坑顶:海拔1219.6米,位于梅仙镇丈漈村。莲花山:海拔1207.9米,位于梅仙镇丈漈村与西城镇三山村交界处。双髻山:海拔1153米,位于梅仙镇蕉坑村与西城镇联建村交界处。七、罗凤岩—角山:位于县境西北部,纵贯西城镇北半部,南北延伸约10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角山:海拔1152.4米,位于西城镇东村与三山村交界处。罗凤岩:海拔1143.7米,位于西城镇三山村与沙县交界处。八、金鸡山:纵贯联合乡的北部,南北延伸约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金鸡山:海拔1281米,位于联合乡云山、连云村与南平市交界处。牛角顶:海拔1157.3米,位于联合乡云山村。九、乌石顶:横贯管前镇北部和西城镇西北部,东西延伸约8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乌石顶:海拔1249米,位于管前镇浯溪村与沙县交界处。武陵山:海拔1108.6米,位于管前镇浯溪村与西城镇新坑村交界处。十、棋盘顶:跨新阳镇东南部和坂面乡西部,是近似圆形的孤山,直径约7公里,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主峰海拔1298.3米。十一、蓬莱山:位于坂面乡中部,是近似圆形的孤山,直径约5公里,海拔多在800米左右,主峰海拔1288.7米。
风景名胜
云霞仙境桂峰村:位于“闽中明珠”尤溪县东北向,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2公里的洋中镇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在古时称为桂岭,又叫岭头、蔡岭,海拔550多米,为半高山谷地。走进这个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历史文化名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令人流连忘返。历史悠久的桂峰村,在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作为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成了理想的首选宝地。之后,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成为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路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由此桂峰迅速地繁荣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就是当时桂峰村的真实写照。漫步于加载典籍的桂峰八大景,宛如涉足在一片梦中仙境,一幅幅秀美壮丽的山光水色随即映入眼帘。“石笋擎天”处,山高有三石,相连参天,森立影离离;“金鸡耀日”位于村右,山有石盘,盘内一石状似翰音,翅足具备,日出时羽仪尤璨;“玉泉喷蜜”的泉水自石罅隙中涌出,清纯沁齿,味甘如蜜;“丹桂飘香”处,环岭皆桂,四时花开,香气袭人;“酒座清风”地坦而旷,石立周正,旁有小石,环列类座,行人至此,每披襟称快。除此之外,还有优美多姿的巨龟枕流、龙潜深井、龙门虎啸、八俊潭等自然天成的景观。“珠帘飞瀑”环境幽静,秀外慧中,飞流直下,声震如雷。身临此情此境,美不胜收,如痴如醉。在大峡谷两旁,遍布着莽林蓊郁的原始次森林,分布着许多珍稀的奇花异草和动植物,成为专家、学者考察自然生态的绝妙之地。丰富的人文底蕴,淳朴的乡间民风,堂皇的民居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难怪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桂峰村考察时惊呼:“古建筑规模如此之大,文物古迹原貌保存如此之完整,在福建乃至全国尚属少见。”南溪书院: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1987年,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
九阜山峡谷:走进位于福建三明的九阜山,就像走进一幅绵长绮丽的山水画卷。“山清、水秀、石奇、林茂”,处处胜景,步步流连,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漫步于逶迤的山间小径,看山泉溪涧萦绕林间,听林间鸟鸣声声,享受密林遮天蔽日的阴凉,几乎让人忘了疲累。溪谷到处是怪石,取名有仙人捣药、神鲤待跃、金龟拱背……还有像鸟、像猿、像恐龙蛋,形态各异,模样可爱。九阜山峡谷为福建省最长的一条峡谷,峡谷地段总长达15公里,海拔500~800米,分小潭峡和大潭。大、小潭溪落差大,水流急;潺潺清流穿峡走谷,其声如鼓如琴,在深邃的峡谷中奏出天籁之音。在小潭峡谷及附近地段,汇集有20余处瀑布,形成串珠式瀑布群。更为称奇的是,这里植被保存相当完好,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木犀科等野生植物有171科1113种,植物应有尽有;珍稀植物30多种分布其间,有的甚至连绵成片,蔚为壮观。更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走曽飞禽,出没其中。
蓬莱仙境---蓬莱之巅:蓬莱山:又名九仙山。相传有九仙往来其间,故名蓬莱山,位于尤溪坂面镇,距县城21公里,海拔1288米,与罗汉山隔尤溪对峙,为县西南军防的门户。蓬莱山山势雄壮,怪石嵯峨,山高水秀,古木参天,峰峦峭拔,人迹罕到,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二石子、炼丹灶、白鹤洞等胜迹。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绝,山泉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独特。相传山巅有仙人往来,并可闻鼓乐声。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又云:“云腾罗汉浮十岛,雾涌蓬莱隐万松。”蓬莱山夏日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8℃,是理想避暑胜地。相传山巅有仙人往来,并可闻鼓乐声。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又云:“云腾罗汉浮十岛,雾涌蓬莱隐万松。”,蓬莱山夏日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8℃,是理想避暑胜地。